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是以策勒研究区 1 990年的 LANDSAT TM图像和 1 998年的SPOT- HRV图像为基础底料编制规一化植被指数图 (NDVI) ,并根据极端干旱区绿洲特有的生态特征和已有的研究成就 ,找出植被指数灰度级与盖度级的对应关系并把规一化植被指数 (NDVI)转换成植被盖度图 ,最终利用植被盖度数字图像所提供的各盖度级的数量和空间分配状况来评价 90年至 98年期间植被环境质量的变化 ,并指出该区域环境开发和综合治理方向  相似文献   

2.
策勒绿洲边缘自然植被恢复重建的盖度指标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策勒绿洲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绿洲边缘的自然植被带是保护绿洲的天然屏障,近50年来,绿洲边缘的自然植被带遭到严重破坏,绿洲生态系统受到沙漠化的严重威胁,恢复重建绿洲边缘自然植被带的限制因素是水,通过综合研究确定具备可靠防护功能的不同植被类型的盖度指标,是恢复重建绿洲边缘自然植被过程中节约用水的基础,本研究通过对策勒绿洲边缘沙物质的粒度分析,起动风速的风洞实验,绿洲边缘风速的长期测定以及不同植被类型防护效益的野外观测,确定策勒绿洲边缘不同植被类型的盖度指标为:●柽柳灌木群落盖度:≥20%;●骆驼刺草本植物群落盖度:≥30%;●花花柴草本植物群落盖度:≥30%;●芦苇草本植物群落盖度:≥30%。  相似文献   

3.
利用1990年到2005年遥感数据资料,基于NDVI计算了博尔塔拉河、精河流域绿洲土地荒漠化程度,分析了该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历史演变特征。结果显示:1)1990-2000年期间,土地荒漠化呈加剧态势;2)2000-2005年期间,土地荒漠化逆转形势明显,恶化程度有所降低;3)1990-2005年的16年间,虽然研究区的荒...  相似文献   

4.
艾比湖地区绿洲化与荒漠化过程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990、2001和2005年的遥感数据作为数据源,进行景观分类与制图,利用ArcGIS提取了艾比湖地区的绿洲和荒漠景观,使用占补平衡原理和变化检测对比分析了绿洲退缩区和扩张区的数量特征和空间格局,并利用重心迁移模型得出绿洲和荒漠重心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1990-2005年15年间,研究区绿洲面积不断增加,荒漠面积呈减少趋势,绿洲退缩区的面积为64.28km2,而绿洲扩张区的面积达到了383.63km2。其中,1990-2001年间,绿洲的年平均增长速度最大,为0.93%;2)研究时段内,绿洲的空间变化较大,其扩张区多位于研究区西部以耕地为主的区域和艾比湖湖区周围,绿洲退缩区主要位于研究区的东南部;3)绿洲的重心向西南方向迁移了0.8751km,同时,荒漠先向东南再向东北迁移,迁移距离共为2.0999 km。  相似文献   

5.
绿洲是干旱气候特有的产物,植被变化可以很好反映绿洲的展缩,而策勒绿洲是典型的干旱区绿洲。因此,文中选取策勒绿洲两个不同时期的TM影像,通过归一化植被指数和植被覆盖度像元分解模型,研究了1990~2000年策勒绿洲植被覆盖度的动态变化。研究表明:在此期间策勒绿洲植被呈退化、绿洲缩减、荒漠化加剧;最后结合自然与社会因素对植被覆盖变化原因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黑河中游植被覆盖率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2~2011年的黑河干流中游归一化值被指数数据获得植被覆盖率变化趋势,选取合适的NDVI阈值将整个区域划分为"绿洲区"和"荒漠区",并分别探讨了地下水埋深、中游耗水量及累积降水量对两种区域面积和植被覆盖率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河干流中游植被覆盖率整体呈增长趋势,由2002年的32%增长到了2011年的36%,对植被覆盖率增长贡献最大的因素为绿洲区扩张,10年间绿洲区面积占比增长了10%;影响绿洲扩张的主要因素为地下水位埋深和中游耗水量,绿洲区植被覆盖率变化较小,可忽略其影响。荒漠区植被覆盖率的变化主要受累积降水量影响。利用地下水位埋深、中游耗水量、累积降水量可预测区域植被覆盖率的变化趋势,区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区域植被覆盖率的影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毛乌素沙地17年间植被覆盖度变化的遥感监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揭示毛乌素沙地植被变化规律,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像元分解模型,建立了TM影像尺度下的毛乌素沙地植被覆盖度遥感定量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毛乌素沙地1990年和2007年2个时期植被覆盖的进行了等级的划分。采用转移矩阵的方法,分析了该区17年来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植被覆盖类型的主体为低盖度植被(NDVI,<0.3),其面积由1990年的33176.7369km2下降为2007年的30671.6454km2,年变化率为-0.048%;中盖度(NDVI,0.3-0.6)、高盖度(NDVI,>0.6)的总面积由1990年的1313.5023km2变为2007年的3818.5938km2,年变化率分别为3.91%和3.48%。整个研究区17年间发生正向转移的面积为3209.5153km2,占总面积的9.31%;负向转移的面积为633.0195km2,占总面积的1.84%。毛乌素沙地植被覆盖状况总体呈良性转移趋势,但局部退化的问题也应该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8.
基于RDVI的尉犁绿洲植被覆盖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植被覆盖度是绿洲生态环境变化的最重要标志之一。本文在尉犁地区地形图数字数据和土地利用图数字数据的基础上 ,通过遥感技术 ,使用不同年份同一季相的 TM图像数据为基础底料编制重规一化植被指数图 ( RDVI) ,根据尉犁绿洲的生态环境特征 ,并结合实地调查分析的结果 ,研究植被指数灰度级与盖度级的对应函数关系 ,将其转换成植被覆盖度图。最终利用植被覆盖度度度图像所提供的各盖度级的数量和空间分配状况来评价图像所包括时段 ,即 1 991年至 2 0 0 0年期间植被环境质量的变化 ,并阐明原因 ,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提供科学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MODIS的民勤绿洲植被覆盖变化定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典型沙漠绿洲-民勤绿洲为研究区,利用MODIS陆地3级标准数据产品MOD13,通过改进的植被覆盖度估算模型对2000~2010年7月的植被覆盖度进行了估算,并对其进行分级,通过空间叠置定量分析了不同级别植被覆盖度的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研究发现,从2000~2010年11年间,民勤绿洲轮廓变化明显,绿洲面积明显缩小,荒漠进一步扩张,极低覆盖度植被面积增加1106.01km2,相当于研究区总面积26.95%,中高覆盖度和高覆盖度植被面积分别减少133.63km2和54.75km2,各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26%和1.33%;研究表明,11年来民勤绿洲面积萎缩明显,岛状绿洲大量消失,其中以西北部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0.
应用遥感和GIS技术及数理统计学方法,以博尔塔拉河、精河流域平原型绿洲为研究区域,利用1990年、2000年和2005年的遥感数据,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16 a间,干旱区典型绿洲土地利用的变化过程和趋势.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绿洲土地利用变化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稳步增加,未利用地快速减少,有林地前十年为减势,后五年为...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GIMMS(global inventory modeling and mapping studies)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为数据源,采用像元二分模型,提取1982-2006年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不同时段(1982-1989年、1990-1999年、2000-2006年)的植被覆盖度,并运用转移矩阵模型,定量分析水蚀风蚀交错带植被覆盖变化情况。结果显示: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整体呈增加趋势,时段间先增加后减少;从植被空间分布来看,中低植被覆盖度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低植被覆盖和中植被覆盖类型,高植被覆盖度类型所占比例最小。总体来说,从时段1(1982-1989年)到时段3(2000-2006年)研究区植被是良性发展的,虽然局部环境有一定恶化,但整体环境仍呈改善趋势。分析发现,低覆盖度植被类型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而中高覆盖度类型和高覆盖度类型重心向东移动,反映了黄土高原西南地区宁夏、甘肃中部受降雨减少和城市化等因素的影响,在近25 a植被受到了一定破坏,而中东部吴旗、志丹、安塞、延安等地及毛乌素沙地东胜附近近年来进行的退耕还林等一系列生态建设,产生了较好的效益。  相似文献   

12.
以内蒙古镶黄旗北部的封育工程为研究区域,以2000年7月和2007年8月的TM影像为数据源,结合地面调查数据,从植被、土壤和风沙活动3个方面12项指标对镶黄旗北部沙漠化草原封禁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禁牧区内的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植被高度等均显著高于自由放牧地,在植被恢复的同时,控制了地表的风沙活动,与工程实施前相比,固定沙地比例增加,流动沙地比例降低;土壤理化性质也得到了改良,如土壤有机质和细砂比例增加,出现土壤结皮等.  相似文献   

13.
基于RS的武都区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992、2006和2011年的landsat TM影像为基础,采用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像元二分模型对1992-2011年间武都区的植被覆盖度分别进行计算,分析了其年际间的动态变化,并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方面对植被覆盖度变化进行了驱动力分析,最后采用PCA对选取的影响指标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武都区的植被覆盖度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其中高覆盖区增幅最为明显,达到46.30%。植被覆盖类型以向中高覆盖度和高覆盖度转变为主,2011年中高覆盖度和高覆盖度面积已占总面积的70.57%。人为因素尤其是人口因素是影响武都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4.
为系统地研究干旱半干旱区植被盖度提取方法,比较了目前常用的几种高光谱影像植被盖度提取技术。结果表明:采用NDVI建立的像元二分模型对植被盖度的估测能力低于直接采用NDVI建立的回归模型;4种处理的PCR模型植被盖度估测的建模精度由高到低为:CR>NO>FD>SD;4种处理的PLSR模型植被盖度估测的建模精度由高到低为:FD>NO>SD>CR;FCLS分解的结果明显优于LS模型;综合分析后,认为基于FD的PLSR模型对研究区植被盖度估测效果最佳。文中研究旨在为干旱半干旱区植被盖度的更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陡削以兰州新区的一段陡峭边坡作为试验地点,通过分析在植被重建初期经人工整地后形成的4种微地形(大圆形坑、小圆形坑、条形坑和原状坡面)的植被盖度特征及环境因子(土壤硬度和水分、地表和空气温度、坡位、无纺布)对植被盖度的影响,探寻能有效提高植被盖度的几种工程改造措施。研究表明:①铺设了无纺布坡面的植被盖度显著大于对照坡面;陡峭边坡不同坡位的植被盖度: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P<0.05),这与自然坡面植被盖度分布规律一致。②3种微地形的植被盖度均显著大于陡峭坡面,其中条形坑的土壤水分和植被盖度最大,最大盖度维持的时间最长。③微地形和坡面的植被盖度均与土壤水分呈显著正相关,与空气温度、地表温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微地形的土壤硬度(3kg·cm^-2)适宜植物生长,大于该值会对植被生长产生抑制作用;铺设无纺布有利于促进上坡位的植被生长,使坡面植被分布更均匀。研究结果表明,在陡峭边坡坡度、坡位和温度等无法改变的情况下,选择对压实的坡面进行整地翻耕处理,增加长条坑的数量并铺设无纺布等有效的工程改造措施,能显著增加植被盖度,促进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16.
农牧交错区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遥感监测--以宁夏盐池为例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基于植被指数(NDVI)和植被覆盖度像元分解模型,建立了TM影像尺度下的盐池县植被覆盖度遥感定量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盐池县1989年和2003年2个时期植被覆盖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盐池县2003年低覆盖度植被明显减少,较1989年减少了1 412.52 km2,中等植被盖度较1989年明显增加,为4 672.46 km2.中等植被覆盖度、高植被覆盖度在全县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研究期间,植被覆盖等级未变化面积为3 692.32 km2,主要由中等植被覆盖度构成.植被退化面积为608.61 km2,而植被恢复面积达到3 310.13 km2,是退化面积的5.4倍.并进一步分析了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ZHOU Lei 《干旱区科学》2016,8(1):109-124
The climatically sensitive Qinghai province of China has been recognized as a hotspot for studies on the feedbacks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us, investigating vegetation coverage and its natural drivers in Qinghai is an important focus of ecosystem research. On the basis of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 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 time series data, we estimated the vegetation coverage in this region using the dimidiate pixel model. Trend analyses, correlations between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changes in vegetation coverage, an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il texture and vegetation coverage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possible drivers of vegetation coverage variat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reduction of vegetation coverage slowed down in the period from 2000 to 2012.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was the main climatic driver of the total extremely low and low vegetation coverage areas in Qinghai, followed by the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The extremely low and low vegetation coverage areas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regions with a mean annual relative air humidity of <40%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these two area types differentiated along the 200-mm rainfall contours. The total extremely low and low vegetation coverage areas were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sandy clay loam soil, followed by loamy sand and sandy soil. Regions with sandy loam or loam soil have the greatest risk of vegetation coverage reductions. Knowledge of vegetation coverage variation and its natural drivers in the ecologically fragile region of Qinghai can provide scientific support for managing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desertification.  相似文献   

18.
川藏铁路沿线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MODIS-NDVI遥感数据反演了川藏铁路地区2000-2018年植被覆盖度,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利用相关分析法分析气候、地形等与植被覆盖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8年川藏铁路沿线平均植被覆盖度为0.629,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00-2012年为缓慢增长,2013-2018年为快速增长。19年间植被覆盖度呈现好转的面积占比为53.78%,呈现下降面积占比5.25%,其中康定至昌都段上升率最大,巴宿至林芝段下降率最大。(2)川藏铁路沿线植被覆盖度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2000-2018年成康、康林和拉林铁路段平均植被覆盖度依次为0.75、0.61和0.55,低海拔区域以中高、高植被覆盖度为主,高海拔区域以中低、低植被覆盖度为主。(3)相关分析表明,川藏铁路沿线植被覆盖度与温度(r2=0.376,p<0.01)和降雨量(r2=0.284,P<0.01)均为显著正相关,温度是驱动川藏铁路沿线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的主要气候因素,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r2=-0.240,P<0.01)。  相似文献   

19.
小流域防护林适宜覆盖率与植被盖度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水分容量两个方面出发,分析了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植物系统的覆盖率、植被盖度与形成良好的健康的森林水分生态环境和水土保持功能的关系。分析了小流域森林覆盖率与水蚀的关系,地块尺度上植被盖度与水蚀的关系。提出根据最大土壤侵蚀量、年允许土壤流失量和小流域的水分供应关系来确定区域宜林地林分面积与适宜森林覆盖率。根据水分、树种、林龄和立地条件对森林密度做具体分析。研究表明:在黄土区小流域尺度,合理的森林分布是防治水蚀的关键;适宜植被盖度是保证水土保持功能持续的关键,乔木成林林分郁闭度达到40%,草本植物的盖度达到90%就具有较好的防蚀功能,植被盖度与生物量同时处于适宜状态时,林分的水土保持功能最佳。研究认为水土保持有效植被盖度不应低于有效盖度(群落下土壤流失量等于允许流失量),最大为临界盖度(群落下土壤流失量为自然侵蚀量),群落灌层下死被物应具有一定厚度为1.0~2.0cm。研究表明在山西省吉县,阳坡刺槐造林密度小于2250株/hm2,以1111株/hm2为最佳;成林密度为300~1800株/hm2,以小于1500株/hm2为佳。  相似文献   

20.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对沙尘天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1~2003年逐月NOAA/AVHRR NDVI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荒漠植被覆盖的动态变化及其对沙漠南缘绿洲沙尘天气的影响。结果表明:近23年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覆盖面积总体上呈现增加趋势,植被覆盖程度较高的区域分布在沙漠中部和西部,同时,这里也是23年来植被覆盖程度显著增加的区域;春、夏季植被覆盖与沙尘天气日数之间均呈现负相关关系,其中,夏季植被覆盖程度与沙尘天气日数之间的负相关最为显著。这说明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植被覆盖程度与其南缘绿洲沙尘日数间存在负耦合关系,植被覆盖是影响沙尘天气发生及其强度的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