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二水早大蒜为试材,探讨了不同的补光方法对冬季温室栽培大蒜鳞茎膨大及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连续光照达到14小时条件下大蒜鳞茎才能显著膨大,非连续光照8~14小时,即在7小时自然光照条件下,21:00~4:00打破黑暗补光1~7小时处理均能促进鳞茎膨大,并且鳞茎质量均高于14小时连续光照处理;不同打破黑暗处理之间鳞茎质量无显著差异。随着打破黑暗补光时间的延长,大蒜叶片色素含量,鳞茎中大蒜素、可溶性糖、维生素C、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红光暗期多点打断对黄瓜、番茄幼苗生长发育及光合特性的影响,为生产上通过光形态调控来培育壮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下采用新型LED光源的50μmol/(m2.s)红光在黄瓜、番茄幼苗生长暗期(18:00-08:00)每2h照射5min,每个生长暗期照7次,研究红光暗期多点打断处理对黄瓜和番茄幼苗生长发育、叶绿素含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红光暗期多点打断处理抑制了黄瓜和番茄幼苗的下胚轴长、株高、节间长度和叶面积的生长,壮苗指数较对照分别提高了42.4%和24.2%;同时影响了干物质在地上部位的分配,黄瓜和番茄幼苗干物质在叶片的分配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但有机物向茎的运输和分配显著减少。红光暗期多点打断提高了番茄幼苗的光合速率,降低了黄瓜幼苗的光合速率。【结论】利用红光暗期多点打断,可抑制黄瓜和番茄幼苗的徒长,提高幼苗的壮苗指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3种光质补光对巨峰葡萄春果生长发育及光合特性的影响,为完善广西巨峰葡萄春果栽培管理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5年生设施栽培巨峰葡萄为试验材料,在新梢展叶期至果实成熟期,应用白、红、蓝3种光质进行夜间非连续光照6 h(03:00—06:00和18:00—21:00)处理,以自然光照为对照(CK),研究不同补光处理对巨峰葡萄春果新梢生长、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生理及果实生理生化等指标的影响。【结果】在3种不同光质补光条件下,巨峰葡萄春果新梢基部粗度、1~10节总长度、叶长、叶宽、叶柄长和叶厚均高于CK;其中蓝光6 h处理的新梢基部粗度和1~10节总长度增量最大,分别较CK显著增加12.80%和27.00%(P<0.05,下同);白光6 h处理的叶长、叶柄长、叶厚和叶片长宽比等指标表现最优,分别较CK提高11.78%、55.90%、12.90%和1.85%;红光6 h处理的叶宽表现最大,较CK显著提高15.06%;相较于CK,在巨峰葡萄春果各生长期夜间补充白光6 h和红光6 h均能提高其叶片叶绿素含量;不同光质补光处理的巨峰葡萄春果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及果实单粒重、横径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呈现不同程度升高,而叶片胞间CO2浓度和果实可滴定酸含量呈现不同程度降低。【结论】在巨峰葡萄春果栽培过程中,夜间补充白光6 h和红光6 h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光照的不足。因此,可通过人工补光调节葡萄的生长发育状况,提高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LED补光时长对番茄生长发育及光合特性影响,研究新疆地区越冬季节日光温室番茄最佳补光时长。【方法】以番茄品种天粉1号材料,以日光温室保温被揭盖时间为基准,比较不同补光时间处理番茄生长发育、光合特性、果实品质和产量等指标。【结果】保温被盖后/揭前补光2 h/4 h、4 h/2 h、6 h/0 h、4 h/0 h有利于番茄株高和茎粗(4 h/2 h)生长;保温被盖后/揭前补光4 h/2 h、6 h/0 h处理叶片光合特性明显增强,番茄果实产量显著高于对照;番茄果实果实VC和番茄红素含量以盖后/揭前6 h/0 h和4 h/0 h为最佳。【结论】综合番茄生长、植株干鲜重、光合特性、果实品质和产量等因素,保温被盖后/揭前补光4~6 h为新疆乌鲁木齐周边地区日光温室越冬茬番茄适宜的补光时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樱桃番茄无土栽培的最佳灌溉方式,为设施无土栽培樱桃番茄的水肥精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高糖樱桃番茄为材料,椰糠为栽培基质,在环境条件一致的情况下,设置不同的灌水方式,测定番茄幼苗的株高、茎粗、叶面积、鲜重、干重、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光合速率等指标,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设施无土栽培樱桃番茄形态、品质、产量及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各处理对樱桃番茄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不尽相同,其中,滴灌与潮汐式灌溉相结合的灌溉方式处理的樱桃番茄果形指数、果实品质、光合参数、产量最佳,其各指标要优于滴灌与潮汐式的灌溉方式。【结论】滴灌与潮汐式灌溉相结合的灌溉方式最有利于无土栽培的樱桃番茄生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亚低温逆境胁迫下,补光对番茄幼苗生长发育及光合性能等生理指标的影响,分析亚低温胁迫下番茄幼苗对补光的生理响应,为亚低温胁迫下培育番茄壮苗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以番茄Money maker为材料,利用改良Hoagland营养液定期定量灌溉,采用白∶蓝为2∶1的复合光于亚低温胁迫条件下(昼15℃/8夜℃)对番茄叶片补光,共设置4个处理:正常温度处理(CK)、正常温度补光处理(CK+USL)、亚低温胁迫处理(LT)和亚低温胁迫补光处理(LT+USL)。【结果】与亚低温胁迫相比,亚低温补光后,番茄植株株高、茎粗分别显著增加24.92%和4.58%,叶、茎、根鲜重及总鲜重分别显著增加了24.71%、23.68%、31.01%和25.23%;番茄幼苗总根长、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及投影面积分别显著增加了25.73%、29.31%、25.93%和14.22%;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及蒸腾速率(Tr)分别增加85.77%、19.09%和44.59%,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降低15.60%。【结论】亚低温胁迫条件下,叶背面补光可以显著改善番茄幼苗的生长及光合性能,促进番茄幼苗的健壮生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明冬季设施栽培下3个草莓品种花果期的叶片光合特性.【方法】利用便携式光合仪测定光合作用指标,分析环境因素对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的影响.【结果】‘红颜’‘法兰地’‘宁玉’草莓叶片Pn日变化均为单峰曲线;‘红颜’光合能力优于‘法兰地’和‘宁玉’,其Pn日最高值与日均值分别为14.81和10.19μmol/(m2·s),分别较‘法兰地’高16.49%和22.20%,较‘宁玉’高16.99%和11.78%;光合有效辐射、空气CO2浓度和蒸腾速率具有正向调控作用,是草莓Pn的决定因素;而高的叶面温度具有负向调控作用,是限制因素.【结论】在冬季设施栽培条件下,12∶00~14∶00时段叶面温度约为35℃,14∶00后光合有效辐射从最高值快速降低,可通过适当通风降温,适时适量补光的方式提高光合效率.  相似文献   

8.
LED株间补光对日光温室番茄产量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不同LED株间补光对温室番茄产量、干物质分配及光合作用的影响。【方法】在日光温室中以番茄品种‘瑞粉882’为试材,以红蓝光LED灯管为补光光源,设置3种红(R)蓝(B)光比例(R/B=4∶1、R/B=7∶1、R/B=9∶1),以未补光植株为对照(CK),研究不同红蓝光比例株间补光对番茄产量、干物质分配及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3种红蓝光比例株间补光处理均显著提高番茄产量,R/B=4∶1、R/B=7∶1、R/B=9∶1处理较对照分别增产25.9%,28.5%和22.7%。3种红蓝光比例株间补光处理地上部分总干质量较对照分别提高了26.2%,30.4%和28.4%,果实干质量较对照分别提高了31%,38.6%和36%,株间补光处理番茄果实干物质分配比例较对照增加,但差异不显著。株间补光提高了番茄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和波长在500~650nm的光吸收率;降低了叶片的比叶面积。【结论】株间补光显著提高了番茄地上部分总干质量及果实产量,改善了冠层光分布,提高了光合能力,但不同红蓝光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以荧光灯和自然光为对照组,分别选用4种不同的LED光谱用于辣椒、番茄和茄子的育苗补光试验。育苗完成后测定不同茄果类蔬菜幼苗的生长指标及光合特性。结果表明:经适当光质的LED植物生长灯进行补光后,辣椒、番茄和茄子幼苗的株高、根长、茎粗、叶面积和整个幼苗的鲜质量、干质量均有明显的增长,辣椒、番茄和茄子幼苗叶中的可溶性糖、类胡萝卜素及含氮量均有不同幅度的提高;辣椒、番茄和茄子幼苗的光合能力增强,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有一定程度的升高,蒸腾速率加快。LED补光使幼苗的品质得到了提高,其中以处理组3的LED灯最佳。  相似文献   

10.
对黄瓜、番茄在育苗前期进行短时间的人工补光有明显促进生长的效果。农用荧光灯(BR)的补光效果优于日光型荧光灯(W)。早春育苗进行人工补光的时间以下午自然光照强度稍高于光补偿点、叶片气孔尚未关闭之前为好,呼和浩特、包头3月份16:00、4月份17:00开始补光为宜。补光的光强度在500~800lx 效果明显。光源距幼苗的距离以10cm 为宜。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培育番茄优质壮苗的最佳基质配比,为新疆和田地区番茄穴盘育苗提供参考。【方法】以番茄品种欧官为材料,以椰糠、有机肥以及沙漠中的沙子为主要原料,按照不同比例进行配制,采用穴盘育苗的方式,以不同的育苗基质配比设置5个不同的处理和1个对照,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测定番茄幼苗的株高、茎粗、最大叶面积、鲜重、干重、根长、根体积、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叶绿素等指标,比较不同基质配比对番茄幼苗生长指标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各处理都对番茄幼苗的生长产生了影响,通过测定番茄幼苗的生长指标和生理生化指标,T3处理(椰糠∶沙子∶有机肥=20v∶1v∶1v)的配比对番茄苗的效果最好。【结论】椰糠∶沙子∶有机肥=20v∶1v∶1v的配比对番茄穴盘苗的生长有利,可作为新疆和田地区番茄穴盘育苗的基质配方。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B1619对加工番茄幼苗促生和苗期病害防控的综合作用,为培育壮苗,提供绿色的管理技术。【方法】采用室内穴盘育苗试验,分别用基质拌药和苗期喷雾法,研究解淀粉芽孢杆菌B1619对加工番茄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以及对苗期病害的预防作用,研究其促生和防病的效果。【结果】各处理的出苗率达到稳定状态,呈现出现先抑制后促进的生长态势。1∶150出苗率最好、1∶100次之,1∶200出苗率较差,拌土法比喷雾法对番茄株高的促生作用更强。以1∶150拌土对番茄茎粗的促进作用最强。不同拌土量处理的叶绿素含量与对照之间具有极显著性差异,叶绿素含量比对照增加7.68%~10.20%,拌土法对幼苗猝倒病具有较强的预防作用,1∶150和1∶200拌土发病率只有0.00~0.08%。【结论】解淀粉芽孢杆菌B1619能够改善加工番茄育苗穴盘的土壤生态环境,施用后土壤蓬松,对番茄根系和幼苗的生物量比对照有显著性增加;叶片颜色较深,叶绿素含量增加。能够提高番茄免疫力,增强抗病性,对加工番茄幼苗猝倒病具有较强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外源一氧化氮对NaCl胁迫下番茄幼苗生理影响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40  
 【目的】探明NO对NaCl胁迫下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幼苗的生长和叶片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方法】在100 mmol·L-1 NaCl胁迫下,研究了0.05~0.8 mmol·L-1外源NO供体硝普钠 (SNP)处理对番茄幼苗生长、叶片保护酶活性和氧化损伤的影响。【结果】0.1 mmol·L-1 SNP处理缓解NaCl胁迫伤害的效果最好,显著提高了番茄幼苗生长,叶片叶绿素含量,保护酶SOD、POD、CAT、APX活性,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降低了MDA和O2-含量。【结论】外源NO缓解番茄幼苗NaCl胁迫具有剂量效应,以0.1 mmol·L-1 SNP的效果最好,从而增强植株的耐盐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单色光对外周血LH和FSH含量的影响,为阐明单色光对蛋鸡产蛋性能的作用机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红、绿、蓝三种发光二级管和白炽灯,对蛋鸡进行光照,试验期19~53周龄,光强度15 lx,光照时间16h。【结果】25~34周龄段,蓝光组血清LH 和FSH值上升维持时间最长,峰值出现最晚。37~49周龄段,白光组LH值一直高于其它组,而40~49周龄,红光组LH和FSH值持续上升。在24h昼夜LH 和FSH分泌的变化中,白、蓝和红光组LH 和FSH值只有一个峰值, LH峰值分别出现在10、07和10h,而FSH 峰值出现在13、07和10h。绿光组LH 和FSH有3个峰值,均出现在07、16和01h。【结论】19~36周龄,蓝光促进LH和FSH的分泌, 37~53周龄,白光和红光促进LH和FSH的分泌,24h昼夜间各光组LH和FSH峰值(除白光组FSH外)均出现在上午。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外置式秸秆反应堆在日光温室越冬茬番茄的生产过程中,对日光温室环境因子及番茄光合特性的影响。【方法】以无CO2发生装置的日光温室为对照温室,以利用外置式秸秆反应堆补充CO2的日光温室为处理温室,观测在番茄不同生育阶段(苗期、结果期、转色期)温室内CO2含量、气温、空气相对湿度等环境因子的日变化以及对番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日光温室内CO2含量的日变化曲线呈不规则的“N”形,空气湿度昼夜变化曲线呈“V”形。与对照温室相比,在番茄不同生育期,处理温室10:00-11:30 CO2含量提高了230 μL/L,13:30-16:00提高了84~150 μL/L;夜间平均气温提高了1.5~2.0 ℃,空气相对湿度平均提高了4%~5%;并可显著提高不同生育阶段番茄的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率;极显著降低苗期蒸腾速率,显著提高结果期和转色期番茄的蒸腾速率,产量和经济效益分别提高13 707 kg/hm2和59 310元/hm2。【结论】外置式秸秆反应堆能有效改善越冬茬番茄栽培过程中日光温室内的环境条件,缓解晴天日光温室内CO2的亏缺,增加番茄的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率,最终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青花菜叶片的光抑制特性和主要光破坏防御机制,为青花菜高产高效栽培和选育光破坏防御能力强的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抑制剂法和叶绿素荧光测定技术,研究D1蛋白周转和叶黄素循环在青花菜叶片强光破坏防御中的作用。【结果】1 800μmol?m-2?s-1强光下胁迫1~4 h,或夏季晴天中午强光高温下,青花菜叶片的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降低,初始荧光Fo升高;暗中恢复5 h或下午光强减弱后,Fv/Fm和Fo均可恢复。硫酸链霉素(SM)或二硫苏糖醇(DTT)处理使强光下青花菜叶片的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开放的PSⅡ有效光能转化效率(F’v/F’m)和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的下降幅度增大,SM处理的下降幅度大于DTT处理。强光处理4 h后再暗恢复12 h的青花菜叶片在1 000μmol?m-2?s-1光强下进行荧光诱导,诱导结束时SM处理的ΦPSⅡ和F’v/F’m分别较CK降低85.71%和80.31%,DTT处理的分别较CK降低22.45%和11.48%。【结论】青花菜叶片具有完善的光破坏防御机制,抑制D1蛋白周转和叶黄素循环,均可使强光下青花菜叶片的PSⅡ反应中心遭受破坏,抑制D1蛋白周转的破坏程度大于抑制叶黄素循环;D1蛋白周转在青花菜叶片光破坏防御中的作用大于叶黄素循环。  相似文献   

17.
槐树幼苗对光强的形态和生理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槐树盆栽幼苗的遮阴试验,分析测定了光强对槐树幼苗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光强的增大,其总叶面积和株高均显著降低,30%~100%光强范围内,总生物量和地径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大于15%处理。低光强下,植株通过增大叶生物量比、比叶面积、叶面积比和叶根比,以增大光合叶面积,提高捕光能力;增大支持结构生物量比,以增加支持叶生物量;在高光强下,植株通过提高根生物量比和根冠比,降低叶生物量比、比叶面积和叶根比,保持了水分吸收和蒸腾的平衡。随着光强的增大,植株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均显著增大。槐树幼苗的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随着光强增大而显著降低,而叶绿素a/b随着光强的增大而显著增大。说明槐树幼苗对光强的形态和生理适应性较强,能够适应较广的光强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