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非常喜爱岭南盆景的艺术风格和造型技法,因为它源于自然,尊重自然,且又高于自然。 10年前,我曾拜读过刘仲明,刘小翎父女俩编著的《岭南盆景艺术与技法》,当时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它不仅讲清了岭南盆景的发展概况,讲清了丰富的表现手法,同时也让读者了解到了什么是岭南盆景的艺术特色以及它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
盆景佳作必须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在盆中艺术地再现大自然的景貌。这盆红果盆景似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古树,虽倒挂下垂临危历险。却又蓬勃奋发,充分表现出它历尽沧桑与大自然顽强抗争的生动景象。  相似文献   

3.
盆景享有“高等艺术”之誉,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对制作盆景的浅见,供园艺爱好者探讨。一、制作的手法制作一件盆景,可粗分为两种手法: 1.“因材立意”制作法自然衍生的老椿头,是不会按人们意志去生长的,但它的苍老之态,颇具古朴之趣,故可依它的姿态而名为“枯木逢春”、“劲松”等。可在这样的立意上去做进一步加工布置。自然中  相似文献   

4.
《中国花卉盆景》2004,(5):50-51
盆景,园林艺术的奇葩,它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浓缩的景现、凝固的音乐。  相似文献   

5.
真正名副其实的中国盆景艺术,应该是神州大地瑰丽风光物态与社会人文生活融为一体后的一种移情化了的艺术再现,是一种鲜活的多维空间文人风景画。它源于自然.义高于自然,虽不是自然.却胜过自然。它比原之于自然界或义人风景画或诗文中所体现的景物更完美,更富有画意诗情:人们誉之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的确名副其实。  相似文献   

6.
盆景起源于中国,是我国园林中一门古老的艺术珍品,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约在初唐时期已在宫庭和民间流传。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和技术提炼,它综合了绘画、园林、雕塑、文学、书法等几个方面的精华,将自然美与人工美溶为一体。达到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艺术效果。所以盆景是富于诗情画意,精湛技术的高雅观赏品。  相似文献   

7.
“自然缩影”,人们已习惯于把这一提法作为盆景艺术最基本的概括,以此来说明它是自然景象的客观反映。但此话过于简扼,涵义欠完整,因为它没有体现创作中由具象进到艺象这一十分重要的升华过程,容易使人望文生义,落入自然主义的窠臼。因此通常又有“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无声诗、立体画”这样一些众所周知的注脚加以补充。这些提法的理论依据是认识论上的客观反映论,也即是再现论或摹仿论。  相似文献   

8.
"盆景世界是用视觉语言表达一切的世界。"它通过塑造形象,反映自然美景和社会现实,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借助山之势、水之声、树之形、石之态来表现人之情,弘扬真善美,唾弃假恶丑,从而极大地推动城市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9.
《中国花卉盆景》2009,(10):47-47
作者简介 蔡加强,1963年11月生,福建永春华桥中学高级教师,系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花卉协会盆景分会会员。痴迷盆景近20年,刻苦钻研,努力实践,在盆景艺术上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后得名师苏本一先生、康日照先生的热心指导,盆景艺术得以升华。已有多件作品发表及参加全国展览,并多次获奖。作品不掬形式,构思生动巧妙,技法细腻,崇尚自然野趣,又不乏浓厚的时代气息。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名誉会长苏本一赞其盆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相似文献   

10.
江浙以五针松为主要盆景素材,多棵拼栽五针松是浙江盆景人的特长。它的特点是用直干瘦长不起眼的五针松为材料,经过合理剪裁拼栽,来表现自然界松林的自然景观。用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手法来体现松树高洁风格。当然因拼栽树木相互之间的空间关系,所以对素材的挑选也有要求,即一个相似:弯曲度相似。比如直干和曲干的合栽就不协调。三个不一样:高度不一样,粗细不一样,出枝高度不一样。主树最粗最高,副树次之,衬树小于副  相似文献   

11.
盆景起源于中国,后传入日本,再由日本推广到欧美,现风靡世界。中国盆景是以树木、山石等为素材,经过艺术处理和精心培养,在盆中集中典型地再现大自然神貌的艺术品。盆景——盆中的风景,不仅欣赏形象美(源于自然),同时欣赏意境美(高于自然),达到艺术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2.
我的恩师贺淦荪先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倡动势盆景,走树石、丛林组合多变之路,并留下了精辟的论述:“树石盆景能充分表现自然美、高度创造艺术美和意境美。一传自然之神,二传作者之神,两神于一体。融作品思想性、艺术性于一炉,既弘扬民族文化,又展现时代精神。”过去的盆景分类,忽视了树石结构的盆景类别简单地称为石上式、附石式,不是归类于树桩盆景,就是纳入山水盆景或水旱盆景。  相似文献   

13.
求实——盆景出口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世界对于盆景艺术的要求,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大自然的缩影。也就是我国民间常说的“缩龙成寸”、“丛山数百里,尽在小盆中”。这就需要盆景制作者有求实的精神,以再现大自然的风貌。而优秀的盆景作品虽源于生活,但又不能完全照搬生活,必须独具匠心,才能达到“出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艺术境界。然而,制作树桩盆景时若将树干过份弯曲,以强制其人为生长,这在西方许多国家中被认为是对  相似文献   

14.
在艺术领域里,要算盆景艺术是最独具特性了。它用活的、有生命的树木为素材,按照盆景美的规律来造型、经过长达数年或更多的时间养护完善过程,最后成为既高于自然、又有深邃意境的艺术作品。针对盆景作品的这一特点,我想就盆景的健康美谈点看法。树木盆景是否健康,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树木是否  相似文献   

15.
盆景是绘画的立体化——当属造型艺术范畴,而不是绘画的附庸;是诗的形象化——充满诗情画意,但不是诗的图解:是音乐的空间化——节奏、韵律是她内在的素质,但音乐并非其母体;是自然的缩影——她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因而若放大“缩影”却不等同于自然。可以说,盆景是人化的自然之精品。这也许更恰当地揭示了盆景艺术内在的美学本质。所谓“人化的自然”,是对自在状态自然付诸人的意志后的成果,其间经历了选择、取舍、改造、提炼、概括、夸张、变形、想象等过程,显示了人的智慧,抒发了人的感情,表现出艺术家的“自我”——独具匠心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6.
最近,我有缘细读了新近出版的《南通盆景》一书。对于通派盆景(即南通盆景)的艺术特色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通派盆景实在是中国盆景艺苑中一支不可多得的奇葩。南通盆景最大的艺术特征是它的“两弯半”造型。“两弯半”造型给人的形象特征是:形体丰满(干粗枝壮片茂叶盛),气度轩昂(端庄大方、威严雄伟)、气势磅礴(犹如一只只神态威武的坐狮),结构严谨(疏密有致,错落有序)。这一形象特征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威严大方、温良恭俭让,然而它又显得十分自然,丝毫不牵强,扭曲。这一形象特征,使它比日本盆栽的正三角形造型显得更多姿多彩;比台湾的自然式造型显得更多滋多味。  相似文献   

17.
也谈盆景与盆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盆景与盆栽的称谓,在国内盆景界是有不同认识的。有一种观点认为,盆景源于中国,它的创作必须有良好的取势及内涵,具有诗情画意的内在美,它的创作是艺术性的加工,所以是艺术品。而盆栽只是将小树在盆中栽活,追求的是树木的自然生长形态,没有内涵,也没有艺术性;他们的加工与培植只是一般技巧手法,它比盆景要低一个档次,它不属艺术品。  相似文献   

18.
有人提出盆景工厂化生产,我觉得这个问题值得商榷。盆景创作是一种个体的艺术活动,作品往往反映个体的审美情趣、艺术造诣、技术水平。一个兰图,大家照做,千佛一面,把盆景艺术搞成印刷品一样,这样会大大降低盆景本身的艺术价值和欣赏趣味。如法泡制的设想,实不可取。  相似文献   

19.
"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是盆景艺术创作的行为准则和不可偏离的轨道,这在中国盆景界已形成共识。对于这句话的内涵,很多方家有过精辟的阐述。近来笔者对此也作了一些思考,现不揣浅陋,谈点认识。1.于梳理中完成由自然向艺术的过渡。树木在自然界,因受生存环境影响,其生长状态是无序的,也即怎样对它有利就怎样发展,远眺郁郁葱葱,近视枝条杂乱无章,既无疏密、聚散之讲究,更无争让、呼应之说道。因  相似文献   

20.
盆景,是一种综合艺术,亦是一种跨行业的边沿学科。它的形成同山水画一脉相承;与诗文经络相通;和庭园艺术血肉相连。盆景作者必须用画家的手法,诗人的感情,园艺师的技巧,去观察自然,描绘自然,才能塑造出高于自然又美于自然的盆景艺术。否则,纵有回天之功,和移花接木之术,也难成佳品。一件盆景作品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构图、布局和组景。往往同样的素材因作者的艺术修养和技巧水平的差异,使画面和风韵迥然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