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苏州洞庭山地区是历史十大名茶之一"碧螺春"的原产地,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及传统的栽培方式、制作工艺,使碧螺春茶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已成为当地茶农增收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数据表明,2000~2009年,碧螺春优质茶售价从  相似文献   

2.
香菇寮白毫茶品质优异,具兰花香韵,是泰顺茶中极品。其茶树品种适制性好,但繁殖成活率较低,根据其品种特性,针对香菇寮白毫茶树开发提出相应的技术举措。  相似文献   

3.
徐泽  彭萍  李中林  胡翔 《西南园艺》2002,30(3):43-44
1 重庆市茶树良种选育和繁育推广的现状1 1 重庆市茶树良种育成的数量较多 ,但适制名优绿茶的茶树良种少。一个优良的茶树品种应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机械化采制等特性。重庆市茶叶研究所 (原四川省茶叶研究所 )通过杂交育种和系统选育已育成国家认 (审 )定的茶树新品种 1 0个 ,省级审定的 4个 ,是全国育成茶树良种数量最多的研究所之一。在这 1 4个茶树新品种中 ,适制名优绿茶的有 6个 ,红绿茶兼制的品种 8个。这些品种质优的较少 ,没有适制特种茶的品种 (如乌龙茶品种 ) ,难以满足市场需求。1 2 茶园良种面积大 ,无性系茶…  相似文献   

4.
晚生茶树新品种‘乌叶单丛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叶单丛茶’是从‘凤凰水仙’中系统选育而成的茶树新品种。晚生,丰产,质优,适应性和抗逆性强,适制红茶和单丛茶。制红茶香气高长持久,有花蜜香,滋味浓醇鲜爽。制单丛茶栀子花香高锐持久,滋味浓厚鲜爽,回甘力强。  相似文献   

5.
在中芽茶树品种铁观音投产园,于暑茶季节进行了不同时期轻修剪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茶园相比,适时修剪茶树的生长情况良好,秋茶茶树的生育物候期推迟,最长可迟47d,大大延长秋茶采摘期和鲜茶上市期,有效缓解用工紧张和茶叶采制人工成本,提高制茶质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鸿雁13号’是从‘铁观音’自然杂交后代中单株分离系统选育出的茶树新品种。属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早生种。产量高,品质优,适应性和抗逆性强,适制高香乌龙茶和绿茶。制乌龙茶,茶香浓郁高长,汤色金黄明亮,滋味浓厚鲜爽;制绿茶,外形翠绿,香气高爽,滋味浓爽,汤色黄绿明亮。  相似文献   

7.
漫谈日本茶     
<正>1日本茶1.1日本茶特点日本的茶树(种)最初是由唐代留学中国天台山的僧人带回日本的,至南宋又有僧人荣西从天台山留学带回茶种和制茶饮茶方法,并著成《吃茶养生记》,才使得茶在日本逐渐普及开来。日本出产的茶叶中过九成都是绿茶,从而使得绿茶的分类极尽细致之能事,依照制法和茶叶生长的位置,细分出各种名称的茶来,而这些茶的香气、味道、口感又各有不同,喝的场合也有讲究。在制作上,中国绿茶多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青岛市茶生产现状、近几年茶树遭受严重低温干旱危害的状况;分析了“拉马德雷”气象周期性变化规律对青岛气候异变的影响,提出科学规划布局茶产区、做好茶树越冬防寒保护工作、健全茶优良品种繁育体系和惠茶农补贴政策促进茶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夏茶上连春茶,下接秋茶,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茶季。由于春茶生长消耗了茶树体内的大量养分,而夏茶既要营养生长,又要分化花芽,茶树体内养  相似文献   

10.
侯渝嘉  彭萍 《西南园艺》2001,29(3):48-48
1 品种选择  任何茶树品种都具有一定的适应范围 ,只有在其适应范围内才能充分体现出良种的优势效益 ;另外 ,品种特性是构成茶叶自然品质的重要因素 ,成茶的色、香、味、形均取决于茶树品种的遗传性。为了保证良种的纯度 ,引种应到该区域的研究单位或良种繁育场 ,在具体了解各类良种的特性及适制性后 ,根据当地的生态条件、茶类需求 ,选择不同的品种 ,如高山茶区引种应特别考虑品种的耐寒性。我所育成的茶树品种早 -5、南 -1、渝西一号、渝西二号皆具有发芽早、产量高、品质优、抗逆性较强的特点 ,适制针、卷、芽形类名茶 ,是西南茶区选…  相似文献   

11.
方开星  姜晓辉  吴华玲 《园艺学报》2016,43(9):1791-1802
茶氨酸是茶树特征性生化物质,不仅能调节茶树氮代谢及转运,影响茶叶品质,同时对人体还具有镇静、安神等保健功能。茶氨酸含量是数量性状,在茶树体内合成不仅受基因调控且易受环境影响。对茶氨酸的分布及变化规律、代谢途径及相关基因、外界影响因子及高茶氨酸品种选育等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高茶氨酸茶树种质筛选及其高含量形成的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病虫害严重威胁茶树安全生长和茶叶品质。为有效控制病虫危害,应从整个茶园生态系统出发,以农业健身栽培和生态调控为基础,物理防治、免疫诱抗和生物防治为重点,化学防治为应急防控手段,优先采用绿色防控技术,科学、安全、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尽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保障茶产品质量安全和茶园生态环境安全。1茶树主要病虫害茶树主要病害有茶白星病、茶云纹叶枯病、茶轮斑病、茶炭疽病等,  相似文献   

13.
江西茶树栽培历史悠久,病虫害种类较多,目前,已鉴定的病害至少有53种,主要危害茶树叶片、枝干和根部。其中嫩叶病以茶白星病、茶圆赤星病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茶煤病、茶炭疽病、茶云纹叶枯病等病害在全省各茶区均有分布。另外,茶枝梢黑点病等枝干病害和茶苗白绢病等根部病害也普遍分布。  相似文献   

14.
基于茶基料栽培长根菇技术研究的前期工作,设计茶树和长根菇田间间作模式栽培试验。经春末2批次间作重复试验,结果表明,大棚内长根菇出菇时间相对集中,生物学效率平均为84%;茶园中出菇时间相对分散,生物学效率平均为73%。秋初试验表明,茶园间作长根菇受温度影响较大。茶树和长根菇间作模式具有可行性。茶树间作长根菇可明显提高茶鲜叶中茶多糖和土壤中速效氮、磷、钾含量,对土壤中有机质和pH暂无影响,茶树和长根菇间作模式对于土壤养分有短期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三种茶树害虫性诱剂防治茶树虫害效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艳华 《现代园艺》2012,(22):144-145
应用茶尺蠖、茶毛虫、茶细蛾3种茶树害虫的性诱剂诱捕茶树植株上的成虫,经实验观察调查,统计结果表明:除茶尺蠖性诱剂外,其它2种性诱剂均有较好的诱集效果,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虫口基数。  相似文献   

16.
正世界主栽茶树分属两个变种,即中国种和阿萨姆种。中国种叶小,分布广泛,适合制作绿茶等六大类茶;阿萨姆种叶大,主要分布在热带和冬季温暖的亚热带地区,适合制作红茶和普洱茶。安徽农业大学宛晓春教授研究团队,联合深圳华大基因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等相关研究团队,以国家级茶树品种舒茶早  相似文献   

17.
茶树属山茶科山茶属灌木或小乔木。茶已成为不可缺少的生活饮品,市场广阔。因此,如何经营管理茶树经济林是林农较为关心的问题之一。通过动态收益法,深入分析茶树经济林经营效益,为茶树经济林经营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在植物物质代谢和抗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利用生物信息技术在茶树阿萨姆变种‘云抗10号’和茶变种‘龙井43’基因组中分别预测获得5条和6条PAL家族基因。系统发育树显示,拟南芥、杨树和茶树PAL亲缘关系较远,茶树阿萨姆变种和茶变种存在进化差异。对茶树转录组数据分析发现:盐胁迫和茉莉酸甲酯处理可显著诱导PAL家族基因表达,其对冷胁迫和干旱胁迫响应不显著,在茶树老叶中的表达较低,而在幼嫩组织和根中的表达均较高,其中PALa、PALc、PALe在花中表达最高。q RT-PCR结果表明,茶树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拟盘多毛孢菌(Pseudopestalotiopsis camelliae-sinensis)和茶尺蠖(Ectropis oblique)接种处理茶变种‘龙井43’和新品系‘2807’24 h后,6个PAL家族基因均显著上调表达。以上结果表明,茶树PAL家族基因在应对不同逆境胁迫时发挥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9.
茶树起源我国南方,品种丰富。十堰作为北缘茶区,尽管地处丹江口水库核心保护区,生态条件优越,但茶树品种相对单一,主打产业单品绿茶特色不明显,已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上升的品质需求。茗科1号(金观音)是以铁观音为母本,黄金桂为父本,采用杂交育种法育成的无性系新良种,具有明显的品种香,在南方多雨地区是优良的红茶和乌龙茶适制品种,通过在半干旱北缘茶区引种茗科1号茶树,开展其绿茶适制性比较。结果表明,南方茶树品种茗科1号在十堰引种表现良好,成活率高、适应性强,发芽较本地群体种早,百芽重远高于本地群体小叶种,但抗寒性较弱。制茶品质方面,茗科1号内含物丰富,1芽2叶制成烘青绿茶花香明显,滋味鲜醇,品质显著优于本地群体种。该品种在北缘地区适应性强,适制绿茶,尤其是其品种特有香气可极大提高烘青绿茶品质,丰富北缘茶区绿茶产品。同时该研究还为拓展南方优质茶树品种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从栽培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夏秋茶品质的主要原因:原料持嫩性差,采摘不及时;防治病虫害的农药使用的不规范,夏秋茶卫生质量风险增加;受生长环境和季节的影响而出现的内含成分及配比变化而造成的苦涩味重,滋味和香气品质明显低于春茶;并针对以上原因提出通过茶园管理机械化、茶树水肥管理调节、茶树遮荫等措施,以实现夏秋茶提质增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