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桔红  王旭  陈文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34):120-123
为探查药用植物假马鞭(Stachytarpheta jamaicensis)种子破除休眠的贮藏方法以及萌发的最佳温度条件,将假马鞭种子分别进行30 天的室温干燥贮藏、15℃湿润贮藏、4℃低温层积和0℃冰冻贮藏后,测定其萌发率;种子在6 个温度梯度(15、20、25、30、35、40℃)、12 h 光照/12 h 黑暗条件下培养,观测其萌发率和萌发进程。结果表明:假马鞭种子具有较高活性(92%),初始萌发率为10%~49.3%;经过室温干燥贮藏、15℃、4℃湿润贮藏的种子,在变温(25℃/15℃)培养下其萌发率分别达到55.3%、70%和56.7%,经0℃冰冻贮藏后萌发率降低至9.3%;假马鞭种子对6 种培养温度显示出不同的响应,在30℃和35℃培养下,萌发开始时间较早(1~7 天),累积萌发率不足20%;在20℃和25℃培养下,萌发开始时间较晚(7~11天),累积萌发率分别达到72.7%和56%。假马鞭种子具有中度生理休眠,经过室内干燥贮藏、15℃湿润贮藏和4℃层积可以破除种子部分休眠,获得较高萌发率,种子达到最高萌发率(70%)的最佳贮藏条件是15℃湿润贮藏、变温培养(25℃/15℃);未经贮藏处理的种子达到最高萌发率(72.7%)的培养温度是20℃。  相似文献   

2.
为探查药用植物假马鞭(Stachytarpheta jamaicensis)种子破除休眠的贮藏方法以及萌发的最佳温度条件,将假马鞭种子分别进行30天的室温干燥贮藏、15℃湿润贮藏、4℃低温层积和0℃冰冻贮藏后,测定其萌发率;种子在6个温度梯度(15、20、25、30、35、40℃)、12 h光照/12 h黑暗条件下培养,观测其萌发率和萌发进程。结果表明:假马鞭种子具有较高活性(92%),初始萌发率为10%~49.3%;经过室温干燥贮藏、15℃、4℃湿润贮藏的种子,在变温(25℃/15℃)培养下其萌发率分别达到55.3%、70%和56.7%,经0℃冰冻贮藏后萌发率降低至9.3%;假马鞭种子对6种培养温度显示出不同的响应,在30℃和35℃培养下,萌发开始时间较早(1~7天),累积萌发率不足20%;在20℃和25℃培养下,萌发开始时间较晚(7~11天),累积萌发率分别达到72.7%和56%。假马鞭种子具有中度生理休眠,经过室内干燥贮藏、15℃湿润贮藏和4℃层积可以破除种子部分休眠,获得较高萌发率,种子达到最高萌发率(70%)的最佳贮藏条件是15℃湿润贮藏、变温培养(25℃/15℃);未经贮藏处理的种子达到最高萌发率(72.7%)的培养温度是20℃。  相似文献   

3.
温度和光照对苦参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研究了光照和温度对苦参种子萌发的影响.种子发芽试验的发芽温度分别为10、15、18、20、25、30、35℃;光照条件分别为黑暗和自然光两种条件.完全随机设计.结果表明,10℃低温下种子吸胀和发芽缓慢,随着温度的升高,其吸胀率、发芽率、发芽指数随之增高,当温度达到35 ℃时,种子霉烂率最高,但发芽率降低,其中20、25、30℃条件下,种子吸胀速度较快,发芽时间短,发芽率、发芽指数高,与其它温度相比较均达到了显著差异,苦参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15℃,最适温度为20-30℃,最高温度为35℃.苦参种子在黑暗和光照条件下都能萌发,但黑暗条件下其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较高.  相似文献   

4.
温度与盐、碱胁迫交互作用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3种变温处理(10~20℃,15~25℃与25~35℃),并分别混合两种中性盐(NaCl∶Na2SO4=4∶1)与碱性盐(NaHCO3∶Na2CO3=4∶1)模拟盐、碱胁迫条件,探讨盐碱胁迫与温度交互作用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盐碱胁迫浓度的增大,种子发芽率与发芽速率均不断下降,且在碱胁迫下下降幅度更大。盐胁迫下,15~25℃与25~35℃对种子发芽率影响无显著差异,并且在25~35℃下发芽速率更高,而碱胁迫下,15~25℃更有利于小麦种子的萌发。另外,无论是在盐胁迫还是碱胁迫下,10~20℃低温均对种子抑制效应最强。上述结果表明,盐、碱胁迫及与温度交互作用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明显不同,由于碱胁迫具有高pH值对种子的伤害更大,小麦种子萌发期耐盐碱性在低温下会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5.
以西藏野生型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为材料,采用不同温度(10℃、15℃、20℃、25℃)和不同浓度(0、5%、10%、15%、20%、25%)PEG-6000溶液的互作胁迫模拟老芒麦种子萌发的水温环境,研究了西藏野生老芒麦在不同水、热条件下的种子萌发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水、温条件对老芒麦种子萌发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老芒麦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等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在25℃条件下对照处理的种子萌发达到了最佳响应;PEG浓度为5%时,老芒麦在15℃和20℃培养条件下,种子发芽率高于对照处理;当PEG-6000浓度为15%时,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等受到了显著抑制(P<0.05),且温度越高所受到的抑制作用越明显。西藏野生老芒麦种子在温度为25℃和PEG溶液浓度为0~5%培养条件下发芽效果较好;种子萌发对水分的响应依赖于温度的变化,低温抑制了种子萌发。  相似文献   

6.
以狼尾草新品系LS-1种子为试验材料,对不同温度和覆土深度处理条件下狼尾草种子发芽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品系LS-1在25℃、30℃、35℃条件下萌发较快,15℃、20℃条件下萌发较慢,10℃以下不能正常萌发;在供试温度中发芽率最高的处理为25℃、30℃、35℃,结合发芽率、发芽势和幼苗生长等指标,萌发最佳温度为25℃;狼尾草种子最适宜的覆土深度是10~20mm.  相似文献   

7.
银水苏种子发芽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研究不同温度对不同年度采收的银水苏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对种子发芽率、种子发芽强度及胚根长度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度采收的银水苏种子的发芽率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2006年的种子比2005年的种子发芽率高且发芽速度快;2006年采收的种子胚根平均长度极显著高于2005年的,发芽质量好,且以25℃下长势最好;贮藏时间不同,种子萌发最适宜的温度不同,2006年采收的银水苏种子发芽最适温度为25℃,而2005年则最适温度为30℃.综合分析认为,在自然阴凉干燥贮藏条件下,银水苏种子不宜采后隔年播种;种子发芽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为25℃.  相似文献   

8.
温度和水分对甘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甘草种子萌发的适宜温湿度条件以提高萌发率,并为其开发利用提供基础。在不同温度(10、15、20、25℃)和水分(10%、15%、20%、25%)条件下通过对萌发时滞、发芽势、发芽率、霉变率指标的测定来研究甘草种子的萌发特性。结果表明:(15℃,20%)、(20℃,15%/25%)、(25℃,20%/25%)组合处理下种子萌发时滞为3天,较其他组合处理下用时短;(25℃,15%/20%/25%)组合处理下种子的发芽势明显高于其他组合水平,说明高温高湿条件下甘草种子萌发较快;(25℃,20%)组合处理下种子的萌发率达到最高值,为92.00%;(25℃,10%/20%)组合处理下种子的霉变率较低,种子发霉数较少,萌发可能性较大。上述各项指标综合显示,甘草种子萌发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为:温度25℃、发芽床含水量20%。  相似文献   

9.
通过在5℃、10℃、15℃、20℃、25℃、30℃恒温光照条件下,测定堇叶碎米荠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动态指标,探究温度条件对堇叶碎米荠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堇叶碎米荠种子发芽质量随温度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条件下终发芽率变幅为10.67%~93.33%、发芽势变幅为7.33%~54.67%、发芽指数变幅为0.39%~26.01%、活力指数变幅为0.43%~60.08%。20℃、25℃光照条件下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均极显著高于其他温度处理,尤其20℃恒温光照条件下各个指标均最高、幼苗生长最佳,说明20℃恒温光照条件为堇叶碎米荠种子发芽的最适宜条件,可作为其种子发芽质量检验的参考条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山绿茶种子萌发特性,找到种子萌发的最佳条件,为山绿茶规范化、规模化种植提供种苗繁育途径和方法。方法:测定山绿茶种子形态、千粒重和含水量,研究在不同浸种时间、不同光照、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发芽率,并进一步比较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同时比较不同贮藏时间下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始发芽粒数和发芽天数的差异。结果:山绿茶种子平均长度为2.84 mm,宽度为1.11 mm,长宽比为2.50,千粒重平均为0.716 9 g,平均含水量为12.36%。在光照、温度等因素相同的条件下,种子浸种24 h发芽率最高;在较适宜的浸种时间和温度条件下,种子在光照下培养的发芽率极显著高于在黑暗下培养的发芽率;随着温度的增加,种子发芽率先升后降,30℃最适合种子萌发;不同的贮藏时间对山绿茶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始发芽粒数和发芽天数均有影响,4℃低温贮藏3个月的发芽率(96.33%)和发芽指数(13.78)均最高,且始发芽粒数最多(24粒),发芽所需天数最短(28 d)。结论:低温贮藏3个月,浸种24 h,30℃,光照条件,最适宜山绿茶种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