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稻、鱼、蛙生态养殖模式尚处于示范阶段 ,刚刚起步就显示出许多优势 ,是“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的好模式 ,值得研究、推广。1 稻、鱼、蛙生态养殖模式和条件1 1 稻、鱼、蛙生态养殖模式稻田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小环境 ,田中种稻 ,水里养鱼 ,田、水的空间再养美蛙 ,形成生态养殖的框架。水稻选择抗病力强 ,产量高的品种 ,鱼选择以鲤、鲫为主的杂食性品种 ,蛙选择当前养殖技术较成熟、生长较快的美蛙。在稻、鱼、蛙的种养结构中 ,以蛙为核心主体带动稻和鱼。因此 ,用灯光诱蛾作为蛙的主食品 ,蛾多的时候可作为鱼的饵料 ,蛾不足的…  相似文献   

2.
市场与信息     
福建省水稻底下养对虾 中国首创的“稻底养虾”技术日前在龙海市获得成功, 1万多千克在稻田养殖的对虾开始上市。 在稻田的四周挖一条宽 1米多,深 0.5米左右的沟,然后在稻田里灌上一定深度的水,并在正常生长的水稻下面放养对虾、沙虾、草虾等品种,这就是“稻底养虾”模式。这种方法使得水稻与虾形成良性循环的生长系统,具有减少病虫害、投料少,肉质好等特点。由于这种方法不增加养殖水面,不影响水稻生产,又能快速增加收入,因此受到农民欢迎,目前龙海“稻底养虾”面积已达 330多公顷。 据介绍,每 667米 2稻田可养虾 35千克,…  相似文献   

3.
通过开展小面积稻田养殖黑斑蛙试验研究,实现每亩产黑斑蛙986.16千克、水稻454.13千克,纯收益12510.98元/亩,且有效降低了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强了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取得了水稻、水产“双水双绿、稻蛙双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互促进、同步提升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永新县里田镇合田村稻田养鱼历史悠久,利用“稻田养鱼、鱼养稻、稻鱼共生互利”原理,把池塘鱼种培育方法引入到稻田中进行,既增加了稻谷产量,又节约了鱼种培育饲料,是一种良性生态养殖模式。其中以中稻田池沟式鱼种养殖最为成功,培育的草鱼体长达14厘米以上,平均亩产量125千克。鱼种收入超过水稻收入。现就该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海洋与渔业》2008,(10):33-34
稻田生态养殖模式是以“稻鱼共生”理论和“稻田轮作”模式为基础,通过加高和固化田埂,提高水位,改善稻田种养生态条件;改水稻密植为适当稀植,扩大鱼类活动空间,并改善水稻通风条件,减少水稻病害发生;选种高分蘖能力的水稻品种,确保大田水稻穗数和稳产高产;改依赖化肥生产为通过加强鱼类投饲增肥增产等措施,以建立稻田良陛循环的生态体系,实现少施化肥农药,提高产品品质,实现稻田养鱼种稻,高产优质促增效,稻谷和鱼双丰收。稻田生态养殖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稻鱼共生”生态养殖模式;二是稻鱼共生与种养轮作模式,冬闲田养殖龙虾与种植单季稻轮作。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福建山区稻田生态种养技术,发展山区生态渔业,2013年将南平的邵武市、武夷山市、松溪县、光泽县及浦城县等五地分别作为稻鱼共作、稻鳖共作、稻鳅共作以及稻虾轮作等4种模式的稻田生态种养技术的示范,示范面积共73.33 hm2.结果表明,各示范点由于充分利用了稻田的生态效应,在不施用农药和渔药、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和稻谷产量不减的基础上,均产出了生态、健康的稻米与水产品.水稻单作模式的稻谷产量为495.7 kg/667m2,利润为439元/667 m2;稻田生态种养模式的稻谷平均产量为517.2kg/667 m2,水产品平均产量为60.6 kg/667m2,平均利润2 183元/667 m2,增加了利润1744元/667 m2,是水稻单作模式的5.0倍.稻鳖共作、稻鱼共作、稻虾轮作以及稻鳅共作四种稻田生态种养模式分别是水稻单作模式单位利润的34.7倍、5.0倍、3.4倍和1.7倍.稻鱼共作模式中武夷山示范点稻谷产量比水稻单种模式增加18.7%,平均利润是水稻单种模式的10.2倍.实践证明,新形势下的稻田生态种养模式对于确保粮食安全、发展生态高效的水产养殖业和种植业,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研究和示范表明,与平作种稻比较,在稻鱼菜、鸭多元复合生态模式中,水稻可平均增产10%以上,同时每667m^2平均增收鲜鱼55.8kg,成鸭14.6kg,蔬菜等经济作物47.3kg(按稻田面积计算);稻田肥力提高,水稻土壤全N、P、K和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了20.1%、57.3%、17.3%和18.9%;水稻植株虫口量最少。稻鱼菜、鸭多元复合生态模式的总收入达到1000元/667m^2以上,大大提高了稻田的产出和效益;其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在O.5以上,属良性循环的高效多元复合生态农业模式.文章最后介绍了稻鱼菜、鸭多元复合生态模式的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池塘主养黄颡鱼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黄颡鱼人工养殖技术, 2000年,笔者在建湖县大溪河开发公司进行池塘了主养黄颡鱼试验,养殖面积 1.1公顷,收获黄颡鱼 2 822千克,花白鲢鱼种 1 860千克,折合每 667米 2产黄颡鱼 176.4千克,花白鲢鱼种 116.3千克,每 667米 2产值 3 630元,获利 1 180元,与主养四大家鱼比,每 667米 2增收 300~ 400元,现将有关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养殖池塘的选择 黄颡鱼养殖对池塘要求不高,一般用于养殖成鱼的池塘均可养殖黄颡鱼,池塘主养黄颡鱼要求水量充足,水质清新,进排水方便,面积 0.2~ 0.33公顷,最大不超过 0.67公顷,黄颡鱼喜…  相似文献   

9.
稻田生态养鸭养鱼是以稻田为基础,以稻田种稻、田中养鸭、水中养鱼的立体养殖模式,达到水稻高产、养殖成本低效益高的目的,稻鸭鱼生态养殖环境条件要求苛刻,日常管理要求严格,根据生态学原理处理好水稻、鸭子、鱼的关系,熟悉掌握种养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0.
肖培弘 《内陆水产》2003,28(11):46-46
利用冬闲稻田养鱼既可提高稻田的利用率,又可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减少禾苗病虫害,减少来年的农药、化肥支出。另外春季种禾苗时可以免耕、节省人工,并可获得稻鱼双丰收。通过稻田工程改造、科学放养和管理,每667米~2可产商品鱼150~200千克,亩获纯利800元左右,投入产出之比为1:2,可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现将冬闲稻田养鱼技术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1.
王文彬 《齐鲁渔业》2007,24(7):21-22
稻田养殖小龙虾,是广大农村充分利用稻田资源,增加单位面积产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种养结合项目。在种植稻田的田块内养虾,能除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可少施化肥,少喷农药,能使稻谷增产5%~10%,每667m~2可产小龙虾80~100kg,每667m~2增纯收入800元左右。现将小龙虾稻田养殖技术要点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稻田生态种养技术是指利用生态学原理,将水稻种植和水产品养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稻鱼、稻蟹、稻虾、稻鳖共生,种植、养殖相互促进,综合效益大幅提升的一种新技术模式。2011年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在京山县的2块稻田中进行了稻田生态种养试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苏秀文 《齐鲁渔业》2005,22(12):34-34
2004年我们在垦利县胜坨镇开展了水稻与日本沼虾、河蟹、鱼类高效生态混养,通过利用稻田内的水、肥、杂草等,为鱼、虾、蟹提供特定的生活条件,改变了单纯的种植、养殖模式,从而达到“稻养鱼虾,鱼虾蟹养稻,种植增产,养殖增收”的目的。通过在当地推广,平均每667m^2增产稻谷91kg,生产水产品51kg,形成了适宜在当地推广的高效生态稻田养殖模式。该生态养殖模式具有节地、节水、节肥、节药、增产、增收等多种效果。现将主要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2000年桃江县发展农户养殖南美螺6.67公顷,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将其养殖技术介绍如下。1 场地选择养殖南美螺的稻田要求水源充足,进水、排水方便,不受洪涝影响。稻田面积600~700米2为宜。2 场地建设在稻田四周挖30厘米深、1米宽的沟,面积大的稻田在中间适当增加几条横沟,田垅高50厘米,保证稻田水深15~20厘米,在放幼螺前10天,用生石灰40千克/667米2消毒,并换水两次,田两侧设进、排水口。3 幼螺投放种螺一般在4月初开始产卵孵化,孵化的幼螺要集中培育,当长至8~10克再分批投放,每667米2投放6万~8万个为宜,适当疏养有益…  相似文献   

15.
<正>在稻-鳅种养系统中耦合黄鳝养殖,是一种新型的稻渔生态种养模式。黄鳝是肉食性鱼,能吃掉稻田中部分有害昆虫,起到生物防治虫害的作用;黄鳝和泥鳅在稻田寻食、爬行,除去稻田的一部分杂草,减少了中耕除草和农药用量;黄鳝和泥鳅的残饵、粪便又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优质的有机肥料;稻、鳅、鳝生态种养模式运用有机物多层次利用技术和物种互惠共生技术,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本文通过对水稻单作模式和稻、鳅、鳝综合种养模式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16.
王树林 《内陆水产》1996,22(3):16-16
稻田鱼、蛙结合养殖技术我国有数亿亩的稻田面积,有很多的稻田都可发展水产业。稻田中水温高,富氧,pH值适宜,有水稻遮荫,饵料丰富;稻田鱼、蛙结合立体开发,就是鱼、蛙、稻综合养殖种植,即把水稻种植业与水产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使两种不同的生产在同一场所进行...  相似文献   

17.
苏秀文 《内陆水产》2005,30(10):20-20
2004年笔者在垦利县胜坨镇进行了水稻与日本沼虾、河蟹、鱼类高效生态种养试验,通过利用稻田内的水、肥、杂草等,为鱼、虾、蟹提供特定的生活条件.改变了单纯的种植、养殖模式,从而达到“稻养鱼虾,鱼虾蟹养稻,种植增产,养殖增收”的目的。经当地推广,每667m^2增产稻谷91kg,生产水产品51kg。现将主要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稻鱼蛙共生效益培增顾宏兵为了开辟牛蛙养殖新环境,摸索提高稻田农业经济效益的新路子,近两年来,江苏省如皋市雪岸乡的一些牛蛙养殖户,利用自家稻田进行了“稻鱼蛙共生”试验。两年的实践证明,稻鱼蛙综合经营,良性循环,每667m2稻田净收入可达2000~250...  相似文献   

19.
HACCP(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体系是国际上普遍认可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在养殖和加工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稻蛙共生是指在种植水稻的田块中同时养殖蛙的一种种养结合模式,其充分利用蛙的生态价值来降低稻田病虫害风险以及农药使用成本、改善土壤成分、增加稻田的产量,从而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在稻蛙共生综合种养模式中应用HACCP体系能够减少风险,进一步实现稻蛙综合种养无害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最终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水稻种植大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谷物的产量一直居世界第一位。在温饱问题逐渐得到解决的同时,人们对粮食品质的追求也在不断的提高。随着水稻种植技术的不断改进及生态农业、增效、环保等诸多概念的提出,稻田综合种养模式逐渐形成并趋于成熟。稻田综合种养是一种以水稻为主、兼顾养殖的互利共生的稻田生态养殖模式,该模式在提升粮食产量、提高粮食品质的同时,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不但出售养殖动物可增加收益,由于品质的提高,水稻的产出效益也明显增加。经过多年的发展,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也从原来单纯的稻鱼共作向稻虾共作、稻蟹共作、稻蛙共作、稻鸭共作等诸多种模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