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水源保护林是以调节水量、控制土壤侵蚀和改善水质为目的综合性防护林体系。由于北方水资源的短缺,营造合理的水源保护林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水源保护林营造的原则、经营、低效林改造等方面提出了水源保护林的营造技术,为实现区域森林与水关系的协调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
根据北京市森林资源调查资料,以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生产功能和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将密云水库集水区水源保护林划分为生态型水源保护林、生态经济型水源保护林、经济生态型水源保护林3个森林类型和18种亚型。在此基础上依据密云水库水源保护资源现状、森林水文效益试验研究和当地经济发展等20个指标,提出对不同类型水源保护林资源现状、森林水文效益试验研究和当地经济发展等20个指标,提出了对不同类型水源保护林功能要求的定性评价标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最后提出了各类型水源保护林合理利用和管理的措施和建议,以期为有关决策部门和制定密云水库集水区水源保护林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北京密云水库集水区水源保护林最佳森林覆盖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关于最佳森林覆盖率的确定,因目的和方法不同而结果各异。本研究利用综合目标法来确定密云水库北京集水区水源保护林的最佳森林覆盖率。水源保护林最佳森林覆盖率就是指在现有条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水源涵养、改善水质和防止土壤侵蚀功能的森林覆盖率。  相似文献   

4.
一个基于Web服务器的分布式面向水源保护林造林设计的专家系统。从水源保护林的造林设计需求,专家知识的表示,数据库的建立,推理引擎的驱动,客户端界面的设计等方面介绍了系统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应用系统论和水分平衡原理,将林分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作为功能系统,通过典型相关分析,提出影响这一功能系统的主要因子和因子组合,进而论述了提高其系统功能的主要途径。综合分析评价了滇中高原区主要森林类型的水源涵养功能,为在本区建设高效益的水源涵养林体系,从建立科学的技术体系和经营管理体系上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滇中高原区主要森林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系统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系统论和水分平衡原理,将林分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作为功能系统。通过典型相关分析,提出影响这一功能系统的主要因子和因子组合,进而论述了提高其系统功能的主要途径。综合分析评价辽滇中高原区主要森林类型的水源涵养功能,为在本区建设高效益的水源涵养林体系,从建立科学的技术体系和经营管理体系上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从水资源安全的角度,分析了河北省水源保护林在环京津地区水资源安全中的重要作用。指出水源保护林的经营管理缺乏社会关注、公益林体系与区划不完善、经营缺乏理论技术指导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水源保护林的持续经营。并提出了相应的经营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8.
改善官厅、密云水库上游地区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和协调发展,由北京市投资、河北省具体实施的"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建设合作项目"一期工程于2009年7月在河北省正式启动,二期工程也已进入规划实施阶段。这是近年来我国林业建设史上除国家六大林业工程外,由省级地方政府筹资、异地实施的跨行政区域、整流域治理的新型林业生态建设项目之一。本文从指导思想、规划布局、造林方式、林种结构、植被类型、造林树种等相关方面,对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的规划体系进行了综述,以期对工程的后续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我国森林分为以下五类:防护林是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丛,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中的国防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  相似文献   

10.
水源保护林生态服务功能及其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水源保护林的生态服务功能角度出发,探讨了水源保护林生态服务功能的内涵,并从生态和经济两个角度阐述水源保护林的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对水源保护林主要的生态服务功能计量评价模型进行了简述。  相似文献   

11.
广西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由于受特殊的地形地势和气候条件的影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该地区的生态公益林生境恶劣,在人为强度干扰下很容易造成生态系统的退化。通过对广西生态公益林资源概况、生态公益林的退化过程和特点分析,提出了扩大现存生态公益林地面积;采取封山育林;通过林分改造;采用效应带、效应岛造林方法;运用透光抚育等恢复措施。其中封山育林是最易行、有效的方法。同时根据广西区实际情况,对广西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保护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竹林水土保持功能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竹林作为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是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优良物种,特别在各主要竹产区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了全面认识竹林的水土保持功能,掌握其水土保持作用的机制和条件,本文综述了竹林生物学特征与水土保持功能的关系以及截留降水、涵养水源、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减少土壤侵蚀等水土保持作用方面的进展,阐明了竹林在我国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对竹林水土保持功能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对保护民勤绿洲、防治荒漠化、保护荒漠生态系统、特别对防治沙尘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该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特点的调查分析后认为:干旱、大风和沙尘暴、低温冻害、地下水位下降、林业有害生物、人为干扰活动等是影响该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胁迫因素,由此提出该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有以法治区、强化宣传、就地保护、水资源治理、科学研究、社区共管和加大投入等。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林业生态效益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笔者结合湖北林业资源特点,选取森林涵养水源、固土保肥、固碳释氧、改善环境、改善小气候、堤岸防护、农田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旅游休憩、湿地蓄水调洪、净化水质十大功能的15项指标,对湖北省林业生态效益价值(2009年度)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表明:2009年湖北省林业生态效益总价值为4718.68亿元,其中森林生态效益价值为3476.51亿元,湿地生态效益价值为1242.17亿元。最后对评估结果进行了相关说明与分析,提出了关于评估工作的完善措施和提高湖北省林业生态效益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密云水库水源保护林建设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生态经济分区及森林调查资料计算了密云水库集水区5个不同生态经济区的森林潜力度和生态经济位。结果表明,5个不同生态经济区的森林发展潜力度分别为3、27、19、36、18;5个不同生态经济区的森林发展生态经济位分别为17、54、43、53、51。此外,还分析和评价了森林发展潜力度和森林发展生态经济住与水源保护林建设的关系,以期为密云水库集水区水源保护林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根据天保工程效益监测数据、森林生态系统长期连续定位观测数据和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利用《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评估模型,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天保工程区新增的28.29万hm2森林进行生态效益评价。结果显示:保护区天保工程区新增森林生态系统产生的生态效益总价值为174.85亿元/a;从森林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所占比重看,从大到小依次为保育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固碳释氧、涵养水源、净化环境、森林防护、积累营养物质、森林游憩。  相似文献   

17.
湖北木林子自然保护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干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木林子自然保护区的1种主要植被类型。在各种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的协同作用下,形成了木林子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特有的干扰体系。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保护和经营中,要利用封山育林、森林抚育、合理择伐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增益性人工干扰,坚决阻止过渡的森林采伐和毁林开荒等破坏性人工干扰。应参照以自然林窗干扰,采用择伐方式经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相似文献   

18.
正在建设的云龙水库是昆明市掌鸠河引水工程的核心工程,对昆明的建设和经济发展意义重大。通过对掌鸠河流域自然环境及云龙水库工程的介绍,分析了云龙水库库区水源林的基本格局,指出了该区现有森林作为水源林功能转变存在的主要问题。据此,提出了科学划分水源地治理和保护区域、建设结构合理的水源涵养林,以及建立有效的水源林生态补偿机制等的一系列保护和经营对策,为云南省高原湖泊水源林的保护和经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Stream–riparian areas represent a nexus of biodiversity, with disproportionate numbers of species tied to and interacting within this key habitat. New research in Pacific Northwest headwater forests, especially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climates and amphibian distributions, is expanding our perspective of riparian zones, and suggests the need for alternative designs to manage stream–riparian zones and their adjacent uplands. High biodiversity in riparian areas can be attributed to cool moist conditions, high productivity and complex habitat. All 47 northwestern amphibian species have stream–riparian associations, with a third being obligate forms to general stream–riparian areas, and a quarter with life histories reliant on headwater landscapes in particular. Recent recognition that stream-breeding amphibians can disperse hundreds of meters into uplands implies that connectivity among neighboring drainages may be important to their population structures and dynamics. Microclimate studies substantiate a “stream effect” of cool moist conditions permeating upslope into warmer, drier forests. We review forest management approaches relative to headwater riparian areas in the U.S. Pacific Northwest, and we propose scenarios designed to retain all habitats used by amphibians with complex life histories. These include a mix of riparian and upslope management approaches to address the breeding, foraging, overwintering, and dispersal functions of these animals. We speculate that the stream microclimate effect can partly counterbalance edge effects imposed by upslope forest disturbances, hence appropriately sized and managed riparian buffers can protect suitable microclimates at streams and within riparian forests. We propose one approach that focuses habitat conservation in headwater areas – where present management allows extensive logging – on sensitive target species, such as tailed frogs and torrent salamanders that often occur patchily. Assuming both high patchiness and some concordance among the distribution of sensitive species, protecting areas with higher abundances of these animals could justify less protection of currently unoccupied or low-density habitats, where more intensive forest management for timber production could occur. Also, we outline an approach that protects juxtaposed headwater patches, retaining connectivity among sub-drainages using a 6th-field watershed spatial scale for assuring well-distributed protected areas across forested landscapes. Howev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test this approach and to determine whether it is sufficient to buffer downstream water quality and habitat from impacts of headwater management. Offering too-sparse protection everywhere is likely insufficient to conserve headwater habitats and biodiversity, while our alternative targeted protection of selected headwaters does not bind the entire forest landscape into a biodiversity reserve.  相似文献   

20.
广西沿海防护林生物多样性保育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对生物多样性的保育是森林最主要的生态功能之一。在全面调查和广泛收集已有资料的基础上 ,对广西沿海防护林的生物多样性保育功能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沿海地区可划分为 5大防护林类型 :1 潮间带防护林 ;2 海岸基干防护林 ;3 陆上防护林 ;4 农田林网防护林 ;5 村庄防护林。不同类型的防护林对生物多样性的保育作用存在显著差异。潮间带防护林和村庄防护林的生物多样性保育功能较强 ,前者更有利于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大型底栖动物及鸟类多样性的发育 ;后者对高等植物多样性的保育作用较明显。其它防护林类型的生物多样性保育作用均不强 ,这与它们所处的生境特点、防护林规模和人为活动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