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稻壳烧制纳米二氧化硅装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小芳  胡大为 《农机化研究》2006,(10):127-130,139
通过折回平行的螺旋推进器布局结构实现稻壳定向运动,采用从空心转轴中央通入供给燃烧的空气和燃烧筒外包裹冷却水层的方式实现稻壳的可控温度燃烧。燃烧过程连续进行,燃烧余热回收利用预热供给燃烧的空气,提高燃烧效率和能量利用率,烧制好的成品能迅速脱离高温环境得到冷却。保证稻壳灰的活性,并可以实现规模化生产。机器除应用于低温稻壳灰的烧制外,还可应用于高温稻壳灰与炭化稻壳等相关稻壳产品的生产,以及其他有机质的燃烧与炭化,具用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JCG-6型秸秆餐具盒给料机的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秸秆粉及稻壳粉替代塑料制作一次性餐具盒,最大的优点是用后能较快自然降解。并可用其做饲料或肥料肥田,不存在污染环境问题。开展可降解一次性秸秆餐具盒项目研究的目的,就是利用农作物秸秆粉、稻壳粉为原料。开发绿色餐具,根治白色污染。  相似文献   

3.
生物质燃料是将农作物秸杆、木屑、锯末、花生壳、玉米芯、稻壳、树枝、树叶、干草通过压缩成型直接利用的燃料。无任何添加剂和粘结剂。是一种可再生清洁能源。生物质成型燃烧成本较低,经过致密成型后生物质燃料密度和强度都得到提高,便于运输和燃烧。它作为化石能源的补充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  相似文献   

4.
我国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秸秆、农林产品加工废弃物等可再生资源非常丰富,这些原料经过回收资源化利用,一方面可以给企业创造利润,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生物质成型燃料直接作为锅炉燃料供热取暖,对保护环境、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改善生态、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都具有重要作用,是生物质能利用的一种有效途径.我国生物质能利用尚属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5.
李伟 《当代农机》2023,(3):34-35
分析了农作物秸秆回收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农作物秸秆回收利用开展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农作物秸秆处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作物秸秆数量巨大,一般农民采用田间燃烧的方式处理,这会污染生态环境,甚至引起火灾。而采取秸秆还田、秸秆饲料化处理方式,不仅可将废物变作可利用资源,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还会收到良好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农作物秸秆还田方法,重点分析了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处理措施,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我国地膜种植覆盖面积和产量位于世界第一,全国每年地膜使用量超过120万吨以上,覆盖面积接近3亿亩。地膜的大量使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农作物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但是地膜对农业环境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不可忽视。如何防止地膜带来"白色污染",实现废旧农膜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8.
1稻壳发电稻壳占稻谷总量的20%,因主要成分是粗纤维和木质素(占81%),营养价值低且合农药残毒,故不宜作饲料。长期以来,在我国稻壳大多作为燃料和废弃物,非常可惜。本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稻壳煤气发电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稻壳发电的工作原理是将稻壳通过煤气发生炉产生煤气,再用煤气驱动煤气内燃发动机带动发电机组发电。煤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红,燃烧热值为5338KJ/M3。稻壳发电系统包括:稻壳输送及加料装置、煤气发生护、滤清器、煤气发动机、发配电系统、灰渣排放装置。一…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一方面,能源进口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矿物质燃料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农作物秸秆及农林剩余产物是一种燃烧性能良好的生物质燃料,现已成为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目前,我国每年秸秆产量达6亿多t,相当于3亿t标准煤;另外,还有大量的农林剩余产物和其它生物质废弃物。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农作物秸秆和林业废弃物的有效利用逐年减少,大多数农作物秸秆和农林剩余物被废弃或焚烧,不仅浪费了资源,使土壤矿化,而且严重污染了环境,还容易引发火灾、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等。  相似文献   

10.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的农作物秸秆资源非常丰富。一直以来,农村做饭、烧水都是直接燃烧农作物秸秆、木柴等获取能源,不仅浪费资源,更降低了热效能;不仅造成环境污染,更使人们的健康受到危害。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科技的持续投入,农业秸秆利用技术日益成熟,科研部门研发出户用秸秆气化炉投放农村市场,它将农作物秸秆、农林废弃物等有效地转化为燃气,使用方便、干净卫生,改善了农村做饭、烧水等生活卫生环境。  相似文献   

11.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作物秸秆属于农业生态系统中一种十分宝贵的生物质能资源。农作物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对于促进农民增收、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以及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针对目前我国农作物秸秆产业一直处于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和低产出等不良状况,着重论述农作物秸秆用作肥料还田、畜牧饲料、生活能源、工业原料以及秸秆基料等用途的利用现状,同时分析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给出应对该类问题的解决措施和相关建议,希望达到进一步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工作目的,加快推进作物秸秆的商品化和资源化利用,以期实现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充分利用稻壳的燃烧特性出发,给出了一种稻壳热风炉结构的设计、计算方法,此计算方法对于挥发份较高的植物质为燃料的热风炉设计,计算同样适用。  相似文献   

13.
发展秸秆综合利用利国利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年产农作物秸秆6亿多t,可利用秸秆约4.8亿t,相当于北方草原打草量的50倍。陕西年产农作物秸秆2500万t,其中小麦玉米秸秆1700万t。但由于秸秆利用技术发展迟缓,配套机械设备发展慢,不少农民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农民看不上秸秆利用的经济效益,致使大量的秸秆被堆放于渠边、路边、场边、地边,  相似文献   

14.
稻壳的科学开发与综合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稻壳的物理机械特性,重点探讨了合理开发利用稻壳的工艺方法及途径,稻壳膨化后可作为肥料改良土壤;稻壳可作为无土栽培的原料或用饲养畜禽的饲料;利用稻壳粉可生产一次性可降解餐具;还可以用膨化稻壳粉为原料制取单细胞蛋白饲料等。  相似文献   

15.
正为了适应我国农业生产向生态农业,质量效益型农业发展的需要。回收农作物茎秆,变废为宝。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青贮饲料只能解决一段时间的喂养。黄贮饲料成为畜牧业发展新风向标(黄贮是指成熟的茎秆)。秋天到了,农作物收割后,满地的茎秆无法回收,而且我省秋季收获时间短,留给秋整地时间更短,农民为了完成一年的生产进度,土地黑色越冬,农民只能焚烧茎秆,造成一段时期的雾霾天气。只要收割后的茎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垦区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 ,也是水稻种植和大米生产的大户。目前 ,全垦区水稻的种值面积达80 0 0 km2 (合 12 0 0万亩 )以上 ,按亩产 5 0 0 kg计算 ,年产量在 6 0 0万吨以上 ,稻米出米率约为 6 8% ,稻壳的排放量约为 10 0万吨 ,稻壳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多年来一直在探索一条综合利用的好路子 ,而利用稻壳发电是其中的首选。近年来提出利用稻壳加工成高密度的棒形燃料来代替原煤发电的办法。通过黑龙江垦区建设的三江热电厂利用稻壳棒代替原煤作燃料的燃烧试验来进行分析。由于稻壳的发热值没有化验 ,无具体数据 ,经用发电量反…  相似文献   

17.
王帮高 《当代农机》2009,(11):19-20
在胶东半岛莱州湾畔,有一处远近闻名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它就是山东省莱州市同发农作物秸秆回收专业合作社(简称同发秸秆专业合作社),这个合作社收集周边村庄农作物秸秆,用于制浆和制作饲料,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由此推动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被莱州市政府评为“双十佳市级示范合作社”和烟台市“50强农民经济合作组织”。  相似文献   

18.
王帮高 《山西农机》2010,(11):10-11
近年来,莱州市涌现了鑫龙农机服务合作社、同发农作物秸秆回收利用专业合作社、粮丰农机专业合作社和维松农机专业合作社等一大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合作社,同时还涌现了明方颗粒饲料有限公司、莱州福裕榻榻咪床垫厂等一大批秸秆加工企业。正是这些加工农作物秸秆的专业合作社和生产企业,做大了莱州秸秆经济的新篇章,加快了莱州生态农业绿色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9.
朱新民 《当代农机》2012,(11):18-19
近年来,因农民焚烧秸秆而导致的空气污染与交通事故不断发生,如何有效回收利用秸秆成为困扰各方的一大难题。近期获悉,江苏金泰高能饲草饮料公司(以下简称金泰公司)利用环保高科技项目为秸秆回收、变废为宝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其技术特点是将农作物秸秆"煮熟"变成美味奶牛饲料,吃了这种新型饲料的奶牛,体格更强壮、产奶量更  相似文献   

20.
农作物秸秆作为生物质资源没有被很好地利用,反而因焚烧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加大禁烧力度不如帮农民找到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秸秆利用办法,变废为宝使之服务于农业、效力于社会。概述了我国目前秸秆综合利用的现状,及秸秆综合利用机械研制开发应用情况,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