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江苏省粮食生产能力现状作了简要分析,阐述了江苏粮食安全的数量界限,提出用科学的粮食发展观指导江苏省粮食生产,以食物生产观念涵覆粮食生产,合理提高粮食价格,提高土地粮食生产能力储备和粮食生产科技水平,实现藏粮于田、藏粮于科技等发展江苏粮食生产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
粮食生产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更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从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经营主体来看,我国口粮自给充足,种植结构持续优化,但面临生态资源约束趋紧、粮食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不高、国际贸易不确定性风险增加等现实困境,给我国粮食生产仍带来不小的冲击。为此,提出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培育适应新时期的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以及提高风险防控和补贴保障能力等政策建议以保障我国粮食长期持续安全。  相似文献   

3.
正2020年,八五二农场深入落实集团总公司"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管""藏粮于外"战略,把巩固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作为根本,坚持科技引领,强化示范带动,形成以科技引领为主线、以绿色发展为依托、以精益管理为核心的生产体系,不断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  相似文献   

4.
观点     
正粮食安全仍然是全球性的重大课题,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零饥饿"目标面临着严峻挑战;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国际粮食供应链不稳定因素增加;我国粮食消费需求刚性增长和资源环境硬约束并存,粮食供求中长期将处于紧平衡态势。在这个问题上决不能掉以轻心,要始终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要着眼统筹发展和安全,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相似文献   

5.
粮食安全事关国运民生,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在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而“藏粮于技”是保障粮食生产的重要举措,辨析“藏粮于技”的实现机制和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梳理中国粮食生产面临挑战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技术进步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和贡献,进而总结了中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面临的挑战,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粮食生产因资源约束面临多重挑战,但中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对粮食增产的贡献不断提升,粮食生产技术进步提高了土地、劳动力、种子等资源的生产率,突破了现有资源约束,“藏粮于技”战略取得初步成效。然而,中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面临技术供给短缺、推广效果差、需求不足等难题。为此,未来要健全粮食生产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粮食生产技术推广体系,加大技术补贴力度以及发展高素质农民队伍,通过“藏粮于技”持续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6.
正农业结构调整不意味着放松粮食生产,重点追求质并不是不要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工作的首要任务。要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粮食面积稳定、产能稳定,做到结构调整和粮食生产两手一起抓。要重点保口粮保谷物稳产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建设好9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需要就能产得出、供得上。  相似文献   

7.
<正>8月12-15日,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黑龙江调研时强调,东北是我国的"大粮仓",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高标准农田和水利设施建设,继续推进轮作休耕和结构调整,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和农业发展质量,当好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当前要切实抓好秋粮防灾减灾和后期田管,努力夺取全年粮食和农业好收成,为新中国成立70  相似文献   

8.
正近日,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通知,对2021年中央财政支持粮食生产的一揽子政策进行全面部署,统筹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此次明确的支持粮食生产的一揽子政策主要包括五方面:一是落实藏粮于地,夯实粮食生产能力;二是落实藏粮于技,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三是稳定种粮补贴,保障种粮合理收益;  相似文献   

9.
正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问题一直被高度重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全球化对于我国的粮食生产、消费、供给及需求产生着显著影响,我国的粮食问题也直接影响着全球粮食的安危。近几十年来,尤其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在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关于粮食问题都备受关注。而与此同时,我国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从追求产量到追求质量,从藏粮于仓、藏粮于民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阔步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粮食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正今年,长春市将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坚持抓好粮食生产不动摇,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提高长春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总产量要稳定在200亿斤以上的阶段性水平。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玉米、绿色优质水稻和特色杂粮杂豆,建设蔬菜、花卉苗木、君子兰、水果、食用菌、马铃薯等特色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棚膜经济,重点建设规模化棚膜经济园区30个,把蔬菜产业打造成带动结构调整和农  相似文献   

11.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为核心,是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安全新战略的重大举措。宁夏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近10年来,农田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为促进宁夏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参考,从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农业高质量发展、农田生态环境改善和农民收入增加方面总结近年来宁夏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从耕地质量建设、绿色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结合等方面分析宁夏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提升耕地质量建设、加强农田生态建设、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构建"五统一"管理新体制等新形势下宁夏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
<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习近平2022年3月6日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的讲话)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主产区、主销区、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吉林省持续巩固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夯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基础,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2021年底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030万亩.  相似文献   

14.
粮食安全与土地开发整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文技 《世界农业》2006,(11):17-19
中国的粮食安全保障机制需要两个部分相互配合。一方面要通过保护耕地,保护和提高土地的潜在粮食生产能力,实现“藏粮于地”。另一方面是建立适度粮食储备,以便突发情况下,能在有限时间内(通常是半年到1年内),将粮食生产潜在能力转化为现实粮食供给,提供过渡性的粮食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5.
正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确保粮食安全是我国重大战略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万物土中生,土壤是作物生产最重要的自然资源。我国高度重视耕地,近几年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然而,由于制度和经济多方因素的影响,我国耕地地力透支现象严重,从长期看,威胁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为此,  相似文献   

16.
粮食安全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问题。"十三五"规划提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浙江省是缺粮省份,粮食安全面临着一定压力。本文分析玉环市粮食功能区非粮化现状,并对减少粮食功能区非粮化提供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正>五年来,吉林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己任,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大力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2016年,粮食生产在面积调减的情况下,总产仍达到743.44亿斤,连续四年超过700亿斤,稳定保持全国第4位。巩固提升粮食核心区产能,深入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提高有效供给,累计调减籽粒玉米500万亩,主要在东部冷凉区、西部易旱区、城市  相似文献   

18.
<正>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以食为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百分之九的耕地、百分之六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从当年四亿人吃不饱到今天十四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这就是自力更生,我们自己养活自己。这一成绩来之不易,要继续巩固拓展。  相似文献   

19.
受日益严峻的国际粮食产业环境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危机错综复杂,保障粮食供应链的安全至关重要。为了科学、精准管控粮食供应链风险要素,基于熵权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TOPSIS)构建评价指标,使用Stata17软件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以及我国粮食供应链总体风险贴近度和供应链各环节风险贴近度,并用Excel软件计算分析出影响我国粮食供应链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我国粮食供应链风险整体呈下降趋势,对粮食供应链影响最大的障碍分别在生产环节和运输环节,当前主要的风险防控对策为继续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构建粮食供应链预警机制、提高粮食供应链韧性等。  相似文献   

20.
正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2月20日在郑州召开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从七个方面对抓好今年"三农"工作进行部署。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认真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着力向耕地要产能、向科技要产能。持续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争取建成800万亩。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灌排泵站更新改造,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持续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力争在生物育种、农机装备、智能农业、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