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情报学刊》编辑部来信要我谈谈如何办好《情报学刊》的意见,本无多少新意,但盛情难却,只好不避浅陋。目前我国有关图书馆与情报工作方面的期刊已有六十余种,从数量上看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增长,和英国图书馆学和情报学期刊  相似文献   

2.
《全国报刊索引》(科技版)(以下简称《索引》与《中文科技资料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在报导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重复现象。《索引》所用期刊,据1980年第7期统计,共有1,405种,而《目录》在1979年9月就达3,500多种。除少数品种以外,《目录》所引期刊基本上包括了《索引》所引期刊,重迭部分是相当大的。以同一类型的期刊——学报为例、《索引》1980年2、3期所引学报50种,《目录》在1979年初就达147种,《索引》在1980年1期中虽达130种,但从未超过147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科技情报学会和中国科技情报编译出版委员会联合召开的“全国科技情报学期刊工作研讨会”1990年7月5日至8日在山东烟台市召开,有包括《情报学刊》在内的全国20个情报学期刊的主编、副主编或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在交流办刊经验的基础上,就新形势下情报学期刊的任务和发展方向,如何按不同层次的需要调整结构,实现合理布局,以及刊物之间的协调合作,今后的交流形式、活动计划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措施。会议认为,情报学刊物的合理布局是发展情报学期刊的重大课题,需要有长远的规划和深入的调查研究,建议将此列入软课题研究计划。会议建议成立“情报学期刊研究会”,(?)靠中国科技情报学会,并推选《科技情报工作》、《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学刊》、《图书情报  相似文献   

4.
文献计量学曾以不同形式并不同程度地为许多情报科学文献所应用。La Borie 曾对1969—1972年发表的图书馆学论文主题、体裁和发表年份作过调查研究;Peritz 对许多论文中出现的一份情报学核心期刊和她自己在1977年发表的论文作过计量分析,Brace对特定作者和期刊名称在图书馆学和情报学论文中的被引次数作过研究;Windsor 调查过情报学论文的参考文献量。显然,文献计量学在情报学中很受重视。院校图书馆员由于处于高等教育环境中的特定地位,发表著作多于其他任何单位的图书馆员,所以,他们都依靠杂志作为媒介来交流他们的研究成果。调查院校图书馆学杂志的参考文献可发现一些有意义的文献统计  相似文献   

5.
前言《情报学刊》创刊十周年了,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庆贺的事情。十年来,她为开拓我国情报学研究领域、活跃情报学学术交流、推进情报事业的发展、促进情报学教育、加速情报学人才的成长,尤其是在扶植青年情报学理论研究者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我国情报学核心期刊之一。在《情报学刊》迎来她的十周年的日子里,也正是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成立十周年之际。这并不仅仅是一种巧合,它反映了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用引文分析法来研究《情报学刊》的半衰期,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文中所说的《情报学刊》的半衰期,是指该刊上发表的、被引用的论文的半衰期,即《情报学刊》期刊的半衰期。这是衡量《情报学刊》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对《情报学刊》的半衰期进行充分的分析研究,对全面、科学地评价该刊的质量和发展水平,帮助编者和读者正确认识该刊在我国情报学领域的地位和应发挥的作用,确定该刊的最佳馆藏年限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情报学的发展及学科建设问题,是情报界最为关注的大问题。对此,作者就情报学的诞生、产生基础、情报学与图书馆学的异同,以及情报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等基本问题作了阐释,强调知识序化理论和技巧是情报学研究的核心。文章推测,情报学的未来,有可能发展成为指导人们普遍情报活动、与知识工程相互交叉的信息学科群中的一门重要学科。  相似文献   

8.
内容分析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情报分析研究方法。可用来研究各种图书馆学和情报学问题。本文对内容分析的含义、所用的方法、工作步骤和特点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量急剧上升。期刊作为最活跃的情报源,其品种也在不断增多。国内引进的外文报刊,《据1982年全国预订外文报刊联合目录》统计,共达18000种。调查统计这些外刊的使用情况是图书情报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工作。当然引文统计法也只是从一个方面反映文献利用的情况,必须结合其他方面才能窥见其全貌。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世界各国对情报工作的开展与研究日趋深入,报道这门学科的各种文献资料也愈来愈多。如何充分利用和了解国外科技情报工作的研究成果,最大效益地发挥其作用,这已成为情报学本身所要研究的一大课题。这里调查了一份国际性情报学期刊——《联合教科文组织情报学、图书馆与档案管理杂志》(“Unesco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i、Librarianship and Archives Administration”,简称“UJISLAA”下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我国情报学的7种主要期刊为统计源,统计分析了1986年全年的论文及其著者,从而揭示了当前情报学的研究动态并展望了情报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分析构成正题名的词,汇聚为范围、类型、性质、地域、系统、时间6类,按各刊创办或改名时间,以每10年为一段,统计各类词出现频率,分别讨论了各类词的运用情况,讨论了正题名结构原则与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特色化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5种情报学期刊为分析研究对象,统计整理出大量数据,分析,测定出这5种期刊的平均“研究峰值年限”和“次研究峰值年限”,进而提出了“主自影响因子(α)”和“次自影响因子(β)”概念,并在分析了这5种情报学期刊统计数值的基础上,采用了符合其实际情况的随机数学模型——方差来综合考虑(α),(β)这两种因子对期刊的不同作用,从而得到一个评价期刊质量的参数——相关系数ρ_(α·β),并依据ρ_(α—β)最后确定这5种情报学期刊的质量。文章还分析了影响参数准确性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祝贺与期望     
首先请允许我对《情报学刊》创刊五周年表示衷心的祝贺,祝贺《情报学刊》五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与进步。五年来,《情报学刊》在组织开展情报学研究、宣传普及情报学基础知识、交流情报工作经验、促进我  相似文献   

15.
我国情报学研究现已进入理论探讨阶段,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利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情报学理论体系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10余种情报学理论体系结构。万庐山同志在《情报学理论体系结构比较研究》(以下简称文献一文中,对各种理论体系结构进行了综合分析和比较研究,试图从中寻求合理的情报学理论体系。笔者认为,文献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情报事业以及情报学的研究,正处在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回顾二十多年来所走过的道路,对我们研究情报学的发生、发展以及趋势必有益处。本文试图通过对历年情报学研究的文献量的定量分析来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对建国以来至1980年在115种期刊上发表的有关情报学文献进行了统计。其中有的是非专业期刊,共发表了2800篇文献。各年的文献量分布如图1所示。总的来看,我国情报学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详见表1)。一第一阶段(1956~1966年)是情报学产生和初步发展阶段。情报学是研究科技情报工作规律(主要是情报传递的理论、方法、原理)的一门学科。它是随着情报工作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的,并受到情报工作发展水平的制约;情报学的研究又反过来推动着情报工作的发展。所以研究情报学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10年前,在祖国的百花园中一颗嫩芽——《情报学刊》创刊了。10年来,她开辟了学术交流园地,组织了学术讨论,开展了百家争鸣,培育了一批青年研究工作者,对发展我国科技情报事业,促进情报学学科的形成,作出了有益的贡献。我,作为《情报学刊》的作者,更多的是作为《情报学刊》的热心读者,由于教学的需要,《情报学刊》每期必读,从中汲取营养,把一些新观点,新思想、新看法、新手段、新技术充实到教  相似文献   

18.
回顾与展望     
当《情报学刊》和《情报科学》创刊三周年的时候,《陕西情报工作》编辑部曾发表短文说:把情报学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在我国始之于1980年《情报科学》和《情报学刊》之创刊。该文的这一观点,得到了著名科  相似文献   

19.
在新中国诞生后的第40个春意盎然的节季里,我们怀着亲切、喜悦的感情,迎来了《情报学刊》这朵绚丽的鲜花在科学的百花园里盛开10周年。10年前,《情报学刊》和《情报科学》的创刊被公认为情报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学科在我国立于科学之林的标志。因此,对于我国科技情报事业的发展,《情报学刊》的创刊是一个里程碑。10年来,《情报学刊》编辑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实与未来相结合的办刊方针,为促进我国情报学理论研究、情报工作的改革与发  相似文献   

20.
诚挚的祝贺     
值此《情报学刊》诞生10周年之际,请接受我,一名热心的读者和作者最诚挚的祝贺!这10年,是情报事业复兴的10年,是情报科学迅速发展的10年,也是情报工作改革的10年。《情报学刊》作为历史的明镜,如实地记载了这一切。仅就期刊出版本身就是了不起的功绩。我身兼一家报纸《北京科技情报》的副主编,作为同行,我是能够理解其中的辛茹艰苦。当然《情报学刊》的作用不仅是情报学的学术论坛,而且它是联系着情报工作者和情报用户的纽带。10年来培养和造就了许多情报理论工作者,使他们能有了施展和表现才华的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