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
水稻低直链淀粉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低直链淀粉(软米)突变体与普通水稻品种,糯稻品种杂交得F1,F2的种子,用单粒法测定了直链淀粉含量。结果表明:较高直链淀粉含量的普通水稻品种与软米突变体杂交F1的直链淀粉含量居于双亲之间,多数偏向于含量高的亲本,说明高对低为不完全显性。F2的直链淀粉含量分布明显分离为3:1的比例,表现为一对基因差异的质量性状遗传。软米突变体与糯稻品系杂交F2没有明显的分离表现,说明该突变体的低直链淀粉基因与糯 相似文献
2.
籼粳交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莫惠栋提出的胚乳性状的遗传模型和世代平均数模型,并增加细胞质效应Ce,采用加权最小平方法分析了4个3^2设计的籼粳交稻米直链淀粉含量(AC)的遗传,结果表明:籼粳交稻米AC存在加性,显性,细胞质效应和上位性作用,并认为通过籼粳交育种可以培育直链淀粉含量理想的材料。 相似文献
3.
4.
5.
分析了pH值、样品浓度等因素对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测定的影响,提出以标准样品在620 nm处的吸光度和相应的总淀粉浓度为自变量、相应的直链淀粉浓度为依变量建立标准回归方程的测定方法.当样品的直链淀粉浓度在5~50 mg/L的范围内时,测定的相对偏差<3%、变异系数<2.5%.该方法样品用量少,操作简便,且能消除支链淀粉的干扰,可以同时测定直、支链淀粉含量,尤其适用于水稻籽粒鲜样品中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6.
水稻直链淀粉含量的分子遗传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陈跃进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8(3):195-198
为选育高产、优质、直链淀粉含量中等的杂交稻组合,用23个非糯水稻纯系品种(系)及其所配22个组合的F1代,研究了微卫星标记484/485的PCR扩增产物(CT)n多态性,484/W2R的PCR扩增产物被AccⅠ酶切多态性,二者与直链淀粉含量的相关性,亲本与F1直链淀粉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供试纯系材料有3种多态片段,即(CT)11,(CT)18和(CT)20,其中(CT)11或(CT)18的品种数多;484/W2R扩增产物能或不能被AccⅠ酶切的品种数比较接近;484/485扩增产物(CT)n多态性和484/W2R扩增产物被ACCⅠ酶切的多态性与直链淀粉含量极显著相关;杂种F1直链淀粉含量与双亲平均值极显著正相关,直链淀粉含量偏高的籼稻品种与直链淀粉含量偏低的粳稻品种杂交,杂种F1直链淀粉含量中等的组合数多。 相似文献
7.
2个低直链淀粉含量籼稻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对2个空间诱变低直链淀粉含量籼稻突变体XLA-1和XLA-2进行了遗传分析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XLA-1低直链淀粉遗传特性受2对隐性基因控制,这2对基因具有连锁关系和互补作用,任何1对基因隐性纯合都将导致直链淀粉含量降低;XLA-2低直链淀粉遗传特性受1对隐性主效基因控制,该基因可能为Wx的等位基因,同时受微效基因的修饰.XLA-1和XLA-2蜡质基因(CT)n微卫星多态性与糯稻相同,但其直链淀粉质量分数分别为14.42%和11.59%,说明除Wx基因外确实还有其他影响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因素,这与遗传分析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8.
水稻品种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径分析表明,在育种工作中选择前期(前5天)灌浆速度快,中、后期(第6天以后)灌浆速度缓慢的植株,其直链淀粉含量较低。从广义遗传力和遗传进度分析,性状广义遗传力高而进度小。选择低直链淀粉含量的植株,须在较高世代进行,或在较高世代进行直接选择亦较有效。 相似文献
9.
水稻杂种后代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选用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比较相近的6个粳稻品种,采用Grifing双列杂交方法四,再结合直链淀粉含量的单粒测定方法,对亲本在F1、F2代植株上结实的F2、F3稻米直链淀粉含量配合力作了分析。结果表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GCA和SCA方差均极显著,表明在本试验中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均起重要作用。但,由于二个世代的gcaMs/scaMs值大于1或显著,且随着世代的推进这一比值又明显增加,因此,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在杂种后代的表现主要还是由基因加性效应决定。在F2的胚乳表现中基因非加性效应的作用很大,随着世代的增加,加性基因的作用越显重要。在总的遗传变异中,F2种子主要以非加性变异为主,F3种子主要以加性变异为主,但非加性变异仍然占很大比重。配合力效应两世代间相关不显著,亲本稻米直链淀含量的高低与一般配合力的高低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10.
不同来源水稻种质的直链淀粉含量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673份来自日本、韩国、中国贵州、湖北、江苏、浙江和云南的水稻种质的直链淀粉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各来源种质间的直链淀粉含量均有极显著差异。含量变化幅度最大的是云南的种质,最小的是湖北的种质,它们的直链淀粉含量变化幅度分别为0%~28.31%、0%~18.51%。各来源不同级分的种质资源数量的分布总体上呈正态分布,主要集中在低含量型,占58.38%。种质材料直链淀粉含量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在1.66~1.94之间。各来源种质中均有很多直链淀粉含量在8%~15%的种质;只有来自云南的材料中含有高含量型的种质材料,如毫粑公、扎西玛等。这些水稻种质中的直链淀粉含量的特异类型可以为培育不同消费需求的水稻品种提供优异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1.
12.
窄叶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为其基因定位和水稻株型育种提供参考。经甲基磺酸乙酯诱导泸恢17获得的窄叶突变体(nal 11),分别与绵恢727、R30和辐恢838等3个亲本正反交,构建F2群体,考察抽穗期nal 11和绵恢727功能叶的叶宽和叶长,并进行nal 11遗传分析。结果表明:nal 11剑叶长度比杂交亲本绵恢727略短,差异显著,其倒二叶和倒三叶长度则与亲本无差异;该突变体3片功能叶宽度分别仅为绵恢727的63%、61%和79%,明显窄;该突变体与3个杂交亲本正反交,F_1叶片均表现正常宽度,6个F2群体均发生性状分离,正常和窄叶植株比例均符合3:1,说明nal 11是细胞核单基因隐性突变,研究结果为其定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12个水稻F_1杂种和2个品种的稻穗构成因子研究表明:在诸个稻穗构成因子中,主穗小穗数,一次枝梗数的遗传力最高;与主穗小穗数呈极显著遗传正相关的稻穗构成因子是一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数;一次枝梗数的通径系数最大,所以,它对主穗小穗数的直接效应最大。根据试验结果,以一次枝梗数多且配合力好的基因型作亲本,容易获得大穗型的杂种一代。 相似文献
14.
水稻香型恢复系昌恢121分别与非香稻品种大粒稻、9311、02428、R527、C418、明恢63配制杂交组合,并采用KOH法对其后代的香味进行鉴定,研究分析了昌恢121的香味的遗传模式。并利用昌恢121与现有的香稻材料粤香占、苏香晚占杂交配成香/香组合,并进行香味基因的等位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香稻品种昌恢121的香味是由1对显性基因和1对抑制基因所控制,且与粤香占、苏香晚占的香味基因不等位,因此,昌恢121的香味涉及2对以上基因的控制,且不等位间的基因存在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5.
16.
延农黑稻果皮颜色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2个果皮颜色不同的延农黑稻和延农黑糯与2个白米品种配制成7个杂交组合,观察了其F1、F2、BF1单株的籽粒果皮颜色.结果表明,黑稻果皮受2个遗传系统的控制,有色对无色的遗传受单基因的控制,属于质量性状的遗传;有色果皮单株之间深浅不一的颜色差异受多基因控制,属于数量性状的遗传.所以,在黑稻杂交选育中,要选配果皮颜色深、黑的亲本和综合性状优良的白米品种杂交,在其杂种分离世代中根据育种目标早代选择颜色深的个体,连续加代,到高世代结合营养品质分析,才能获得优质、高产、抗性强的黑稻新品种. 相似文献
17.
18.
水稻育成品种遗传多样性及品种间遗传距离的大小是品种能否在当地有效推广种植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水稻杂交育种中选配亲本的基础.以重庆及周边地区31个区县收集到的81份优异地方资源为材料,分别考查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8个主要农艺性状.结果表明:实粒数变异系数最大,穗长变异系数最小.农艺性状之间有21个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采用欧氏距离中的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当阈值取74.3时,可被划分为4个类群,优异资源资料主要集中在第Ⅳ类群中,笫Ⅰ类群与其它类群相比,遗传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9.
品种生育期是水稻最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通过遗传育种方法改变品种的生育期,特别是缩短生育期.对水稻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材料乐香202B是由乐山市农科所提供的早熟稳定性较好的品种.对其研究表明,乐香202B具显性早熟基因,经遗传分析表明,符合3:1分离比,且不具感光性及胞质效应。将该基因初步定位在染色体第2染色体短臂端,暂定名为Ef-2(x)。与微卫星标记RM279、RM154有连锁关系,遗传距离分别为13.5cM和8.9cM。该基因的定位为下一步的基因分离和克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