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蚕病的发生传染导致蚕茧歉收,蚕桑效益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对生产投入减少,饲养量下降,管理松怠,茧质低劣等各种负面影响.因此,蚕病的正确诊断与综合防治技术是农村蚕桑技术推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为对蚕病做到有效防治,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而养蚕前的消毒则是预防蚕病发生和控制蚕病危害的重要措施;是综合防治的关键与基础.作者从实践中总结出:“强化组织领导、统一消毒程序,扩大消毒范围,狠抓薄弱环节,规范消毒技术,全面综合治理”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现归纳介绍于后,仅供商榷:  相似文献   

2.
针对近年来环江县蚕病发生的主要情况,分析该县蚕病发生的气候、环境和蚕农管理方面等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改善养蚕设施、加强消毒防病、合理规划生产安排、加强桑园管理、落实综合防病技术措施等对策,以期为该地区蚕桑病害防控,蚕桑生产技术指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结合皖南地区桑园特点和产业特色,推介了“猪—沼气—桑园”循环经营模式、“桑园—家禽”生态养殖模式、“桑园—中药材”间作模式、“桑枝—食用菌—沼肥—桑园”循环利用模式和“桑园—蔬菜”套种模式等目前几种较为典型的桑园综合经营模式及技术要点,旨在积极探索推广适宜皖南蚕区应用的高效桑园综合经营模式,进一步提高蚕桑资源的利用水平,提升宣城市蚕桑产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淳安县临歧镇近几年蚕桑生产现状的分析,找出了蚕桑生产持续下滑的原因,提出了成立蚕茧专业合作社,推行“十天养蚕法”,建立蚕桑休闲观光示范园区,调整养蚕布局,继续推广方格蔟自动化上蔟技术等措施;以提高蚕茧质量与效益,减缓临歧镇蚕桑生产持续下滑.  相似文献   

5.
浅谈丝茧育蚕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祝全 《中国蚕业》2010,31(3):75-76
介绍了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治蚕病措施,即通过加强桑园培管、生产优质桑叶,改进消毒方法、提高消毒效果,抓住重要环节、精心饲养小蚕,突出关键技术、着力养好大蚕等具体措施,控制蚕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江苏蚕业》2016,(1):27-29
蚕病严重威胁蚕桑生产,蚕发病原因多样,用药、环境因素和桑园管理都对蚕桑的无病夺高产影响甚大,针对各种原因,做出蚕病综合防治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日前 ,由中国农科院蚕业所黄可威研究员主持的“家蚕黑尾病的防治技术研究”课题和潘一乐研究员主持的“优良桑树新品种及配套技术推广应用”课题通过专家验收。“家蚕黑尾病的防治技术研究”课题在开展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查明了家蚕黑尾病病源 ;研制出两种对黑尾病病原具有显著消毒效果的药剂———消毒净和亚迪蚕宝 ;并据此建立了以消毒防病为中心和规范化饲养技术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这在国内外尚属首创。“优良桑树新品种及配套技术推广应用”课题推广了“71 -1”、“丰驰桑”新品种和桑园立体种植模式、配方施肥新技术 ;据…  相似文献   

8.
鉴于淳安县蚕病预防技术体系不够完善、蚕病控制困难、蚕桑生产难以稳产高产的实际情况,从2010年开始,淳安县采取了严格桑树害虫防治、强化桑园肥培管理、改良养蚕技术措施、突出养蚕前蚕室蚕具消毒、注重蚕期消毒防病工作和合理调整养蚕布局等蚕病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平均上茧率提高了3.0个百分点、茧层率提高了2.3个百分点、解舒率提高了3.3个百分点、好蛹率提高了3.4个百分点、结茧率提高了3.2个百分点、"十天养蚕法"应用面提高了36.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9.
通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优质高产蚕茧生产技术模式”,即应用优良蚕桑品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调整优化养蚕布局、加强蚕病综合防治、推广小蚕共育技术、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实施桑树病虫害联防联治、严格执行“仪评计价”等,而且取得了蚕茧质量稳中有升、新技术新品种广泛应用、小蚕共育经济效益明显、省力化养蚕劳力成本显著下降等成效。  相似文献   

10.
蚕病是影响蚕桑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针对姚安县光禄镇农户在桑园管理、蚕室安排、饲养环境和技术处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病原体、环境、蚕体三者相互依存的关系,阐述家蚕发病的原因,通过实施蚕病综合防控技术,使光禄镇农村暴发性蚕病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1.
德清县《小蚕工厂化饲育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按照实施方案总体部署,以省级蚕桑产业技术团队为依托,重点示范小蚕工厂化养蚕关键性技术,加强成熟技术的示范应用. 项目实施基地,设在德清县高财蚕桑专业合作社.高财蚕桑合作社于2010年成立.2014年,建立小蚕专用桑园20010 m2,种植强桑1号桑品种.2016年,提升改造小蚕专用桑园及社员承包的桑园6.67 hm2,配套改造小蚕规模共育室120 m2,进行"新品种试验、小蚕规模共育、省力化养蚕、蚕茧收烘返利"模式的推广,带动新安镇和周边地区蚕农的养蚕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
蚕病是危害蚕茧丰收的大敌,为了控制我市蚕病危害,提高蚕茧单产,增加总产,稳定蚕农积极性,按市局要求,我们蚕病综合防治课题组,探索防治蚕病的综合技术措施,力争把蚕病发生控制在10%以下,真正实现“三高”蚕业,现将我们的具体措施总结报告于后.一、实施前简况1993年度春、夏、秋三季,我们在柏垭镇碧云村二社实施了蚕病综合防治的试验.该社23户,85人,耕地85亩,有桑树1.6万株,1992年冬嫁接良桑6000株.原有小桑园11亩.  相似文献   

13.
黄友宏 《中国蚕业》2008,29(3):60-62
对2007年墩头镇晚秋蚕暴发僵病的特点、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要加强对僵病知识的宣传、优化和完善蚕期布局、加强桑园管理、创造适合家蚕生长的饲育环境、精心饲养增强蚕儿体质、加强消毒切断传染源等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袁多发 《北方蚕业》2007,28(3):49-50
蚕桑产业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两个大的方面,发展"两高一优"蚕桑产业,就山区农村生产实际应从桑园管理和桑园建设抓起,只有兴好桑、管好桑、常年抓桑,采取规范化的综合丰产技术措施,培育优质桑园,同时搞好实用技术的推广、优良簇具的使用、改善饲养环境和严格消毒防病,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才有可能实现"两高一优"现代蚕业目标。  相似文献   

15.
<正> 2003年8月8日江苏省蚕桑学会科普委员会在海安县召开了“蚕桑标准化工作研讨会”。生产、科研、教育等部门及学会老科技委员会近30名会员参加了研讨。会上海安县介绍了建设“省级桑、蚕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制订和实施蚕桑生产标准体系的情况。海安县“省级桑、蚕综合标准化示范区”是我省第一批《江苏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8个项目之一,形成的丰产桑园栽培、桑树病虫害防治、高  相似文献   

16.
<正> 江苏省蚕桑学会蚕病学组于8月19日至20日在吴江县召开了“农村夏秋蚕期蚕病发生情况及其防治座谈会”。座谈认为:从全省的情况来看,随着蚕桑生产的发展及农户养蚕集约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对蚕病的防治不断得到重视和加强,适应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以分散饲养为特征的消毒防病技术体系正在形成。1985年以来,全省春蚕和夏蚕的传染性蚕病已基本得到控制,估计春蚕传染性蚕病的损失率已下降到3%以内,夏蚕已下降到5%以内。但中秋、晚秋蚕期传染性蚕病的危害仍很严重,损失率仍在10%以上,有的市县达20%以上。中晚秋蚕期蚕病率之所以明显高于春、夏蚕期,与会代表从近几年来农村养蚕的防病消毒技术、饲育蚕种及饲育条件的实际情况展开了讨论与分析,认为  相似文献   

17.
张小莉 《北方蚕业》2006,27(3):71-72
桑蚕病害的传染病源主要来自患病的蚕和被污染的环境及桑叶,因此,必须严格做好消毒工作(包括对桑园病虫害的防治),协调好大田用药和蚕桑生产的关系,避免农药中毒发生。桑蚕病害是一种传染性强,危害重的蚕病,应以预防为主,切断病害传染途径,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蚕病是养蚕生产的一个大敌。近年来,蚕区干部群众对蚕病的防治取得了一些经验,减少了蚕病的发生,促进了蚕桑生产的发展。但是,由于“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把养蚕消毒说成是“洋框框”,使得有章不循,蚕病的预防工作流于形式,以致有的地方蚕病仍然威胁着蚕茧生产,特别是脓病、僵病和空头型软化病,在一些地区还比较严重,现仅就我省的情况,对蚕病综合防治方面谈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9.
桑园模式施肥是90年代前后苏州市蚕桑站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的合作项目,在苏州市吴江蚕区实施后曾已报道过,它是根据桑树营养特点、桑树生长、土壤养分、肥料、施肥方法等要素综合后制订的桑园标准化施肥技术规范.为进一步检验和探讨该项技术在苏北蚕区,尤其在宿豫县的适用性及其效果,从2000年下半年起我们进一步作了桑园模式施肥试验和试点推广,通过1年多的实践,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蚕病与茧质的关系,分析了蚕病的影响因素,并从蚕前消毒、蚕期中消毒、回山消素及桑园管理等方面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