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水土保持通报》2012,32(1):262
《水土保持通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刊方向,紧密结合科研、教学和生产实际,全方位报道水土保持领域阶段性最新基础和应用研究成果。重点报道有关水土保持学科领域具有前瞻性和开拓性的研究成果,以及对水土流失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正>《水土保持通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刊方向,紧密结合科研、教学和生产实际,全方位报道水土保持领域阶段性最新基础和应用研究成果。重点报道有关水土保持学科领域具有前瞻性和开拓性的研究成果,以及对水土流失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报道内容(1)土壤侵蚀规律及其治理措施和效益研究;(2)区域水土流失监测、趋势分析及其环境效应研究;(3)新技术及新材料、新设备、新方法在水土保持领域的应用研究;(4)滑坡、泥石流、风蚀沙化、湿地退化、盐碱地治理等水土流失灾害现状及其治理研究;(5)与水土保持有关的国家及全球性重大决策问题、热点问题研究与讨论;(6)国外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现状、研究进展等。1投稿方式及篇幅统一采用在线投稿方式(投稿网址为http://stbctb.alljournal.com.cn)。来稿篇幅  相似文献   

3.
《水土保持通报》2007,27(1):F0003-F0003
《水土保持通报》,创刊于1981年,双月刊,中文版,属环境科学学科的学术——技术类期刊。主管单位为中国科学院,主办单位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及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ISSN:1000-288X,CN:61-1094/X。开本为大16K,160页/期,四色封面,胶订。国内发行代号:52-167,国外发行代号:4721BM。《水土保持通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刊方向,结合科研、教学、生产实际,全方位报道水土保持领域阶段性最新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优先报道能反映本学科原创性的科技成果,本学科领域新增长点,以及对水土流失地区经济和社会…  相似文献   

4.
<正>1.为了广泛交流水土保持科研成果,尽快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增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科技含量,有关水土保持基础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试验研究、调查研究成果,以及水土保持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成效,是本刊持续报道的重点内容。2.为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脱贫攻坚,根据山西实际,将重点报道各地实行封禁治理、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以及淤地坝建设、坝滩联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经验。  相似文献   

5.
<正>1.为了广泛交流水土保持科研成果,尽快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增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科技含量,有关水土保持基础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试验研究、调查研究成果,以及水土保持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成效,是本刊持续报道的重点内容。2.为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山西实际,将重点报道各地实行封禁治理、依靠生  相似文献   

6.
<正>1.为了广泛交流水土保持科研成果,尽快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增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科技含量,有关水土保持基础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试验研究、调查研究成果,以及水土保持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成效,是本刊持续报道的重点内容。2.为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山西实际,将重点报道各地实行封禁治理、依靠生  相似文献   

7.
1.为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山西实际,将重点报道各地实行封禁治理、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以及淤地坝建设、坝滩联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经验。2.紧紧围绕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与转型跨越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快速实现,重点报道水土保持重点项目建设、退耕还林还草、优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理论研究、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8.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13,(4):I0004-I0004
1.为了广泛交流水土保持科研成果,尽快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增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科技含量,有关水土保持基础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试验研究、调查研究成果,以及水土保持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成效,是本刊持续报道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9.
《水土保持学报》创刊于 1 987年 ,中国科学院主管 ,科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它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惟一学报刊物。报道内容 :主要刊登有关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水土流失规律 ,土壤侵蚀 (水蚀、风蚀等 )过程及机理 ,流域管理与生态环境 ,土地退化 (荒漠化、沙化、石化 )与国土整治 ,土壤水分与养分 ,水保生物、工程措施与综合治理 ,泥石流、滑坡、洪涝等灾害的预防与监测 ,以及与之有关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高新技术 (RS,…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水土保持》权威报道中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具有政策性、技术性、实用性、知识性和资料性。《中国水土保持》是各级水土保持主管部门领导的参谋和助手,是广大水土保持工作者的良师益友,是水土保持界与生态、环境等领域科技工作者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中国水土保持》是启迪思想的钥匙。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河中游河岸带植物区系及物种多样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森林枯落物是保障森林充分发挥涵养水源功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水文层次,具有明显的蓄水、保水作用。通过分析苏南丘陵地区的主要森林类型枯落物含水率、蓄水量及其与土壤含水率和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苏南丘陵地区枯落物含水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火炬松林、毛竹林;蓄水量由大到小则为: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火炬松林、毛竹林。降水和蒸发等气象要素对枯落物含水率有重要影响,一次连续降水会显著增加枯落物含水率,但存在1~5d的滞后;蒸发量与枯落物含水率呈显著负相关,平均蒸发量与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火炬松林和毛竹林枯落物含水率有明显负相关。落叶林(落叶阔叶林、毛竹林)枯落物蓄水量受土壤含水率的影响要比常绿林(火炬松林、常绿阔叶林)大,而同一种林分枯落物蓄水量与该林分表层(10cm土层)含水率的相关系数高于次表层(20cm土层)与枯落物蓄水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杉木取代阔叶林后林下水源涵养功能差异评价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为研究杉木人工林取代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后土壤水源涵养能力的变化,采用室内浸水法和环刀法分别研究杉木纯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枯落物与土壤的持水特性。结果表明:(1)枯落物平均蓄积量表现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3.42 t/hm^2)>杉木纯林(3.12 t/hm^2),枯落物平均厚度表现为杉木纯林(9.17 cm)>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5.42 cm)。(2)最大持水量表现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6.23 t/hm^2)>杉木纯林(5.57 t/hm^2),最大持水率也表现出相同的规律,即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84.40%)>杉木纯林(179.50%);有效拦蓄量表现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4.48 t/hm^2)>杉木纯林(4.13 t/hm^2),最大拦蓄量表现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5.41 t/hm^2)>杉木纯林(4.97 t/hm^2)。(3)枯落物层的吸水量与浸水时间符合对数函数Q=aln(t)+b,而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符合指数函数V=at^b,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蓄水能力强于杉木纯林。(4)土壤水分最大吸持贮水量表现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43.58 mm)>杉木纯林(41.88 mm),可以看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内的土壤可以更好地为植被提供良好的水分供其生长;土壤水分最大滞留贮存量表现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8.20 mm)<杉木纯林(10.22 mm),即杉木纯林内的土壤具有更好的涵养水源能力。从枯落物最大持水量、有效拦蓄量以及土壤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等多个因素的计算综合推断可知,杉木人工林水源涵养能力优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相似文献   

13.
江西大岗山3种林型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对江西大岗山林区常绿阔叶林、杉木人工林和毛竹林土壤的容重、孔隙度、持水量和贮水量等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常绿阔叶林、毛竹林和杉木人工林的土壤容重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0~80 cm的土层中,杉木人工林、常绿阔叶林和毛竹林的土壤容重分别为1.29 g/cm3,1.24 g/cm3和1.20 g/cm3。(2)随土层深度的增加,3种林型土壤的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饱和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均逐渐降低。(3)在0~80 cm的土层中,常绿阔叶林的土壤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最大,毛竹林次之;而常绿阔叶林土壤的毛管孔隙度最小,毛竹林最大。(4)在0~80 cm的土层中,3种林型土壤的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非毛管持水量均为毛竹林>常绿阔叶林>杉木人工林。在0~80 cm的土层中,3种林型土壤的现有贮水量和饱和贮水量均为常绿阔叶林>杉木人工林>毛竹林。(5)毛竹林在0~40 cm土层中,土壤物理性质明显优于另外两种林分。  相似文献   

14.
对武夷山风景区6种林地类型的土壤容重、孔隙度、持水量及土壤水库容等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60 cm土层土壤容重为杉木林〉马尾松林〉灌木林〉针阔混交林〉竹林〉常绿阔叶林。(2)6种林地土壤总孔隙度和最大持水量为常绿阔叶林〉竹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马尾松林〉杉木林;毛管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为竹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马尾松林〉杉木林;非毛管孔隙度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马尾松林〉杉木林〉竹林;毛管持水量为竹林〉常绿阔叶林〉灌木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杉木林。(3)在0—60 cm土层内,常绿阔叶林和竹林的土壤总库容最大,针阔混交林、灌木林、马尾松林次之,杉木林的最小。竹林的储水库容最大,而通透库容最小。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常绿阔叶林的土壤特性优于其它林分,最有利于涵养水源。  相似文献   

15.
2012年4-8月,采用LI-8100开路式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对重庆缙云山4种典型林分(常绿阔叶林、竹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的土壤呼吸速率进行测定,并同步测定5和10 cm土壤温度、湿度及pH值,分析4种林分土壤呼吸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4种典型林分土壤呼吸日变化规律不同,5月、7月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土壤呼吸速率日波动幅度大于常绿阔叶林和竹林;2)各林分土壤呼吸速率均表现出4-7月升高而7-8月降低的月变化规律;3)土壤呼吸速率与5 cm、10 cm土壤温度均呈指数关系,常绿阔叶林的温度敏感性(5 cmQ10=2.054,10cm Q10=2.117)大于其他3种林分;4)常绿阔叶林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湿度无显著相关性,而对其他林分呈二次相关关系;5)常绿阔叶林的土壤呼吸与5 cm、10 cm土壤pH值显著相关,竹林的土壤呼吸仅与5 cm土壤pH值显著相关,其他林分未表现出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龙门山断裂带主要森林类型凋落物累积量及其持水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野外实地调查与室内控制浸提相结合的方法,对龙门山断裂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针叶林4种森林类型的凋落物储量、持水量、吸水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总储量大小顺序为:常绿针叶林(8.26t/hm2)落叶阔叶林(6.80t/hm2)针阔混交林(5.52t/hm2)常绿阔叶林(4.61t/hm2),且未分解层累积量所占比例均小于半分解层。不同森林类型不同分解程度凋落物的持水量和持水率与浸泡时间均呈对数关系,其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幂函数关系。研究区4种森林类型半分解层凋落物的持水能力均强于分解层,而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持水能力较强,其次是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最低。研究表明,在该区森林植被恢复和重建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半分解层凋落物对水土保持的作用,且宜优选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模式进行森林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揭示不同林分土壤空间和不同位点上的水分时空变化规律,旨在为毛竹林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野外定点观测法,以闽北地区竹杉混交林(Ⅱ)、毛竹纯林(Ⅲ)、竹阔混交林(Ⅳ)3种不同类型毛竹林为研究对象,杉木纯林(Ⅰ)和常绿阔叶林(Ⅴ)为对照开展试验。[结果]各林分的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基本与研究区域的降雨和蒸发季节变化一致,每月平均土壤含水量在22.98%~37.88%之间,年均土壤含水量排序为:常绿阔叶林(31.95%)竹杉混交林(30.46%)竹阔混交林(30.10%)杉木纯林(29.78%)毛竹纯林(29.31%)。空间垂直变化上,常绿阔叶林地各层土壤含水量之间差异显著(p0.01),随着土壤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降低,但是其他林分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差异不显著。[结论]林分类型和土层深度对土壤含水量的共同作用有差异,但未达到显著水平,林内降雨量是影响土壤含水量的直接因子。  相似文献   

18.
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一直是生态学与水文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以江西庐山自然保护区6种不同林地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物理性质和水源涵养功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地凋落物层贮量为5.48~23.19 t/hm2 ;落叶阔叶林地凋落物层的持水量远大于其它林地。不同林地土壤硬度平均值变化为13.24~25.43 kg/cm2 ;不同林地土壤容重大小排序为:黄山松林 > 玉山竹林 >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 落叶阔叶林 > 常绿阔叶林 > 马尾松林。从土壤的渗透速度来看,不同林地土壤的渗透性能依次为:马尾松林 > 落叶阔叶林 > 常绿阔叶林 > 黄山松林 > 玉山竹林 >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不同林地最大蓄水量大小依次为:落叶阔叶林 > 马尾松林 > 常绿阔叶林 > 黄山松林 > 玉山竹林 >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而其涵养水源量大小排序:落叶阔叶林 > 马尾松林 > 常绿阔叶林 > 黄山松林 >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 玉山竹林。  相似文献   

19.
以浙江省凤阳山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例,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测定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及土壤含水量等,研究了中亚热带主要林分类型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及其海拔影响.结果表明,在0-60 cm土层中,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逐渐增大,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逐渐减小.在海拔300~I 355 m高程范围随着海拔升高土壤容重平均值逐渐减小,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土壤贮水量平均值均增大;土壤排水能力平均值为:海拔900 m>海拔600 m>海拔1 355 m>海拔300 m.同一海拔4种林分类型土壤容重平均值:人工杉木林>针阔混交林>人工柳杉林>常绿阔叶混交林;土壤总孔隙度、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土壤贮水量平均值均表现为人工柳杉林优于其他3种林分类型;土壤排水能力平均值表现为:常绿阔叶混交林>人工杉木林>人工柳杉林>针阔混交林.综合分析,同一海拔常绿阔叶林水源涵养及保持水土能力要高于人工柳杉林.  相似文献   

20.
太湖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客观认识森林生态系统在流域水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在总结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该文综合比较了太湖地区主要森林类型中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的涵养水源功能特征。结果表明:太湖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林下枯枝落叶层现存量平均值为4.68~14.4 t/hm2,持水量为11.6~29.99 t/hm2,持水率为187.24%~246.22%;主要森林类型土壤层的毛管孔隙度变动于39.01%~44.21%,非毛管孔隙度为10.21%~16.53%;而土壤层的初渗率变动于11.94~19.06 mm/min,稳渗率为3.77~6.74 mm/min。总体来看,太湖地区森林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的水源涵养能力指标多低于亚热带平均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