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湖南省茶园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及配方施肥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张亚莲  罗淑华 《茶叶科学》1997,17(2):161-170
对湖南省36个县(市)67个茶场的136份茶园土样进行了肥力水平测定。结果表明:茶园土壤pH适宜,钾素较丰富。土壤有机质含量0~20cm土层为(2.4±0.09)%,20~40cm土层(1.60±0.06)%。85%的土样0~20cm土层有机质含量超过1.5%,38%的土样超过2.5%;49%的土样20~40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超过1.5%。全氮含量0~20cm土层为(0.133±0.004)%,20~40cm土层为(0.100±0.003)%。碱解氮含量大于100mg/kg土的土样占76%,20~40cm占45%。全磷含量低于0.1%的0~20cm土层达53%,20~40cm土层达62%。速效磷含量低于10mg/kg土的频率,两土层各为46%和65%,显示低磷土壤较多。代换性镁含量较低,茶园严重缺镁。依据调查结果,建立了茶园土壤主要养分与茶叶产量之间的数学模型,据此提出了茶园土壤养分的丰缺指标:产量在2250kg/hm2干茶的茶园土壤0~40cm土层全磷(P2O5)含量>0.12%,碱解氮含量>149mg/kg土,速效磷含量>32mg/kg土,速效钾含量>110mg/kg土。通过试验,确定了4种主要土类适?  相似文献   

2.
研究结果表明,在被测定的12种甜菜土壤养分含量中,有10种养分含量低于对照(麦地).其中,碱解氮,有效镁和有效锰的差异较大,其差值分别为26ppm、11.5ppm和7.4ppm,其余差异不大;在甜菜营养生长期内,分别测定了甜菜与对照土壤的微生物总量、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及消长动态;土壤碱解氮含量和耕层地温对细菌数量有一定的影响;甜菜土壤的3项酶活性均低于同期的对照。在甜菜吸收氮素的高峰期,土壤中脲酶活性亦明显增强,达到1.22NH_3-Nmg/g土。在幼苗期至糖分积累期,磷酸酶活性与甜菜苗龄呈正相关关系(r=0.9223 ̄*)。  相似文献   

3.
通过玉米连作对中部农区主要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影响的分析,明确了作物生长期间在高肥力条件下,非连作与连作相比,土壤中细菌数量增加了24.6%~32.8%,放线菌的数量增加不明显,真菌数量在成熟期有明显的提高,低肥土壤和高肥土壤分别增加29.6%和38.4%.说明非连作土壤中的微生物类群以细菌占优势,放线菌次之,真菌较少.氮素生理群中氨化细菌数量最多,反硝化细菌次之,固氮菌和硝化细菌最少.玉米生长期间非连作和连作相比较,高肥土壤中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都有明显增加,固氮菌数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菠萝-甘蔗轮作制度对甘蔗生长和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0—2002年进行菠萝一甘蔗轮作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菠萝-甘蔗轮作甘蔗的产量和糖度都高于与甘蔗一甘蔗连作:轮作田与连作田比较能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加速速效性养分的释放,增加土壤微生物总量(一般好气性细菌、真菌、放线菌);有益的氨化细菌和硝化细菌成倍增加,而无益的厌氧性细菌、反硝化细菌则受到抑制;固氮菌数量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5.
甜菜象虫为我国北方象虫的优势种,种群发生量占象虫种类的70%~95%;调查表明,甜菜象虫有89%~95.7%在当年甜菜地6~20cm土层中越冬,下年4月20日前后进入5cm表土,4月末、5月初开始向来年的甜菜地迁移,5月中旬达迁移高峰;平均每对(雌、雄)成虫一生取食量为51.6株;甜菜幼苗被害达4级,可减产60%,含糖降低25度;甜菜象虫1年发生一代6月中旬~8月上旬为幼虫发生和危害盛期;35%甲基硫环磷闷种,杀虫率可这80%~100%,CON制剂对甜菜象虫毒杀率达90%以上,提高根产量10%,增加含糖0.5度左右.  相似文献   

6.
海南香蕉园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调查海南23个香蕉园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并分析18个土壤因子对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蕉园土壤5~30cm土层可培养微生物的区系组成表现为细菌最多,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应用逐个选入自变数的回归方法,得到3个最优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再对入选的几个主要土壤因子进行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蕉园土壤真菌数量的关键因子是有效Fe,影响蕉园土壤放线菌数量的关键因子是土壤有效P,而影响蕉园土壤微生物总数的关键因子是土壤pH值。  相似文献   

7.
施氮量对玉米根区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林雁冰  薛泉宏 《玉米科学》2009,17(4):107-111
采用稀释平板涂布法研究3个施氮量水平对不同栽培模式玉米根区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施氮能大大促进覆膜玉米根区土壤细菌、放线菌及覆草模式真菌数量的增加。玉米根区土壤微生物数量主要受玉米根系的影响,根外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主要受施氮量的影响。施氮能缩小常规模式玉米根区与根外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的差异,增大常规模式玉米根区与根外土壤放线菌数量的差异,还能缩小覆盖模式玉米根区与根外土壤中3大类微生物数量的差异。玉米根区土壤微生物数量高于根外,但施氮量较高(240 kg/hm2)时,在覆膜和常规对照条件下土壤真菌数量及覆草模式下土壤细菌数量表现为根外高于根区。  相似文献   

8.
选择吉林省不同肥力黑土,开展高、中、低肥力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及土壤酶活性等微生物学指标测定,系统分析不同肥力土壤微生物学指标差异,拟合不同肥力土壤与微生物学肥力指标的关联性,确定不同肥力土壤微生物学指标参考标准值。结果表明,不同肥力土壤微生物学肥力指标有很大差异,高肥力土壤具有较高的细菌、放线菌、微生物量碳、微生物氮数量以及土壤酶活性,真菌数量较低,为细菌型健康土壤;低肥力土壤细菌、放线菌、微生物量碳、微生物氮数量和土壤酶活性较低,真菌数量较高。提出吉林省不同肥力土壤相关微生物指标临界阈值,建立不同肥力土壤微生物学肥力指标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9.
向日葵生长期田间用秸秆(麦草)覆盖具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水分含量,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培肥土壤和提高产量的效果。以覆盖5250kg/ha的效果最好,与不覆盖相比0—20cm土层平均水分含量增加30.3%,0—10cm土层土壤容重减小0.04g/cm3。土壤有机质增加0.07%,含油率相对提高2.7%;增产18.9%。  相似文献   

10.
地膜覆盖对低群体冬小麦生长发育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张睿  刘党校 《麦类作物》1998,18(1):55-57
地膜小麦较常规小麦0~10cm地温提高2.25~2.82℃,0~10cm,11~20cm,21~30cm,31~40cm,41~50cm土壤含水量依次比CK提高1.96%,1.34%,2.32%,1.64%和1.04%穗分化提前3~5d,分蘖质量和数量均发生于显著变化,冬前,返青和拔节期的增蘖幅度依次为11.5%,30.3%和10.6%,成穗数增加9.7%,扩源增库效果显著,拔节到抽穗期主茎叶面积  相似文献   

11.
稻田土壤杂草种子库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对江苏省仪征市连年稻麦两熟轮作稻田土壤杂草种子库中杂草种类进行了考查。结果表明, 有11 科22 种杂草的种子主要分布在0~10 cm 土层内。同时, 阐述了土壤种子库杂草种子的来源, 因水分、湿度、光照等自然因素和耕作、人工除草等人为因素, 杂草种子本身的完熟度等综合因素造成了土壤杂草种子库中杂草种子活力的损失与累积, 以及杂草种子萌发与土层深度、水分等的关系, 初步探明了水旱轮作对稻田土壤杂草种子库的影响, 提出了减少杂草种子库种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山区旱坡地秸秆覆盖还田增产效应与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浙西南山区全年三熟间套作秸秆覆盖还田3年定位试验表明,秸秆覆盖还田比对照具有明显的增产能力,全年增幅达19.2%。秸秆覆盖还田不仅充分利用了秸秆资源,减少对大气和环境的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且有效地调节了土温和土壤含水量。在低温的生育时期能有效提高土壤温度,在高温的生育时期则能有效降低土温;在少雨的季节,能有效降低土壤水分的蒸发,土壤含水量比对照高1%~2%,改善了作物生存环境。秸秆覆盖还田能明显提高土壤肥力,起到保水、保肥、保土和抑制杂草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依据蔗田生态系统特点,从甘蔗品种选择、建立优良群体结构、土壤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的角度对蔗田生态系统的调控措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稻田土壤多年生杂草种子库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江苏省仪征市连年稻麦两熟轮作稻田土壤多年生杂草种子库中杂草种类、繁殖方式、分布及萌发等特性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眼子菜、矮慈姑、野荸荠、水莎草、扁秆藨草等5种多年生杂草种子和块(球)茎主要分布在0~15 cm耕作层内,并以营养繁殖为主。种子萌发主要在土壤表层,块(球)茎萌发在0~15 cm土层内;土壤含水量饱和至薄水层最有利于萌发。同时阐述了种子和块(球)茎的寿命,以及免耕和水旱轮作对稻田多年生杂草种子库的影响,并提出了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5.
在充分利用种植空间和资源的基础上,南疆棉田尝试间作套种种植模式,能够在增加收益的同时,减轻因多年重茬带来的病虫危害,有效促进增产增收。因此,本文通过探析棉田间作套种技术的优缺点,为南疆棉花产业发展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充分利用种植空间和资源的基础上,南疆棉田尝试间作套种种植模式,能够在增加收益的同时,减轻因多年重茬带来的病虫危害,有效促进增产增收。因此,本文通过探析棉田间作套种技术的优缺点,为南疆棉花产业发展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摘果后的常规菠萝老茎留苗地为试验地,以菠萝老茎留苗与甘蔗种进行间种,探讨和研究不同间种规格和方法对菠萝老茎所留种苗数量、质量(种苗合格率)以及甘蔗产量的影响,并与常规技术的经济指标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菠萝老茎留苗地间种甘蔗技术,以菠萝大行距间为种植沟,实施隔行间种甘蔗,该技术能使老茎留苗地菠萝留苗平均可达12.81万株/hm2,种苗合格率占94.8%,平均可产甘蔗种 31.95 t/hm2;以菠萝大行距间为种植沟,实施连行间种甘蔗技术,菠萝种苗留苗的数量相对减少,种苗合格率占93.6%,平均每公顷可摘种苗8.30万株,平均可产甘蔗种42.00 t/ hm2。菠萝种苗数减少,但甘蔗产量增加。两种不同的间种规格和方法对留苗和砍种都有各自的效果,与常规菠萝老茎留苗技术相比,菠萝老茎留苗与甘蔗种间种技术总体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8.
生物源农药防治甜玉米螟害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道寿 《杂粮作物》2004,24(4):228-229
应用两种生物源农药Bt(Bt可湿性粉剂、玉米虫尽Bt颗粒剂)、1.8%阿维菌素乳油与化学农药(30%灭铃光乳油、3%米乐尔颗粒剂)对春、秋两季甜玉米玉米螟的进行田间小区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两种生物源农药Bt和阿维菌素对甜玉米螟害的防治效果可达75%,接近同类化学农药的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19.
单季稻田节肢动物群落演替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种类丰富度、数量、申农指数等指标,对浙江省富阳市的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演替过程进行了描述、分析。可将整个演替过程划分为扩展期、波动期、衰减期三个时段,依据对水稻的不同作用性质将节肢动物群落分为天敌、害虫、中性昆虫三个亚群落。从以上三个指标的分析结果来看,三种亚群落的演替过程具有不同步性。相比而言,天敌亚群落具有最高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其贡献率几乎达到50%;中性昆虫亚群落与害虫亚群落三个指标的每周累加值具有相似性,但数量消长呈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结合国家甘蔗技术体系试验示范要求,通过运用机械手段与人工对比的方法,开展甘蔗在种植与收获期间的生产阶段——包括芽前封闭除草、农药喷施除虫、喷施叶面肥、中耕松土、培土施肥等进行田间管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的每公顷蔗地的经济效益为:管理成本减少288元,平均增产甘蔗3.76 t(按500元/t算),则利润增加2 168元;另外,机械作业的工效要比人工少39.7 hm2/人·班次:即在一定情况下,机械作业可以减少甘蔗田管作业成本和达到解决“民工荒”的问题,并起到增收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