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评价稻瘟酰胺在水稻上使用的安全性,建立其使用规范,于2006-2007年研究了35%酰胺·稻瘟灵乳油(稻瘟酰胺∶ 稻瘟灵=30∶ 5,质量比)中稻瘟酰胺在浙江和福建两地水稻植株及稻田水、土壤中的消解动态。结果表明:稻瘟酰胺标准溶液的线性方程为y=246 192x+925.88(r=0.999 7),线性范围为 0.005~1 mg/L。残留分析中样品采用乙腈和乙酸乙酯提取,经中性氧化铝和弗罗里硅土柱层析净化,气相色谱检测。当样品中添加水平为0.001~1 mg/kg时,采用该方法测得的平均回收率为78.6% ~108.4%,相对标准偏差(RSD)在3.5% ~23.4%之间;其在水稻植株、土壤和田水中的最低检测浓度(LOQ)均为0.001 mg/kg(L)。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稻瘟酰胺在稻田样品中的消解动态曲线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其在水稻植株、土壤以及田水中消解迅速,半衰期分别为5.2~9.5、3.8~7.3、0.8~3.2 d。  相似文献   

2.
为验证40%稻瘟灵WP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进行了小区试验和大区示范,小区试验,叶瘟、穗瘟分别设40%稻瘟灵WP制剂量100g/667㎡、83.25g/667㎡和66.5g/667㎡,比较药剂40%稻瘟灵EC制剂量90ml/667㎡。大区示范设40%稻瘟灵WP制剂量83.25g/667㎡,比较区40%稻瘟灵EC制剂量90ml/667㎡。试验示范结果表明:40%稻瘟灵WP对水稻叶瘟和穗瘟的防治效果,分别显示667㎡用100g的防治效果极显著高于40%稻瘟灵WP83.25g、66.5g和40%稻瘟灵E90ml的防治效果。40%稻瘟灵WP示范结果显示,667㎡用制剂量83.25g对水稻穗瘟的防治效果为85.12%,比较区40%稻瘟灵EC667㎡用90ml对水稻穗瘟的防治效果为84.28%。示范区的防治效果与小区试验结果基本相近。本次试验结果表明:40%稻瘟灵WP对水稻不产生药害,对水稻作物安全。  相似文献   

3.
蒋廷福 《广西植保》2014,27(3):32-34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甲醇+水(v/v)为流动相,使用250mm×4.6 mm(i.d)InertsilODS-SP 5μm不锈钢柱和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在280 nm波长下对工作者60%三环唑·稻瘟灵WP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三环唑·稻瘟灵的标准偏差分别为0.053和0.051;变异系数分别为0.13%和0.23%;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8和0.999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97%和96.00%。用上述方法分析三环唑·稻瘟灵复配制剂具有较好的精密度、较高的准确度和良好的线性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抗药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来自贵州省20个县(市)200余份稻瘟病标样上的146个单孢菌株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抗药性。结果表明,贵州省主要稻区都有抗稻瘟灵菌株出现,但大部分抗性菌株的抗药性水平表现为低抗水平。黔东南、贵阳、遵义地区抗性菌株频率明显高于其它几个地区,抗性菌株频率分别为10.96%、9.59%和7.53%。  相似文献   

5.
试验验证了20%稻瘟酰胺悬浮剂防治水稻穗颈瘟的田间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20%稻瘟酰胺悬浮剂在水稻破口、齐穗期两次施药,每次施药量为80-100mL/667m2,对水稻穗颈瘟病防治效果良好,持效期长,为产品科学合理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我国山东省、黑龙江省、辽宁省等多地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已对稻瘟灵杀菌剂产生了抗药性。江苏省是我国水稻生产大省,为明确江苏省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敏感性,本研究分离了2019年采自江苏省6个地区的稻瘟病菌单孢菌株101株,监测到13株稻瘟病菌为稻瘟灵的抗药性菌株,全省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抗性频率为12.9%。除仪征市未监测到抗药性菌株外,其他5个地区徐州市、淮安市、连云港市、东台市以及宜兴市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抗性频率分别为40.0%、33.3%、11.5%、5.0%和5.9%。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其进行了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这13株抗药性菌株的EC50值为15.0~20.6 mg·L-1,其抗性水平在3.6~5.0之间,均表现为低抗水平。进一步对筛选到的稻瘟灵抗性菌株适合度分析发现,只有2株抗性菌株2019-33和2019-45适合度降低,其余抗性菌株均无明显变化。这13株抗性菌株与嘧菌酯、咪鲜胺以及稻瘟酰胺均不存在交互抗性,且抗性相关基因MoIRR未发生任何位点突变。  相似文献   

7.
贵州省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采自贵州省26个县(市)不同年份稻瘟病标样175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对稻瘟灵的抗药性。结果表明,贵州省主要稻区都有抗稻瘟灵菌株出现,但大部分抗性菌株的抗药性表现为低抗水平。黔东南、贵阳、遵义地区抗性菌株频率明显高于其他几个地区,其抗性菌株频率分别为10.86%、10.29%和8.00%。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辽宁省水稻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对稻瘟灵的抗性水平及变化动态,本研究于2017—2019年自辽宁省6个市的6个稻区采集并分离获得187株稻瘟病菌,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这187株稻瘟病菌菌株对稻瘟灵的敏感性及抗性,并采用茎叶喷雾法测定稻瘟灵对水稻稻瘟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以及该药剂与其它药剂的交互抗性。结果表明:供试187株稻瘟病菌菌株对稻瘟灵的EC50范围为0.94~34.96 μg/mL,左侧正态分布峰内EC50平均值为5.05 μg/mL,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敏感性分布频率不符合正态分布,表明菌群中已经出现对稻瘟灵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187株稻瘟病菌菌株对稻瘟灵的平均抗性倍数为3.70,抗性菌株出现频率为55.61%,平均抗性指数为0.40,抗性水平呈逐年增加趋势。2017—2019年稻瘟灵对水稻叶瘟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2.97%、78.86%和81.36%,对水稻穗颈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9.81%、77.68%和80.20%,说明在现有防控手段下未产生高水平抗性群体。稻瘟灵与肟菌酯、戊唑醇之间无交互抗性。与不同药剂轮换使用的前提下,稻瘟灵仍可作为主要药剂防治稻瘟病。  相似文献   

9.
稻瘟病菌对稻瘟灵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离体条件下就稻瘟病菌对稻瘟灵抗性的诱导、抗性水平和遗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供试3个小种(ZA49、ZF和ZD)4个菌株分别经稻瘟灵50μg/ml、100μg/ml和稻瘟灵100μg/ml+亚硝基胍0.5μg/ml的3种处理诱变,均得到了抗稻瘟灵突变株,在含稻瘟灵的培养基中加入诱变剂亚硝基胍可显著提高稻瘟病菌对稻瘟灵抗性的突变率。上述3个不同处理获得的突变株的抗性水平相似,为野生型亲本的2.8~8.8倍。突变株对稻瘟灵的抗性在单分生孢子无性系后代可以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10.
用20%稻瘟酰胺悬浮剂对稻瘟病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稻瘟酰胺悬浮剂每667m^2剂量27g.防治效果为83.63%,每667m^2剂量为23.5g的防治效果为79.02%,均显著高于对照药剂三环唑。20%稻瘟酰胺悬浮剂作为防治稻瘟病药剂.可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稻瘟灵在水稻及其环境中的残留与降解研究,该药在水稻叶片上的降解半衰期为3~4.8天,30天后的残留量均低于 1mg/kg;糙米中的最终残留量均低于2mg/kg:在谷壳和稻秆中的残留则较高;田水及土壤中的残留量均低于0.2mg/kg.文中还简要报道了稻瘟灵的残留分析方法,回收率在80.40~103.33%之间.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以甲醇 水为流动相,采用C18不锈钢柱,230nm检测波长,对混剂中稻瘟灵和异稻瘟净进行液相色谱定量分析的方法.该方法稻瘟灵和异稻瘟净的标准偏差分别为0.05、0.03,变异系数分别为0.25%、0.15%,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9、0.999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5%、99.8%.  相似文献   

13.
稻瘟病菌对稻瘟灵、异稻瘟净和三环唑的敏感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57株稻瘟病菌对稻瘟灵和79株稻瘟病菌对异稻瘟净的敏感性,分别建立了敏感基线,并检测了141株大田稻瘟病菌对稻瘟灵和异稻瘟净的抗药性水平;采用活体植株法测定了223株稻瘟病菌对三环唑的敏感性。57株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平均EC50值为1.4312±0.0867μg/mL,其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性单峰曲线,1.4312μg/mL可作为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敏感基线,在141株大田稻瘟病菌中敏感、低抗和中抗菌株出现的频率分别为21.99%、73.76%和4.26%;79株稻瘟病菌对异稻瘟净的平均EC50值为6.6393±0.2662μg/mL,其敏感性频率分布也呈连续性单峰曲线,6.6393μg/mL可作为稻瘟病菌对异稻瘟净的敏感基线,141株大田稻瘟病菌中敏感、低抗和中抗菌株出现的频率分别为90.07%、7.80%和2.13%。稻瘟病菌对三环唑的EC50值最大为47.6144μg/mL,最小为1.0850μg/mL,供试菌株的EC50值呈近似正态分布,未出现敏感性下降的抗药性亚群体。  相似文献   

14.
辽宁省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敏感性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自辽宁省主产稻区2009-2010年分离的87株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稻瘟灵的抑制中浓度EC50值为0.35~7.01 μg/mL,敏感性差异达20倍;且2009年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敏感性高于2010年。根据野生敏感型病原群体对药剂敏感性呈正态分布的原理,辽宁省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敏感性基线定为(1.77±0.80)μg/mL,辽宁省主要稻区均有抗稻瘟灵菌株出现,除2010年在铁岭稻产区监测到1株中抗菌株外,大部分稻瘟病菌株都表现为低抗水平。稻瘟病菌不同生理小种群对稻瘟灵的敏感性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5.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1831与稻瘟灵不同配比的混合物对稻瘟病菌均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其中2∶8混配物的增效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16.
稻瘟病菌对稻瘟灵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952个田间菌株进行测定及筛选离体突变体,获得了耐稻瘟灵(IPT)的稻瘟菌株.耐药菌株的 IPT 毒力公式 y=a+b logc中 a=4.5046-1.0460b,平均抑制中浓度为17.79μg/ml;敏感菌株 a=5.7778-1.1363b,平均抑制中浓度为5.71μg/ml。15μg/ml IPT 对敏感菌株菌丝生长抑制率大于57.26%,据此可鉴别菌株对 IPT 的耐药性。经普查测定,稻瘟病菌抗 IPT 菌株主要分布在南方双季稻区。1988年以广西平南县耐药性菌株频率最高达8.33%,而单季稻区未见耐 IPT 菌株。不同年份耐 IPT 菌株在田间无明显增长。室内耐 IPT 扇形变异频率在0.663%—1.43%之间。  相似文献   

17.
稻瘟菌TAC文库的构建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16 128个克隆的稻瘟菌基因组的TAC文库,74%的克隆含有外源插入片段,其插入片段大小平均为59 kb,该库相当于稻瘟菌基因组的18倍。本文并对文库的代表性进行了评价,采用3个单拷贝的标记作为探针筛库,分别得到16,17和16个阳性克隆,这与估算的该库的覆盖率是一致的;从MH 18S1为探针所筛选的阳性克隆中,随机挑取8个并对其限制性酶切图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组成的重叠群跨度为153 kb,未发现嵌合和缺失现象。以上结果表明,此TAC文库适合用于稻瘟菌基因组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用全国统一鉴别品种、单基因品种以及福建主栽和后备水稻品种分析了福建稻瘟菌群体毒性组成变化及其与水稻品种相互作用的规律,结果明确福建稻瘟菌群体毒性组成仍以ZB群为优势小种群,其中ZB15和ZB13为优势小种。通过系谱分析发现,福建主栽水稻品种与鉴别品种珍龙13均有一定程度的血缘关系,而影响毒性分析的结果,表明有必要改进鉴别品种与标样采集技术,以更好地反映稻瘟菌群体毒性组成及其分化规律。  相似文献   

19.
将高盐胁迫及水稻再生相结合进行化学药剂筛选的方法是一种快速而有效的筛选方法,通过该法筛选出稻瘟灵对诱导水稻抗性的适宜浓度为20 mg/L。同时以一种水稻脂氧合酶基因cDNA(RCI-1)作为指标,克隆出相应探针。通过Northern杂交检测,发现稻瘟灵在不同的逆境条件(低温,高盐,病害)下可使RCI-1表达增强或提前,进而推断稻瘟灵对水稻抗逆性具有诱导作用,是一种抗逆化学诱导剂。  相似文献   

20.
应用20%瘟曲克星防治水稻稻曲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瘟曲克星可湿性粉剂 ,又名 2 0 %三苯基乙酸锡可湿性粉剂 ,通用名 :fentinacetate,是一种防治水稻稻曲病的新农药。为了进一步明确该药防治水稻稻曲病的最佳剂量 ,以及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我们在单季中稻上做了大田期应用试验。1 材料和方法供试药剂 :2 0 %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