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问:我父亲年初过世,之前奶奶一直是跟我们一起生活的,而爷爷早年已经过世了。现在我母亲想让奶奶随我两个叔叔生活,因为家中现在只有母亲一人,无力独自照顾奶奶,但两个叔叔都不愿意照顾奶奶。奶奶在他们的怂恿下起诉了我母亲,一是要求继承房产,二是要求居住权。请问我的两个叔叔是否应当赡养我奶奶?奶奶是否应当跟随我的两个叔叔居住?答:我国《婚姻法》第二十一条规  相似文献   

2.
正从我的奶奶定居新疆兵团算起到我这一代,我家属于典型的兵团农垦三代。第一代兵团人就是我的奶奶。听奶奶说,我家祖籍是福建省永定县高陂镇北山村。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奶奶从福建老家出发,带着我的母亲和我年幼的大哥,千里迢迢来到新疆,与1953年参军进疆的我的父亲团聚。奶奶与母亲落户在了父亲的所在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四团。落户后的奶奶不但善于勤俭持家,还积极参加团场劳动,与父亲母亲一起参加团场的开发建设。奶奶初来新疆,很不适应新疆的气候,冬天的白雪飘飘,虽然是难得的风景,可是奶  相似文献   

3.
<正>十九世纪末,江南水乡枫塘湾的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宁静生活。只有一户是不在地里刨食的人家,这户人家的主人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王郎中。年过五旬的郎中不幸中年丧妻,续弦的妻子在1907年5月生一男孩。男孩非常活泼、聪颖,经常和同父异母的哥哥外出干活、游玩,度过快乐的童年时光。不久,王郎中去世了,哥哥挑起了家庭的重担,识文断字的母亲决定让家里这个最小的男丁到私塾读书识字。  相似文献   

4.
正完粮徐村是老先进,村党支部书记韩金山也是老先进。南阳市社旗县陌陂镇完粮徐村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感人的故事祖祖辈辈口口相传。明末清初的时候,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突然来了几户人家,"交皇粮"的时候,几户人家抢先完成了任务。"县太爷"巡粮到此,问他们是哪村的?一人说,才落户到此,还没有村名。那你们姓啥?"县太爷"不依不饶。那人答道:姓徐。"那你们就叫完粮徐吧。"  相似文献   

5.
一个1200多户的普通村庄,有300多户人家都是百万富翁。村里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住房,竟让副市长感叹比自己家装修得还好。这就是重庆市璧山县的璧城街道新堰村。村民花40万装修小洋房"你们家里装修得比我家里还好。"最近,在璧山县新堰村村民张敬华家中,重庆市委常委、副市  相似文献   

6.
吉祥鸟窝     
在我的家乡,一户人家如果房前屋后有一片竹园,其间又有几株高大的古树,这些树便成了老门老户的招牌。如果这些树上还有鸟窝,这鸟窝便被视为吉祥的图腾,是家庭兴旺的象征。小时候,我家屋后就有一片竹园,其间有不少大树,据说有一两棵是祖父的祖父栽下的。有了这竹园,有了这树林,自然引来了不少鸟儿来我们家落户。  相似文献   

7.
难忘祖母     
郑云山 《百姓》2006,(1):60-61
一九二九年十一月二日,我降生于一个深山沟里--云蒙山东麓柳棵峪村.我生来命硬,两岁多一点时,我的母亲死于难产,抛下我这个刚断奶的婴儿,我只能寄托于奶奶--祖母的怀抱.奶奶一把屎一把尿地拉扯我,奶奶做饭时把粥沫盛出来喂我,用铁勺摊一个鸡蛋,一点一点地引着我吃饭.  相似文献   

8.
他说,是的,我都忘记了,我为什么要记住呢?我的苦难已经够多的了,我不想全都记在心里。他是一个孤儿,曾经先后被三户人家收养。第一户人家从5岁到  相似文献   

9.
一袋土鸡蛋     
走村串户时,有一户人家让我感触颇深。 这户人家离村部特别远,一路还是坑坑洼洼的土路,我用了近半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院子里有两间砖接口的土窑洞,一间用来住人,一间用来堆放粮食、杂物。我走访时老奶奶正好走出来,我赶忙上前说明来意。她热情地把我迎了进去,两个小男孩懂事地依偎在她身边。她跟我说:“我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了,儿子儿媳在县城打工,一星期回来一次,留我这个老婆子照应家里。唉!  相似文献   

10.
<正>一、课题的提出今年春节回老家,跟奶奶去种马铃薯。我发现马铃薯都只有半个的,还粘着灰色的东西。我好奇地问妈妈:"为什么不是整个马铃薯种下去,还要粘上这灰色的东西?"妈妈笑眯眯地对我说:"你问问奶奶!"我兴奋地拉着奶奶的手问:"这是怎么回事?快说奶奶!"奶奶意味深长地笑着对我说:"这是传统的马铃薯切片种植方法,它  相似文献   

11.
母爱的天空     
<正>每当我想起母亲,我的笔总是跪着行走。母爱是我随身携带的一把伞,伞下永远是晴朗的天空。我的孩提时代,充满着苦涩艰辛。记得小时候,家境很贫寒,母亲靠拼命挣工分维持一家七口人的生活,还要照顾七十多岁的奶奶。那时生活不好,吃的是玉米面,偶尔有白面馒头,母亲也总是留给奶奶吃。生活的艰难使我们过早懂事了,我们学习非常刻苦,在校做完了作业,晚上还聚在煤油灯下用功。母亲则默默地在  相似文献   

12.
昆生:住在墓地里的人 第一次看到基地里的这户人家大约在十年前,也是夏天。一场暴雨之后,我和哥哥去给母亲上坟。哥哥说墓地另一头住着一户人家,是另一个自然村的,但不知为什么离群索居,住在这里。我很好奇,就去看看。墓地尽头的那片地已经被精心修整过,有碾平的打麦场,上面堆着尚未碾下麦粒的麦秆,可以看到最下面那厚厚一层发了芽的麦粒。  相似文献   

13.
继母的爱     
刘娟 《百姓》2006,(4):59-59
两岁的时候,母亲与父亲离婚了,我被父亲送回老家跟随奶奶生活。从此,幼小的我没有母爱,象棵野草在乡村自由成长。直到我18岁那年,父亲重组家庭后,父亲才来信叫我回城里生活。就在我离开老家时,奶奶流着泪送我上车。奶奶说:有了继母,以后你就要受苦了,如果过不下去,就回乡下来。  相似文献   

14.
老太六旬出任集团公司董长 1932年,童桃喜出生于武汉市新洲区双湖村一户贫寒农家。因为家贫无钱治病,刚满l岁时,她的母亲病逝,8岁时,家里的顶梁柱父亲撒手人寰。因为穷,她没有进过一天学堂,每天天没亮就被奶奶叫起来到田里劳作。因此,童桃喜特别能吃苦。  相似文献   

15.
完美的厕所     
正有一户人家,住在市镇之间的路上,以种菜为生,颇受肥料不足所苦。有一天,家长灵机一动":在这条路上,来往贸易的人很多,如果能在路边盖一个厕所,一方面给过路的人方便,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肥料的问题"。他用竹子与茅草盖了一间厕所,果然来往的人无不称方便,种菜的肥料从此不缺,青菜萝卜也长得肥美。路对面有一户人家,也以种菜为主,看了非常羡慕,心想":我也应该在路边盖  相似文献   

16.
2011年9月2日清晨,秘书、司机还有孝义市柱濮镇的一位同志陪我同行。半小时后,车子开始爬坡,路越来越窄,越来越陡,终于到了山顶——仅有50余户人家的牛郎岭,一个孝义市为数不多的年人均收入处于5000元以下的贫困村。一眼望去,一个自然形成的广场把村子分为了北村、西村,两条小路把这两部分牵连在了一起。这就是下一阶段我要下乡包村的地方。 “炕头党支部”  相似文献   

17.
老太六旬出任集团公司董事长 1932年,童桃喜出生于武汉市新洲区双湖村一户贫寒农家.因为家贫无钱治病,刚满1岁时,她的母亲病逝,8岁时,家里的顶粱柱父亲撒手人寰.因为穷,她没有进过一天学堂,每天天没亮就被奶奶叫起来到田里劳作.因此,童桃喜特别能吃苦.  相似文献   

18.
父亲·家风     
正"我不和你计较!"这是父亲专门用来拦截母亲无理的唠叨。几字吐出,母亲嘴里最多再蹦出几个不好听的字眼。从小到大,我没有为家庭失和苦恼过,因为我有个"不计较"的父亲。说真的,有时挺心疼父亲的,为他打抱不平,却被回:"你妈也是为我好。"祖父早逝,那年父亲才12岁,他撑起一个家,对寡居的母亲和奶奶、多病的弟弟,担起重责,解放前两年,父亲响应号召,报名参军,虽在后方,生生死死的事情想必也是见多了,之后又遇忍饥挨饿的自然灾害还有一场接一场的运动,半辈子的沧  相似文献   

19.
<正>午后的阳光很温暖。母亲坐在椅子上,我站在她身后轻抚着她的头发,一如从前她抚摸我的头发那样。阳光下母亲斑白的头发极其扎眼,我的心不经意间颤动起来……童年的岁月里,我和妹妹经常在庭院里奔跑,肆意地享受秀发随风飘舞带来的快乐。当我们玩累了,头发凌乱时,总会被母亲叫过去,耐心地梳理整齐。此时,母亲的手总透着满满的爱意。记忆里母亲一直是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直至腰间,飘逸大方。母亲爱惜头发,更将这款款深情  相似文献   

20.
2008年10月5日,李成邦所在的村子里敲锣打鼓、人声鼎沸,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哪户人家结婚或生子呢,原来这天是他创办的"成邦酿酒厂"揭牌开业的日子."成邦这小子真是发了…""瞧人家,大把大把地赚钱,看得我眼馋啊!"围观的乡亲们羡慕地议论纷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