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优质小麦栽培的主攻目标是保持和提高所用品种的品质遗传特性,而栽培措施对优质小麦的品质影响极大。所以搞好优质小麦栽培必须把优质放在首位,以品质为核心,通过合理栽培,从而获得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2.
在多年小麦高产栽培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连片7万hm^2小麦单产超7500kg/hm^2目标。其主要经验是找准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了水肥运筹及播种密度新观点,优化和规范配套措施,全面落实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植保技术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保护植物,防止病虫害对植物生长造成影响,为植物提供优良的生长环境。基于此,对植保技术进行概述,细致分析植保技术在小麦高产栽培中的应用特点,并根据小麦栽培工作的步骤提出植保技术在小麦高产栽培中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4.
文水县是重要的优质小麦生产基地之一,随着优质小麦面积的逐步扩大,高产栽培技术日益完善。但是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因此必须采用配套标准化先进栽培技术,才能不断提高、改进优质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才能使优质小麦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粮食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现阶段,小麦在世界粮食的构成中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目前农作物中种植范围最广的一种,所以植保技术在小麦高产栽培中的应用也备受社会群体的关注。基于此,阐述植保技术在小麦高产栽培中的应用特点和应用方式,继而来促进小麦的高产。  相似文献   

6.
小麦是我国北方栽培的主要作物之一,它既是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副食品的重要原料。为了满足人们对小麦日益增长的需求,必须实现小麦的高产栽培,提高小麦产量及其品质。基于此,以北方冬小麦种植阶段为切入点,提出冬小麦各生育阶段的高产栽培技术,以及后期的田间管理要点,促进我国北方冬小麦产量的提高,满足人们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施氮量和行距对冬小麦产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明不同栽培措施对小麦产量的调控差异,以强筋小麦济麦20和中筋小麦中麦8号为试验材料,采用三因素裂区设计,以施氮量为主区,设150、210、270 kg·hm-23个水平;以行距为裂区,设12、20cm 2个水平;以供试品种为小裂区,设济麦20和中麦8号2个水平,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不同施氮量和行距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结果表明,济麦20和中麦8号,2种小麦籽粒产量均在270kg·hm-2施氮量水平下得到显著提高;在210 kg·hm-2或270 kg·hm-2施氮量条件下,20 cm行距更有利于2个小麦品种高产的形成。随着施氮量增加或行距增大,2个小麦品种旗叶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均在270 kg·hm-2施氮量和20 cm行距条件下保持较高值,可积累更多光合产物,为实现高产奠定基础。因此,本试验条件下,济麦20和中麦8号均在270 kg·hm-2施氮量、20cm行距组合下达到高产。本研究得到了小麦高产的最佳施氮量和行距组合,这对我国冬小麦高产栽培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紧凑型小麦具有单茎占据空间少、叶片上冲、田间遮荫程度低和光能利用率高等特性,是超高产栽培的理想株型之一。亩产600公斤以上超高产栽培的要点是:在培肥地力的前提下,适当缩小行距,增加播量,变过小群体为合适群体,这与以“扩大行距,减少播量,变过大群体为合理群体”为主要内容的小麦高产精播技术异曲同工,均是针对不同品种类型采取的切实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小麦的产量由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3个因素构成。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决定其构成因素的协调发展。文章以小麦品种丰优8号为试材,研究其基本苗、氮、磷和钾元素与产量性状的关系.为丰优8号的高产栽培及模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种植面积广阔,且拥有悠久的种植历史。但目前,我国小麦的栽培管理技术尚不成熟,种植效率较低,严重影响了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提升。基于此,总结小麦的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技术,以期能够为小麦种植农户提供技术支持,进而提高我国小麦种植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1.
“永良15号”优质小麦优化栽培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农业系统工程原理,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进行田间试验,选择栽培因素基本苗数x1、施N量x2、施P2O5量x3、施K2O量x4为调控因子,以每hm^2产量y 和盈利效益yb为目标函数,建立了“水良15号”优质小麦产量、效益和农艺措施的数学模型,经微机仿真寻优,决策出7500kg/hm^2和6750元/hm^2以上的栽培措施组合方案,并研究了各项农艺措施的交互作用效应,为小麦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小麦作为河南省中牟县重要的农作物,在稳定中牟县的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从推进小麦高产技术的运用,引导农民科学种植,从小麦栽培管理中实现丰产丰收。为此,结合中牟县高产小麦种植的实际,就小麦高产的栽培技术及经验进行总结,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多年小麦高产栽培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连片7万hm2小麦单产超7500kg/hm2目标.其主要经验是找准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了水肥运筹及播种密度新观点,优化和规范配套措施,全面落实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4.
小麦是三大谷物之一,小麦的果实是人类的主要粮食之一。为引导农民科学种田,实现小麦高产、优质,必须根据小麦的生长习性,结合农时,总结技术经验,将理论和实际充分联系起来。对如何进行小麦高效栽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总结,希望可以在以后的小麦种植生产中加以推广和利用。  相似文献   

15.
稻茬麦旋耕撒播生育特点,栽培指标和肥水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稻茬麦旋耕撒播的生育特点进行了具体研究,其生长发育具有营养体小、前慢后快、蘖多成穗低、粒少不轻4个特点。提出了栽培指标和邯分87-2小麦“大密度中株型偏穗重型”的高产途径。确定了K和Zn的增产作用,并分析了N、P、K、Zn配合施用促进小蘖和次生根的发生、但分蘖骤变型两极分化而不恶化群体的效应。据水分动态提出灌水技术。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缓释肥在稻茬小麦上的高产高效施肥方式及其增产增效机制,推动缓释肥合理施肥技术在小麦高产高效及轻简化栽培中的广泛应用,以硫包衣缓释掺混肥(SCBF,N∶P2O5∶K2O=26∶12∶12)和普通尿素(U,N  相似文献   

17.
冬小麦机械断根技术源于小麦高产的生产实践,是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的重要配套技术,机械断根方式是影响小麦断根质量和断根效果的重要因素。根据小麦机械断根的农艺要求,设计了三种断根方式:锄铲断根、刀片断根、锄铲+刀片组合断根,对三种断根方式的断根效果和增产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为正确设计小麦断根机械提供了依据。试验结果表明:三种断根方式都有明显的断根效果和增产效果,断根率为25.8%~42.1%,与对照相比,小麦产量平均提高9.96%~11.41%。其中,锄铲+刀片组合断根工作稳定、不翻土、不损伤麦苗,单株断根率为42.1%,平均断根深度10.2 cm、变异系数小,对根系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大,断根增产效果最显著,比对照提高11.41%。综合各项指标,小麦进行机械断根作业时的工作部件应选用锄铲+刀片组合方式配置。  相似文献   

18.
鲁麦15号除具有良好的综合性状,表现高产、抗病外、还具有适应性广、耐晚播且早熟,以及边行优势强、后期落黄特好的突出特点。该品种不仅是我省九十年代以一高中肥水纯作麦田的主要当家品种之一,也是理想的晚茬麦和麦棉(油、菜)两熟(多熟)栽培的配套小麦品种。随着耕作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为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在大力推行两熟及多熟栽培的情况下,晚播小麦面积正在不断扩大;此外,秋季旱涝灾害的发生和  相似文献   

19.
随着生活条件的逐渐改善,人们对小麦等农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小麦栽培技术的优化成为工作的重点,应加强技术创新,在保证小麦产量达到市场需求的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优质的农产品.结合优质高产小麦应该遵循的栽培原则,从小麦播种准备工作、播种时间与密度、种植后管理、冬前管理、收获与储藏及病虫害防治方面介绍了小麦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0.
不同产量水平下稻茬小麦的氮素营养指标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明确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产量水平稻茬小麦氮营养指标变化规律,为小麦氮素营养状况实时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本研究通过江苏省多年多点田间不同氮肥、播期、密度和品种试验,构建不同产量水平小麦大数据,分析不同产量水平小麦在不同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植株氮积累量和植株氮浓度的变化规律,并通过计算小麦临界氮浓度,得到累积氮亏缺和氮营养指数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而明确高产稻茬小麦氮素营养指标特征。  【结果】  干物质积累量和植株氮积累量的变化趋势一致,随着小麦生育进程的推进均逐渐增加,植株氮浓度逐渐减小,累积氮亏缺和氮营养指数会出现波动。整个生育期内,干物质积累量和植株氮积累量在高产小麦和中产小麦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但二者植株氮积累量均显著高于中低产小麦,中低产小麦又显著高于低产小麦。在抽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高产和中产小麦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中低产小麦,中低产小麦又显著高于低产小麦。依据累积氮亏缺值判断氮素营养状况,高产和中产小麦的累积氮亏缺变化趋势一致,在起身—孕穗期,高产小麦的累积氮亏缺值由0.3 kg/hm2降低为?23.0 kg/hm2,中产小麦由7.0 kg/hm2降低为?14.6 kg/hm2,孕穗—抽穗期又呈升高趋势,高产小麦由?23.0 kg/hm2升高为?11.4 kg/hm2,中产小麦由?14.6 kg/hm2升高为2.4 kg/hm2,开花—灌浆期的波动较小。表明高产小麦氮营养除起身期之外均为过剩,中产小麦在拔节—孕穗期的累积氮亏缺小于0,其余时期累积氮亏缺均大于0,但该水平的累积氮亏缺值一直在适宜范围内波动。中低产小麦在起身—拔节期,累积氮亏缺值由14.2 kg/hm2降低为9.5 kg/hm2,之后逐渐升高,灌浆期达到最大为43.9 kg/hm2;低产小麦在起身期到灌浆期,累积氮亏缺值由17.3 kg/hm2升高为71.1 kg/hm2。表明中低产和低产的小麦氮营养水平在整个生育期内逐渐降低,且整个生育期均处于亏缺状态 (累积氮亏缺值 > 0)。在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和灌浆期,高产水平的小麦植株实际氮浓度高于植株临界氮浓度,中产小麦在孕穗期的植株实际氮浓度高于临界氮浓度,而中低产和低产的小麦在整个生育期植株实际氮浓度低于植株临界氮浓度。高产和中产的小麦氮营养指数在1附近波动,其中高产小麦的氮营养指数在起身—孕穗期由0.9升高为1.1,在抽穗—灌浆期,氮营养指数呈现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其值分别为1.0、0.9和1.0,中产小麦与高产小麦的变化趋势一致,起身—孕穗期的氮营养指数由0.8升高为1.0,之后逐渐下降,其值均小于1,抽穗—灌浆期分别为0.9、0.9和0.9。中低产和低产的小麦氮营养指数始终低于1,中低产小麦在起身—拔节期氮营养指数由0.7升高为0.8,之后则逐渐下降,低产小麦从起身—开花期均逐渐下降,而这两个产量水平的氮营养指数在灌浆期会呈现略微上升趋势。  【结论】  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小麦植株干物质和氮积累量、植株氮浓度、氮营养指数等都相应增加,累积氮亏缺相应下降。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植株氮积累量是提高小麦产量的主要原因,在小麦生长过程中氮营养指数和累积氮亏缺均能准确诊断小麦氮营养状况,可为小麦氮肥精准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