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保护地种植蔬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但由于耕地数量有限且不断追求高效益,保护地蔬菜普遍存在过量施肥、复种指数高、种植蔬菜品种单一以及土壤盐碱化等问题。长期连作种植模式,恶化了土壤生态环境,加剧了土壤板结和非均衡化,使土传病害和有毒有害物质积累加重、土壤盐分增加,造成蔬菜产量与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严重影响了保护地蔬菜的可持续发展。水旱轮作是指在同一田块上有序轮换种植水稻和旱地作物的一种种植模式,该模式可引起土壤  相似文献   

2.
蔬菜保护地土壤养分变化趋势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对黑龙江省四个中心城市蔬菜保护地土壤养分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保护地年限的增加,各市保护地土壤养分含量均有较大幅度提高。新保护地在剖面层次上土壤养分变化比老保护地显,老保护地则趋于平缓,说明土壤养分状况朝着适于蔬菜生长发育方向发展。但是,过量施用无机肥料,致使一些保护地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过高,部分土壤含盐量高达0.567%,出现盐渍化现象。土壤酸度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3.
蔬菜保护地土传病害的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保护地蔬菜的连年栽培,保护地土壤传染病害越来越突出,其发病率高,危害性大,已成为保护地蔬菜生产的主要土壤障碍因素之一,很多蔬菜保护地因土壤传染病危害严重而不得不改作露地栽培,严重制约着蔬菜保护地的发展。因此,加强保护地土壤传染病的预防势在必行。l蔬菜保护地常见的土壤传染病上传病害是指由生活在土壤中的病原体从作物根部或茎部侵害作物而引起的病害。蔬菜保护地中常见的土壤传染病主要有:番茄的青枯病、枯萎病、黄萎病、褐色根腐病、摔倒病、溃疡病,黄瓜的蔓枯病、疫病,茄子的枯萎病、黄萎病,辣椒的青…  相似文献   

4.
保护地栽培蔬菜的温光环境、土壤环境等条件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果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尤其是施肥技术,将会使土壤条件恶化,对蔬菜生产造成不良影响。每到保护地蔬菜换茬之际,菜农朋友不知如何进行选择及施用肥料才能实现蔬菜高产和延长保护地持续高产时间,减缓保护地土壤疲劳现象的发生。为此笔者针对蔬菜保护地土壤及施肥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并提出施肥建议。1保护地土壤存在的问题保护地土壤酸化、盐渍化及碳氮比失调同时发生,并随种植年限延长日趋严重;保护地土壤中的硝态氮累积和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露地土壤,其含量随种植年限的延长而增加;土壤供钙强度随种植年限的递增逐渐增加,但土壤钙容量却在逐渐减少;表层土壤紧实板结,土壤团聚体的机械稳定性低于露地土壤;保护地蔬菜根结线虫及根部病害(根疫霉病菌、枯黄萎病菌、立枯病菌、菌核病菌等)发生有加重的趋势。2保护地肥料施用存在的问题肥料施用不合理、不对路,或片面强调大量元素肥料(氮磷钾)施用,或施用未腐熟有机肥,或施用含盐量较高的肥料,或过量施肥等造成土壤板结引起肥害、盐害和造成生理性病害及根部病害加重等。如:片面使用氮肥造成蔬菜生长前期氮钾比例失衡,中后期脱肥,影响蔬菜健康生长和产量下降。老...  相似文献   

5.
宋金荣 《北方园艺》2011,(17):85-86
随着保护地蔬菜面积的逐年增加,作为北方保护地蔬菜生产的重要部分—日光温室,经多年生产后问题逐渐产生,主要问题为以下几个方面: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保护地内二氧化碳浓度低;地温和室温不能同步升高,低温冷害时有发生;土壤生态系统恶化,土壤处于亚健康状态,土壤板结,透气性差等原因,制约了保护地的增产增收.“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是把大量的农作物秸杆埋入种植行的土层中,接种特定的有益微生物菌群,有益微生物菌群施入土壤后,迅速活化、大量繁殖,在作物的根际形成优势的有益菌群,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促进作物生长健壮,进而获得早熟、优质、高产符合标准的绿色农产品.  相似文献   

6.
1 避免在盐碱土地区发展蔬菜保护地 解决蔬菜保护地土壤次生盐演化问题应以预防为主。据调查研究,蔬菜保护地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地下水矿化度较高的滨海盐碱土地区和内陆盐碱土地区,这些地区不仅地下的含盐量高,而且灌溉水质电差,土壤极易发生盐渍化,应避免在这些地区建永久性的保护地设施。永久性的保护地设施应选择在地下水较深、灌溉水质好的非盐碱土地区。  相似文献   

7.
蔡桂荣 《蔬菜》2000,(9):19-20
随着保护地蔬菜生产的大面积推广,本区蔬菜保护地土壤的次生盐渍化现象逐年加重,年限在3年以上的保护地作物已不同程度地出现盐害,严重地制约了蔬菜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近几年来笔者对盐城市保护地面积较大的盐都县便仓镇、建湖县上冈镇等地的保护地次生盐渍化形成的原因、症状和克服途径进行了大量的试验调查,现总结如下。 一、蔬菜保护地土壤次生盐渍化形成原因 1.过量施肥增加了土壤盐分含量在保护地栽培条件下,菜农为了追求高产,追肥量往往是露地蔬菜栽培的几倍,远远超过蔬菜的需要量,使大量剩余肥料及其副成分在土壤中…  相似文献   

8.
土壤次生盐渍化是我国保护地栽培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限制因子。应用Arc/info软件对冀东山麓平原保护地土壤含盐量化验数据进行空间插值,分析保护地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时空变异特征;论述保护地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成因,证明土壤环境封闭、大量盲目施肥、不合理灌溉是导致保护地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主要原因。指出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合理灌溉和换客土等措施,实施保护地水肥资源综合管理,调节土壤生态环境是防止保护地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保护地土壤障害与综合治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臧壮望 《蔬菜》2002,(6):21-22
由于保护地土壤连续利用时间长,施肥量往往比露地大,而又较少受到降雨淋洗的影响,导致土壤存在不同程度的连作障害、盐渍化和酸化等问题,且逐年加重,严重影响蔬菜的正常生长,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所以,了解土壤的变化,及时进行土壤改良治理是目前保护地栽培的重要任务。一、保护地土壤的主要障害1.连作障害 为在短期内充分发挥保护地效能,人们往往频繁连作黄瓜、番茄等经济效益相对较高的蔬菜品种,并且施用的肥料种类也较单一。由此导致:(1)土传病害增多,如青枯病、早疫病、炭疽病、枯萎病、软腐病、根结线虫病等。(2)土壤…  相似文献   

10.
保护地是高度集约化的栽培场所,人们在这个场所内充分有效地利用其设施、小气候资源、土地、空间和时间,增加产出,提高效益。但是由于长时间的栽培和保护地内特殊的环境条件,造成了保护地土壤盐分积聚,严重地影响了栽培作物对养分、水分和各种元素的吸收,对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加强对保护地土壤障碍因素分析,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目前,保护地生产已成为本地农民增收的农业主导产业,但由于随着保护地利用年限的增加和生产的特定性,各种病虫害逐渐增多,连作障碍明显加重,为促进保护地健康快速发展,我们应用了保护地土壤增肥、灭菌技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保护地土壤营养障碍与治理途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李明霞 《蔬菜》1999,(10):4-5
保护地内的土壤,长期处于玻璃或塑料膜覆盖之下,没有雨水的淋溶作用,肥料流失少,加之施肥量往往过高,作物吸收利用不完全而残留,使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次生盐渍化、酸化和营养过剩问题,日逐年加重,造成了大幅度减产甚至被迫将温室废弃,损失很大。为改良保护地土壤条件,最大限度地延长温室使用寿命,提高经济效流对保护地内土壤营茶障碍的研究和治理十分必要。一、土壤次生盐渍化(一)发生原因据资料介绍,保护地的地下水位较高,常年在50~100cm上下,属土壤盐渍化临界深度,本来就易发生次生盐渍化。而保…  相似文献   

13.
康健 《吉林蔬菜》2008,(3):88-88
保护地蔬菜与露地蔬菜相比在栽培时施肥次数多,施肥量大。在保护地内,由于免受雨水的淋溶作用,土壤内矿质元素肥料流失少,同时保护地的蔬菜处于相对密闭的环境致使这些肥料在土壤中大量积累,很容易造成保护地蔬菜肥害,现将几种肥害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我国集约化种植条件下,广大菜农为追求生产效益长期大量施用高氮磷含量的化肥和有机肥,造成肥料利用率降低、土壤养分失衡、盐分累积、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现针对保护地施肥现状及氮肥对其土壤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减量施肥是基本防治对策,以期为指导农业生产、发展可持续农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保护地栽培蔬菜时,为了提高地温,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降低保护地内的空气湿度,减少病害发生,多用地膜将地面全部覆盖起来。但作者在生产中发现这样做会带来如下不利影响: 1)影响土壤的气体交换,使土壤通气状况恶化,不利于根系吸收水分、矿物质。在土壤通气状况较好(土壤空气含O_2量不低于3%)时,根系吸收水分和矿物质均较快,有利于根系和地上部分的生长发育。地面全部用地膜覆盖后,不便于中耕疏松土壤,使土壤的气体交换受阻,造成土壤中O_2的缺乏和CO_2的积累,这一方面影响根部的呼吸作用以及根系对水分和矿物质的吸收。因为严重缺O_2时,根系在无氧呼吸中产生、积累的  相似文献   

16.
桃保护地栽培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王力荣  朱更瑞 《果树科学》1997,14(2):137-138
经保护地栽培试验和实地考察,从品种选择,大棚建造,栽培密度,整形修剪,罩棚时间,温度、湿度和土壤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桃树保护地栽培的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辽宁省绥中县保护地蔬菜的迅速发展,保护地土壤障害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着蔬菜的产量与品质。笔者现结合调查情况,谈一谈保护地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经保护地栽培试验和实地考察,从品种选择、大棚建造、栽培密度、整形修剪、罩棚时间、温度、湿度和土壤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桃树保护地栽培的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9.
由于保护地长期被塑料薄膜、玻璃等覆盖物遮盖,很少受到雨水冲淋,土壤积盐较多,因此保护地土壤逐渐出现盐渍化。尤其是偏施速效性氮肥,磷钾肥施用不足,硝酸根离子的大量积累,使土壤溶液浓度提高。同时,pH值降低,加大了铁、镁等元素的可溶性,进一步加重了土壤盐渍化。另外,多年的连作导致土壤酸碱度破坏,使微生物活动受阻,影响了肥料的分解。  相似文献   

20.
保护地土壤次生盐渍化及其调控措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保护地土壤是指玻璃大棚、长寿膜塑料大棚和普通塑料大棚等园艺设施土壤的总称.保护地反季节栽培果蔬不仅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保证新鲜水果蔬菜的长年平稳、均衡供应,而且对发展当地经济、提高农民收入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推动作用.但是,由于保护地土壤处于人为特殊小气候环境下,加之农民栽培、水肥管理的不科学,导致保护地土壤营养障碍的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