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为了明确叶面喷施亚硒酸钠对黑豆硒吸收转运特征及籽粒硒形态的影响,采用小区试验在黑豆结荚兴盛期进行一次性叶面喷施亚硒酸钠(施硒量分别为0、6、12、18和24 mg·m-2)处理,分析比较不同浓度亚硒酸钠处理下黑豆产量、各器官硒含量、籽粒有机硒转化率和品质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各施硒水平对黑豆各器官总硒含量均有提升作用,在24 mg·m-2硒处理时各器官总硒含量最大,根、茎、荚和籽粒硒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了8.74、8.37、9.85和65.21倍,硒处理后各器官总硒含量呈现籽粒>根≈荚>茎的特点。籽粒中硒以有机硒形态存在,且有机硒转化率随着亚硒酸钠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在0、6、12、18和24 mg·m-2施硒处理时,有机硒含量分别为0.071 4、1.101 8、1.510 6、1.811 1和2.093 5 mg·kg-1,有机硒转化率分别为94.52%、84.81%、70.30%、60.11%和52.43%。叶面喷施亚硒酸钠显著提高了黑豆籽粒蛋白质含量和分离蛋白硒含量,但对脂肪含量的影响较小,在24 mg·m-2硒处理时蛋白质含量和分离蛋白硒含量分别较对照增加了2.4个百分点和117.35倍,分离蛋白硒含量占有机硒和总硒含量的比例分别为90.29%和47.39%。适宜浓度亚硒酸钠叶面喷施对黑豆产量具有促进作用,但浓度过高导致增产效果减弱。综上,叶面喷施亚硒酸钠可提高黑豆各器官总硒含量,但黑豆籽粒有机硒转化率随喷施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且黑豆籽粒有机硒主要以蛋白质形式存在。本研究结果为应用外源硒强化技术生产富硒黑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紫云英对水稻硒累积特征和糙米硒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土壤含硒量、紫云英和外源硒对水稻硒累积特征和糙米硒含量的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作物含硒量直接受土壤全硒量的影响,紫云英对土壤硒的吸收量是糙米吸收量5.13~6.07倍。增施紫云英可显著提高糙米的含硒量,施入富硒紫云英糙米含硒量为0.0910mgkg-1;施入紫云英糙米含硒量为0.0501mgkg-1。紫云英的施用量以22500mghm-2为宜。喷施适宜用量的外源硒对水稻生育性状和产量影响较小,但可迅速显著提高糙米和秸秆的含硒量,其含硒量与喷施量成正比,使无机硒的含量提高。在普通紫云英下喷施以10mgkg-1亚硒酸钠为宜,在生长期后期喷施的效果为好,其中乳熟期喷施效果更好。紫云英对水稻产量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增产幅度为2.16%~4.39%。  相似文献   

3.
以3年生露地栽培'夏黑'葡萄为供试作物,分别在开花期、坐果期、果实膨大期及果实转色期喷施浓度为0 mg·L-1(CK)、20 mg·L-1(T1)、40 mg·L-1(T2)、60 mg·L-1(T3)和80 mg·L-1(T4)的亚硒酸钠溶液,探究其对葡萄生理特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喷施亚硒酸钠对葡萄生理...  相似文献   

4.
采用田间试验法,研究了不同浓度及不同时期喷施叶面硒肥对春小麦硒素吸收、转化分配规律及硒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拔节期和孕穗期2次喷施10~20 mg/kg或孕穗期1次喷施40~50 mg/kg的亚硒酸钠溶液,都能使春小麦达到富硒标准。(2)在拔节、孕穗、乳熟期喷施40 mg/kg亚硒酸钠溶液都能使籽粒中的硒素含量达到富硒标准,孕穗至乳熟期为最佳喷施时期。(3)在生育进程中,全株硒素含量在0.062~0.187 mg/kg之间变化,平均0.086 mg/kg。叶面硒肥能显著提高各器官硒素含量,且富集效应顺序是叶籽粒颖壳茎。(4)全株硒素吸收量和吸收速率动态变化可分别用一元三次方程式和一元二次方程式定量表达。孕穗期喷施40 mg/kg亚硒酸钠溶液时,全株硒素最快吸收速率为0.030 5μg/(d·株),与对照相比,提高了9.5倍,出现时间提前4 d。  相似文献   

5.
以大棚种植的4年生绿芦笋"井冈701"为试材,研究不同浓度的亚硒酸钠溶液的不同施用方式对芦笋含硒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和土壤浇灌两种方式对芦笋体内硒的积累呈现不同的特点,但均能显著提高总硒含量,其浓度跟施硒浓度成正相。土壤浇灌100 mg kg~(-1)亚硒酸钠溶液可使芦笋嫩茎总硒含量在2个月以上的时期内持续稳定在100μg kg~(-1)的安全范围内,效果最好。而有机硒含量随施硒浓度的增加先升高后下降。施用适当浓度的亚硒酸钠能提高芦笋嫩茎的Vc和总蛋白质含量,改善芦笋的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6.
以3年生露地栽培葡萄户太8号为试材,采用不同浓度、不同时期叶面喷施亚硒酸钠的方法,探究提高葡萄果实硒含量方法及其延缓叶片衰老的效应。结果表明,喷硒后新抽生出副梢新叶中的硒含量与老叶中硒含量呈高度正相关(r=0. 99),硒在葡萄植株内具有移动性,可重复利用。不同浓度处理以50 mg/L亚硒酸钠处理后的果实品质最好;不同时期处理下始着色期处理后的果实品质最好。50 mg/L亚硒酸钠处理后延缓叶片衰老效果最明显。叶面喷施亚硒酸钠可有效提高葡萄果实含硒量从而提高果实品质,有效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从而增加叶片光合量进一步延缓叶片衰老。  相似文献   

7.
外源硒对芒果硒含量及果实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叶面喷施和土施外源硒对芒果叶片和果实硒含量、果实矿质元素含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富硒芒果的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以“桂热 82号”芒果为试材,叶面喷施以亚硒酸钠为硒源,设置0.0、25.0、50.0、100.0、150.0和 200.0 mg/L 6个浓度水平,于生理落果结束后,每 15 d喷施一次,连喷 2次。土施设置亚硒酸钠处理和硒酸钠处理,施肥量为 10 g/株,于花期沟施。结果表明,芒果叶片和果实中的硒含量随着叶面喷硒浓度的增加而递增。叶面喷施 50 mg/L亚硒酸钠可显著提高果实 Vc含量,200 mg/L亚硒酸钠可显著提高果实K、可滴定酸含量,100~ 200 mg/L亚硒酸钠可显著降低果实Zn、Ca含量。土施相同量的亚硒酸钠和硒酸钠均可显著提高芒果叶片和果实硒含量。土施硒酸钠叶片和果实硒含量显著高于亚硒酸钠。土施 10 g/株亚硒酸钠显著降低果实 Ca、Mg含量,土施 10 g/株硒酸钠显著提高果实 K、Vc含量,降低果实 Ca含量。叶面喷硒和土壤施硒均可显著提高芒果叶片和果实硒含量,其中叶面喷硒提高幅度远大于土壤施硒提高幅度。土施硒酸钠比亚硒酸钠更容易被芒果吸收。富硒芒果生产上推荐叶面喷施 25.0~ 50.0 mg/L亚硒酸钠,或者土施 10 g/株硒酸钠。  相似文献   

8.
硒对大蒜生理特性、含硒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以金蒜3号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通过叶面喷施不同浓度、不同次数的亚硒酸钠研究了硒对大蒜生理特性、含硒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生长期4月5日、15日和25日累计喷施1次、2次、3次3个浓度(5、10、15 mg/L)的亚硒酸钠溶液,均不同程度影响大蒜生理特性、含硒量和品质。与对照相比,叶面喷施2次10 mg/L的亚硒酸钠溶液,可显著提高叶片中光合色素含量和光合性能;能显著改善蒜薹和鳞茎品质,单薹鲜质量和单头鲜质量分别提高68.25%和29.00%,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含量分别提高73.05%、104.66%、18.95%和82.01%、51.27%、69.82%;并可有效提高鳞茎中游离氨基酸含量(38.91%),降低蒜薹中游离氨基酸含量(36.95%);同时可降低蒜薹和鳞茎中大蒜素含量,但差异不显著。蒜薹和鳞茎硒含量随硒浓度和喷施次数的增加而显著提高,最高可达19.81和23.96 mg/kg,为对照的3.85和4.41倍。综合各因素指标,大蒜以叶面喷施2次10 mg/L的亚硒酸钠为宜。  相似文献   

9.
采用温室大棚试验,研究了叶面喷施硒酸钠和亚硒酸钠对提高草莓硒含量的影响以及硒在草莓植株中的转运和分布,旨在为富硒水果的开发和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在草莓初花期进行叶面喷施亚硒酸钠和硒酸钠,当喷硒量为20、40、60 g Se·hm~(-2)时,亚硒酸钠处理40 d后草莓果实样品中硒含量分别为0.03、0.10、0.15 mg·kg~(-1)FW,分别为对照的3、20倍和30倍;硒酸钠处理40d后草莓果实硒含量分别为0.05、0.12、0.17 mg·kg~(-1) FW,是对照处理的5、24倍和34倍。但是叶面喷施的硒持续供给果实的能力有限,随着草莓果实的连续生长,后期采收的草莓中硒含量显著下降。叶面喷硒后,叶片吸收的亚硒酸钠约有30%转移到了根部,而硒酸钠则更多地累积于叶片中,转移到根部的量不到15%。草莓初花期叶面喷施硒可以显著提高前期草莓果实中硒的含量,随着采收期的延长,草莓中硒的含量显著下降,喷施亚硒酸钠的处理硒向根部转移的能力高于硒酸钠的处理。  相似文献   

10.
土培条件下外源硒对黄芪吸收和转运硒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和2种价态的硒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土壤盆栽试验方法探讨了添加不同浓度(0,2,4,6,8mg/kg土)硒酸钠(SeVI)和亚硒酸钠(SeIV)对黄芪地上部和根系硒累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添加硒浓度为2~6mg/kg的亚硒酸钠有利于黄芪地上部和根部干物质的累积,比CK增加34.55%~38.24%,但是添加硒浓度超过2mg/kg的硒酸钠抑制了黄芪植株的生长;添加不同浓度的2种形态硒均可显著提高黄芪地上部和根部硒浓度,且土壤中添加硒酸钠和亚硒酸钠的硒浓度分别与黄芪植株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SeVI:r=0.884**,SeIV:r=0.973**);随着硒处理浓度的升高,添加硒酸钠和亚硒酸钠处理的黄芪根系对硒吸收能力高于对照,转移系数和富集系数均大于1,且硒含量地上部根部,这表明土壤中添加外源硒可以提高黄芪对硒的吸收和转运能力。综上所述,在中性偏碱性土壤上施用硒酸钠和亚硒酸钠均可促进黄芪对外源硒的吸收、转运和累积,且土壤施用2~6mg/kg的亚硒酸钠对黄芪的生长和硒的累积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春小麦对不同形态Se的吸收和分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75)Se 示踪法探讨春小麦对不同形态 Se 的吸收、运转和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春小麦对 Na_2SeO_4[Se(Ⅵ)]的吸收、运转比 Na_2SeO_3[Se(Ⅳ)]快,土施时 Se(Ⅳ)和 Se(Ⅵ)在小麦植株中的分配规律相似,施用方法对 Se 的分配有很大影响。春小麦对 Se(Ⅵ)的利用率比 Se(Ⅳ)高,土施时两者相差8倍,在喷施情况下两者相差2.4倍。施用不同形态的 Se 还影响植株中 Se 的来源。在施 Se(Ⅵ)时,植株中54%~86%的 Se 来自外源 Se,而在施用 Se(Ⅳ)时,则植株中 Se 主要来源于土壤。  相似文献   

12.
外源硒矿粉对玉米硒累积及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通过生物强化的方法获得生物安全形态的有机硒,是实现人体科学补硒的重要途径。研究外源硒矿粉在生产中的合理施用量及其对作物的影响,可为富硒农产品生产提供理论与技术指导。【方法】以玉米为试材,以湖北恩施的富硒矿粉(总硒含量为180 mg/kg)为硒源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玉米对外源硒的吸收与转化及施硒对玉米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设5个施硒处理: Se 0 (CK)、 750 (Se1)、 1500 (Se2)、 2250 (Se3) 和3000 g/hm2 (Se4)。于玉米大喇叭口期和成熟期取样,测定玉米不同部位总硒含量以及玉米籽粒中总硒、 有机硒及矿质元素含量。【结果】土壤施用富硒矿粉对玉米籽粒产量和总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可显著增加玉米籽粒及各器官硒含量。随硒施用量由0增加到3000 g/hm2,玉米籽粒中硒含量由14.2 μg/kg 增加到350.3 μg/kg。除Se2处理外,玉米根系中的硒含量在收获期高于抽穗期,而玉米茎和叶中的硒含量在收获期低于抽穗期。玉米不同器官对硒的富集能力依次为根叶籽粒茎,而玉米对硒的转移系数大小顺序亦为叶籽粒茎。与对照相比,施硒使玉米籽粒中有机硒含量显著增加,不同施硒处理玉米籽粒中有机硒含量范围为12.9~302.6 μg/kg,随土壤施硒量增加,有机硒占总硒的比例从86.87%增加到90.84%,不同处理之间有机硒所占比例差异不显著。玉米籽粒总硒、 有机硒与各器官硒含量之间均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其中籽粒中有机硒与不同生育期根中硒含量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施硒可显著抑制玉米籽粒对Na的吸收,对K、 Ca、 Mg、 Fe 的吸收无显著影响,一定的施硒水平下,可促进玉米籽粒对Mn、 Cu、 Zn的吸收。【结论】施用外源硒矿粉对玉米生物量与籽粒产量无显著影响。随施硒量增加,玉米籽粒中总硒含量和有机硒含量与对照相比显著增加,但对玉米籽粒中的有机硒与总硒的比例没有显著影响。一定施硒水平下,可促进玉米籽粒对Mn、 Cu、 Zn的吸收。以纯硒施用量为750~1500 g/hm2作为硒矿粉在富硒玉米生产中的推荐施硒量。  相似文献   

13.
水网地区水稻土的含硒量及根外施硒对糙米硒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雪林  姚鼎汉 《土壤学报》2000,37(2):242-249
本文通过对嘉善县平原水稻土硒含量特征和该区水稻硒含量之间关系的调查研究表明:(1)嘉善县平原水稻土,水溶态硒含量低于一般水稻土水溶态硒的临界值(0.010μg/g),这与该区的土壤母质、地形等因素相关;(2)低硒水稻土了水稻对硒的吸收积累,因此该县出产的稻米硒含量亦普遍较低,平均含硒量低于粮食硒的正常含量范围(0.040~0.070μg/g);(3)水稻地上各部分含硒量存在差异,糠、秸杆中的含硒量  相似文献   

14.
硒对胡萝卜含硒量、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不同浓度Na2SeO3进行胡萝卜叶面喷施的田间试验,研究胡萝卜对硒的吸收、转化特点和硒对胡萝卜产量、品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施硒可明显提高胡萝卜中各形态硒含量,随施硒量的增加,有机硒转化率上升;其总硒、有机硒含量在最大处理浓度(500.mg/kg)呈最高,分别是CK的15.9和26.6倍。施硒胡萝卜产量较对照降低,但未达显著水平。营养品质中除Vc下降,P变化不一外,总糖、胡萝卜素、粗纤维、Ca、Mg、Fe、K在一定浓度下有不同程度提高。综合分析硒对胡萝卜含硒量、产量、各品质因素以及对人、畜食用的安全性,施硒量以不超过1.0mg/kg为宜。  相似文献   

15.
杜倩  王昌全  李冰  李焕秀  刘杨 《核农学报》2010,24(1):118-124
通过喷施不同浓度的亚硒酸钠和醋酸锌,研究了硒、锌及硒锌交互作用对不同季节茶叶叶片硒、锌含量以及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茶叶硒、锌含量均在春季最高,夏季次之,秋季最低。3季茶叶硒含量都在中高浓度(200~400μg/ml)的硒和低中浓度(0.2%~0.4%)的锌处理下相对较高;而锌含量在中高浓度(0.8%~1.2%)的锌和低中浓度(50~100μg/ml)的硒处理下较高;各季节茶叶硒、锌含量都在中浓度的硒(100~200μg/ml)和锌(0.4%~0.8%)配比下较高。(2)茶叶多酚氧化酶活性在夏季最高,春季次之,秋季最低。3季茶叶该酶活性均在中浓度的硒(100~200μg/ml)和锌(0.4%~0.8%)处理及其配比下相对较高;而高浓度的硒(400μg/ml)和锌(1.2%),以及低浓度(0.2%)的锌处理对春茶和夏茶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提高效应不甚明显,秋茶多酚氧化酶活性则在低浓度的硒(50μg/ml)和低浓度的锌(0.2%)以及高浓度的硒(400μg/ml)、锌(1.2%)处理下均无明显提高效应,同时低硒与低锌配比、高硒与中高浓度(0.2%~0.8%)的锌配比对春、夏、秋3季茶叶PPO活性的促进效应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黔中地区水稻土的含硒量及其对糙米硒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娟  龙健  汪境仁 《土壤通报》2005,36(4):571-574
通过贵州开阳县水稻土硒含量特征和该区水稻硒含量之间关系的调查研究表明:开阳县水稻土水溶性硒含量高于一般水稻土水溶性硒的临界值(0.01μgg-1),这与该区的成土母质、地形等因素有关。富硒水稻土使水稻对硒的吸收增加,该县出产的稻米硒含量普遍比贵州省其它地区高,平均含硒量高于粮食硒的正常含量范围(0.04~0.07μgg-1)。水稻地上各部分含硒量存在差异,糠、秸秆中的含硒量高于糙米,糙米含硒量与土壤硒含量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r=0.7861*,P<0.05)。  相似文献   

17.
贵州省土壤含硒量及其分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何亚琳 《土壤学报》1996,33(4):391-397
贵州省土壤全硒含量的范围为0.064-1.326mg/kg,平均值0.369mg/kg。全境土壤含硒有由北向东南和随地势下降而逐步增加的趋势。全省可划分为:1.低硒区2.中低硒区3.中硒区4.中高硒区。贵州多数地区土壤属中等含硒水平,少数土壤富硒,同时还有少量缺硒土壤分布。  相似文献   

18.
硒、钴配施对玉米产量及籽粒蛋白质和硒、钴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Se、Co配施对玉米产量和籽粒中蛋白质、Se、Co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Se对玉米产量无明显不良影响;单施5mg·kg-1的Co对玉米产量无明显影响,但10mg·kg-1和20mg·kg-1的Co处理可明显降低玉米产量;5mg·kg-1的Co和0.5mg·kg-1的Se配施可明显提高玉米产量,比对照(C0S0)提高35.75%。单施Se和单施Co以及Se、Co配施均对玉米籽粒中蛋白质含量无明显影响。单施Co对玉米籽粒的Se含量影响不大,而单施Se以及Se、Co配施均可明显提高玉米籽粒的Se含量。单一施Se和单一施Co可以提高玉米籽粒中Co的含量。Se、Co配施时,施Co10mg·kg-1和20mg·kg-1时,Se能抑制Co在玉米籽粒中的积累。Se、Co配施能明显改善玉米籽粒Se、Co的营养状况,且各处理玉米籽粒中Se、Co含量均低于牲畜、家禽的最大安全量。  相似文献   

19.
硒对镉胁迫下寒地水稻镉含量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施硒对不同镉污染土壤上镉在水稻各器官中的分配及稻米中镉含量的影响,探讨通过施硒降低水稻镉吸收量及在稻米中分配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以垦鉴稻6号为材料,研究添加不同浓度镉(0、2、4和8 mg/kg土壤)的条件下,施硒(0、0.07和0.14 mg/kg土壤)对水稻不同器官镉含量和镉分配的影响。成熟期整盆收获,分别测定叶片、叶鞘、茎秆、根系和糙米、精米镉含量、硒含量和干物重,计算镉积累量和分配比例。【结果】1)当土壤镉浓度在0 4 mg/kg时,水稻各营养器官和糙米、精米中镉含量随土壤镉浓度增高而显著增加,但当土壤中镉浓度4 mg/kg时,糙米和精米中镉含量增加不显著。未施硒(Se0)时,Cd2(4 mg/kg)和Cd3(8mg/kg)处理糙米中镉含量分别为0.221 mg/kg和0.234 mg/kg,分别是Cd0处理的15.8和16.7倍,均超过我国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中稻米镉的限量(0.2 mg/kg),精米镉含量未超过国家食品安全规定的限量,Cd3处理精米中镉含量最高,为0.174 mg/kg。2)相同镉浓度下,随着硒浓度的增加,水稻各营养器官和糙米、精米的镉含量和镉积累量均显著下降,糙米和精米的镉含量均低于我国国家食品安全规定的稻米镉限量,且Se2(0.14 mg/kg)处理优于Se1(0.07 mg/kg)处理。其中Cd1(2 mg/kg)浓度时,Se2处理的精米镉含量下降幅度最大,比Se0降低31.5%(P0.01)。3)镉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比例为根系茎鞘稻谷叶片。随着硒浓度的增加,镉在根系中的分配比例增加,在地上部的分配比例减少,在稻壳中的分配比例增加,在精米中的分配比例下降。在Cd1浓度时,根系镉分配比例范围为60.9%67.8%,稻谷镉分配比例为12.6%13.8%;Se2处理稻壳中镉分配比例比Se0增加5.2个百分点,而精米中镉分配比例则下降了6.2个百分点。4)相同镉浓度下,随着硒浓度的增加,植株各营养器官干物重均增加,Se2处理对干物重的影响优于Se1处理。Cd1、Cd2和Cd3浓度下,Se2处理比Se0处理稻谷干物重分别增加了6.4%(P0.01)、5.2%(P0.05)和11.3%(P0.01)。【结论】施硒可降低镉污染土壤上水稻各营养器官和糙米、精米的镉含量,并能显著降低精米中镉的分配比例,保证稻米的食用安全性,尤其在Cd加入量为2mg/kg土浓度下,施硒效果最显著,以施Se量为0.07 mg/kg处理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