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种业市场营销管理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国种业市场呈竞争过度而又竞争无序状态,中国种子企业要稳步发展,就要在管理水平、人才及品种上下功夫,以规模、品牌和价格取胜,实现种子市场的重新整合.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种子市场逐渐开放,种业市场的竞争趋于激烈,种子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种子质量的竞争.如何生产出优质、合格的种子,以便进入种业市场,立足于不败之地,我们必须有高度的质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对亲本生产过程的关键环节加以严格的质量控制,是提高杂交玉米生产质量的最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种业品牌竞争的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这就标志着中国经济将同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国外种子公司和非农行业纷纷涉足中国种子市场的竞争,种子经营进入一个崭新、全方位、高层次的竞争形势.品牌是企业竞争的命脉,是商战决胜的武器,它是质量竞争、价格竞争、服务竞争的综合体现.新世纪种子的经营是品牌营销的时代,只有抓住品牌战略规划和管理这一关键环节,才能真正把握新时期种子经营的脉搏,它将最终决定种子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命运和位置.  相似文献   

4.
中国种子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稳步发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当前中国种业市场呈竞争过度而又无序状态.中国种子企业要稳步发展.就要在管理水平、人才及品种上下功夫,以规模、品牌和价格取胜.实现种子市场的重新整合.  相似文献   

5.
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潜力巨大的种子市场,同时也是重要的种子选育国和生产国。当前种子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种业全球化势不可挡。国际种业巨头纷纷以各种形式登陆中国市场,国内种子企业之间残酷的竞争也逐步延伸到了国外。由于我国在杂交水稻育种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优势,种子生产、加工、检验等技术不断成熟,企业经营管理能力逐步增强,中国种子企业如果能运用适当的策略,选准目标市场,积极实施种子“走出去”战略,[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随着<种子法>的实施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种子企业已全面进入激烈的竞争市场,必须把握机遇,准确估计市场形势.调整种子经济结构,开拓种子市场,建立好种子市场经济秩序,为进一步促进种子事业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谈种业营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加入WTO已6年多了,我国的种子企业在国外和国内的巨大竞争中已悄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面对中国巨大的种子市场。在竞争中崛起壮大的国内种子生产企业正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现仅从营销的角度谈国内种子企业如何巩固自己的地位和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市场,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农业科研单位种子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中国加入WTO,中国农业的发展面临新的国际环境,中国种业开始融入全球一体化的潮流,跨国公司将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入我国种业,种子市场存在竞争的压力,但也为农业科研单位的种子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种子市场。农业科研单位的种子科技工作者和种子企业家要抓住机遇,发挥自己的特长,在竞争中发展壮大自己。1各类型种子企业的状况分析1.1科研、生产、经营一体化的种子企业诸如国内丰华、亚华、隆平高科等以及国外跨国种子企业属于这一类型。这类公司实行种子科研、生产、经营一体化发展,经营实力雄厚,综合能力强。1.2生产经营型种子企业我国…  相似文献   

9.
我国加入WTO转眼已六年多了,我国的种子在国外和国内的巨大竞争中已悄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大批国有种子企业和经营不善的民营企业已被淘汰,面对中国巨大的种子市场,在竞争中崛起壮大的国内种子生产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笔者仅从营销的角度谈谈在今天的国内种子市场如何巩固自己的地位和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市场,以此为同行作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颁布实施和中国加入WTO,种子行业垄断和地域封锁被打破,种子经营呈现出多元化局面,行业内部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竞争,要想在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种子企业  相似文献   

11.
中国即将加入WTO。加入WTO后必将全面开放国内种子市场,随着国外知名公司的涌入和国内私营业户的巨增,种子市场必将经过一个混乱、竞争到有序发展的过程。在最初的混乱中,如何做好大连市的种子管理工作,如何培育种子市场是我们从事种子管理工作者需要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种业面临的市场营销管理方面的挑战与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种子市场正在整合,挑战与机遇并存 目前的种子市场,是一个竞争过度、竞争无序的市场。国营、民营、个体三种类型的种子企业无处不在厮杀,并且国营、民营、个体的种子企业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相互厮打之后开始毫不客气地拿同行开刀。如此混战的结果使得种子市场几乎没有一片净土。  相似文献   

13.
中国加入WTO后的种业形势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种业是农业发展中的龙头产业,其主要产品种子,是农业生产中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是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载体。在国际市场上,农产品竞争的核心是良种的竞争,世界农业竞争的重要领域是种子产业间的竞争。中国经济随着加入WTO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给中国种业的  相似文献   

14.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受过渡期对农业保护条款的限制,以各种形式进入中国的跨国种业集团主要是潜伏在幕后进行技术研发、市场调研和布局,因而对很多以大田作物为主的中国种子企业来说,参与国际竞争目前几乎还是一个书面概念。随着人世后过渡期的结束,农业投入品及服务市场的放开,跨国种业集团将逐步从幕后走向前台,全面进入中国这个巨大的种子市场,中国种子行业也将全方位融入国际种业竞争体系。西方跨国种子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各方面优势巨大,加以资本吞噬市场的本性,未来5到10年的中国种子市场必然是大浪淘沙、风扫残云,稚嫩的中国种子行业在国际种业巨头的强大冲击下,必然要经历一次凤凰涅磐。  相似文献   

15.
当前种业的竞争日趋激烈,种业全球化趋势正在逐步深化。中国不仅是世界上重要的种子生产国,同时又是极具潜力的种业市场。据估计2004—2005销售年度中国市场种子销售总值超过25亿美元,而中国商业种子市场价值约为30亿美元,居世界第2位,并且随着种子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市场增长潜力很大,未来的10~20年可能达到100亿美元以上,  相似文献   

16.
新形势下我国种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实施 ,使我国种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随着加入 WTO,种子业可以平等地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这就对种子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中国种业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是值得广大种子工作者认真思考的 ,中国种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7.
每年的春耕进程伴随着种子市场的启动并进入营销高潮.长期以来计划经济把中国种子固化为育、繁、推脱节,成为难以弥合的"驴蹄子,几瓣子".科研单位只管育种,种子公司只管繁育,经销商人只管卖种子.而这几年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网破、人散,良种与良法就完全脱节了.随着种子市场化进程,在连年种子供大于求的形势下,竞争日趋激烈,种子市场竞争发生许多微妙的变化,种子企业的竞争焦点由以品牌为导向转向以服务为导向,由品种竞争转向渠道竞争,营销方式由坐商转向行商乃至游商,采取各措施赢占终端市场.谁在优质服务上取得主动权,谁就能赢得农户的信赖.种业老板改变以往品种展示、现场观摩等形式,在争夺终端市场上采取了许多新招,例如开展良种入户高产竞赛,组织农民技术培训,邀请种粮大户现场参观等,把种子交易延伸到乡、村一级;甚至可以让满意种子随栽培技术进村入户,直接把种子送至田头地边,让农民看得见、信得过.  相似文献   

18.
张云坛 《种子科技》2006,24(2):17-18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逐渐与世界经济接轨融合。种子市场体系也基本形成,种子行业垄断和地域封锁被打破,种子经营销售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行业内部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主旋律,没有竞争企业就不能发展。要想在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种子经营者必须掌握市场经济的特点,并针对市场的动态变化不断改变自己的营销战略决策,不断寻找市场,开发市场,合理提高种子市场的占有率和覆盖率。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9.
种子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优良品种对农作物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巨大的种子需求使得中国种子市场日趋成为国内外种业竞争的焦点,这既给中国种业发展带来了一定机遇,也使山东省种业面临着国际跨国种业集团的挑战。《种子法》实施近10年来,特别是2006年国办46号文件下发以后,中国种子产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何使中国种业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在中国种子营销中充分利用好"4p"市场营销组合概念和"4c"理论,才能提高营销技术和技巧,立足国内市场,着眼于国际市场,把中国种业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20.
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下,种子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被推向了市场,并像其它商品一样,毫无例外地面临着市场竞争的考验。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强化竞争意识,提高竞争手段,敢于竞争,善于竞争,才能在国内外种子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永立不败之地。一、充分认识种子市场的竞争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