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桑树叶面消毒的操作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伟荣 《中国蚕业》2006,27(4):43-44
为了有效地控制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目前大多数蚕种生产单位在蚕种生产过程中采取了对桑叶叶面消毒的方法,常见的方法有桑叶浸渍消毒、桑叶采摘后室内喷消、桑树叶面消毒等。这些方法对控制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有效性已被越来越多的蚕种生产单位认同,且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应用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这3种方法在操作上、原蚕区饲养户的接受程度上及对蚕生理的影响等有着明显的差异。其中桑叶浸渍消毒被普遍认为是防微效果最好的方法,但该方法操作过于复杂,桑叶需作脱水干燥处理,生产投入大,耗时费工,副作用明显,在实际生产中执行难度大,技术…  相似文献   

2.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毁灭性疫病,桑叶浸渍消毒是切断食下传播途径的重要技术措施。前几年,海宁市采取桑叶全龄用0.3%漂白粉精液浸渍消毒法,使用效果良好。但该方法存在着劳动强度大、成本高,原蚕区大蚕期措施落实难度大、对人体皮肤有损伤、浸洗过程容易造成桑叶养份损失、蚕常吃湿叶易发病等缺点,也是导致原蚕户饲养原蚕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为此,海宁市新兴蚕种制造责任有限公司在了解省内兄弟蚕种生产企业微防经验的基础上,于2010年春蚕五龄期推广使用多菌灵粉250倍液在桑树上喷施代替桑叶浸消,以期达到在控制微粒子病的基础上,提高蚕农饲养原蚕积极性的目的。但多菌灵粉使用后,蚕种孵化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3.
桑叶浸消控制家蚕微粒子病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给许多蚕种生产单位带来损失.作为一种极易传染的蚕病,家蚕微粒子病传播途径有2条:一是胚种传染,生产上主要靠检疫来克服;另一条是食下传染,因防治较为困难一直是困扰蚕种生产单位的一大难题.目前,采用桑叶全程浸消来控制微粒子病的传播是蚕种生产单位使用较为普遍的一种方法.海盐蚕种场从1993年起就开始尝试桑叶浸消工作,经过几年的探索、改进到目前已基本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浸消程序,并在生产应用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在已基本控制微粒子病的大面积发生.  相似文献   

4.
"防微灵"在蚕种生产应用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冰生 《广西蚕业》2002,39(2):32-33
1 预防“病从口入”是防微工作的关键之一桑蚕微粒子病是蚕种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蚕种生产过程中 ,要彻底杜绝微粒子病的发生难度很大 ,尤其是一旦桑叶被微粒子病毒污染 ,蚕室消毒工作做得再好 ,也难免不发生因微粒子病超毒 ,造成部分或整批蚕种被淘汰的质量事故。因此 ,在防微工作中只强调蚕室、蚕具和饲养环境的消毒防病 ,是不够的。还应当重视桑叶的清洁消毒 ,杜绝“病从口入”,才能确保蚕种的生产安全。随着蚕桑生产的发展 ,饲养量的不断扩大 ,蚕区的病原菌积累也是越来越多 ,部分蚕户把未经充分堆沤腐熟的蚕沙直接施用到桑园 ,造…  相似文献   

5.
冯昱 《四川蚕业》2015,(2):36-37
<正>家蚕微粒子病一直是困扰蚕种生产的难题,其传染途径分为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我场自上世纪末以来,便对场内的选原种生产实行桑叶全程消毒,实践证明,通过桑叶消毒控制食下传染能有效地防止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较大幅度提高蚕种的母蛾镜检合格率。同时,桑叶消毒还能够抑制其他蚕病的发生,为蚕种的优质高产打下  相似文献   

6.
蚕种场防治柞蚕微粒子病的技术小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东 《北方蚕业》2008,29(2):59-59
柞蚕微粒子病,俗称锈病,是蚕业生产中危害严重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微粒子病主要通过蚕种传染,如果蚕种微粒子病率高,特别是母种原种感染微粒子病较重的,繁育出的普通种微粒子病率也高,大蚕大量发病,常常造成丝茧减产。母种每年都有微粒子检出率超过1%的蚕种场,原种一般检出率也在1%~3%,丝茧生产中一般年份发病率为30%~70%,最高年份达90%,减产20%~30%,给柞蚕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毁灭性的传染性蚕病,因能胚种传染,被蚕茧产区列为蚕种生产唯一的检疫对象。可见控制微粒子病的发生对蚕种生产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提高蚕种质量,生产无毒蚕种的重要保证。如果爆发微粒子病,将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我公司及合江场在建立原蚕新区时就因工作失误而深受其害。 1 原蚕新区微粒子病发生的状况 1.1 1998年,合江场在官桥三角车村建立新原蚕点。此点及附近村庄已经20多年没有养蚕了,从栽桑、建蚕室、  相似文献   

8.
微粒子病的防治是现阶段每个蚕种生产场家所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因为微粒子病毒率超标,所以安徽省的部分蚕种生产场家都曾蒙受过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为有效地遏制微粒子病的危害。从2000年春季起,我场在黄可威、黄君霆两位教授的亲临指导下,先用高压喷雾器(每台机器配2个“四孔装置”雾状喷头,长60m的管子)在野外喷消桑叶的方法进行叶面消毒,效果较好。嗣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叶面消毒效果,从2004年秋季起经过技术干部酝酿和民主集中决策,场里投入资金购进桑叶脱水机,试行“全龄浸消桑叶喂蚕”措施。到目前为止。场部生产的蚕种合格率一直保持在百分之百,且基本上是第一样本合格的蚕种,无毒蚕种也在逐渐提高。为此,我们把这2年多来用蚕用消毒净全龄浸消桑叶,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的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陶涛 《中国蚕业》2009,30(3):82-84
根据对雄蚕种繁育情况的调查总结,结合雄蚕品种的特点,参照常规蚕品种的质量标准,兼顾生产单位和用户的利益,研究制订了雄蚕种质量标准DB33/698—2008《雄蚕种》。其中雄蚕平衡致死系原种的检验检疫项目和合格指标为:良卵率≥88.O%、实用孵化率≥35.0%、纯度≥99.0%、微粒子病蛾率≤0.2%、盒装良卵量34000-4-500粒;雄蚕一代杂交种的检验检疫项目和合格指标为:良卵率≥97.0%、实用孵化率/〉49.0%、雄蚕率≥98.0%、微粒子病蛾率≤0.5%、盒装良卵量62000±1000粒。DB33/698—2008《雄蚕种》标准于2008年5月由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并在浙江省省内应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四川省蚕种生产家蚕微粒子病危害损失严重。主要原因是蚕种胚中带病源增多所致。控制病毒危害的关键措施首先是各级蚕种繁育单位和管理部门全员应具有常备不懈控制家蚕微粒子病危害的意识;其次是坚持执行发现除去病源措施。抓住全过程严格消毒防病,减少养蚕环境病源,做好原种病毒补正检查,减少原种带毒危害,认真做好蚕种繁育各阶段病毒预知检查,严格淘汰带毒蚕卵、蚕、茧、蛹、蛾,禾发现病毒的蚕蛾分小批制种,地、市把住普种母蛾微粒子病合格检验关,超毒蚕种由主管单位监督烧毁处理,原蚕区使用的普种必须是经过全检母蛾无毒的蚕种,逗硬执行这些办法,一定能够控制家蚕微粒子危害。  相似文献   

11.
张福林 《四川蚕业》2005,33(4):21-23
家蚕微粒子病是威胁蚕种生产最严重的传染性蚕病,从1996年至2004年,乐山市蚕种母蛾和成品微粒子病检疫检出不合格蚕种累计达75800余张,直接经济损失1516000余元。总结这些年的经验和教训,凡是桑叶全程消毒工作做得扎实的蚕种场,母蛾和成品微粒子病检疫的情况就非常好,  相似文献   

12.
锡东蚕种场绝大多数的蚕种生产都在原蚕区。原蚕区生产在农村大环境中进行,地理分布松散、生产设施落后、饲养水平参差不齐,一旦存在家蚕微粒子病原,扩散快,污染环境严重,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控制其发生和蔓延将严重影响蓬勃发展的蚕桑产业。在这方面江苏省蚕种管理所高度重视,把镜检毒率从2%降到0.5%,原种检测要求也很高,坚决选用无毒的优质原种,使家蚕微粒子的再传播途径得到遏制。笔者在养蚕实际生产过程中对防治微粒子病做了一些深入细致的措施,并取得一定的成绩(所在如皋原蚕点2005年因微粒子淘汰卖丝茧不制种户三户占养蚕户比例20%,当年自己场部检测淘汰蚕种1331张种,而2006年笔者蹲点后,未淘汰一张蚕种,送省蚕种公司检测两批无毒),现对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对策作一浅析,愿与大家一同探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养蚕量的增加和多批次养蚕的推广,微粒子病大有发展蔓延之趋势,特别是秦巴山区独特的自然和地理环境,山高树多,野外昆虫较多,空气湿度较大,在原蚕区蚕种生产中,不但给微粒子病的防治增加了难度,同时易发生僵病。通过几年来对石泉蚕种场生产成绩的分析来看,有时僵病带来的损失甚至大于微粒子病的危害。因此,在从事原蚕区蚕种生产工作中,不但要重点抓好防微,也要搞好防僵。  相似文献   

14.
庞朝平 《广西蚕业》1994,31(2):56-57
桑蚕微粒子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给蚕桑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而微粒子病扩散的最快方式即是通过带“毒”的蚕种传染到蚕区.所以生产无微粒子病源的蚕种是蚕种场的首要任务。如果不进行科学的管理,不认真贯彻自治区“桑蚕良种繁育检验制度”,微粒子病随时都会突然发生,影响蚕种场的声誉、效益。  相似文献   

15.
用消特灵全程浸消桑叶对原蚕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微粒子病的传染途径:一是胚种传染二是食下传染。法国著名生物学家巴斯德发现微粒子病以后,现在各蚕种生产单位都进行了蚕期迟眠检查及各项预知检查,再经省蚕种公司集团母蛾镜检合格方可发种,即胚种传染途径已基本被切断。但是,目前部分蚕种场在原蚕区生产的蚕种毒率有上升趋势,形势非常严峻,究其根源,农村原蚕区环境污染是主要因素,特别是桑叶被污染,各种桑螟、野蚕、毛虫、菜粉煤等鳞翅目昆虫与家蚕微粒子原虫相互感染。当家蚕食下桑叶上的微粒子病原后,便很容易传染。近几年来,一些种场采取叶面消毒措施,并已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6.
遂宁市蚕种生产微粒子病流行与超负荷生产,原蚕区基础差、夏蚕丝茧育有关,病原分布调查该市已经大范围受到污染。采取宏观控制生产量,桑树治虫和桑叶全程消毒、补正检查,并户划小批制种等措施能控制微粒子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7.
桑叶全程消毒在原种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景滩  韦伟 《广东蚕业》2009,43(4):13-14
近年来,由于虫口叶不时能检出微孢子,为防止食下传染引发微粒子病的蔓延,自2004年下半年起我场对采用桑叶进行全程浸渍消毒试验,从收蚁开始到大蚕结束,坚持用0.3%~0.33%的有效氯漂白粉液对叶面消毒处理后再漂洗、脱水、晾干,与桑田防治病虫害工作相配合,在防治微粒子病上取得了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8.
蚕种场原蚕区虽然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来控制微粒子病(N.b病)的发生,如加强冬消、在收蚁前蚕室内外及蚕具彻底消毒、原种补正检查、蚕期消毒和提青淘汰、桑叶全程浸消、加强桑树治虫等,但原蚕区的种茧所制蚕种因N.b毒率超标也时常发生,严重威胁到蚕种场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如何提高制种期防微技术是当前蚕种生产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环节。  相似文献   

19.
防消灵对家蚕微粒子孢子(N·b),家蚕中肠型脓病多角体(CPB)均有很好的杀灭效果,此蚕药可用于蚕室、蚕县、蚕体、蚕座消毒、桑树树体消毒、桑叶叶片浸泡消毒,对蚕体和制种无不良影响,通过我场1993年春季攻毒试验,蚕、蛹、蛾未镜检出微粒子孢子,无毒蚕种100%,防消灵用于蚕桑生产,特别是蚕种生产的消毒病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我场在蚕种生产上,曾遭受过严重的微粒子病危害,单从1985~1986年这两年来说,共计有原蚕饲养户270个,其中病毒户70个,占25.9%,总产种茧16375.05公斤,其中病毒种茧937.4公斤,占34.6%;共生产蚕种62586张,其中病毒蚕种38334张,占G1.25%。因受微粒子病危害,淘汰病毒种茧和蚕种共损失资金达124000多元。由于微粒子病分布广泛,严重污染原蚕村,使原蚕村无法养原蚕,蚕种场无法制种,以致蚕种生产停滞不前。然而,后来在省、市、县丝绸公司特别是省蚕研所的大力支持指导下,全面推广使用次氯酸钠消毒,使微粒子病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