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我出生的村庄叫扎明希里(章毛宿利),后来学了蒙古语.才知道这是一个蒙古语——"梁上一条路"。沿着这条路翻过梁,就到了哈拉乌素,又是一个蒙古语——"清水"。这些地方原来都是住的蒙古人.被我  相似文献   

2.
兰宁远 《草原》2011,(3):80-91,0
蒙古人有三宝:草原、骏马、长调。其中,长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产物,游牧民族的产物,马背上的产物。在蒙古语中,长调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千百年来,蒙古人用长调赞颂自然、讴歌母爱、礼赞生命、诉说爱情,这流淌在蒙古人血液里的音  相似文献   

3.
汪浙成 《草原》2014,(7):158-161
正2012年,苹果熟了的时候,烟台地区一次文学采风活动中,我不期而遇地见到了鲍尔吉·原野。这是我们自上世纪80年代初,《草原》杂志在赤峰热水创作学习班上见过后的再相逢。整整三十年了,记忆中的原野是个略带腼腆的俊小伙,长着一张蒙古人中难得有的白净的面孔。这次劈面见到,却已是一张盛年男人的脸了,鬓毛开始稀疏,红润的脸色掩盖不住常年伏案的艰辛。这是这些年来他创作上的斐然成绩  相似文献   

4.
我们的城市     
许淇 《草原》2009,(11):29-31
一我居住的城市,在大青山下,黄河边上。阴山北,是茫茫的蒙古草原;黄河南,是漫漫的鄂尔多斯高原。我居住的这座城市,不久前它是土色的,它原来的城墙也是土垒的。那时,骆驼商队穿过城门洞的时候,斜刺里会钻出来个泥捏似的士兵。  相似文献   

5.
《农村养殖技术》2009,(19):40-40
整羊整牛,也称全羊、全牛,是蒙古人款待贵宾的传统礼仪。自古以来,蒙古人就有吃整羊、喝马奶酒和给远征人携带绵羔羊熟肉条的习惯。元世祖忽必烈登基,建造白色大蒙古包,用整羊招待来客和祭礼神祗。最隆重的席面,有整牛、珠玛、整羊三种,主要取其完整、齐全之意。  相似文献   

6.
追南逐北     
张之浩 《草原》2021,(2):143-146
马头琴拉着。春天到夏天,蒙古人的袍子下的草枯黄又绿,牧马奔驰,苍鹰盘旋,在弦与弦的缠绵之间,我听到了时间的流逝。若要说二胡,那是老人的琴,唯有这塞外的乐器,是牧马少年从格桑烂漫拉到白雪青山,从年少拉到白头,却有那么多的故事,怎么也说不完,也说不够。当我终于由南向北,安静地降落在北方一隅,我看着南方的年少时光,觉得那更像是一场经年的绮梦,火红的榆叶梅盛开,江水在夜色中倒映出城市的光影,川流之上,宽虹闪烁,城市像是一座摇摇欲坠的天堂。我曾无数次骑着单车,隔着橘色路灯看江水,群山在另一岸的黑暗中远去,变成不可知的庞然大物,我曾一直猜想那山岭间行走的鬼魅,会不会点起一盏走马灯,我在某一处角落撞见它,并将这一切抛下,前往未可知的秘境。  相似文献   

7.
整羊整牛,也称全羊、全牛,是蒙古人款待贵宾的传统礼仪。自古以来,蒙古人就有吃整羊、喝马奶酒和给远征人携带绵羔羊熟肉条的习惯。元世祖忽必烈登基,建造白色大蒙古包,用整羊招待来客和祭礼神祗。最隆重的席面,  相似文献   

8.
任翔 《草原》2009,(11):75-78
牧人牧人面对的是什么?草原的粗犷,蓝天的高远,河流的沧桑,还有逐渐成长着的敖包。当然,还有他们视作生命的畜群。古老的勿布林草地上的蒙古族之后七十三见到现代的猎豹车,第一个动作是双手举起来,嘴里的蒙古母语仿佛变成了长调,旋律是极婉转和欢畅的。  相似文献   

9.
《草原》2017,(4)
正今年年初的一个寒冷的晚上,我在呼和浩特的一家咖啡馆,见到了蒙古族小伙儿阿塔尔。他1995年出生,与我女儿同龄,现在还是内蒙古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三年级学生。他自小接受的是蒙古语言教育,汉语几乎是他在课余时间自学的,后来他开始尝试用汉语写作,已经完成了一部三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新洲,不朽梦魇》。他称之为科幻小说,我看了其中一部分,我以为它更介于科幻和幻想之间。从他的叙事中,我隐约看到了一个90后青年,试图用  相似文献   

10.
深深的怀念     
忽然接到我的学生宝音、萨仁发来的敖德斯尔同志与世长辞的噩耗,这勾起了我心中的悲痛之感和怀念之情。敖德斯尔这个名字,在深蓝的蒙古小说的夜空中犹如启明星般耀眼夺目。我从小就听到他的名字,喜欢读他的作品。他的小说那么感人,他的散文那么优美。六十年代初我考入内蒙古大学时,他正在内大文研班学习。那时我才第一次见到他,是一位魁梧的随和的人。但我真正认识他并与他来往还是"文革"后的事情。他是我最敬重的老作家之一,也是我们德高望重的慈善可亲的师长。有一段时间,我们经常在周末一起跳交际舞。他身体健壮,年纪虽比我们大20来岁,但跳起舞来步子非常矫健。若是高兴了,他还到乐队跟前  相似文献   

11.
苏兰朵 《草原》2013,(7):47-49
我有一组自己很喜欢的单人特写照片,是照日格图拍的。那一年《民族文学》杂志在呼和浩特的蒙古风情园开笔会,他帮很多人拍下了美丽的照片。喜欢摄影,喜欢电影,为流行杂志写专栏、书评,这些时尚元素勾勒出一个属于城市的照日格图。属于城市的照日格图在一家以城市青年为阅读对象的杂志社上班,每天用  相似文献   

12.
我的童年我是一头马里努阿犬弟弟。父亲、母亲都是警犬。母亲在公安部昆明警犬基地怀上我后,在昆明市盘龙区阿子营生下了我。2018年5月19日是我的生日。在我待的农户家里,他们每天用布条、绳子逗我们玩后,就喂饱我们兄弟姐妹,听他们说这是幼训。训练之路2019年2月26日,我又来到我父亲所在的地方——公安部昆明警犬基地开始入警训练。正好赶上第70期城市追踪,恰好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呢!  相似文献   

13.
李奇 《蜜蜂杂志》2002,(12):22-24
3月上旬 ,我与夫人散步时 ,见到马如斋师徒 3人的养蜂场 ,在他们那里买了点蜂蜜 ,觉得蜜和人都挺真的。于是话就多了起来 ,我去他们那里接受蜂疗 ,拉家常 ......我想 ,如果有一天 ,马师傅他们突然见到身边的《蜜蜂杂志》有了他们的故事 ,不知道他们会有多高兴。我希望给他们一个既熟悉又意外的高兴。  马如斋 ,浙江慈溪人 ,现在的家也还在那里。可是 ,30多年来 ,他就只在家里度过 2个春节 ,一年里有 10多个月不在家。但是 ,要问马如斋的第二故乡在哪里 ,除了西藏、新疆、台湾、澳门、香港外 ,祖国的其他省、市、区都留下了他放蜂的足迹 ,…  相似文献   

14.
各位同志: 北方养蜂协作会議在內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召开,这对我区养蜂事业的发展,将給予很大的鼓舞和推动。我代表內蒙古自治区农业厅向大会表示誠恳的欢迎和敬意,并預祝大会胜利成功。 現在我把內蒙古的养蜂生产发展情况向大会作一簡单介紹,请备省、区代表多加指导和帮助。 內蒙古的养蜂生产和全国各地一样,在党的建設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发展起来。解放前內蒙古几乎沒有养蜂生产,仅  相似文献   

15.
科尔沁走笔     
苏莉 《草原》2009,(2):71-72
在我对未来生活充满了憧憬的年龄,大概绝没有想过会在通辽市生活十几年!我从小生活在达斡尔族聚居区——莫力达瓦。蒙古人总是少见的,当然对蒙古族文化也就不甚了了。所以,当科尔沁蒙古人一面  相似文献   

16.
费起充 《蜜蜂杂志》2010,30(6):11-12
<正>1城市养蜂的好处城市养蜂好处多,最大的好处是:市民在公园和绿地的花丛中能见到蜜蜂灵动的身影。这显示着城市生态环境良好。举例说明:上海杨浦区内江路上的行道树都是女贞子树。6月中旬开花时,蜜蜂在  相似文献   

17.
正第一次见到许淇老师,是在1997年8月,我曾有令人难忘的内蒙古之行。因而得识生活在内蒙古半个多世纪的乡友许淇,这以后,我和许淇老师书信往来,有时也电话问候,他听到熟悉的上海话,自是发自内心的高兴。我从他的信件中,可以见到一位文章写作和绘画艺术底蕴深厚的作家,对于生老病死、健康理念、创作追求、图书市场变化的思考和看法:晓林君:近好!……老了,六十七,近古稀之年,要不抓紧写点东西,便没有生产力了,但我明白,这年龄段,还得以养生为  相似文献   

18.
修晓林 《草原》2014,(5):75-79
第一次见到许淇老师.是在1997年8月.我曾有令人难忘的内蒙古之行。因而得识生活在内蒙古半个多世纪的乡友许淇,这以后,我和许淇老师书信往来,有时也电话问候。他听到熟悉的上海话,自是发自内心的高兴。我从他的信件中,可以见到一位文章写作和绘画艺术底蕴深厚的作家.对于生老病死、健康理念、创作追求、图书市场变化的思考和看法:  相似文献   

19.
《水禽世界》2010,(3):1-1
我在梦中见到了上帝。上帝问道:“你想采访我吗?”我说:“我很想采访你,但不知道你是否有时间。”上帝笑道:“我的时间是永恒的。你有什么问题吗?”“你感到人类最奇怪的是什么?”上帝答道:“他们厌倦童年生活,急于长大,而后又渴望返老还童。”“他们牺牲自己的健康来换取金钱,然后又牺牲金钱来恢复健康。”“他们对未来充满忧患,但却忘记了现在;于是,他们既不生活在现在,也不生活于未来之中。”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也是发生在我和它身上的故事。那天我在我们家门口见到了它们兄弟俩和它妈妈,两只小京巴和一只老京巴,两只小的在那里嘶闹,老京巴趴在主人身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