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熊猫栖息地主食竹类种群结构和动态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4~1990年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态观察站,海拔2300~3400m地带,对主食竹种拐棍竹(Fargesia robusta)和冷箭竹(Bashania fangiana)种群的空间结构和数量动态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初步了解到它们的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消长规律,可作为保护和发展大熊猫的食物基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筹建于1987年,1993年被林业部正式批准建立,其任务是:“拯救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增加种群数量,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探索发病、生养繁殖的规律,提供发展及合理利用的途径,为国际友好及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对栖息在找省秦岭林区的大熊猫、金丝  相似文献   

3.
根据2000—2001年甘肃省第3次大熊猫调查资料,利用SPSS和SAS软件,对甘肃省大熊猫栖息地生境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大熊猫主要栖息在以缺苞箭竹为优势的下木种群森林群落中,其垂直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海拔1600~2800m处,水平分布在文县和迭部一带;竹类种群的特性、地理环境和森林群落的完整性是大熊猫栖息生存的3个主要综合要素;甘肃省大熊猫的生境特征基本稳定,但该区竹类种群的正态性分布和人为干扰强度是构成其生境不稳定的重要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大熊猫生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0~2001年甘肃省第3次大熊猫调查资料,利用SPSS和SAS软件,对甘肃省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生境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大熊猫主要栖息在以缺苞箭竹Fargesia.denudata为优势的下木种群森林群落中,其垂直活动范围主要在海拔1 600~2 800 m间,水平分布在文县和迭部一带;竹类种群的特性、地理环境和森林群落的完整性是大熊猫栖息生存的三个主要综合要素;甘肃省大熊猫的生境特征基本上稳定,但该区竹类种群的正态性分布和人为干扰强度是构成其生境不稳定的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5.
2月28日,国家林业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1864只,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375只,野生大熊猫栖息地面积为258万公顷,潜在栖息地91万公顷,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17个市(州)、49个县(市、区)、196个乡镇。有大熊猫分布和栖息地分布的保护区数量增加到67处。国家林业局副局长陈凤学在发布会上指出,当前,部分大熊猫局域种群面临生存风险,栖息地破碎化严重,圈养大熊猫种群间遗传交流不足,保护管理能力仍需加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矛盾十分突出,保护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6.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空间利用与生境选择动态特征研究,是深入了解野生大熊猫种群动态及生境状况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大熊猫保护的主要科学依据。本文基于2001年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2012年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及2016年保护区野外生境调查数据,研究了草坡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种群空间分布动态变化和生境选择动态特征。结果表明:空间利用方面,随着草坡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增加,大熊猫的空间利用面积扩大了45.62%,大熊猫在空间分布上有明显扩散的现象。生境选择动态方面:在选取的7个微生境因子中,草坡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对坡向、海拔、坡度的选择趋向于均衡选择、向高海拔选择、向较大坡度选择;对坡型、植被类型、森林起源、主食竹类型的选择并无明显变化。在一定空间和食物资源条件下,种群数量急剧增加产生的生境压力导致大熊猫对生境的空间利用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大熊猫对生境利用面积的扩大和对一定生境的适应表明野生大熊猫有着明显的环境适应和迁移扩散能力。因此,在较大时间尺度上研究保护区野生大熊猫种群的空间利用变化与生境选择动态变化特征,能够了解大熊猫种群的种群动态和对不同生境因子的需求程度,对野生大熊猫种群保护及生境恢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凉山山系野生大熊猫现状及保护对生活讨论杨旭煜,李红英(四川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管理站)凉山山系位于大熊猫(Ailuropodamelanoleuca)分布区的南端,其境内栖息的大熊猫数量占现存大熊猫总数的13.9%,居大熊猫分布的六大山系的第三位。...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卧龙自然保护区现状的调查分析,从战略发展的角度阐述了目前卧龙自然保护区在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作好卧龙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更好地发挥其在全国自然保护区中的示范和窗口作用,促进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有效地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持区内生物多样性,以及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9.
长青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管理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青保护区坚持在大熊猫栖息地开展保护科研一体化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及大量的信息和数据。实践证明:保护科研一体化对恢复已遭受破坏了的大熊猫栖息地生境,促进大熊猫栖息地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了解和掌握以大熊猫为主的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及其分布规律,及时救治伤病野生动物和防控森林病虫害,控制区内非法活动和人为干扰,增进周边社区群众的保护意识和参与性保护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羚牛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近年来,受益于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严格管护,与大熊猫同域分布的羚牛种群数量得以快速增长。2005—2008年,对卧龙自然保护区羚牛的分布及其时空动态调查表明:羚牛在保护区内的绝大部分(93.33%)区域均有活动痕迹;且年际间的总遇见次数和遇见率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可能是该保护区内羚牛的种群数量增加,分布范围有所扩大的原因。羚牛夏季和秋季主要活动于海拔较高人为活动较少的区域,冬季主要活动于该保护区山体中部的范围,拐棍竹林对羚牛的活动影响较小。保护区管理者需要控制当地村民到海拔较高的区域活动,以避免干扰羚牛的正常活动,或者被羚牛伤害。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桑园自然保护区和周边地区大熊猫栖息地的分布状况,大熊猫种群的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归类,针对存在的各类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案,为进一步保护好现有的大熊猫栖息地,扩大和联接周边栖息地范围,促进大熊猫种群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秦岭黄柏塬地区大熊猫保护现状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秦岭黄柏塬地区大熊猫分布区的社会经济、森林资源、景观资源、大熊猫生存现状及大熊猫栖息环境的描述,分析讨论并得出:目前黄柏塬地区大熊猫生存面临的威胁.提出今后保护大熊猫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12月22日,6只大熊猫告别了它们的“故乡”———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的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前往雅安碧峰峡新的居住地。至此,全球首次大熊猫大规模迁徙计划大功告成。据介绍,随着圈养种群的迅速增加,有效的疾病防治便成了保证大熊猫种群安全的重要措施。为保证大熊猫的种群安全,拓展大熊猫的生存空间,推动大熊猫保护事业的发展,国家林业局一年前就决定在适宜的地点再建一处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经有关部门及大熊猫保护专家对雅安地域的调查论证研究,决定在此建立“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从大熊猫分布密集…  相似文献   

14.
科学全面地分析大熊猫栖息地特征,提升栖息地质量对大熊猫自然保护地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核密度估计法、聚类和异常值分析工具研究了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并从地形、植被类型、植被盖度、植株密度等方面分析了长青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特征。结果表明,大熊猫种群核密度高值区位于县坝村北部、洋县国有华阳林场、朝阳村北部以及洋县国有茅坪林场东部;聚类和异常值分析结果表明,大熊猫种群显著性高值聚集区位于县坝村北部、洋县国有华阳林场的东部和西部边界、洋县国有茅坪林场东部以及朝阳村的北部,显著低值聚集区位于洋县国有华阳林场的北部边界;在地形选择上,大熊猫多集中在海拔1 400~2 500 m的急坡或陡坡,更喜爱在中下坡位和阳坡活动;在植被选择上,大熊猫多栖息在盖度0.6~0.8,植株密度为500~3 000株·hm-2的栎林、桦木林、竹林、冷杉林等硬阔林中。基于长青保护区森林资源现状,建议在洋县国有华阳林场的桦木林、栎林、冷杉林和软阔人工林,朝阳村和县坝村的栎林等郁闭度低于0.4的林地补植大熊猫喜食竹种巴山木竹(Bashania fargesii)、秦...  相似文献   

15.
卧龙自然保护区在大熊猫活动区域设定固定的竹子样方,定期进行监测,不仅掌握了野生大熊猫的活动及其主要食物的生长情况,也通过限制放牧、地震后植被恢复,高山农户生态搬迁等措施保护原始森林,恢复和扩大大熊猫栖息地,使大熊猫主食竹得到更好地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综述和分析了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森林土壤、水文状况、森林植被、食物资源、伴生动物和人为活动等生态因子的特征及其大熊猫与各因子的相互关系,以期为保护大熊猫和大熊猫野外放归试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大熊猫栖息地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的生境是指生物生活繁衍的场所,由生物与非生物环境构成.近几个世纪以来,物种绝灭的速度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最重要的原因是生物生境被人为破坏.对保护生物的生境评价,是分析这些物种种群减少和濒危原因的重要手段,同时其能为制定合理的保护对策提供依据.根据大熊猫生境分布特点,将影响大熊猫生境质量的因素分为非生物环境因子、生物环境因子和干扰因子,探讨大熊猫生境评价的指标体系,为大熊猫栖息地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大熊猫是一种古老的动物,堪称活化石,是我国的国宝,有当今“世界明星”之美称。同时也是“政治动物”,世界各国人民都对其十分敏感和关注。大熊猫分布于我国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对大熊猫保护的好坏,关系到我国在世界上的声誉。本文拟就陕西省大熊猫的保护发表一些浅见。一、大熊猫在陕西的分布与特点1974、1983和1987年,经对陕西省大熊猫资源三次调查,确认在秦岭的洋县、佛坪、太白、周至、宁陕五个县有大熊猫分布。大熊猫主要栖息在秦岭南坡海拔1000—1800米  相似文献   

19.
四川冶勒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大熊猫和扭角羚等珍稀濒危动物及其生态系统的保护区,位于小相岭山系,是小相岭大熊猫种群遗传基因交流的关键走廊地带和集中分布区,对现今最濒危的大熊猫野生种群-小相岭大熊猫野生种群的保护和生存延续,防止种群衰退和灭绝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该保护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  相似文献   

20.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存威胁因素与保护对策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共有大熊猫16只左右,数量虽不多,但它们却是秦岭大熊猫分布的最北缘。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的发现和种群数量的稳定,以及大熊猫栖息地不断得到保护,在动物地理演化分布上具有重要科学价值。本文分析了威胁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存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今后保护管理对策,为更有效保护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