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兵团第七师车排子垦区由于受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奎屯河流域易生成雹暴天气的重点区域,特别是离散性、局部性雹暴天气出现较为频繁.本文利用2011年6月22日发生在车排子垦区一次受低涡分裂短波扰动影响的雹暴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对此次雹暴的发生、发展及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2.
应用WR08XD型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技术,分析雹暴个例和第七师区域内云体径向速度、垂直剖面、二维风场及三维风场(VVP)等,实现通用实时系统(FPGA)高性能的信号处理,研究雹暴回波与天气实况、环流形式、饱和状况、稳定度等要素,选取预报因子得出客观精准的WR08XD型多普勒天气雷达测报数据,为第七师人影防雹指挥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天气雷达地物杂波抑制系统处理机制的研究应用,探讨奎屯河流域天气雷达数据处理系统后的地物杂波形态和判别特性,提升该区域天气雷达的探测质量,提高雷达探测人员在系统数据处理后对地物杂波的识别能力,对区域人影防雹工作的提高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应用WRDPS-Dopler自动遥测定位系统数据处理技术,将新一代天气雷达探测雹暴天气资料进行同化,深入分析回波流场和雹暴发展成因,研究提高第七师在天气导变中对较强对流天气云水含量自动遥测定位的准确率,为联防区前沿防雹作业站(点)有效作业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利用"XDR-X"型711数字化天气雷达1991—2014年24年的雷达回波资料、Tlog-p图和Y模式分析研究第七师垦区冰雹云路径分布变化,结果显示,冰雹天气在不同月份发生的概率统计、雹云变化情况和K、SI指数指标与降雹相关性较好,采用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夏季冰雹防灾减灾效果,是提高区域防雹减灾能力,最大程度避免或减轻冰雹灾害的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6.
应用数字化天气雷达wrdps(x21)处理系统的"三维时变"识别雹云技术,结合第七师气象局局域网搭载平台的三维分析系统,共享数字化雷达wrdps(x21)系统处理的强对流天气产品,并结合第七师气象台的卫星影像资料,分析在时间尺度上的强对流天气演变过程,研究强对流天气发生及特征与环境条件的关联性,增强对雹云天气的预判能力,从而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提高防雹作业效果。  相似文献   

7.
受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乌苏市成为奎屯河、玛纳斯河两河流域易生成冰雹灾害的多发区、前沿区和重点区。本文对近10年来乌苏市冰雹发生、发展的移动路径和冰雹灾害统计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本地区人工防雹体系建设的措施,对提高乌苏市防雹减灾工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静 《中国农学通报》2019,35(25):139-146
为了研究沈阳地区局地强雹暴的中尺度特征,寻找致雹物理参量特征及雷达临近预警指标,利用辽宁省常规观测资料、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LN-LAPS同化系统资料等,从热力、动力条件、雷达回波PPI和反射率因子垂直结构等方面,分析了2017年9月22日上午沈阳一次冰雹过程。结果表明:雹暴发生在东北冷涡背景下,条件不稳定和水汽含量大的湿润环境中,近地面风场辐合,高空反气旋辐散。雷达资料显示,降雹前有回波悬垂特征,同化的雷达资料分析场能揭示冰雹事件较精细的垂直结构,对冰雹中小尺度系统有较强的解释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9.
选取雷达回波顶高、最大回波强度和40 dBz强回波顶高等雷达回波参数作为防雹效果的物理指标,用统计学方法对新疆兵团的昭苏垦区和五家渠垦区2004-2005年的人工防雹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防雹效果显著,作业有效率分别达到56%和58%。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地面资料、天气图、探空资料、FY2F卫星云图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以及天文动力特征分析的单站定量分析和全球范围的定性分析等资料和分析方法,分析了2011年6月22日发生在新疆奎屯河流域强冰雹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冰雹天气过程是由于乌拉尔山脊受西北方冷空气侵袭东南跨,促使西西伯利亚低涡中心分裂短波不断东南下,与槽前的西南暖湿气流汇合,地面偏东风和高层偏西气流辐合抬升,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了强对流天气。在天文动力场的垂直力分量场中,由上升力区转变成下沉力区有利于引导北方冷空气成规模南下进入北疆盆地,在天山大地形的强迫抬升作用下,有效地破坏干冷盖,成为奎屯地区形成夏季冰雹的有力触发动力因素。同时,此次冰雹天气发生发展过程中正不稳定能量面积区域扩大,高度升高,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回波的演变较好的监测了冰雹发生的强度和落区。  相似文献   

11.
利用形势场、地面图和物理量场等资料对2015年7月13日青海省门源县冰雹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用雷达对作业前后冰雹云的特征量分析来判断人工防雹作业的效果。结果表明:此次门源县的冰雹发生在高温、高湿及强的垂直风切变的环境下;闪电最大频次出现在降雹时间段内,正好处于强回波发展旺盛的阶段,负闪明显多于正闪;炮击雹云后雷达回波顶高下降,回波强度减弱,垂直液态水含量(VIL)45 kg/m~2范围逐渐变小。  相似文献   

12.
现代的人工影响天气是大气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指为避免或减轻气象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在适当条件下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对局部大气的云物理过程进行影响,实现增雨(雪)、防雹、消云、消雾等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因此,分析了解农七师周边局部区域夏季易形成强对流天气的地理特性,是我们做好夏季防雹作业的重要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15—2016年2年时间,通过对安装在部分流动防雹作业火箭车上的人影GPS车辆智能管理系统的应用,结合第七师出现的52次强对流天气(冰雹天气9次)过程,进行了防雹作业效果的综合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强对流天气入侵或形成前,认真研究分析防区前沿强对流天气云体变化特性,利用流动火箭作业车辆机动灵活的特性和人影GPS车辆智能管理系统的监控、跟踪、位置锁定、轨迹回放、远程调度、数据存储等功能,统一按照师防雹指挥部的应急演练预案,指挥监控相关流动火箭作业车辆提前进入布局作业点位及时防雹作业,能够实现早期作业、早期催化、早期消雹的目的。为全师整体防雹作业争取了时间,赢得了主动,精准提升了流动火箭早期作业的防雹效果。  相似文献   

14.
王秀玲  张莉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11):121-126
为提高唐山地区雷暴大风的预报和监测能力,利用常规气象资料、秦皇岛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每6 h 1次的NCEP FNL 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2年9月27日(简称“9.27”)在冀东出现的大范围雷暴大风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近乎垂直的西来槽和上干下湿的结构是此次天气产生的环境背景,地面冷锋和干线触发了此次天气过程。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以及充足的水汽条件使系统进一步加强,强大的倾斜上升气流使系统得到维持。雷达回波图上可识别出明显的穹窿结构、阵风锋、前侧入流和后侧出流回波特征和大风区,垂直速度剖面存在明显的辐合区。根据雷达回波特征演变推断,这次雷暴大风主要由强回波高度的快速下降,强冷空气入侵和回波的快速移动产生。  相似文献   

15.
利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通过对石河子垦区冰雹天气的雷达回波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了冰雹云和雷雨云的类型判别的雷达参数指标。(1)根据冰雹云降雹特征,统计出石河子垦区产生降雹最多的是多单体雹云,其次是单体雹云,强单体雹云最少。(2)30 dBz回波的形状、大小、强弱和面积变率是判识冰雹云的重要手段。通过计算30 dBz回波面积的单位时间面积的变化数值,可以较好地判识是否为雹云。(3)降雹的大小与回波强度、回波顶高度、强回波的范围成正比。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最小值是否陡增,是判识冰雹云和雷雨云的重要方法。(4)各类雹云在初期和发展阶段,回波的各项特征参数均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回波强度、回波顶高、强中心高度、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等均表现为跃增,出现逆风区,强度和范围会迅速增大,风向突变,这些特征是冰雹云类型分析的判别指标。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七师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资料、气象台地面观测资料对2015年7月2日七师垦区一次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天气资料分析显示,当日该地区处于不稳定层结状态,为风向弱辐合区;雷达回波资料分析显示,初期对流单体为一南北带状体,左侧不断降水减弱,右侧合并发展加强,成为较强单体降水回波一次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升冰雹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和预警服务水平,本研究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广西2013年一次强冰雹天气过程的环境条件和雷达回波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高原槽和南支槽、低层切变线以及地面冷锋是此次强对流天气的影响系统。高空槽前正涡度平流、0~6 km强垂直风切变、较强的大气层结不稳定度、0℃层和-20℃层高度都有利于大冰雹的产生,强对流风暴发生在水汽强辐合区中。产生大冰雹的对流风暴为典型的超级单体风暴,具有低层钩状回波、有界弱回波区、三体散射(TBSS)及持久深厚的中气旋等特征。显著的三体散射回波、60 dBz回波持续扩展到-20℃层高度以上、风暴顶强辐散这些判据可作为判别强冰雹的雷达特征指标。  相似文献   

18.
利用CINRAD新一代天气雷达对第七师垦区对流作业天气条件进行连续监测,对雷达产品资料进行收集、归纳和分析,提高雷达识别冰雹的准确率,同时,针对七师垦区对流单体、弱多单体风暴、多单体风暴和超级单体的弱回波区(BWER)、垂直风切变、液态含水量等雷达回波的特征,研究冰雹的发生期、酝酿期、跃增期、降雹期和消亡期的各个时期的特点。根据雹云不同时期,利用GPS车辆智能监控系统合理指挥作业车辆,合理布局地面作业催化网络,以云顶高度、负温区厚度以及风向、风速、云内温度分布等云内物理条件,选择作业高度、作业部位和作业时机,将雹灾带来的灾害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9.
如何构建合适的防雹作业技术体系是防雹消雹能否成功的关键。本文结合兵团近年来地面人工防雹作业实践,对地面人工防雹作业中的具体做法进行技术总结并提出地面人工防雹作业体系的构建技术,对兵团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湖南地区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与云地闪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园  洪超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11):115-120
为了找出湖南地区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与云地闪特征以及关系,利用湖南省2007年闪电定位系统和长沙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对湖南省周边地区闪电特征及其与雷达回波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及周边地区云地闪分布具有明显时间分布不均特征,大多发生6、7、8月,月初和月末为高峰期,日分布呈双峰值变化,主峰在16:00—17:00,次峰在20:00—21:00,17:00左右日均频数最高,对应雷电灾害最为严重。雷达回波面积及强度与云地闪频数及强度存在明显对应关系,云地闪频数越大,强度越强,则雷达回波面积越宽,强回波出现几率越大。大于50 dBz雷达强回波中心形成前15 min到30 min时间内,一般都有云地闪发生。雷达回波位置与闪电发生区域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