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7个福优组合和汕优63为试验材料,进行秧龄弹性比较,设15-50d8种秧龄期,对组合产量及构成产量的5个性状的比较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福优组合秧龄弹性是影响的因素之一;最佳秧龄期为25-30d,出现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单株粒重的最佳结构。  相似文献   

2.
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2005年)和2因素3水平随机区组设计(2006年),以滇杂31、滇杂32、滇杂35为试验材料,以品种、秧龄、施氮量、施氮方法和栽插密度为试验因素(研究内容),对滇型杂交粳稻高产栽培技术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品种、施氮量、秧龄、密度4个因素不同水平之间的产量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不同施氮方法之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各因素对滇型杂交粳稻产量影响大小排序是施氮量>秧龄>品种>施氮方法,秧龄与密度交互效应>秧龄>密度.各因素对滇型杂交粳稻产量的影响主要通过改变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来实现,对结实率影响较小,除品种因素外,施氮量、秧龄对千粒重会产生一定影响.提出滇型杂交粳稻高产栽培技术:适期播种,培育适龄壮秧,适宜秧龄35~40 d;每公顷施纯氮270 kg,氮肥宜重底早追;每公顷栽30万穴,每穴插1~2个基本苗.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特优559的播期试验、长秧龄密度试验、肥料运筹密度试验以及对大面积生产示范高产田块的调查,初步摸索出特优559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为了考察秧龄和插植密度在早稻旱育秧栽培中对产量的影响,采用复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早稻旱育秧秧龄可定为3.5~5.5叶,二因素互作显著,最适秧龄为4.5叶。秧龄4.5叶时,插植密度适宜范围25~30丛/m^2,以25丛/m^2最适宜。生产上适宜的组合是秧龄4.5叶、插植密度25丛/m^2。  相似文献   

5.
不同秧龄对杂交晚稻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分析了4种秧龄对6个杂交稻组合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性状都极显著地受到秧龄的影响,适宜移栽秧龄为25d,并对25d秧龄的汕优669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6.
不同秧龄及剪根程度对杂交水稻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超级杂交稻F优498为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在25 d和40 d秧龄下,设剪根1/3和2/3以及全部剪根3种剪根处理,以未剪根处理为对照,研究不同秧龄和剪根处理对杂交稻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秧龄处理对有效穗数、总颖花量和千粒重的影响明显大于剪根处理,而剪根处理对主要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量、抽穗后根干重及结实率的影响更显著。2种秧龄下剪根1/3处理均能提高根干重,促进分蘖发生,提高干物质积累量以及齐穗后Pn,最终促进增产,其中以25 d秧龄下剪根1/3处理产量最高。而2种秧龄下,剪除全部根系的处理会导致各生长指标及总颖花量、结实率不同程度低于对照,进而导致产量显著降低。不同秧龄和剪根处理下,水稻各生育时期根干重、拔节前和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以及齐穗后Pn与产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剪根程度与产量呈极显著开口向下的二次曲线关系,25 d和40 d秧龄下,移栽的伤根程度分别在39.28%和32.63%时能达到最佳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晚稻品种盛泰优9712和鑫优9113的秧龄弹性,采用同期播种、手工移栽秧龄为25、30、35和40d的秧苗,研究秧龄对晚稻品种盛泰优9712和鑫优9113产量形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秧龄的延长,盛泰优9712和鑫优9113的产量均出现不同幅度的减产,秧龄35 d和30 d的处理比秧龄25 d的处理出现显著减产,秧龄40 d的处理比秧龄25 d处理分别减产了24.1%和24.8%;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结实率下降,盛泰优9712和鑫优9113秧龄为30 d、35 d、40 d的处理其结实率比秧龄25 d处理分别降低了5.88个、6.54个、14.40个百分点和6.08个、10.84个、17.55个百分点。综合看来,盛泰优9712的高产栽培的适宜秧龄期为25~30 d,最长为35 d;鑫优9113的高产栽培的适宜秧龄期为25 d,秧龄弹性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8.
稀播长秧龄对机插水稻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育秧方式对机插水稻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稀播长秧龄与常规秧龄相比,秧苗素质得到改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增加,产量提高;稀播长秧龄在机插水稻上应用具有秧龄弹性大、大田生育期进程提早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杂交水稻》2019,(6):46-51
为探究南方晚粳稻最佳的育秧方式和秧龄,本试验是以秧龄为主区、育秧方式为副区,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秧龄设25 d(D1)和30 d(D2)2种,育秧方式设抛秧盘353孔塑盘育秧(M1)、抛秧盘434孔塑盘育秧(M2)、湿润育秧(M3)及机插秧盘育秧(M4)共4种。2014—2015年探讨了不同秧龄及育秧方式对晚粳稻秧苗素质、茎蘖动态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随着秧龄延长,2 a各育秧方式下秧苗叶龄、苗高、根长、根数及分蘖数均呈增加趋势,而总茎蘖数在移栽后各时期均总体表现较低,最终晚粳稻产量也显著降低,其中M4处理产量降幅最大。秧苗素质以M3处理表现最好、抛秧盘育秧居中(M1及M2处理),M4处理最差。各时期茎蘖数及产量均表现为M1M3M2M4,其中,M3和M2处理产量均显著低于M1处理但显著高于M4处理,而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因此,适当缩短秧龄(25 d)、采用抛秧盘353孔塑盘育秧晚粳稻产量表现最好,其次为湿润育秧和抛秧盘434孔塑盘育秧,机插秧盘育秧由于其秧龄弹性较小,产量表现最差。  相似文献   

10.
以宁84和甬优53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秧龄处理对机插连作晚稻秧苗素质、出叶情况、茎蘖动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秧龄的增加,秧苗素质明显变差,主茎叶数逐渐减少,株高变矮,穗长变短,产量降低。宁84和甬优538秧龄23 d、28 d的处理实际产量比秧龄18 d的处理分别降低0.86%、12.80%和2.67%、14.71%。随着秧龄的延长,2个品种的高峰苗数逐渐增加,宁84的成穗率随秧龄的延长而增加,甬优538的成穗率随秧龄的增加而降低。通过品种间的比较发现,相同秧龄条件下,宁84秧苗素质差于甬优538,但移栽后高峰苗数和成穗率高于甬优53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