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吴春年 《内陆水产》2000,(10):39-39
主要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鱼病是我国养鱼史上危害鱼的种类最多,危害鱼的年龄范围最大,流行地区最广,流行季节最长,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目前此病的名称较多,有叫溶血性腹水病、出血性腹水病,也有叫出血病、细菌性败血病等。其病原体有: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鲁克氏耶尔森氏菌和弧菌。 1症状 疾病早期及急性感染时,病鱼的上下颌、口腔、鳃盖、眼睛、鳍基及鱼体两侧轻度充血,鳃丝苍白,此时肠内尚有少量食物。严重时鱼体表严重充血以至出血 (内出血 ),眼眶周围也充血,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内积有淡…  相似文献   

2.
一、草鱼细菌性出血病与病毒性出血病 1.症状与诊断草鱼细菌性出血病:发病后鱼体表充血,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内积有大量腹水并有溶血现象。早期肠道内有少量食物,并且有充气的现象、多粘液,同时鳃丝末端腐烂。草鱼病毒性出血病:病鱼体表各组织器官或组织出现斑点或块状出血,甚至全身出血,  相似文献   

3.
一、肠道败血病病原: 由鲶爱德华氏菌感染引起。 症状:病鱼全身有细小的红斑或充血,肝脏及其它内脏器官也会有类似斑点,鳃丝苍白,眼球外突。体腔充满带血的体液;后肠肛门常有出血症状,肠内充满带血的或淡红色的黏液。病原感染脑部时,病鱼常作环状游动,不久死亡。  相似文献   

4.
1、病毒性出血病 病原体 由呼吸弧病毒引起,病毒的个体极小,呈颗粒状。 基本症状为:器官或组织充血和出血。从外表症状上看,病鱼的口腔、上下颌、头顶部、眼眶周围、鳃盖、鳃及鳍条基部充血,有时眼球突出;剥除鱼的皮肤,可见肌肉呈点状或块状充血、出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呈鲜红色;肠道充血呈鲜红色,肠内无食物,鳔、胆囊、肝、脾、肾也有出血点或布满血丝,个别情况,鳔及胆囊呈紫红色,或有局部出血。  相似文献   

5.
细菌性败血病又称暴发性流行病,是我国养鱼史上危害鱼的种类最多,危害鱼的年龄范围最大,流行地区最广,流行季节最长,危害养鱼水域类别最多,造成的损失最大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通过实际观察与理论学习,针对细菌性败血病的发病特点、流行情况、防治措施等作了一些探讨,以期提高细菌性败血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杨翠平 《内陆水产》2003,28(9):31-32
1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败血病症状主要症状为病鱼口腔、头部、眼眶、鳃盖表皮和鳍条基部充血,鱼体两侧肌肉亦轻度充血,鳃丝苍白等。随着病情的发展,体表各部位充血症状加剧,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解剖病鱼,可见鳃灰白,有时紫色,严重时鳃丝末端腐烂。腹腔内有黄色或红色腹水,肝、脾、肾肿大。肠壁充血,肠管内无食物。发病规律该病流行季节4~11月份,流行呈暴发性,来势猛,流行范围广。主要危害鲫、团头鲂、鲢、鳙、鲤、草鱼、青鱼等鱼类。发病鱼为1龄以上鱼种和2龄鱼。死亡率为20%~80%。防治方法(1)用生石灰彻底消塘消毒,池底淤泥过深的…  相似文献   

7.
养鳖塘暴发了出血性败血病,发病率70%以上。经检验,病原体为嗜水气单胞菌。投喂高敏药物药饵,结合水体消毒,更换斯水,鳖病很快治愈。  相似文献   

8.
细菌性败血病是我国目前危害鱼的种类最多,范围最宽、流行地区最广、流行季节最长及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传染病。该病主要由嗜水气单胞菌及温和气单胞菌引起。发病后的鱼体表充血,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内积有大量的腹水和溶血现象,肠道内无食物.有很多的黏液;有时伴有眼球突出,鳞片竖起,鳃丝末端腐烂等现象。  相似文献   

9.
宽鳍鱲浅谈     
细菌性败血病又称暴发性流行病,是我国养鱼史上危害鱼的种类最多,危害鱼的年龄范围最大,流行地区最广,流行季节最长,危害养鱼水域类别最多,造成的损失最大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通过实际观察与理论学习,针对细菌性败血病的发病特点、流行情况、防治措施等作了一些探讨,以期提高细菌性败血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0.
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病(Viral haemorrhagic septicaemia,VHS)是由弹状病毒引起鲑、鳟、狗鱼和大菱鲆的一种烈性传染病,表现为出血性败血症,致死率极高。本病主要流行于欧洲及北美,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必须申报的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疫病。  相似文献   

11.
<正>鸡巴氏杆菌病,又叫禽霍乱或禽出血性败血病,是由巴氏杆菌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本病的发病特征是病禽的肝脏有针头大小、边缘整齐的灰白坏死点,还可见心脏出血、肺脏水肿、肠道出血等败血性变化,本病多发于成鸡,雏鸡较少发病,  相似文献   

12.
《内陆水产》2001,26(6):30-30
鱼类暴发性出血病是鱼类细菌性疾病,也称暴发病、出血病。1 病原目前经初步鉴定,病原体共分3个类型:(1)鲁克氏耶尔森氏菌;(2)气单胞菌;(3)河孤菌。其中气单胞菌为主要致病菌。2 症状患病早期,从外观观察,病鱼的口腔、腹部、鳃部、眼眶、鳍及鱼体两则呈充血症状。剖开腹部,肠道内尚见少量食物。随着病情的发展,上述体表充血现象加剧,出血症状明显。此外常伴有眼眶周围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红肿等症状。腹部明显可见内脏器官(如肝、脾、肾等)肿大受到损害,腹腔内积有黄色或红色腹水,肠道充血,充气且贫血症状,有时呈…  相似文献   

13.
唐兴本  李茂才 《齐鲁渔业》2005,22(11):26-27
1 疔疮病(洞空病) 1.1病原体毕布利沃菌。 1.2病状尼罗罗非鱼的胸部、腹部、臀部的基部发炎、出血,身体侧部出血、溃疡、鳞片脱落,患部出现空洞。  相似文献   

14.
《内陆水产》2001,26(10):33-33
根据广东、福建、江苏等地养殖户反映2001年是鳜鱼出血病爆发流行,危害严重的一年。发病早期的病鱼,目观症状,可见病鱼上下颌、口腔、鳃盖、眼眶、鳍基部及体表两侧轻度充血。严重时病鱼体表两侧严重充血或出血,眼眶周围严重充血,肛门红肿。有的鱼腹部膨大,眼球突出,少数病鱼出现竖鳞、鳃丝末端腐烂的现象。解剖后发现鳃颜色较淡,有的鳃丝边缘有轻度腐烂现象。脾、胃肿大、色淡、胆囊膨大、贫血,肠道充血发炎,常有大量粘液,一般没有食欲,有的肠腔内积水或有气泡。肠系膜及肝脏有分散的出血斑点,鳔壁充血。有的严重的病鱼腹…  相似文献   

15.
《科学养鱼》2007,(4):83-83
一、赤皮病 赤皮病原体为荧光假单胞菌,又称荧光极毛杆凿。病鱼主要表现为鱼体表面局部发炎,鳞片松动脱落,以腹部两侧最为明显,背鳍或全部背鳍基充血,鳍条末端腐烂,鳍间组织被严重破坏,呈典型“蛀鳍”并伴有水毒寄生,呈继发性感染。病鱼肠道有时亦发炎或充血。  相似文献   

16.
侯树鉴 《科学养鱼》2001,(10):41-41
鲢鱼细菌性败血病是由细菌引起的流行病,症状表现为:病鱼的颔部、口腔、鳃盖、体侧和鳍条基部出现局部或全部的轻度或严重充血,部分鱼因眼眶充血而出现突眼。剖腹后,腹腔内有黄色或血红色腹水,肝、脾、肾脏肿胀,肠壁充血。本病近年来在池塘、水库经常发生,6~8月易发病,尤以大雨过后,洪水流入池塘、水库更易发生。有些池塘、水库连续2~3年发病,且发病迅速严重,死亡率高,同水体中以鲢鱼最为严重,其它鱼则较轻。鲢鱼属滤食性鱼类,不摄食人工颗粒饵料,口服难以给药,治疗本病以体外消毒为主,如生石灰25~30毫克/升;…  相似文献   

17.
<正>目前虹鳟常见疾病有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和寄生虫性疾病等几大类。本文对虹鳟养殖危害较大又较难治愈的病毒性疾病的病原、症状与防治方法做了综述,希望能对养殖者提供参考和借鉴,使其提高对病毒性疾病的了解,科学防控,以减少病害带来的经济损失。一、病毒性出血败血病(VHS)1.病原病原体为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中的艾格特维德病  相似文献   

18.
倪斐 《科学养鱼》1997,(1):28-28
上海市崇明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的科技人员,配合县农委水产办,在1996年6月20日至7月23日,对全县500亩以上的21个养殖场进行了鱼类病害调查。在调查中发现淡水养殖鱼类主要疾病有锚头鳋、赤皮、肠炎、烂鳃、中华鳋、细菌性败血病,其中以细菌性败血病危害最大。调查的21个养殖场,发病面积4107.7亩,占21个场成鱼塘面积的20%,死鱼重量为18088.5公斤,平均每亩死鱼4.41公斤,造成经济损失达7.24万元。按此推算,全县成鱼塘总面积31820亩,发病面积约6488亩,死鱼重量约28614公斤,经济损失11万余元。细菌性败血病在该县广泛流行的原因主…  相似文献   

19.
鲤鱼出血性败血症是近年来严重威胁鲤鱼高产养殖的传染性疾病。据调查统计,目前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广泛流行。 鲤鱼出血性败血症,症状可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初期食欲减退,剖后多见内脏出血,中期表现为肠炎,后期彻底废食,并见体表出血初期病鱼外观与健康鱼基本一样,但用剪刀从肛门沿腹部剖剪,打开体腔,则见体腔内有血液渗积,两鳔室背部充满红色血丝。中期多见肛门红肿,皿周皮肤充血发红,剖后可见肠管充血。后期可见鳍基充血发红,鳃盖出现红色血丝,体表两侧及腹部,出现点状或片状红斑,鳃丝肿胀,附有粘液;肛门红肿外突;重者眼球肿大外突犹如金鱼。病鱼死前有的可见到游动缓慢,失去平衡,或侧翻滚动,或伏于池底,或头钻于污泥中。如将这种病鱼刮去鳞片,则可见体表红斑出血处皮肤充血发红。揭去皮肤则可见肌肉成片状弥漫性出血,鲜红犹如浸染色素。  相似文献   

20.
鲟鱼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卫华  于勇 《淡水渔业》2003,33(2):16-17
嗜水气单胞菌 (Aeromonashydrophila,Ah) ,是一种重要的人—畜—鱼共患病的病原菌 ,可以感染多种鱼类并造成大量死亡 ,是无脊椎动物 (如虾)和脊椎动物 (如鱼 )养殖的一大杀手。 2 0 0 2年 9月江苏省东台市某养殖场养殖的俄罗斯鲟(Acipensergueldenstaedti)、杂交鲟 (bester)发生大量死亡 ,病鱼的主要症状为病鱼腹部、嘴四周、眼睛、硬鳞基部出血 ,肛门红肿。剖检有淡红色腹水 ,肝脏肿大呈土黄色 ,有坏死灶。肠系膜、脂肪组织和生殖腺等有出血班。后肠及螺旋瓣出血发炎 ,并充满泡沫状粘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