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俞莹 《花木盆景》2003,(7):40-42
传统赏石(指以太湖石为代表的造型石类)并无完备翔实的(审美)理论体系,其要诀无非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瘦、皱、漏、透”之说。此四字诀一般人都以为系宋代“石颠”米芾所言。[其源自(传)宋渔阳公《渔阳石谱》,所谓“元章相石之法有四语焉,曰秀,曰瘦  相似文献   

2.
玉玲珑     
王晨 《花木盆景》2008,(6):61-61
此尊太湖石,通体蟹黄明艳,即使是石体的色彩便已捕获大把的人心,如若石形奇特,则其价值更为高昂。  相似文献   

3.
峰峦叠嶂     
<正>太湖石各地均产,尤以苏州太湖地区所产为佳,俗称本太。太湖石多为旱石,体量较大,有玲珑穿孔,质地稍显粗松,园林置石多为旱太湖;也有为水石,体量不大,少见孔穴,但质地坚硬,石表多现鱼鳞、弹窝状。水太湖石产于洞庭西山一带水中,产出极少。南宋诗人范成大《太湖石志》称:"石出西洞庭……好事者取之,以充苑囿庭除之玩。石生水中者良,岁久浸波涛,冲击成嵌空。石面鳞鳞作靥,名曰弹窝,亦水痕也。扣之铿然,声如磐。苏州顾建华太湖石艺术馆藏水太湖石《峰峦叠嶂》,体量较大,状如大山,气势不凡,比例和谐,质地坚密,沟壑纵横,如卧虎藏龙,景深感强,石表有弹窝皴,形成难度极大,在水太湖石中不为多见,故收藏价值极高。  相似文献   

4.
临朐太湖怪石,亦称北太湖石,又称“湖石“,产于沂蒙山区北部临朐西南山里沟壑中。它多为灰青色和青黑色,属石灰岩,储藏量极为丰富,据初步调查,全县约有145万吨。这些怪石,具有形质俱佳之特点,被赏石者争相购藏。太湖怪石是四五亿年前寒武纪和奥陶纪的石灰石,经千百万年的风剥雨蚀或波击浪打自然形成。宋代诗人范成大鉴赏曰:“石生水中者良。岁久波涛冲激成嵌空,石面鳞鳞作靥,名曰弹窝,亦水痕也,扣之铿然,声如磬。“这就清楚地道明了怪石的成因。临朐五井镇有一座莲花山,整个山体均由太湖怪石构成,可以连片开发,已经形成专门的怪石交易市场。据说这些怪石,原被埋在地深层,后来火山爆发,导  相似文献   

5.
湖南洪江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奇石产地之一,洪江,位于湘西南雪峰山腹地,境内分布有沅江,巫水,公溪河等众多的江河溪沟,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奇石资源。在洪江境内不仅本地人寻石,藏石,同时还吸引了与之临近的吉首,张家界,长沙、以及广西,广东,重庆,北京等地众多的奇石爱好者来洪江采石,赏石和购石,使洪江奇石在省内外名声鹊起,深受国内外赏石专家和业内人士的青睐。  相似文献   

6.
望江亭     
王晨 《花木盆景》2008,(10):59-59
武陵石造型奇巧,多为亭台楼阁、海市蜃楼式,上下均分,中间镂空;整齐中又多有变化,意境空灵,气韵生动。此尊武陵石,其形肖似一江边阁楼,层次迭出,雕栏画栋,古朴典雅,观之令人顿感天地悠悠,沧海辽远,如身临其境,似能听见江边波涛汹涌……  相似文献   

7.
石香     
一幅迎春图,满屋生花香。那画上的艳丽牡丹与灿灿月季含笑绽放,流光溢彩,蜂蝶同舞,痴迷画的人能生发“果然飘来无际香“之感。因而,画便有了香。画香如是,石香亦然。对于痴迷雨花石的人,便也随石中的五彩斑斓,艳丽多姿的花卉石引发出石香来。鄙人酷爱雨花石,斋号“水石轩“,藏石不多,但花卉石却不少,思其根由,大概是生性爱石又爱花,感动了花仙子之故吧?赐我许多上好花卉石,使我屋内漫溢  相似文献   

8.
江华石     
宋朝人杜绾(唐代杜甫后裔) 在一千多年前的《云林石谱》上记载了“江华石有一种稍青色、另一种灰黑色,其质紧润,扣之有声, 多坳(即坑凹不平),颇类太湖弹子窝,四面亦名透空,险怪万状”。  相似文献   

9.
本初 《花卉》2008,(9):34-34
盆景树桩多姿多彩,有大树形的,有树附石的,有丛林景的,有悬崖的,也有垂枝悬崖的,亦有专供赏花,赏果、赏叶的,在山野间掘取古千、树苗、树桩,加以培植和艺术处理,便成为一盆具有自然景色的作品。艺术的盆景培植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因为世上有了“天然奇石”(以下称奇石),才产生了“赏石化”,也正是奇石的观赏价值及审美价值的驱动,赏识奇石的人也就越来越多,觅石、藏石成为一种时尚.爱石之风蔚然而成。广大爱好从各个方面展开了对奇石赏评的学习、探讨,各抒己见,但由于各种原因,很难达到完全的共识。为了赏石化的健康发展.大家希望有一个相对合  相似文献   

11.
黄崇明  黄磊 《花木盆景》2007,(10):23-24
生活中走亲访友或拜访某人,流行送上一个果篮(或鲜花篮)。然而,水果吃完或鲜花谢去,只剩下空空的精美的篮子,大多数人们认为弃之可惜而又留之无用,大有"鸡肋"之感。其实,只要我们稍作加工就可以制作成精美的花篮,便可变废为宝好好利用,其使用价值得能到进一步的体现,艺术价值也得到了延伸,还是点缀家居极好的资材,是都市花友生活的新时尚。果篮变身花篮,其实很简单。来,跟着一起DIY吧。  相似文献   

12.
王宪 《花木盆景》2005,(6):36-37
2003年初春,我与盆友杨建成到济南市东郊的一处旧的采石场采集山水盆景用石,偶得一理想石材,如获珍宝。此石属石灰岩,高约56cm,石的顶部凸现三个自然山峰,背面隆起,左侧石的腰部有一天然向前探伸的平台,平台下面自然向内倾斜,更能增加山势的险峻之感。石的表面纹理自然丰富细腻,色泽呈青灰色,因此在济南称其为青石,是理想的盆景用石。  相似文献   

13.
启文 《花木盆景》2007,(2):57-57
此石画面若为人力雕琢渲染而成,虽让人赞其意蕴之恬淡,却也让人觉得其构图之泛泛。然此石乃天公之佳构,不得不让人慨叹自然之鬼斧神工!细观画面若有茂林修竹藏苍掩翠,有蝉鸣鸟唱之余韵,有淡荷飘午之沁人心脾!  相似文献   

14.
谌知全 《花木盆景》2003,(10):46-47
艺术必须以美为前提。笔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教书与绘画之余又喜欢摆弄根雕,根雕与美术同属造型艺术的范畴,爱美的天性自然比常人更烈,对“美”的思考自然也比常人更多,本就根雕艺术之美谈一些肤浅的看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15.
要回答赏石是否是“发现艺术”这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认为首先需要弄明白什么是赏石。广义而言,具有一定审美特征并可以用来观赏的石头都可以称为赏石。由于赏石在中国属于断层艺术品种,加之皇家园林及各地名园对灵璧石、太湖石、昆石、英石四大石种的推崇,客观上造成一定的局限性,导致赏石的艺术发现功能不断萎缩。  相似文献   

16.
江柳 《花木盆景》2003,(9):38-39
20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在神州大陆的发生与发展,自古以来只供极少数人“雅玩”的奇石,也成为商品了,而且在大中城市形成市场。活动连绵不断。连联合国科教组织也关注和鼓励。奇石馆也遍地丛生。收藏家藏石之丰令人咋舌。爱奇石的人不可数计。寻石、采石、艺术加工、销售,已经形成一条产、供、销小系统。  相似文献   

17.
杜一之 《花木盆景》2005,(11):38-40
关于奇石的赏玩和保养,所见字确实不多。在这方面,玉器、宝石行业取得的经验较多,奇石方面就差远了,这可能由于它涉及的社会范围太小,起步面窄的原因所致。在奇石赏玩方面,下江的太湖石、灵璧石和雨花石都有很多成功经验。它们有着浓厚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8.
看了李先生《我看盆景》一文,观其直言快语,能从深层次看问题,说真话,如此性情中人,十分难得。其中有些见地发人深省,不可以一看了之。我也以为“高于自然”,仅是指不要照搬,要截取提炼,使之比原有素材能较好地表现自然,表达情感这个层面上来说的。若把“高于自然”引申为可以包容万象奥秘的大自然,就大而无当了。面对大自然“心怀敬畏、常怀惶恐”,“觉得自己渺小、卑微”,我也深有  相似文献   

19.
人类古往今来都表达出对石头有着先天的眷念:现代赏石藏石蔚然成风,且大有与日俱增之势,也恰恰是这种与生俱来潜在意识的诠释。  相似文献   

20.
小析     
刘启华 《花木盆景》2008,(12):56-56
苏州沈柏平先生收藏的此方来宾水冲石占尽“瘦、皱、漏、透”之要义,石皮多皴纹却不乏圆润,石体有端庄厚重之大气却不失通透、轻盈之曼妙。通体暗生墨绿,发人生幽古之情思,慨渺渺之浩瀚。初观之,若有象形之姿,细斟酌,却无物可比拟,盈尺之间暗藏“大象无形,大巧若拙”之天机。象与不象,形或无形之间,或许正昭示着大自然的浩渺无穷与鬼斧神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