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2.
短期地膜覆盖以幸干旱区春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以旱地春小麦进行短期地膜覆盖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可明显提高小麦生长前期的土壤温度,有效防止春季低温对作物的伤害,促进分蘖成穗,并显著提高结实小穗数和穗粒数,从而达到增产目的。播种后1-30d左右为旱地春小麦最佳覆膜时间。覆膜时间增长,增温效果减弱,产量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4.
秸秆和地膜覆盖方式对春小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春小麦品种定西42号为指示品种,在陇西县试验观测了秸秆和地膜覆盖方式对春小麦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秸秆机械粉碎带状覆盖穴播种植方式时,春小麦折合产量最高,为3970.00 kg/hm2,较对照露地条播增产40.78%,较其余覆盖方式的增产效果明显,但受种植方式及轮作制度的影响,是否大面积推广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6.
春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及生育前期地膜覆盖技术在春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有明显的保水效果,增温效应前期明显,且具有明显的生物学效应及增产效果。全生育期和生育前期地膜覆盖最高产量分别为7210.5kg/hm2和7456.5kg/hm2,较无膜春麦分别增产1298.25kg/hm2和1544.25kg/hm2。 相似文献
7.
8.
干旱胁迫对半干旱雨养区春小麦 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胁迫是半干旱雨养区春小麦生产过程中最大的农业气象灾害。通过遮雨棚控水试验,研究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对春小麦生长发育、生物量积累及产量的定量影响。水分处理有以下几种:CK,供水充足;T_1,拔节期土壤含水量降至田间持水量的(55±5)%时复水;T_2,拔节期土壤含水量降至田间持水量的(35±5)%时复水;T_3,拔节期开始持续干旱。结果表明,在半干旱雨养区,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春小麦株高、叶绿素含量、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受到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拔节期作为小麦生长的关键期,任何程度的干旱胁迫都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但经历短暂的干旱胁迫后,在拔节中后期复水后可使春小麦恢复生长;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受干旱胁迫的影响,在各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地上部生物量生长显著受到抑制,影响最终产量的形成,与CK相比,T_1、T_2及T_3处理产量分别降低了8.6%、16.9%及42.3%,持续干旱处理使得春小麦产量减少近一半,影响较为严重。研究结果可为定量评估干旱胁迫对春小麦的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制定半干旱雨养春麦区田间水分的科学管理措施、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通过试验证实了小麦覆膜穴播栽培技术的增产作用,并对小麦覆膜栽培的增产机理作了初步探讨,通过多点品种试验及密度试验,初步同了阜新县小麦覆膜栽培的适宜品种和适宜密度,并初步提出了小麦覆膜栽培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地膜覆盖对木薯生长发育和产量及淀粉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索木薯节本增效栽培技术。[方法]分别采用地膜覆盖与不覆膜(对照)2种方式种植木薯,研究地膜覆盖对木薯茎叶生长、产量构成因素及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地膜覆盖可促进木薯前中期茎叶生长,增加木薯生物量;地膜和覆盖后,木薯的块根长度、块根直径、单株块根数、单株块根重和小区鲜块根产量分别较对照增加了17.79%、14.61%、14.28%、76.14%和76.09%;地膜覆盖后木薯的淀粉含量较对照降低2%,但相同面积木薯的淀粉产量较对照增加65.35%。[结论]地膜覆盖是木薯节本增效栽培的有效措施,其增产效应主要是通过促进木薯前中期茎叶生长、提高块根直径和单株块根重、增加块根充实度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13.
沟垄集雨种植和氮肥对春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沟垄集雨种植以其良好的集雨增产效果而被广泛应用,为探索沟垄集雨种植下合理的氮肥施用模式,以春玉米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沟垄集雨种植(P)和平作(C)下设置尿素基施(F1)、尿素基施+追施(F2)、缓释肥基施(F3)3种施肥模式,探明沟垄集雨种植和氮肥对春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沟垄集雨种植相较于平作能显著促进玉米生长和干物质积累,在3种施肥处理下沟垄集雨种植较平作增加玉米最大叶面积指数7.18%~11.39%、增加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15.45%~20.23%。PF2、PF3处理可有效提高春玉米生育后期叶绿素含量和光合效率,PF2、PF3处理较PF1处理提高穗粒数2.35%、2.10%,百粒质量提高6.08%、7.37%,产量提高0.8%、2.09%。沟垄集雨种植技术下缓释肥基施能够有效降低施肥劳动强度,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4.
川西平原雨养条件下地膜覆盖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研究了川西平原雨养条件下地膜覆盖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栽培可增加水稻的穗长、一次技梗数、单穴穗数、穗着粒数和穗实粒数,但对千粒重的影响不明显;在雨养条件下,所有覆膜处理的水稻产量和单茎干物重均比对照高,覆膜处理对经济系数影响较小;除移栽密度较低的半覆膜处理6外,所有覆膜处理的综合经济效益均比对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地膜栽培对药用菊花植株性状和产量的影响及对其生长期间杂草的抑制效果。[方法]设置黑色地膜栽培和露地栽培2种处理,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观察杂草生长情况,并对产量和部分主要植株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将地膜栽培和露地栽培两个处理各小区的鲜花产量进行方差分析,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其中,株高、总分枝数和总花序数方差分析F值分别为1.7、4.0和1.4,均小于F0.05,而地径和百朵花序鲜重方差分析F值分别为10.0和13.8,均大于F0.05。[结论]相比露地栽培,地膜栽培能有效控制杂草,对药用菊花的株高、总分枝数和总花序数无明显影响,但对植株地径、百朵花序鲜重和产量影响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在江西省红壤旱地上地膜覆盖对赣薯2号外观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能明显提高赣薯2号的鲜薯产量,白膜、黑膜覆盖的鲜薯产量分别为51475.7、51976.0 kg/hm2,分别比对照增产17.7%、18.9%,均达极显著水平;覆膜处理赣薯2号的还苗期、分枝期、封垄期均较对照早2~3 d;白膜、黑膜覆盖的薯块单株中薯数分别为3.0、3.2个/株,中薯率分别为46.9%、50.8%,分别较对照增加9.0、12.9个百分点,此外地膜覆盖薯块的外观品质明显好于对照。 相似文献
17.
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播种期和地膜覆盖及两者交互效应对干理想大根产量的影响,确立了地膜覆盖条件下的适宜播期,并对增产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在郯城县气候条件下,实施地膜覆盖栽培干理想大根的最佳播种期为8月22日;地膜覆盖栽培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使出苗期土壤表层(0~10 cm)含水量增加1.6个百分点、采收期土壤容重较对照低0.05~0.10 g/cm3,使干理想大根单株产量增加11%,同时对产量相关性状和产品加工品质也具有同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不同覆膜方式对西北旱地麦田土壤水热特征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改善西北旱区土壤水热条件,提高降水利用效率,研究西北旱作条件下白膜平铺覆土穴播(T1)、黑膜平铺覆土穴播(T2)、白膜垄沟覆土穴播(T3)、黑膜垄沟覆土穴播(T4)、白膜平铺无土穴播(T5)、黑膜平铺无土穴播(T6)和露地穴播(CK)对麦田土壤水热效应和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实现春小麦高产高效种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具有明显增温和降温双重效应。与CK相比,在春小麦苗期和分蘖期覆膜处理下0~25cm土层土壤平均温度增加0.73℃和0.88℃,而在扬花期和灌浆期降低0.38℃和0.75℃。从整个生育期看,不同覆膜处理在0~25cm土壤温度变异系数(18.24%~20.02%)低于CK处理(21.48%),说明地膜覆盖有利于减轻土壤温度波动。不同处理下小麦全生育期0~25cm土层地温随土层的加深而逐渐降低,在25cm处的平均地温低于5cm处5.38℃。春小麦抽穗至灌浆期阶段的耗水量和耗水比例均最大,平均分别为126.83mm和47.37%,T3处理在此阶段的耗水量最高,显著高于CK处理21.33%。地膜覆盖可显著提高春小麦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幅分别为9.64%~21.92%和6.45%~20.15%,且T3处理的籽粒产量最高(3 915.40kg·hm~(-2));而T4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T1处理次之,T5处理最低,分别较CK显著增加20.15%、15.39%和6.45%。综合考虑,T4处理是最适宜在西北旱区条件下推广的春小麦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