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香菇反季节低架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宝军 《食用菌》2017,(5):63-65
<正>平泉县2007年开始香菇反季节覆土栽培,品种以L18为主。由于多年覆土栽培,黏菌危害严重,三潮菇后菌棒腐烂严重,经济效益严重下滑。2011年引进新品种L808,进行香菇反季节立棒栽培试验,经过四年的试验、示范、推广,栽培技术成熟,经济效益显著,单棒纯收入达到2元以上。香菇立棒栽培的子实体,菇柄弯曲,相对层架栽培,优质菇少,采菇、注水不方便。为了利用原香菇反季节覆土栽培设施,生产出优质菇,操作时又方便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泥墙式和覆土式两种出菇方式、覆粘土和沙子、施加营养液与否对工厂化杏鲍菇二次出菇的子实体性状和产量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立棒覆土栽培较泥墙式栽培出菇晚、菇形差,但产量高;覆粘土较覆沙土子实体品质和产量均有提高;施加营养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子实体品质和产量。  相似文献   

3.
正香菇反季栽培就是冬季制作菌棒,春夏季出菇。因北方山区夏季较南方凉爽,具有相对较大的昼夜温差,能够实现反季栽培香菇,经济效益较好。但是北方的盛夏季节每年总有一段时间的高温高湿天气,极易造成香菇菌棒腐烂,制约反季香菇的发展。覆土地栽模式和立棒畦床模式在高海拔地区和林下栽培香菇能够实现菌棒安全越夏,但是这两种栽培模式土地利用率低,虽然单棒产量不低,但单位面积土地上的产量低,适合一家一户小  相似文献   

4.
不同栽培方式对鲍鱼菇生长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以玉米秸秆和玉米芯作栽培主料,采用棚内菌袋出菇和露地覆土出菇方式栽培鲍鱼菇,研究鲍鱼菇菌丝生长、子实体性状、营养成分和产量表现。结果表明,配方1菌丝长势浓密、粗壮,配方2菌丝长势弱。在各栽培方式中,处理3(配方1,露地覆土出菇)鲍鱼菇子实体性状表现好,产量和生物转化率最高,分别达每30袋8.34 kg和61.78%,且氨基酸种类丰富,营养成分含量高。但露地覆土出菇方式和棚内菌袋出菇方式相比鲍鱼菇子实体产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反季节覆土袋栽香菇优质高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佩瑛  林海芳 《食用菌》2000,22(5):31-31
覆土袋栽香菇是我县首创的香菇栽培新模式,誉称 长汀模式 "。采用该模式栽培香菇,具有菇形特佳,产量极高,高温易出菇,管理极省工等突出优点,是目前较先进的香菇栽培模式。特别是反季节覆土袋栽香菇,盛产优质夏秋菇,经济效益更高。现将反季节覆土袋栽香菇优质高产技术简介如下:1 选用良种 本所选育的 南山 1号"优良香菇菌株为首选良种,该菌株具有高温型,菇大圆正,肉厚实,柄中生,产量高,盛产优质夏秋菇,适宜保鲜或干制出口。2 季节安排 菌筒制作,1 2~ 2月;覆土转色,3~ 4月;出菇管理,5~ 1 2月。3 菌筒制作 ①备…  相似文献   

6.
反季节覆土袋栽香菇优质高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覆土袋栽香菇模式是我县首创的香菇栽培新模式 (长汀模式 )。采用该模式栽培香菇 ,具有菇形佳 ,产量高 ,高温易出菇 ,管理省工等优点 ,是目前最先进的香菇栽培模式。特别是反季节覆土袋栽香菇 ,盛产优质夏秋菇 ,经济效益更高 ,是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现将反季节覆土袋栽香菇优质高产技术简介如下。1 选用良种 本所选育的“南山 1号”优良香菇菌株为首选良种。该菌株具有温型极高 ,菇体大 ,菇肉厚实 ,菇柄中生 ,菇形圆整 ,产量高 ,盛产优质夏秋菇 ,极适宜保鲜 (或干制 )出口。2 季节安排 菌筒制作 :12月~ 2月 ;覆土转色 :3月…  相似文献   

7.
试验通过对立架式栽培的高温香菇不同注水量试验,研究其对出菇、品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环境条件条件下,增加头潮菇注水量对高温香菇出菇时间没有影响,但可以增加头潮菇的菇蕾发生数、提高头潮菇二潮菇的子实体品质及产量,进而提高每棒总产量。  相似文献   

8.
夏季覆土栽培香菇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温生产的技术问题,但仍存在3方面的技术障碍:一是夏菇高温栽培容易受杂菌感染而出现烂棒;二是覆土栽培使菇体粘带泥沙,影响质量;三是表面菌皮容易硬化,影响产量。浙江省庆元县食用菌科研中心经过多年试验研发出香菇水培技术,具有管理方便、产量高、品质好的优点。很好地解决了我国高温栽培香菇的多个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9.
徐彦军  邹琴  刘洋  张凌峰 《食用菌》2012,34(5):28-29
采用不同脱袋覆土方式栽培姬菇,分析各处理对姬菇菌丝生长情况、子实体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并对姬菇子实体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处理1姬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性状表现较好、产量最高(2.70 kg/m2)并与对照(袋栽出菇)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覆土栽培姬菇的子实体脂肪、多糖、粗纤维、蛋白质含量比对照高,鲜味更浓郁.  相似文献   

10.
以陕西省洛南县的烟草废弃物(秸秆)为试验材料,白黄侧耳为供试菌株,进行不同配比烟草秆和棉籽壳栽培白黄侧耳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供试配比范围内,烟草秆所占比例减少,白黄侧耳子实体产量增加;试验配方5栽培的白黄侧耳,菌丝长势好,生物学转化率比配方6(CK)还高;子实体中烟碱含量低于国家食品农药残留标准,重金属镉、汞、铅、砷的含量远低于国家食用菌重金属含量标准。  相似文献   

11.
《食用菌》2021,(5)
为了解培养料中桑枝屑含量对秀珍菇菌丝生长、产量及子实体中硒元素等营养成分的影响,筛选出产量高、成本低、富硒栽培料配方,开展桑枝屑料栽培秀珍菇试验,比较不同配方秀珍菇菌丝生长情况、生物转化率、经济效益及子实体硒、粗多糖、粗蛋白、氨基酸的含量。试验表明,桑枝屑比例为60%左右,秀珍菇菌丝洁白、粗壮,生物转化率和利润最高;子实体中硒含量随桑枝屑含量增加而增加,而粗多糖、粗蛋白、氨基酸跟桑枝屑添加量无明显相关性;第2潮菇、第3潮菇的硒含量均比第1潮菇高。  相似文献   

12.
榆黄菇的三种高产栽培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榆黄菇的蔬菜露地立体栽培模式、露地简易菇棚覆土栽培模式、林地仿野生栽培模式等3种栽培模式,并结合它们所产榆黄菇子实体形态、生物学效率、经济效益进行观察和测试比较,认为榆黄菇林地仿野生栽培模式所产子实体形态好,生物学效率和经济效益最高,其次为露地简易菇棚覆土栽培模式,最差的为蔬菜露地立体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3.
通过试验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柴达木大肥菇子实体在人工驯化栽培过程中,不同覆土厚度子实体发生时间无显著差异;子实体单株重量随覆土厚度的增加而增大,在一定覆土厚度指标范围内产量随着覆土厚度的增加而增加,一潮菇产量达到4.79kg·m^-2。其丛生菇率、子实体高度、茵柄直径、茵盖直径、茵柄高度等性状指标随覆土厚度加大均呈现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对5个不同来源的香菇菌株菌丝生长速度、始菇期、出菇产量、子实体商品性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庆科212和868单棒产量最高;庆科212、538、808的菇形较好,菇大、菌肉结实较厚、菌柄较短、菌盖直径与菌柄长度比较大;庆科212和538菌龄较短,较适合秋冬菇栽培,且第一二潮菇占比较高,可尝试作工厂化栽培香菇菌株。  相似文献   

15.
《食用菌》2015,(5)
分别研究了高温香菇代料栽培增氧时不同刺孔数量和深度对菌棒转色率、菇蕾形成、子实体品质、鲜菇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刺孔数量和刺孔深度的增加有助于香菇菌棒的转色。当刺孔数为80个(深度2 cm),刺孔深度为1 cm(刺孔数为40)时,头潮菇的菇蕾数最多,但菇蕾分化稍迟。不同刺孔数量及深度对高温香菇的子实体性状、品质均有一定影响,但各指标间在四个出菇潮次中的规律不明显。当刺孔数为80个(刺孔深度2 cm)时及刺孔深度1 cm或2cm(刺孔数为40)时,香菇的均产量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16.
大棚、大田、林下三种栽培模式栽培大球盖菇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大棚栽培的大球盖菇菌丝生长受温度影响较小,冬季发菌几乎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大棚栽培的菇潮数、子实体产量及生物转化率略高于林下栽培模式,大田栽培的菇潮数、子实体产量及生物转化率最低;林下栽培大球盖菇一等菇产量占比最高,为46.34%,大棚栽培与林下栽培的二等菇产量占比相当,大田栽培三等菇产量占比最高,为43.29%。  相似文献   

17.
随着代料香菇栽培技术的推广普及,从传统秋菇栽培模式发展到夏菇、高棚架花菇等多种栽培模式。但是栽培工艺需搭建菇架及菌筒人工注、浸水。为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林木资源消耗,提高代料香菇竞争力,我们经多年的探索研究,总结出一套经济适用的代料香菇覆土地栽生产模式。夏菇覆土地栽大大简化了栽培操作程序,省去搭建菇架及菌筒浸(注)水工本,提高了香菇的品质。其菇形圆正,肉质肥厚结实,菇柄短小挺直,保鲜菇合格率高,商品经济性状好,菇质鲜美脆嫩,市场竞争力强,出菇期长,产量高而稳,经济效益高,深受广大菇农的欢迎。现将其…  相似文献   

18.
测定了稻草、谷壳、亚麻屑三种栽培料及其栽培的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子实体中三种重金属(铅Pb、镉Cd、砷As)的含量,并比较了栽培前和第一潮菇出菇后栽培料中重金属含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谷壳栽培的大球盖菇子实体中的有害重金属Pb、Cd、As含量均低于《食用菌卫生标准》和《绿色食品标准——食用菌》中规定的限值,因此,谷壳是适宜大球盖菇栽培的栽培料。  相似文献   

19.
采用杏鲍菇菌渣、碎稻草和杏鲍菇菌渣、牛粪两种栽培基质,草炭土、黄泥土、石灰和谷壳、黄泥土、石灰两种覆土材料,组合成3种栽培模式,以双孢蘑菇W192为试验品种,通过测定生育期性状、菇体性状及产量等农艺性状的考察结果:菌丝生长时间模式1短于对照,采菇期比对照提前19天;模式1前三潮菇平均产量较高,每平方米达12.57kg,产投比较高,为3.26,但不同潮次间子实体菌柄性状有显著差异,且春菇子实体肉质没有对照紧密。  相似文献   

20.
选择香菇作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架栽、立栽、地栽和林下覆土栽培共4种栽培方式进行比较试验,通过测定并分析出菇后菌棒中的灰分、有机质、氮、磷、钾含量,研究不同栽培模式下香菇菌棒养分利用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4种不同的香菇栽培模式,出菇后的菌棒中营养元素都有所剩余,菌棒越靠近地面,其氮和磷的生物转化率越高。除有机质外,林下覆土栽培模式下的香菇菌棒中残留的营养元素最少,生物转化率最高。从菌棒养分转化方面考虑,推荐使用林下覆土栽培模式栽培香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