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水稻赤枯病是南方水稻产区常见的生理性病害之一,但近两年该病在北方寒地水稻栽培中逐渐流行起来,对北方寒地水稻的生产构成了一定的威胁。笔者就北方水稻赤枯病发生类型和发生原因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水稻赤枯病是我县水稻近年来逐渐流行的生理性病害之一。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危害。流行年份一般减产5-10%,严重的达20%。为了有效地防治水稻赤枯病的发生危害,近年来,我们对其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3.
水稻赤枯病是我县水稻近年来逐渐流行的生理性病害之一。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危害。流行年份一般减产5-10%,严重的达20%。为了有效地防治水稻赤枯病的发生危害,近年来,我们对其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水稻赤枯病是一种常见的生理性病害。本文介绍了水稻赤枯病的症状、发生类型、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水稻赤枯病是黑龙江省水稻近年来逐渐流行的生理性病害之一。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危害。流行年份一般减产5~10%,严重的达20%。  相似文献   

6.
赤枯病俗称僵苗,是一种生理性病害。水稻发病后,叶片枯死,生育期延迟,对产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一、症状识别一般水稻分蘖后开始发生,受害水稻矮化,老叶黄化,心叶变窄、直,茎秆细小,分蘖少而小。初期上部叶片为深绿色或暗绿色,进而基部老叶尖端出现边缘不清的褐色小点或短条斑,后发展成为大小不等的不规则铁锈状斑点。  相似文献   

7.
水稻赤枯病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赤枯病是寒地水稻经常发生的病害之一,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流行年份一般减产5%~10%,严重的达20%。为了有效地防治水稻赤枯病,笔者近几年对其发生原因进行了调查、归纳、总结,研究制定了一套防治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水稻赤枯病又叫"红叶子病"、"铁锈病",是一种由于营养元素缺乏所引起的生理性病害。大安市常年发生,多见于盐碱土质和砂壤田,或地势低洼的冷凉地块,严重影响了当地的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9.
水稻赤枯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薛乃启,董克锋(山东省鱼台县农业局272300)近年来,水稻赤枯病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发病程度日趋严重,当前已成为鱼台县水稻生产中的一大主要病害。据1993~1994年调查统计,全县发病面积近8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28.4...  相似文献   

10.
水稻赤枯病是一种生理性病害,俗称"红僵苗"、"铁锈病"。赤枯病是盐碱地水稻生产中主要病害之一,我省近些年发生的水稻赤枯病多数是缺锌或缺钾而引起的。文章主要对盐碱地水稻赤枯病症状、发病条件和防治措施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水稻赤枯病是水稻常见的一种生理性病害,近年有加重的趋势。盐城市发生的赤枯病以出现缺锌症状和中毒症状为主。缺锌主要是土壤有效锌含量低、磷锌拮抗、水稻长期水层灌溉引起的,秸秆还田时若采用传统的水浆管理会加重赤枯病发生的概率。通过分析发病原因,有针对性提出赤枯病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2.
水稻赤枯病是一种常见的水稻生理性病害,在水稻分蘖期最易发生。此病一旦发生,会造成稻苗出叶慢,分蘖迟缓或不分蘖,株型簇立,根系发育不良等,引起僵苗不发,严重阻碍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3.
《农技服务》2017,(1):78-79
为了有效控制水稻赤枯病的发生与危害,试验采用不同施肥与田间管理方式进行水稻赤枯病的控制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分蘖期施用硫酸锌2公斤/667m~2+氯化钾20公斤/667m~2,保持田间湿润,对水稻赤枯病的防治效果最好。该试验结果为更好防治水稻赤枯病提供技术支撑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江苏省杂交水稻和常规中籼稻穗期叶尖枯病普遍发生,对水稻的高产稳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但是,不同程度的病害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如何,尚不清楚.为此,作者对水稻叶尖枯病的损失率进行了初步测定.  相似文献   

15.
浅谈水稻赤枯病的发生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水稻赤枯病又名缺钾症,俗称红苗病、锈稻、坐棵等,是水稻常见的生理性病害,是黑龙江省水稻近年来逐渐流行的生理性病害之一,近年来随着秸秆还田和机插稻面积的扩大有加重趋势,严重影响水稻生产,流行年份一般减产5~10%,严重的达20%。赤枯病在水稻分蘖期容易发生,分蘖盛期达到发病高峰,会造成稻苗出叶慢、分蘖迟缓或不分蘖、根系发育不良等,引起僵苗不发,对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严重阻碍。了解水稻赤枯病的发病症状、发生原因与  相似文献   

16.
从赤枯病发生时期、发病症状、危害程度、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等方面介绍了水稻赤枯病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7.
随着水稻生产上化肥持续施用,有机肥用量逐年减少,水稻由于缺素造成水稻赤枯病逐年加重。由于土壤中营养失衡,水稻植株内营养元素比例失调,引起作物生理代谢紊乱,引起各种生理性病害,造成水稻产量下降。因此对水稻营养失调症必须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表明,沿黄稻区石灰性土壤常因pH值偏离、含锌量低而导致水稻缺锌,诱发赤枯病;于水稻移载时,用0.5%氧化锌悬浊液蘸秧根或在水稻移载后喷施0.5%硫酸锌以及事先用硫磺粉调节土壤pH值,均可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提高水稻产量,防止赤枯病的发生。其中以氧化锌蘸秧根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水稻赤枯病的发生与防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总结了宝应县2009年水稻赤枯病的发生特点,在分析其发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防控措施,以为宝应县水稻赤枯病的防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水稻赤枯病是一种常见的水稻生理性病害,一般在水稻分蘖期始发,分蘖盛期达到发病高峰。这种病害由多种因素综合造成,一般认为缺钾、缺锌和土壤环境不良是主要致病因子。因此,防治赤枯病根本措施是改良土壤结构和根据土壤情况增施钾肥、磷肥或锌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