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5 毫秒
1.
碳铵复混粒肥对水稻的增产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元昌  陈万才  魏正仓  束中立 《土壤》1991,23(6):316-318
目前,碳酸氢铵仍为我国的主要氮肥品种,约占全国氮肥总量的50%以上。由于它具有易吸湿和易挥发损失的缺点,因而其氮素利用率不到30%。早在70年代,一些研究者为了提高碳铵氮素利用率而将碳铵压粒深施,其利用率可提高到50%以上。  相似文献   

2.
基肥不同施用方法对水稻生长及稻田周围水体污染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表明,水稻基肥机深施及机前全层湿润施较耙面肥增产9-14%,氮肥的稻谷增产量提高55-76%,水稻对肥料氮素的当季吸收利用率提高4.4%-13.0%;水稻基肥(碳铵)机深施及机前全层湿润施用后,氮肥绝大部分进人士层,并迅速呈NH4+态被土壤颗粒吸附.随水流失进人稻田周围水体的N素比耙面肥者减少60%-70%,这对减少N肥损失、减轻N素进入稻田周围水体造成水质污染及改善水环境质量均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施肥方式对不同小麦品种生长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的氮肥施肥方式对不同小麦品种苗期生物量、氮素吸收、氮肥利用率和土壤氮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氮素吸收不同,不施氮时,小麦生物量、植株氮积累量均表现为氮高效品种>氮低效品种.施肥方式影响小麦氮素吸收,对于不同小麦品种,均表现为侧深施较混施有利于氮素向小麦转移,且侧深施肥具有氮肥利用率高、氮素损失少、土壤残留多等特点,不失为小麦的一种良好的施肥方法.  相似文献   

4.
不同施肥对春玉米产量、效益及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农民习惯施肥、氮肥减量及减量后移、氮肥一次性深施对春玉米产量、效益、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转移情况及氮的吸收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习惯施肥处理(N用量 280 kg/hm2,口肥和拔节期追肥比例为1:4,N280/2,)相比,氮肥减量后移处理(N 用量240 kg/hm2,口肥、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追肥比例为1:2:2,N240/3)增产3.91%,增收592 元/hm2;氮肥一次性深施处理(N 用量240 kg/hm2,播种时一次深施在15cm处,N240/1)增产11.48%,增收2032元/hm2;氮肥减量后移处理(N240/3)和氮肥一次性深施处理(N240/1)的经济系数、后期干物质和氮的转移量、转移效率及对子粒的贡献率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NUE)、氮肥农学利用率(ANUE)、氮素吸收效率(NUPE)和氮肥偏生产力(PFP)、氮收获指数(NHI)也显著提高。氮肥减量后移处理(N240/3)花后干物质和氮的积累量及占总量的比例最高;氮肥一次性深施处理(N240/1)花后干物质和氮积累量较高,但所占比例较低;习惯施肥处理(N 280/2)干物质和氮积累量较低,但所占比例较高。由于关于一次性施肥存在较多争议,因此尚不能认为氮肥一次性深施方式可以替代农民习惯施肥;而氮肥减量后移处理既获得了较高的产量,也提高了氮效率,是一种科学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侧深减量施缓释肥对水稻生长、氮素利用及土壤肥力等的影响,本研究以两系杂交稻品种晶两优534和三系杂交稻品种宜香优2115为供试材料,通过设置R150(一次性机械侧深施缓释肥150 kg·hm-2)、R120(一次性机械侧深减氮20%施缓释肥120 kg·hm-2)、R96N24 (基肥侧深施缓释肥96 kg·hm-2, 穗肥撒施尿素24 kg·hm-2)、N150(基肥人工撒施尿素90 kg·hm-2,穗肥撒施尿素60 kg·hm-2)、N0(不施氮肥)5种不同的氮肥施用处理,分析机械侧深减氮施肥对机插稻产量形成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侧深施用缓释肥显著提高了机插稻分蘖数、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率和土壤肥力,对机插稻产量和氮素利用存在显著影响。侧深施缓释肥显著提高了机插稻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两品种均以一次性机械侧深施用常规施氮量缓释肥处理(R150)的产量最高,比2次人工撒施常规尿素处理(N150)平均增产13.05%。采用机械侧深施肥,减氮20%的“基缓追速”处理(R96N24)产量均高于与人工撒施常规施氮量处理(N150)。R96N24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和产量均高于N150。综上所述,与人工撒施常规尿素相比,采用机械侧深施基肥能保证水稻整个生育期对氮素的需求,显著提高机插稻氮素利用率;缓释肥减量20%侧深施可保持土壤肥力和产量不减,达到减氮稳产的目的。本研究结果为机插稻优质绿色高效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6.
长期氮肥减量深施对双季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合理减少氮肥用量是解决我国当前稻田生态系统氮素损失量大、氮肥利用率低等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长期减少氮肥投入能否维持水稻产量和稻田土壤肥力还不清楚。以我国南方典型红壤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连续7年化肥深施结合不同氮肥用量措施下双季稻产量、氮肥偏生产力、根际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和土壤肥力的差异特征,探讨长期氮肥减量的可行性,为制定适宜的双季稻田氮肥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12年,在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开始设置氮肥减量深施长期定位试验,以常规施氮 (CF,早、晚稻施氮量均为N 150 kg/hm2,基追肥均为表层撒施) 为对照,基于化肥深施,设置3个氮肥水平 (N1,减氮30%;N2,减氮23%;N3,减氮16%)。每年早、晚稻收获计产,并于2018年早、晚稻分蘖期、拔节期和成熟期采集水稻根际土壤,测定土壤无机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同时测定晚稻成熟期根际土壤pH、有机碳和全量养分含量,研究长期氮肥减量深施对双季稻产量和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  【结果】  与CF处理相比,深施条件下,减氮16%~30%处理早、晚稻分蘖期根际土壤无机氮和速效钾含量无显著变化,但减氮23%和30%处理早稻分蘖期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降低;拔节期和成熟期根际土壤NH4+-N和NO3–-N含量分别提高了4.26%~109.00%和2.56%~65.50%,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3.10%~32.60%和5.94%~42.40%,保证了双季稻生育中后期氮磷钾养分的稳定供应。在化肥深施基础上,连续7年减少16%~30%氮肥用量提高了氮肥偏生产力,早晚稻增产4.37%~32.70%,并维持土壤有机质和全量养分含量的稳定。  【结论】  结合化肥深施,在常规氮肥用量(150 kg/hm2)基础上减少30%氮肥投入,双季稻根际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不会降低,甚至高于撒施。因此,长期减施氮肥结合深施可以维持双季稻的产量和稻田土壤肥力的稳定,显著提高氮肥偏生产力。  相似文献   

7.
15N研究吉林黑土春玉米对氮肥的吸收利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伟波  李运东  王辉 《土壤学报》2001,38(4):476-482
用1 5N示踪技术在吉林省中部黑土地区进行田间微区试验 ,研究不同氮肥追施深度与次数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两次深追肥处理 ( 1 0~ 1 5cm)比当地传统的垄上一次浅追肥处理 ,肥料氮的利用率从 2 4 5 %提高到 39 0 % ,氮肥深施并增加追肥次数能有效地提高利用率 ;肥料氮的总损失为 1 6%~ 2 7% ,土壤残留率为 34%~ 5 4 % ;吸收的标记肥料氮中有 1 /2是在 8月 1日以后籽粒形成期被玉米吸收利用的 ;氮肥损失的 70 %~ 90 %是在追肥以后 35天期间发生的 ;施肥的激发效应较弱  相似文献   

8.
水稻基肥机械深施及肥料运筹方式效果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IGF—175型旋耕化肥深施机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氮肥机深施与合理肥料运筹方式相配套,较氮肥基肥面施增产12%~17%,每kg标准氮肥的稻谷增产量从27kg提高到31~39kg,每kg氮素的稻谷增产量自137kg增加到155~195kg水稻对氮肥的当季吸收利用率提高7%~14%。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侧深施肥对川西平原区机械直播水稻产量形成和氮素利用的影响,本研究以常规籼稻黄华占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不施氮肥(N0)、尿素2次撒施(TF)、尿素1次撒施(UB)、尿素侧深施(UM)、尿素和缓释尿素混合侧深施(SRUM)对机械直播水稻干物质积累,氮素积累、转运、分配,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播水稻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总量、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产量均表现为SRUM>UM>TF>UB>N0。SRUM和UM茎叶氮素表观转移量、茎叶转移的氮对籽粒氮的贡献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SRUM茎叶干物质转运量显著高于UB和UM,增幅分别为28.97%和4.17%。SRUM和UM有效穗数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产量分别较UB增长8.00%和12.95%。与TF相比,UM、SRUM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提高11.35%、46.94%,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7.22%、25.88%。相比其他施氮处理,SRUM能够显著提高直播水稻的有效穗数、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吸收总量、茎叶氮素表观转移量和茎叶干物质转运量,同步提高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可见,SRUM既能减少机械直播水稻的施肥次数,又能增产增效,值得大面积推广应用。本研究为川西平原直播稻的轻简化生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一次性根区施控释尿素对再生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研究控释尿素不同的根区施肥方式对根区土壤无机氮含量及再生稻生长的影响,为实现再生稻轻简化施肥和氮肥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田间试验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CK)、农民常规分次施氮(FFP)、一次性根区5 cm浅施控释尿素(RF1)、一次性根区10 cm深施控释尿素(RF2)、一次性根区分层5和10 cm施控释尿素...  相似文献   

11.
张敏  姚元林  田玉华  高佳璐  尹斌 《土壤》2022,54(5):890-895
通过田间原位和微区同位素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对水稻生长、氮肥利用和氮素损失的影响,并从土壤氮素转化探究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与常规表施CT处理相比,尿素深施DT和尿素深施下配施有机肥DT+M显著降低土壤15N-NH3排放,DT和DT+M的15N -NH3排放因子分别为0.19%和0.37%,比CT分别降低95.8%和91.7%。(2)与表施相比,氮肥深施显著提高了植株地上部和根系对15N的吸收,减少了15N的损失。不同施肥措施中,DT+M的15N损失最小,比CT低48.7%。(3)深施能够增强土壤对NH4+-N的固定,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DT和DT+M的氮肥利用率较CT分别增加了69.8%和59.1%。此外,深施还有助于水稻产量的提高,但DT处理的增产效果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DT+M处理增产作物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12.
过维钧 《土壤》1979,11(1):20-23
碳铵造粒深施是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有效办法,目前已在很多地方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水稻田中氮肥损失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15  
综述了水稻田中氮肥损失及减少氮肥损失的措施。主要涉及稻田中氮肥的损失途径、损失程度、测试方法及减少氮肥损失的主要措施。这些措施有实施生态农业政策、优化氮肥管理,包括确定适宜的施氮量,氮肥深施,根据水稻生育期需肥特点合理运筹,平衡施肥,控施(缓施)肥料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14.
通过模拟深松机具下的深施肥技术,研究了深施磷肥对旱地冬小麦产量、根系生长、水肥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深松条件下深施磷肥平均效果比传统施肥增产38.5%,20 cm和40 cm各施一半的效果最好,但深施到20 cm和深施到40 cm之间差异不显著。深施磷肥促进了小麦根系在土层内的生长发育,提高了小麦根系总量,尤其是深层根系总量明显增加,这对旱地冬小麦吸收深层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是十分有利的。深松条件下,深施磷肥的水分利用系数比传统施磷提高了8.4%。此外,深施磷肥有助于冬小麦在整个生育期内磷素的均衡供应,  相似文献   

15.
农田中氮肥的损失与对策   总被引:461,自引:4,他引:457  
评述了我国有关农田中氮肥的损失及其对策的研究结果。主要涉及农田中氮肥的损失程度、途径和机理;氮肥损失对环境的影响;减少氮肥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技术原则和主要措施。这些措施包括确定适宜的施氮量,以及采用深施水肥综合管理、平衡施肥、腺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液态分子膜等。  相似文献   

16.
水稻氮肥机械化深施效果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IGF-175型旋耕化肥深施机进行水稻基肥深施肥效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基肥碳铵机深施较耙面肥及全层施肥分别增产12.2%及5.9%,氮素的稻谷生产能力提高65%及25%,水稻对氮肥的当季吸收利用率提高7.09及3.55个百分点;IGF-175型旋耕化肥深施机是实行水稻基肥机械化深施的新型机具,对推广化肥深施和实现施肥机械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石灰性潮土上不同氮磷组合(氮均为15N标记)和施肥方式下的小麦盆栽试验,探究小麦氮吸收利用情况与氮肥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不同氮磷组合为尿素(N1)与硫酸铵(N2)配施磷酸二氢钙(P1)和磷酸氢二铵(P2);不同施肥方式为全土混施(A),垂直方向距土壤表层5 cm、水平方向距小麦根系0 cm条施(B),垂直方向距土壤表层5 cm、水平方向距小麦12 cm条施(C)3种。研究表明:(1)P1N2、P2N1和P2N2组合的B施肥方式的小麦籽粒15N累积量均显著高于A施肥方式,以P1N2的B施肥方式最高,为0.37 g·盆-1,氮肥在一定土层条施深施显著优于全土混施;(2)P1N2、P2N1和P2N2同一肥料组合的不同施肥方式之间,B施肥方式的15N示踪法氮肥利用率显著高于A,高肥力土壤选用15N示踪法氮肥利用率更为合适。上述结果为潮土小麦种植合理施用氮肥和科学评估氮肥利用效率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刘世全 《土壤》1977,9(3):152-154
大量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说明,水稻的氮肥深施,可以显著地提高肥效,这是因为铵态氮肥深施到淹水土壤的还原层,抑制了硝酸态氮的生成,从而减少了反硝化的脱氮作用所造成的氮素损失。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在不同尿素类型与施用深度下,冬小麦开花后旗叶光合性能和光系统Ⅱ(PSⅡ)性能及氮素利用的差异,以期为协同提高氮素利用效率与籽粒产量,简化小麦生产过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5—2016年与2016—2017年冬小麦生长季进行试验,以‘济麦22’为供试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尿素类型处理(T)为主区,施用深度处理(D)为裂区。尿素类型包括普通尿素处理(T1,基追比为4∶6)与普通和控释尿素配施处理(T2,普通尿素、硫包膜尿素、树脂包膜尿素以4∶3∶3混合一次性基施),施用深度为地下5 cm (D1)与10 cm (D2)。测定了开花后旗叶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OJIP),及不同生育时期地上植株氮素积累量。【结果】2年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普通尿素处理,普通和控释尿素配施处理可显著提高冬小麦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对穗粒数影响不显著;施用深度对2016—2017年千粒重影响显著,对2年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影响不显著;普通和控释尿素配合深施处理(T2D2)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尿素类型和施用深度对气体交换参数影响显著,普通和控释尿素配合深施处理可显著提高花后旗叶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显著降低胞间CO2浓度(Ci),相对延长了高光合持续期。普通和控释尿素配合处理较普通尿素处理显著提高了旗叶光系统Ⅱ(PSⅡ)反应中心对光能的吸收(φPo)、转化(φEo)以及电子在电子传递链中转移的效率(ψo);显著改善了电子传递链供体侧(Wk)和受体侧(Vj)性能,有效提高了产量形成期光合性能的稳定性。同一尿素类型下,深施处理对光系统Ⅱ(PSⅡ)性能的改善大于浅施处理。相较于普通尿素处理,普通和控释尿素配施处理可显著提高冬小麦生育中后期植株氮素积累量;相较于浅施处理,深施处理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期氮素积累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除对2016—2017年氮素生理利用率(NPE)影响不显著外,普通和控释尿素配合深施处理显著提高了2年冬小麦氮肥农学利用效率(NAE)、氮肥偏肥生产力(PEPN)、成熟期氮肥表观回收率(NRE)和2015—2016年氮素利用效率。【结论】普通尿素与控释尿素配合深施可显著提高冬小麦花期旗叶光合性能,促进氮素利用,增加产量,有利于冬小麦产量与氮肥利用之间的协同提高,省时增效效果明显,是本试验中最佳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20.
探讨在不同条件下侧深施氮(SDN)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为水稻精准施氮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搜集已发表的文献,建立了214 组SDN 和农民常规撒施(BN)下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数据库。采用整合分析的方法,研究在水稻种植区、土壤氮素含量、不同施氮量等条件下SDN 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提升幅度,采用随机森林方法明确了影响SDN 效果的主控因素。相对于BN,SDN 能够显著提高产量、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吸收利用率,提高幅度分别为4.57%、4.57%、23.94% 和21.11%。不同种植区域下SDN 对产量的提升幅度东北稻区最大。不同水稻类型下SDN 的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提升幅度不同,产量提升方面,粳稻(6.85%)> 籼稻(5.11%),杂交稻无显著提升;SDN 对氮肥农学利用率和吸收利用效率的提升幅度方面,籼稻> 粳稻> 杂交稻。不同种植模式下SDN 对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提升幅度均为单季稻> 双季稻。土壤全氮<2 g/kg、速效氮<150 mg/kg 时SDN 对产量的提升幅度较大。当SDN 的氮肥施用量≤ 150 kg/hm2 和追肥施氮均使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提升幅度较大,然而,随着SDN 施氮量的提升,增产增效幅度下降。随机森林分析结果表明SDN 对水稻产量的提高幅度主要受土壤全氮、有效磷和施氮量的影响,而其对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提升幅度主要受速效氮、施氮量和有效磷的影响。SDN 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均有显著的提高,南方稻区和长江流域采取SDN 对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增幅不如东北稻区,SDN 有利于含氮量较低的土壤水稻增产增效,且SDN 施氮量不宜超过150 kg/hm2,增效型氮肥、追施氮肥以及磷肥与SDN 配合施用利于增产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