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了正确认识桉树的耗水规律,利用热扩散探针法对2~3年生尾巨桉树干液流进行连续监测,分析其动态特征,并利用自动气象站同步测定林分气象条件,分析各气象因子与液流的关系。结果表明:2~3年生尾巨桉树干液流白天变化幅度较大,呈单峰曲线,占全天液流量的85%以上,变化特征与4年生尾巨桉相似,日平均树干液流密度为5.06 m L·h~(-1)·cm-2较4~6年生尾巨桉日平均液流密度大,夜间液流曲线平坦且较弱,夜晚平均树干液流密度为1.79 m L·h~(-1)·cm-2是4年生的3.8倍。不同月份间晴天的树干液流特征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天气条件下,晴天的液流启动时间最早(7:00),达到峰值所需时间最短(4.5 h),且液流峰值最大(18.47 m L·h~(-1)·cm-2),持续时间最长,日液流量也最大;其次是阴天,最后为雨天。2~3年生尾巨桉树干液流密度与大气温度、风速、太阳辐射、光合有效辐射以及水汽压亏缺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空气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468、0.127、0.903、0.909、0.778、-0.626,这与4年生尾巨桉影响因子略有不同;日耗水量与大气温度、太阳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和水汽压亏缺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空气湿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489、0.489、0.523、0.408、-0.184。  相似文献   

2.
采用热扩散树干液流仪监测树干液流,自动气象站同步监测环境因子,研究尾巨桉不同季节液流密度日变化、液流密度日均值和月均值的季节变化及其主导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尾巨桉单木液流密度日变化呈现昼高夜低的典型单峰变化规律;不同季节液流密度日变化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液流密度启动并迅速增加时刻、液流密度峰值及到达时刻、白天液流持续时间和液流密度降低并保持微弱时刻;液流密度的季节动态总体表现为春季和夏季最大,秋季其次,冬季最小。光合有效辐射和水汽压亏缺是影响尾巨桉液流密度的主导因子,但研究地区土壤含水率不是限制液流密度的主要因子。以光合有效辐射和水汽压亏缺为自变量拟合的线性回归方程可用于估算尾巨桉液流密度瞬时值,为估算液流通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正确认识桉树的耗水规律,为桉树栽培及抚育提供指导,采用热扩散茎流计(德国,SF-G)对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树干液流进行连续监测,分析其旱雨两季特征差异,并同步测定林分气象条件,分析旱雨两季树干液流与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旱雨两季树干液流日变化均呈典型单峰曲线,雨季启动时间和达到峰值的时间(7:15,11:30)均早于旱季(7:45,13:00),雨季峰值是旱季的1.3倍,维持峰值的时间雨季大于旱季;夜间液流密度及变化幅度旱雨两季均是前半夜大于后半夜,且雨季夜间液流变化幅度和液流密度均大于旱季;平均日通量和平均月通量雨季(3.99 kg·d~(-1),122.40 kg·月~(-1))大于旱季(2.64 kg·d~(-1),80.00 kg·月~(-1))。旱雨两季影响尾巨桉树干液流密度的主要气象因子相同,均为水汽压亏缺、光合有效辐射、空气湿度和大气温度,但雨季树干液流密度与风速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降雨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旱季与两者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桉树枝瘿姬小蜂Leptocybeinvasa雌成虫对不同桉树品种(系)气味及颜色的行为趋性,并在室外条件下研究了该虫对各桉树品个(系)产卵选择情况。结果表明:①桉树枝瘿姬小蜂对13个桉树品种(系)挥发性气味的趋性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对10个品种(系)有不同程度的正趋性,尤其是对尾赤桉Eucalyptusuro—phlla×E.camaldalensisDH201.2的趋性最强,而对韦赤桉E.wetareusis×Ecamaldulensis GL3和大花序桉Ecloeziana则表现出负趋性或不选择性;②不同色卡对桉树枝瘿姬小蜂的引诱效果差异明显,其中纯白色(RAL9010)和信号黄(RAL1003)引诱效果较好,选择系数分别为0.29和0.28;⑧不同桉树品种(系)上的桉树枝瘿姬小蜂产卵刻痕数明显不同,每叶平均产卵刻痕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尾赤桉DH201—2,巨桉EgrandisQG3,尾巨按Europhyllax E.grandisDH32—29,尾叶桉Europhylla U6,巨尾桉EgrandisxE.urophyllaGL9,尾巨桉DH32_26,邓恩桉Edunnii,尾巨桉DH32.28,尾细桉E.urophyllaxE.tereticornisM1,柳桉E.saligna,巨桉JG1。其中尾赤按DH201—2上的产卵刻痕数明显大于其他品种(系),而韦赤桉GL3和大花序桉2个品种上没有发现产卵刻痕。  相似文献   

5.
基于树干液流技术对杨树冠层吸收臭氧特征的分析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树干液流的技术方法,在自然状态下对杨树( Populus spp.)臭氧吸收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臭氧质量浓度日变化呈单峰型,其变化范围为25.5~175.0μg· m-3;臭氧吸收速率( FO3)和臭氧吸收导度( GO3)日变化均为单峰型;FO3均值为(78.22±39.45)nmol· m-2· s-1,GO3均值为(127.60±64.35)mmol· m-2· s-1;环境因子水汽压亏缺(D)、太阳辐射(Rs)和风速对FO3和GO3的响应,导致臭氧吸收通量相对较高,D对更高的GO3和FO3更敏感,随着D增加臭氧吸收减少,Rs在达到50 W· m-2时GO3和FO3也有所降低;臭氧质量浓度抑制树木蒸腾,影响液流密度的变化;臭氧质量浓度超过临界水平引起树木相应的响应,杨树AOT40为72.02 mg· m-3· h-1,远超过对树木危害的臭氧质量浓度的临界水平10.71 mg· m-3· h-1,说明了杨树的高臭氧风险,树干液流技术适用于计算植物的臭氧吸收量。  相似文献   

6.
对武平县尾叶桉U6、巨尾桉DH3229 2个桉树品种前期(1、2和3年)生长及抗冻害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年生尾叶桉U6的胸径、树高均极显著地大于巨尾桉DH3229;2年生巨尾桉DH3229抗冻害能力极显著地大于尾叶桉U6;3年生巨尾桉DH3229的胸径、树高均极显著地大于尾叶桉U6。综合2个桉树品种前期生长及抗冻害情况,武平县发展桉树速丰林宜选择巨尾桉DH3229。  相似文献   

7.
5种桉树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的差异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5种桉树幼龄材的物理力学性质的差异,为研究不同桉树材性变异规律及提高桉树木材利用效率提供参考。以采自广东湛江南方国家级林木种苗示范基地大田区的2.5年生和4年生赤桉、2.5年生尾巨桉及6年生尾细桉无性系L-9、M-11等5种不同林龄的桉木为研究对象,按照国家标准测量木材物理性质指标木材密度(基本密度、气干密度、全干密度)、气干(径向、弦向、体积)干缩率、全干(径向、弦向、体积)干缩率,以及力学性质指标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顺纹抗剪强度、顺纹抗压强度、硬度(弦面硬度、径面硬度、端面硬度),以SPSS、Excel等数据分析软件对其进行数理统计和分析,分析其差异和变异规律。5种桉树基本密度差异不显著,其余物理力学指标差异极显著。5种桉树的基本密度0.428~0.460 g/cm3,气干密度0.494~0.543 g/cm3,全干密度0.482~0.525 g/cm3,各品系间变异较小。气干干缩率在不同品系间存在着较大的变异,2.5年生赤桉>4年生赤桉>L-9>M-11>尾巨桉,径向干缩率变异最大。桉树随着林龄的增长干缩率值增大,说明林龄大的桉木更容易开裂。不同品种间力学性质差异显著。5种桉树木材密度与径面硬度和端面硬度呈正相关关系,说明桉树木材密度越大,其木材硬度越高。由木材密度指标看,桉树可作为纸浆材和纤维板材的原材料,随着林龄的增加,桉树木材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值增加。按照木材物理力学指标分级标准可知,5种桉树木材密度属于小级;赤桉干缩率属于Ⅱ级,尾巨桉干缩率属于Ⅱ-Ⅲ级,L-9干缩率属Ⅳ级,M-11干缩率属于Ⅳ级;5种桉树木材抗弯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均属于Ⅱ级,剪切强度属于Ⅴ级,端面硬度均属Ⅲ级。  相似文献   

8.
雷州半岛尾叶桉人工林蒸腾耗水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2年4-12月,应用热扩散技术对雷州半岛10年生尾叶桉人工林的树干液流进行连续测定,结果表明:树干液流变化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与太阳辐射强度日变化相似,在晴天呈现单峰型,阴雨天多峰型;树干液流变化拐点均滞后太阳辐射强度变化1h左右;在白天,尾叶桉单株的液流通量与大气温度、风速、光合有效辐射和饱和水汽压差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空气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在夜间,则仅与空气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其他环境因子相关性不显著。在观测期内,10年生尾叶桉人工林单株平均日耗水量为28.03L/d,整个林分的蒸腾耗水量总共为963.3mm,占同期总降水量的58.61%。  相似文献   

9.
神农架2树种树干液流特征及与环境因子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热扩散探针法和自动气象站,于2018年6-8月对神农架华山松和日本落叶松树干液流和环境因子进行连续观测,分析生长旺季树干液流密度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日本落叶松生长旺季的月树干液流密度(1 824.80 mL·cm-2)显著高于华山松(1 026.15 mL·cm-2)。2个树种晴天树干液流密度均高于雨天,晴天树干液流日变化规律均为单峰曲线,而雨天树干液流日变化规律不明显。2个树种树干液流主要影响因子不同,在小时尺度下,华山松液流密度的主要影响因子依次是光合有效辐射>风速>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降水量>蒸汽压亏缺,而日本落叶松主要影响因子依次是光合有效辐射>风速>空气相对湿度>土壤温度>蒸汽压亏缺;在日尺度下,华山松液流密度主要影响因子依次是土壤含水率>蒸汽压亏缺>光合有效辐射>降水量>空气相对湿度>风速,而日本落叶松主要影响因子依次是光合有效辐射>蒸汽压亏缺>土壤含水率>空气温度。  相似文献   

10.
不同桉树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分别对永安市巨尾桉、巨桉和尾巨桉3种桉树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桉树的林木单株生物量和林分生物量均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3年生巨尾桉(1 483株.hm-2)和4年生巨尾桉(1 319株.hm-2)人工林生物量分别为40.79和55.33 t.hm-2;3年生巨桉(1 165株.hm-2)和6年生巨桉(1 889株.hm-2)人工林生物量分别为36.48和62.14 t.hm-2;4年生尾巨桉(1 517株.hm-2)和7年生尾巨桉(1 106株.hm-2)人工林生物量分别为70.80和112.80 t.hm-2.3和4年生巨尾桉人工林年均生产力达到气候生产力的77.13%和78.46%,6和3年生巨桉人工林年均生产力达到气候生产力的58.75%和68.97%,4和7年生尾巨桉生产力达到气候生产力的100.40%和91.4%.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半干旱区大兴安岭南段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树干液流变化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以该地区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树种白桦为对象,在2019年6月初至9月末,运用Granier热扩散边材树干液流探针(TDP)对白桦进行树干液流观测,并利用WS1000自动气象站同步监测太阳辐射、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等环境因子,分析白桦树干液流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各月的日累计液流密度值由大到小依次为7月(70.769 5 cm3·cm-2·d-1)、8月(69.045 9 cm3·cm-2·d-1)、9月(67.955 3 cm3·cm-2·d-1)、6月(57.292 4 cm3·cm-2·d-1)。液流密度日变化表现为单峰曲线,总体变化规律为昼高夜低。液流密度与各环境因子相关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太阳辐射Rs(0.837)、空气温度Ta(0.608)、空气水汽压亏缺VPD(0.589)、空气相对湿度RH(0.453),并且均达到极显著检验水平(P<0.01),在7月时液流密度对林内小气候有极显著响应。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液流密度与各环境因子的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R2=0.747,拟合度较高,总体回归效果显著,且模拟值与实测值动态变化规律较为一致,绝对误差为8.76%。白桦树干液流密度对太阳辐射以及空气温度的变化具有较高敏感性,液流密度与各环境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线性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天目山柳杉的茎干液流特征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利用Envis网络生态监测系统,对天目山柳杉Cryptomeria fonunei古树的茎千液流特征及环境因子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并对柳杉古树茎干液流速率的日变化、月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柳杉古树茎干液流速率的日变化呈单峰或多峰曲线,并有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茎干液流随环境因子的变化而波动。冬季的平均茎干液流速率在11月份最大,为56.7mL·min^-1,比2月份高22.9mL·min^-1。晴天茎干液流变化幅度较大,雨天茎干液流变化幅度较小。柳杉古树的茎干液流速率与环境因子之间经关联度分析得出:茎干液流速率与光合有效辐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为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图5表1参26  相似文献   

13.
旨在揭示幼龄桉树茎流速率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为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与管理提供依据。于2014年6-9月利用Dynagage包裹式茎流传感器和DL2e环境因子测量系统对海南西部儋州林场幼龄桉树树液茎流及主要环境因子进行连续监测。结果表明,1)雨季幼龄桉树茎流速率具有“昼高夜低”的节律性,夜晚茎流速率都很小,约为日均值的0.10%~7.27%。2)晴天、阴天、雨天树液茎流速率差异明显,晴天的树液茎流速率峰值、日均值分别为13.861 mL·cm-2·h-1和2.349 mL·cm-2·h-1,是阴天的2.27倍和1.50倍,雨天的10.52倍和4.90倍。3)雨季幼龄桉树茎流速率与太阳辐射、空气湿度、空气温度等气象因子均具极显著的相关关系,而受土壤水分影响较小;晴天太阳辐射对茎流速率影响最大,阴天和雨天空气温度对茎流速率影响最大。液流速率与环境因子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3种天气条件下的影响液流速率变化的主导因子不同。  相似文献   

14.
为了测算园林树木的蒸腾耗水量,应用热脉冲技术对阿克苏市3种常见绿化乔木(小叶白蜡、法国梧桐、桑树)进行树干液流的测定,并分析其日变化规律,同时运用自动气象站记录各气象参数数据,分析树干液流日变化与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3种乔木树干液流速率之间有一定的差异,但其日变化过程几乎相似,均有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白天的液流速率比夜间大,午间由于太阳辐射( Rs)过强出现午休现象,凌晨和晚上树干液流速率较低,夜间保持微弱的树干液流过程。小叶白蜡、法国梧桐、桑树等树干液流日变化都与太阳辐射、空气温度( Ta)、风速( Ws)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空气湿度( H)呈显著负相关;逐步回归模型显示,影响小叶白蜡树干液流的主要气象因子是太阳辐射和空气湿度,模型拟合度为0.962,法国梧桐的是空气温度和空气湿度,拟合度为0.971,桑树的是空气温度和太阳辐射,拟合度为0.915。不同乔木的日累计液流量大小排序为小叶白蜡(57000±2400) mL﹥法国梧桐(55400±2100) mL﹥桑树(7600±1800)mL。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半干旱黄土区河北杨Populus hopeiensis和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树干液流密度变化特征,利用Granier热扩散探针监测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河北杨和油松人工林生长季(6-10月)树干液流密度的变化过程,并同步测定气象因子、林下土壤含水量和树木茎周长变化。结果表明:①2种树种树干液流密度日变化表现为“昼高夜低”单峰或双峰型曲线,油松比河北杨晚1 h左右到夜间水平。河北杨各月日均液流量大小为7月(3.69 kg·d-1)> 6月(2.90 kg·d-1)> 8月(2.63 kg·d-1)> 9月(1.47 kg·d-1)> 10月(1.16 kg·d-1),油松为7月(5.74 kg·d-1)> 6月(3.30 kg·d-1)> 8月(3.29 kg·d-1)> 10月(2.06 kg·d-1)> 9月(1.76 kg·d-1)。2种树种晴天树干液流密度变化幅度较大,而雨天变化幅度较平缓。②观测期间,2种树种均存在夜间液流活动,主要发生在0:00-6:00,在1:00点开始逐渐上升。河北杨和油松夜间液流量占全天总液流量最大比例分别为23.8%和16.6%,观测期间平均比例分别为12.1%和10.0%。③相关分析表明:河北杨液流密度与太阳辐射和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P < 0.01),与风速显著正相关(P < 0.05),与相对湿度极显著负相关(P < 0.01),油松液流密度与太阳辐射、风速、气温和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 < 0.01),与相对湿度和气压显著负相关。2种树种液流密度日变化与茎周长日变化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液流活动能够指示树干茎周长白天收缩和夜间膨胀的日变化。  相似文献   

16.
在克拉玛依造林碳汇基地外围,使用包裹式茎流计(Flow4)对梭梭(Haloxylon persicum Bge.)枝液流动态进行了监测;根据生物统计结果选取被测标准枝,标准枝基径在l~3 cm范围内;通过基径断面积和被测枝液流计算丛蒸腾耗水量,通过冠幅最为扩展纯量,利用丛蒸腾耗水量对灌丛群落耗水量进行了尺度转换.结果表明,在转化过程中,梭梭液流速率同枝基径、丛蒸腾耗水量同冠幅具有强相关性;克拉玛依造林碳汇基地蒸腾耗水量的背景值为3.25 t/(d·hm2);梭梭液流同太阳辐射、光合有效辐射、风速、空气湿度、土壤含水率呈极显著相关,是影响液流变化的主要因子,排列顺序为: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风速>土壤含水率>空气湿度;使用主导因子对梭梭液流通量进行拟合,方程为f=0.024PAR +6.859,R2达0.887.  相似文献   

17.
晋西黄土区苹果树液流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苹果园的水分利用特征,对黄土残塬沟壑区苹果园主要生长季(4-9月)苹果的树干液流速率进行测定,并与环境要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苹果树干液流速率值的季节动态表现为6月 > 5月 > 9月 > 7月 > 8月 >4月,4-9月典型晴天的液流日变化均表现为单峰曲线,液流速率的峰值依次为1496、1736、1607、1537、1474、1674 cm3·cm-2·h-1。(2)液流速率在白天和夜间表现出较大的差别,有较明显的昼夜节律性。(3)苹果树干液流与太阳辐射(PY)、净辐射(Rn)、大气水分亏缺(VPD)均存在正相关关系,与大气相对湿度(RH)存在负相关关系,液流速率与气象因子PY、Rn、VPD、RH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89、0783、0619和-0482。研究结果对于加强果园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苹果果品与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库车白杏茎直径和茎液流速日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库车白杏(Armeniaca vulgaris‘Kuchebaixing')茎干直径、茎液流速日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析,探讨环境因子对茎干直径和茎液流速变化的影响,为进一步认识库车白杏生长与环境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以色列PhyTech公司生产的Phytalk植物生理生态监控系统对库车白杏的茎干直径、茎液流速及其环境因子日变化过程进行同步自动采集,并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库车白杏茎直径变化过程曲线呈不规则锯齿状24h左右的周期性波动变化,晴天茎直径变化过程曲线比较平滑,阴天和雨天波动较大;茎直径变化与空气相对湿度、空气温度、太阳总辐射和土壤水势呈线性正相关,而与土壤温度和饱和水汽压差呈线性负相关.库车白杏茎液流速呈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雨天的茎流速率变化过程有较大的起伏震荡;茎液流速与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和土壤温度呈线性正相关,而与太阳总辐射、饱和水汽压差和风速呈线性负相关.[结论]库车白杏茎直径日变化呈白天收缩,傍晚、夜间复原或膨胀,与空气相对湿度、空气温度、太阳总辐射、土壤水势、土壤温度和饱和水汽压差紧密相关;茎液流速日变化呈单峰型曲线,与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土壤温度、太阳总辐射、饱和水汽压差和风速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