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早籼15为材料,研究氮素水平对早稻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肥处理水稻植株干物质量随生育进程皆呈现增加的趋势,且水稻植株各期干物质积累量随氮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施氮水平对水稻影响最大的是在拔节期至抽穗期,其干物质积累量越多,产量也就越高。适宜氮素,干物质积累强度随氮用量的增加而加强,增加到一定量后干物质积累强度趋于缓慢。不同生育阶段干物质生产量对产量的贡献,以拔节—抽穗阶段的影响最大,有效分蘖期与无效分蘖临界期影响最小。抽穗期水稻的干物质积累主要在叶片;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主要在穗部。最高产量施氮量为241.3 kg/hm2,产量达8 550.8 kg/hm2。最佳经济施氮量为211.7 kg/hm2,净效益最高,为4 835.5元/hm2。  相似文献   

2.
施磷量对春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施磷量对春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为生产中磷肥合理施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春小麦新春26号(A1)、新春34号(A2)为主区,施磷量为副区,共五个水平,分别为0(P0)、45(P1)、90(P2)、135(P3)、180(P4)kg/hm2。【结果】施磷量对春小麦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积累总量、成熟期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分配率、花后干物质对籽粒贡献率及花前干物质转移率、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影响极显著(P<0.01);品种间花期、成熟期干重、花后干物质对籽粒贡献率、茎和颖壳干物质分配率、总干物质、籽粒产量、主穗长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随施磷量的增加,小麦总干物质积累表现为先快后慢的递增趋势;而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均表现为一定范围内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超过一定范围则反之;且施磷量与籽粒产量及干物质积累总量间表现为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20、0.969,籽粒产量与干物质积累总量间也表现为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41;各器官花后干物质分配比例表现为:籽粒>茎>颖壳>叶片>叶鞘。【结论】在一定范围(0~135 kg/hm2)内增施磷肥可提高春小麦籽粒分配率及后期的光合能力,实现增产,且磷肥最佳施用量为135 kg/hm2。  相似文献   

3.
播种量对小麦新品种鑫麦296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麦新品种鑫麦296为试材,设置3个播种量处理,即100 kg/hm~2(A1)、116 kg/hm~2(A2)和130kg/hm~2(A3),研究其对鑫麦296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种量增加,鑫麦296群体数量随之增加;干物质积累量,拔节到开花期A1、A2、A3处理表现出显著差异,且A2A1A3;叶面积指数越冬、返青、拔节、抽雄期均为A3A2A1,但灌浆期为A2A3A1;随播量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增加,而成穗率、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穗长变短,产量和收获指数皆为A2最佳。综合分析,播种量为116 kg/hm~2处理的农艺性状最优,产量最高,达到7 820 kg/hm~2。因此,在黄淮海地区种植鑫麦296时,播种量以116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4.
在人工湿润直播条件下,以早熟杂交稻组合446A/518为试验材料,研究播种量和氮肥运筹对直播稻的光合特性、物质积累与转运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并探讨了光合指标与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增加播种量能提高拔节期叶面积指数,同时促进各时期氮素积累、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及稻谷生产效率,但抽穗后叶面积指数、SPAD值、光合速率和水稻物质积累与转运能力、氮素偏生产力和氮素利用率则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从氮肥运筹方式来看,拔节期叶面积指数均以氮素穗肥比例40%下最大。S1、S2播种量下增加氮素穗肥比例有利于提高抽穗后叶面积指数,促进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提高物质积累与转运能力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而播种量增大到30.0kg/hm2时,氮肥适当前移更有利于水稻养分的吸收,并促进水稻物质积累与转运能力和提高氮肥利用率。相关分析表明,抽穗期光合作用速率和叶面积指数与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均表现为显著正相关。总之,播种量22.5kg/hm2,以氮素基肥、蘖肥和穗肥分别占40%、10%和50%的运筹方式能获得最佳产量,且具备较高的光合作用效率、干物质生产效率及氮素利用效率,为本试验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5.
以'沪油17'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播种量和播种期对绿肥油菜的生物产量及养分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和播种期明显影响绿肥油菜的生物产量.绿肥油菜的生物产量随着播种量增加而提高,随着播种期推迟而降低.当播种量为10.25 kg/hm2时,油菜鲜样产量为27573.47 kg/hm2,干物质产量为481...  相似文献   

6.
研究结果表明,拔节前小麦干物质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多,以N3处理最高;开花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N2处理显著高于N0、N1、N3处理。小麦籽粒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先增后降,N2处理最高。籽粒蛋白质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以N3处理最高;蛋白质产量呈相同的趋势,但N3和N2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N1和N2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综合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蛋白质产量及氮肥农学利用率等因素,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以168kg/hm^2的N2处理为最优。  相似文献   

7.
磷钾对套作大豆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玉/豆"套作模式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磷、钾营养对套作大豆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完熟期套作大豆干物质积累总量及根、茎、叶、荚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均随施钾量增加而增加,随施磷量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都以P2K3(P2O517kg爛hm-2,K2O 112畅5kg爛hm-2)处理最高;茎秆、叶片干物质积累量随生育时期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各时期干物质积累量随施钾、施磷量增加的变化与干物质积累总量表现一致(苗期除外);完熟期干物质向荚果的分配比例随施钾量增加而增加,随施磷量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向茎秆和叶片则表现为相反的趋势;增施磷、钾肥能够提高营养器官干物质向荚果的转移量、转移率及其对荚果的贡献率和产量,以P2K3产量最高,为2832畅04kg爛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8.
以玉米新品种诺达1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0 000~82 500株/hm~2密度范围内,随种植密度增加玉米产量显著增加,但当密度达到一定程度后,产量又随密度增加而降低,产量和密度符合二次曲线关系;叶面积指数随种植密度增大而增大,在灌浆期达到最大值,而后下降;玉米在个体和群体层次上的干物质积累均呈"S"型动态,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随种植密度的加大而减少,群体干物质产量在一定密度范围内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诺达1号的种植密度超过82 500株/hm~2时,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不再增加。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晚播条件下播期、播量对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以中强筋小麦扬麦23为参试品种,采用裂区设计,探讨播期与播量对小麦生长性状、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偏晚播条件下播期与播量显著影响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生长指标和干物质积累及转运。随着播期推迟,小麦的产量大幅下降,生长指标降低,干物质积累量减少,但花后同化干物质对籽粒产量贡献率提高。增加小麦播种量,可以提高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与单位有效穗,增加小麦最终产量,但随着播期进一步推迟,增量作用越来越小。本次试验条件下,在江苏中部地区,扬麦23在10月底前的播种播量宜在105~120 kg/hm2;11月15日前的适宜播种量在120~150 kg/hm2,11月中下旬的播种量可控制在225 kg/hm2,12月初播种量为300 kg/hm2。  相似文献   

10.
播种量对直播稻群体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以中熟晚粳稻南粳46为材料,研究播种量对直播稻群体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产量随着播种量增加而增加,但播种量过大反而不能高产;播种量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表现为穗数随播种量增加而增加,穗粒数与千粒重在适宜播种量的条件下达最大,结实率受播种量影响不大;直播稻群体随播种量增加而增大,但分蘖成穗率随播种量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1.
施氮量对杂交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以杂交中籼稻两优培九、丰优香占、汕优63为材料,研究施氮量对杂交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当施氮量增加到150kg·hm-2时,产量最高,再增加施氮量,产量下降;穗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上升,达一定值下降;每穗粒数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施氮量对千粒重的影响不明显;干物质积累量,拔节期、抽穗期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成熟期随施氮量增加到150kg·hm-2时干物质积累最高,再增施氮肥后下降,移栽至拔节期、拔节至抽穗期干物质积累占总干物质重的比重随着施氮量增加而提高,而抽穗至成熟期则随着施氮量增加先上升后下降,有一个适宜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不同密度对单株和群体旗叶面积、旗叶干物质积累、总干重、籽粒干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株旗叶面积、旗叶干物质积累、总干重、收获指数、籽粒干重随密度增大而减少;而群体旗叶面积、旗叶干物质积累、总干重、收获指数、籽粒干重则随密度增大而增加,并且950株/m^2与750株/m^2密度下的产量差异显著;950株/m^2较750株/m^2密度下的产量高出10.1%,产量各构成因子无显著差异。说明大密度一小株型群体结构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单粒精播模式下密度对不同类型花生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以‘铁引花1 号’和‘唐A825’为试验材料,设置7.5 万穴/hm2、15 万穴/hm2、22.5 万穴/hm2、30 万穴/hm2、37.5 万穴/hm2、18 万穴/hm2(对照)6 个种植密度。结果表明:单播条件下适当密植有利用花生产量的提高,大粒型‘铁引花1 号’在15 万株/hm2时产量最佳,比对照增产15.8%。中小粒型‘唐A825’在22.5 万株/hm2时产量最佳,比对照增产26.5%。生育前期密度对植株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影响不明显,生育后期群体产量、最大阶段积累量、最大日积累量、叶、茎、柄的干物质积累量等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峰值变化,单株的干物质积累量、输出率、贡献率等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4.
对新疆旱寒区不同种植密度下冬油菜干物质积累、光合生理及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冬油菜群体干物质积累呈现Logistic曲线变化,干物质积累速率呈单峰曲线变化,群体干物质积累随密度增加而增加。种植密度影响冬油菜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并最终影响产量。种植密度为30×104~60×104株/hm2时,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冬油菜的光合生理指标提高,进而增加油菜产量,但种植密度高于60×104株/hm2时,随种植密度增加其产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主季高粱种植密度和氮肥用量对高粱再生产量的影响,以‘晋渝糯3号’为供试材料,设置3个种植密度8.25万(LD)、10.5万(MD)和12.75万株/hm~2(HD)和3个施氮水平120(LN)、150(MN)和225kg/hm~2(HN),测定再生季高粱再生力、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再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再生芽数和芽长随主季高梁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开花期和成熟期再生高粱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均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增加密度显著降低叶片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花前干物质转运率和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增施氮肥降低叶片和茎鞘花前干物质转运率和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增加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再生高粱产量随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HD分别比LD、MD的2年平均产量高17.82%和1.49%,HN分别比LN、MN的2年平均产量高24.23%和14.72%。单穗重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千粒重在不同密度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但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综上,重庆市主季高粱种植密度12.75万株/hm~2和施氮量225kg/hm~2可获得较高再生产量。  相似文献   

16.
研究施肥量和播种量对当年播种的多叶老芒麦叶面积增长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年播种的多叶老芒麦能完成全部生育期,种子能够成熟;施肥量对多叶老芒麦叶面积增长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极显著,且以N-P-K为60-30-30(均为有效成分,kg/hm2)最为理想;不同播种量对叶面积增长和干物质积累在种子成熟以前贡献很大.  相似文献   

17.
采用砂培法研究不同硼浓度处理对烤烟碳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硼(5μmol/LH3BO3)处理下,烟株各器官中的硼、氮、钾、干物质积累以及NO。的吸收及同化受阻.叶片中的NH4^+。积累增加.而氨基酸和蛋白质含量降低;缺硼还降低烟株叶片的光合速率,并使叶片中的水溶性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大量积累。增加硼的供给(20μmol/L和40μmol/L),使烟株叶片碳氮代谢增强,植株各器官的氮、钾、硼含量增加,干物质积累增强。  相似文献   

18.
播种量对早籼稻秧苗素质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袁功平  陈周前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5):3641-3641,3643
进行了播种量对早籼稻品种秧苗素质、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稀播培育的秧苗分蘖多、干物质积累量大,且成穗率高、有效穗数多,穗粒数增加。以播种量60 g/m2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9.
以高蛋白大豆齐黄34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高蛋白大豆在不同密度条件下的叶面积指数(LAI)及干物质积累分配动态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单株及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均随密度增加而减小;干物质前期主要用于营养器官生长,后期主要向生殖器官转运;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随生育时间延长呈增加趋势,鼓粒期达到峰值;群体及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增大先增加后减少,以密度22.5万株/hm2处理最大;群体产量在密度为22.5万株/hm~2时最高,为3 916.67 kg/hm~2;群体LAI的变化趋势大致呈一抛物线,LAI与产量在R2、R4、R7期达显著正相关,在R6期达极显著正相关;大豆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在R2和R4期呈显著正相关,在R6和R8期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以绿肥蚕豆"启豆1号"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播种期和不同播种量对"启豆1号"农艺性状和鲜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越早,"启豆1号"长势越好,而播种量对"启豆1号"长势的影响较小;鲜草产量随播种期的推迟而逐渐降低,适当增加播种量有利于鲜草产量的提高。每667m~2最佳播种量为9kg,最佳的播种期为10月31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