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混交模式桉树人工林的林分生长状况、凋落物量和土壤养分含量,探寻桉树种植业的可持续经营模式。【方法】在广西西南部地区,选取巨尾桉纯林及其分别与降香黄檀、望天树、格木和红椎混交的试验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测定各树种的胸径、树高、枝下高和冠幅,计算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量;在各样地设置3个取样点,采集凋落物和表层土壤(0~20 cm),测定凋落物量及土壤pH值和养分含量。【结果】(1) 混交林巨尾桉的胸径(除巨尾桉+降香黄檀混交林外)、枝下高(除巨尾桉+降香黄檀混交林外)、冠幅和单株材积均显著高于巨尾桉纯林(P<0.05),但树高生长差异性不显著。(2) 不同混交模式中,巨尾桉蓄积量表现为巨尾桉纯林(126.89 m3/hm2)>巨尾桉+红椎混交林(114.02 m3/hm2)>巨尾桉+格木混交林(111.06 m3/hm2)>巨尾桉+望天树混交林(109.82 m3/hm2)>巨尾桉+降香黄檀混交林(107.23 m3/hm2),混交树种蓄积量表现为红椎(25.72 m3/hm2)>望天树(19.01 m3/hm2)>格木(14.85 m3/hm2)>降香黄檀(9.35 m3/hm2)。(3)混交林地凋落物总存量显著高于巨尾桉纯林,且其半分解层凋落物存量均大于未分解层,而巨尾桉纯林则相反。(4)混交林地表层(0~20 cm)土壤pH值及土壤有机质、速效N、速效K、全N、全P和全K含量均显著高于巨尾桉纯林,各林分间速效P含量差异性不显著。【结论】不同混交模式对桉树林分生长、凋落物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显著。从林分质量和产量的角度考虑,巨尾桉与红椎混交模式在促进林分生长、提高凋落物量和土壤质量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2.
3种改造人工林的林下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物理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广东省佛山市云勇林场3种人工林的林下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物理性质进行研究,以期为生态公益林的培育及养护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石笔木Tutcheria championii纯林(简称P1样地),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尖叶杜英Elaeocarpus apiculatus、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l、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盆架子Alstonia scholarisv等为主的针阔混交林(简称P2样地),以及米老排、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等为主的阔叶混交林(简称P3样地)调查并记录各林分样地内灌木和草本的种类、盖度、株数及平均高度,运用多样性及均匀度等指标分析不同林分类型的林下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在各个样地分别用100 cm3环刀采集0~20 cm土层的土样,测定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等物理性质。【结果】各林分灌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的平均值小于草本层,但是灌木层的均匀度指数的平均值大于草本层;各样地草本层生长状况优于灌木层;P1样地的灌木及草本植物种类、数量均多于P2、P3样地;3种林分中,P1样地的土壤容重最大,P2样地的土壤容重最小;土壤总孔隙度、自然含水量、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通气孔隙度指标均表现为P2样地P3样地P1样地。【结论】混交林的群落结构较纯林合理且对土壤质量的改良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晋西黄土地区不同退耕林地下的物种多样性,基于14个样方内植被数据,通过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均匀度指数研究晋西黄土地区主要植被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14个样地共记录了102种高等植物,草本层种类73种,灌木层包括乔木幼树共31种,乔木层12种;不同类型森林群落内部各层的群落多样性基本都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但在山杨(Populus davidiana)次生林和山杨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次生林中灌木层高于草本层.群落之间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次生林>人工林,以山杨次生林和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纯林多样性最高;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人工林>次生林,刺槐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混交林和油松(Pinus tabulaeformi)人工林的多样性最高,刺槐人工林和山杨辽东栎次生林草本多样性最低.不同林分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丰富度表现为,灌木层:次生林>混交林>纯林;草本层:纯林≥混交林>次生林.β多样性显示,混交林相比较于纯林与次生林之间差异小.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比单一树种造林有更高的群落物种多样性,低密度造林能够提高群落物种多样性.创造林隙供灌木和小乔木生长以及营林初期采用乔灌草搭配造林能够加快群落演替,促进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晋西黄土地区不同退耕林地下的物种多样性,基于14 个样方内植被数据,通过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Simpson 指数、均匀度指数研究晋西黄土地区主要植被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14 个样地共记录了102 种高等植物,草本层种类73 种,灌木层包括乔木幼树共31 种,乔木层12 种;不同类型森林群落内部各层的群落多样性基本都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但在山杨(Populus davidiana)次生林和山杨辽东栎(Quercusliaotungensi)次生林中灌木层高于草本层。群落之间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次生林>人工林,以山杨次生林和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纯林多样性最高;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人工林>次生林,刺槐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混交林和油松(Pinus tabulaeformi)人工林的多样性最高,刺槐人工林和山杨辽东栎次生林草本多样性最低。不同林分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丰富度表现为,灌木层:次生林>混交林>纯林;草本层:纯林≥混交林>次生林。β多样性显示,混交林相比较于纯林与次生林之间差异小。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比单一树种造林有更高的群落物种多样性,低密度造林能够提高群落物种多样性。创造林隙供灌木和小乔木生长以及营林初期采用乔灌草搭配造林能够加快群落演替,促进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桉树与不同阔叶树种混交对土壤理化性质、酚酸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分析酚酸物质与酶活性的关系,为改善桉树纯林的土壤质量、合理经营桉树人工林及适宜混交树种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在广西凭祥市选择6年生桉树纯林以及桉树与豆科树种(降香黄檀、格木)、非豆科树种(红锥)的混交林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林分类型桉树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理化性质(铵态氮、有机碳、全氮、硝态氮含量、pH、自然含水率)、酚酸类物质含量及酶(多酚氧化酶、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活性,并采用相关性和冗余分析方法揭示酚酸含量和酶活性的相关关系。【结果】(1)桉树混交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pH、自然含水率、有机碳、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均总体高于桉树纯林。(2)与桉树纯林相比,混交林桉树根际土壤酚酸物质含量升高,表现为桉树×红锥混交林(50.01 μg/g)>桉树×格木混交林(38.39 μg/g)>桉树×降香黄檀混交林(36.94 μg/g)>桉树纯林(27.76 μg/g);非根际土壤的酚酸类物质含量降低,表现为桉树纯林(21.45 μg/g)>桉树×降香黄檀混交林(16.35 μg/g)>桉树×格木混交林(15.50 μg/g)>桉树×红锥混交林(13.52 μg/g)。(3)桉树混交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蛋白酶、蔗糖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高于桉树纯林;桉树混交林根际土壤的多酚氧化酶活性总体低于纯林,而非根际土壤的多酚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纯林。(4)相关性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酚酸类物质含量与酶活性具有较高的相关性,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含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间酶活性的差异。【结论】混交造林对桉树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理化性质、酚酸类物质含量和酶活性影响显著,能够增加桉树根际土壤酚酸积累,减缓非根际土壤酚酸富集,提高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其中红锥与桉树混交更有利于维持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闽北丘陵地区不同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方法]以2种不同的杉木人工林(杉木纯林、杉木米槠混交林)林下植被为研究对象,调查灌木层、层间层、草本层的组成及多样性。[结果]杉木米槠混交林灌木层植被共41种,层间层12种,草本层10种;杉木纯林灌木层有21种,层间层6种,草本层12种。[结论]杉木米槠混交林多样性指数高于杉木纯林,发展针阔混交林套种模式有利于杉木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晋西黄土区不同林地植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索不同林地林下植物多样性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为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与重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山西吉县蔡家川流域3种人工林(油松林、刺槐林和油松×刺槐混交林)和2种天然次生林(山杨次生林、辽东栎次生林)为研究对象, 采用标准样地调查法进行植被调查。结果结果表明:5种林地类型共出现林下植物52种(灌木植物17种, 草本植物35种), 且不同林地类型林下植物物种组成及分布差异较大, 天然次生林的灌木物种数量明显多于人工林, 而草本物种数量却要少于人工林。5种林地类型的灌木层均匀度指数无显著差异, 物种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表现为天然次生林>人工林, 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及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人工林>天然次生林。环境因素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较大, 尤其是郁闭度、土壤含水量及毛管孔隙度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较为显著。结论不同林地林下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 综合考虑灌木及草本层植物组成及多样性特征, 油松×刺槐混交造林方式优于纯林造林方式, 应该在该地区合理扩大油松×刺槐混交造林的面积; 郁闭度是影响林下植物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子, 因此可以通过适当开窗疏林来提高林下植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小陇山林区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油松人工林密度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及二者的关系,提出维持植物多样性、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其健康状况的合理林分密度。【方法】以小陇山林区5种不同密度30年生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油松人工林林下物种的重要值、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相似系数随林分密度的变化规律。【结果】①油松人工林林下共出现植物23科38属50种。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林下物种数逐渐减少,灌木、草本层物种组成发生变化。②不同密度油松林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随林分密度的增加基本表现出减小趋势。③各指数与林分密度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丰富度指数、草本层的均匀度指数与林分密度均表现出较高的相关性,其中草本层均匀度指数与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④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林下共有物种减少,相似系数逐渐降低。【结论】密度对人工油松林林下植物多样性有一定影响,但未达到显著水平;密度为1717~1867株/hm2时,林下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Alatalo指数均达到最高,表明此密度是林下植被生长发育较为合适的密度,能够保障林下植物多样性的维持。  相似文献   

9.
采用标准样地调查法,对青海大通山区5种不同配置、不同林分人工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在海拔、林龄、坡向、坡位等因素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不同林分人工林下的草本及灌木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针叶混交林;垂直结构物种多样性方面,5种人工林草本层植物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高于灌木层,但均匀度指数却低于灌木层,表明目前青海大通山区人工林下植被以草本植物为主,灌木植植相对稀少的外貌特征。在对不同类型人工林进行物种多样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物种多样性的人工林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南方珍贵树种多树种随机混交栽培的可行机制,为广西营造珍贵树种优良经营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样地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6年生珍贵树种多树种混交林、格木+柚木、格木纯林和降香黄檀纯林4种林分类型的凋落物储量、养分特征及持水性能等生态特征.[结果]凋落物单位面积现存量为:格木+柚木混交林(4550.4 kg/ha)>多树种混交林(3984.9 kg/ha)>降香黄檀纯林(2198.1 kg/ha)>格木纯林(1862.4 kg/ha);多树种混交林凋落物层C/N为20.98∶1,半分解层凋落物储量占凋落物储量的49.34%,养分分解速率高于其他林分类型,且全量N、P、K养分归还总量最高,为66.67 kg/ha.多树种混交林凋落物自然含水率(量)、最高持水率(量)及有效拦蓄总量各项指标均高于格木+柚木混交林和对照纯林.[结论]6年生珍贵树种多树种混交林凋落物现存量不具明显优势,但养分分解速率较快,凋落物N、P、K养分归还总量及持水性能均高于格木+柚木混交林和对照纯林,南方珍贵树种多树种混交模式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泰山3种类型刺槐人工林林下植被的垂直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1)刺槐侧柏混交林下灌木层的高度、盖度及草本层高度为最大,刺槐油松混交林次之,刺槐纯林最小;草本层的盖度表现为刺槐油松混交林>刺槐侧柏混交林>刺槐纯林。(2)刺槐纯林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最小,而均匀度指数最大;刺槐油松混交林除灌木层的Simpson指数较低外,其丰富度指数、草本层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高于刺槐侧柏混交林。(3)建议营建混交林以提高森林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在不同酸度的模拟酸雨下,桉树纯林和桉树 + 红椎混交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方 法】通过严格的土柱淋洗试验,模拟酸雨 pH 分别为 3.0、4.0、5.6、6.0。【结果】酸雨处理下两种林分土壤和 土壤淋洗液 pH 值均随酸雨 pH 的降低而降低,桉树纯林土壤 pH 的平均下降幅度为 1.41,桉树 + 红椎混交林为 1.66;土壤淋洗液养分含量随酸雨 pH 的降低而增加;两种林分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均随酸雨 pH 的 降低先增加后降低;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在桉树纯林中随酸雨 pH 的降低而显著降低,在桉树 + 红椎混交林 中无显著变化;同一 pH(pH3.0)条件下,与 CK 对比,桉树纯林土壤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的下降率分别为 28.7%、46.6%、12.4%,桉树 + 红椎混交林下降率分别为 18.9%、23.5%、11.3%。【结论】两种林分对比可知, 桉树 + 红椎混交林对酸雨的缓冲能力强于桉树纯林。  相似文献   

13.
杉木-厚朴混交林林下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建瓯顺阳溪东村15年生杉木-厚朴人工混交林及杉木纯林为研究对象,对林下植被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变化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杉木-厚朴混交林有林下植被35种,杉木纯林仅21种;混交林分中出现喜光物种,且优势地位明显上升,杉木纯林的优势种以阴生物种为主.混交林中灌木、草本和层间植物物种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D)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均高于杉木纯林,在各林层中从大到小依次表现为灌木、草本、层间植物.杉木-厚朴混交林可明显改善林分空间结构,显著提高林下植物的丰度和多样性,有利于林内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调查了江西省竹–针混交林、竹–阔混交林、毛竹纯林3种毛竹林的植物多样性和毛竹枯梢病的病情,分析毛竹林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植物多样性指数与枯梢病感病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竹–针混交林感病指数为6.321±1.530,枯梢病为害最严重;毛竹纯林感病指数为4.460±1.903,受害最小;竹–阔混交林乔木层和灌木层的丰富度指数(S)、香浓威纳指数(H)和辛普森指数(D)最高,毛竹纯林乔木层和灌木层的植物多样性指数最低,毛竹纯林草本层的多样性指数最高,竹–针混交林草本层的最低;竹–阔混交林和竹–针混交林乔木层的植物多样性指数均与感病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毛竹纯林乔木层的的植物多样性指数与感病指数呈正相关;竹–阔混交林灌木层的辛普森指数和香浓指数、毛竹纯林的丰富度指数与感病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竹–针混交林灌木层的丰富度指数与病情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竹–阔混交林和毛竹纯林草本层的植物多样性指数与感病指数均呈正相关,竹–针混交林草本层的植物多样性指数与感病指数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培育措施对桉树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和比较了不同造林方式、造林密度、抚育管理等培育措施对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造林方式对桉树人工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的影响不显著,不同造林密度对桉树人工林林下灌木层物种丰富度的影响显著,对草本层物种丰富度的影响不显著。不同抚育管理对桉树人工林林下灌木层物种丰富度的影响极显著,对草本层物种丰富度的影响不显著。不同造林方式、造林密度、抚育管理对桉树人工林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的Simpson指数、Shannon-Win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有影响,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桉树(Eucalyptus robusta)人工林灌草层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的动态特征,为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维护与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四川桉树人工林(4 a、5 a、6 a、7 a、8 a)为对象,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及典型样地法,探究5种年龄桉树人工林林下灌草层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①共记录到维管植物210种,隶属80科154属,4~8 a灌草层物种总数减少了1/4,株数变动率为-24.3%;4 a、8 a物种稀少,中间3年(5~7 a)植被生长良好,5 a时灌草层科属种数目均达到演变序列顶峰。②群落优势种特征由喜光喜湿向耐阴耐贫瘠演变,野牡丹(Paeonia delavayi)和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作为建群种分别在灌木和草本层中长期稳定存在。③林下物种多样性在5~7 a维持较优水平,灌、草层物种丰富度指数(D)与Shannon多样性指数(H)动态趋势不一致,但都于5 a时达到顶峰;二者在Simpson优势度指数(H')与Pielou均匀度指数(JSW)的动态变化上恰好相反。④灌草层平均密度随年龄增大均先升高后下降;平均高度5年间略有波动但总体上升。⑤一定范围内桉树密度升高有利于灌木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提升,而林龄、郁闭度、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与林下植被生长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结论】桉树人工林林下灌草层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稳中有变,中间3年(5~7 a)物种丰富度与林分稳定性最佳,种间、种内竞争及乔木层结构变动是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7.
红松人工林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Patrick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以及Simpson多样性指数,对黑龙江省伊春市朗乡林业局不同林龄、林分密度及立地条件的红松人工纯林林下的高等维管束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灌木层物种多样性随红松人工林林龄的增加呈抛物线型,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水平则呈现波动性。在低密度条件下,灌木层植物多样性指数较低,草本层植物的多样性指数却相对较高。阳坡的灌木层多样性水平较阴坡高,草本层则相反。在坡位水平上,灌木层和草本层的多样性指数整体上呈现坡上部高、下部低的趋势,草本层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表现出坡下部高的特点。总体上看,红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水平均较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探究林分密度对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典型样地法对四川省金堂县云顶山5种不同林分密度(500、650、800、950、1 100株/hm2)的柏木(Cupressus funebris)人工林进行植被调查,统计林下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结果】共记录植物172种,隶属于78科137属。随着林分密度增大,灌木层多样性指数均呈先增后减的单峰变化,基本在密度650株/hm2达到最大,草本层多样性指数则多呈先增后减再增再减的双峰变化,在密度650株/hm2和950株/hm2出现峰值。灌木、草本层生物量均在密度650株/hm2达到最大且均有地上生物量大于地下生物量。灌木层物种重要值与其各层生物量和草本层地上、全株生物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草本层物种重要值与其地上、全株生物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研究认为该地柏木人工林可在650株/hm2的密度下维持较高的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利于其林下植被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为科学评估落叶松-水曲柳混交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长期生产力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在辽东山区以24~28年生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LF)、落叶松(Larix gmelinii)纯林(LL)和水曲柳(Fraxinus mandschurica)纯林(FF)为研究对象,分析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落叶松纯林和水曲柳纯林分别出现26科33属36种、31科42属45种和27科43属48种植物。草本层植物以薹草、野大豆、蝙蝠葛为主,灌木层植物以卫矛、忍冬为主。在草本层,不同林型间除了丰富度指数表现为FF>LF=LL外,其他指数总体上均表现为LF>FF>LL;在灌木层,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LL>LF>FF,均匀度指数表现为LL>FF>LF。除全磷外,不同林型的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均呈现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的趋势。在0~10 cm土层,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的土壤铵态氮、全氮和有机质含量高于纯林,而土壤硝态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却低于纯林。3种林型的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均较低,表明辽东山区土壤总体呈现磷素缺乏。植物多样性指数与土壤理化性质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灌木层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较高,总体上各个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全磷、有效磷、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相关性较高。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较低,只有落叶松纯林中物种丰富度指数(S)与0~10 cm土层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10~20 cm土层中有效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植物多样性指数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也进一步证实了混交林由于硝态氮含量高,其草本多样性高;而有效磷含量低,则灌木多样性差。【结论】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植物多样性优于落叶松纯林,2种林型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存在一定差异,营造针阔混交林有利于增加植物多样性及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20.
降香黄檀杉木混交造林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降香黄檀与杉木混交造林试验研究表明,通过营造混交林,明显促进了降香黄檀的干形发育,提高了抗风性,改善林分结构和林内小气候特征。而且降香黄檀的生长量较其纯林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以2杉木×1檀行间混交方式的表现最佳,5a生树高、胸径分别比其纯林提高13.95%和18.3%,该模式在促进生长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适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