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窄缝式挑坎体型及动水压强特性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窄缝式挑坎的体型布置、动水压强特性等资料的总结和分析研究,对窄缝式挑坎的体型布置和反弧收宿段动水压强的计算方法进行探讨,将反弧收缩段的窄缝式挑坎动水压强分为两部分:一为反弧段曲率边界引起的离心惯性力,二为窄缝挑坎水流横向收缩产生的附加动水压强。通过分析研究和水力模型试验,提出了窄缝式挑坎最大动水压强的估算式。研究成果可供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2.
小河水电站溢洪道体型优化试验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河水电站溢洪道试验泄流能力大于设计泄流能力,整体布置方案优化后泄流能力满足设计要求,并大大减小了工程量。针对溢流堰闸墩后产生的水冠以及出口消能段存在的问题,通过模型试验进行体型优化,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果。① 中墩由原来4.0m改成3.0m厚并在其后部以流线型尾墩相连接,基本消除了水冠,大大降低了冲击波高,泄槽水流稳定。② 经过窄缝式挑坎和斜切挑坎试验方案比较,斜切坎能够很好地适应溢洪道轴线与下游河道流态衔接,同时达到了消能和改善下游河道流态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曲面贴角窄缝挑坎是在直墙窄缝挑坎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典型消能工,目前对曲面贴角窄缝挑坎水力特性的研究还较少。通过对比分析曲面贴角窄缝挑坎与直墙窄缝挑坎体型结构、消能机理、受力特征上的差异,并从水力模型实验方面予以验证,证实曲面贴角窄缝挑坎除具有传统窄缝挑坎的优点外,还具有边墙低、消能充分、稳定性及安全性好、水舌纵向横向较为分散、底槽水舌挑距稳定有利于跨岸、下游河道冲刷深度较浅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老炉下水库工程泄洪消能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老炉下水库工程的水流条件、地形地质条件,阐述了该工程的泄洪消能设计方法,具体分析比较了挑流消能和底流消能两种方式。结论认为,采用收缩式窄缝挑坎消能方式与工程的水力及地形地质条件相适应。  相似文献   

5.
挑流鼻坎是水利工程常用的消能工,不同体型的挑坎对过流水体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为解决玛尔挡水电站因水头高、流速大、泄洪建筑物集中,但其对下游河床的冲刷要求高而导致泄洪消能严峻的问题,对其进行了整体模型试验。为满足溢洪道三孔鼻坎水舌在死水位时不冲砸本岸及左右岸坡脚冲刷深度较浅的设计要求,进行了斜鼻坎、舌形挑坎、直墙窄缝挑坎和曲面贴角窄缝挑坎四种不同挑坎体型的对比试验,通过比选,曲面贴角窄缝挑坎较好地满足了设计要求。该试验研究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针对高山峡谷地区建坝存在单宽流量大、消能范围小、布置困难等问题,结合亚碧罗水电站中的4个高低位溢流表孔,采用模型试验研究的方法,对建筑物的出口段挑流型式进行了整体优化,并对设有掺气分流墩的低位溢流表孔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高位表孔和低位表孔分别采用窄缝挑坎和掺气分流墩有效解决了消能区域集中的问题;低位表孔出口的四面体优化墩可保持挑射水流的连续且横向扩散充分;溢流表孔直线段设置的掺气设施运行良好;反弧段压力变化符合自由表面凹曲面上水流的压力分布规律,脉动压强的优势频率在0.033~0.201 Hz之间变化;反弧段局部部位的最小水流空化数为0.15,应从施工不平整度和运行方面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广东省老炉下水库溢流坝窄缝式挑坎体型、虎局水库溢洪道扩建工程消能工、惠州抽水蓄能电站下库溢洪道能工及杨溪水三级水电站溢流坝肖能工等4座水库泄洪工程消能工试验研究成果的总结,提示了泄水建设物消能工水流消能机理,优化了消能工的体型和尺寸。  相似文献   

8.
旁侧溢洪道消能新构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双层散流式消能工的工作原理、水流特性和水力计算方法。该新型消能工吸收了国内外对撞消能、倒悬、扩散等异形鼻坎的优点,特别适合于狭窄河谷、水舌落水点难以控制及河道转弯等不利地形的下游消能防冲设计工程,该消能工与等宽挑流相比,冲刷深度可降低一个数量级,与斜切扩散坎等新型挑流消能工相比,仍可减少冲刷50%,甚至可以做到不冲刷,关于双层散流式消能工的报导,国内外未见有关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双层散流工消能工的工作原理,水流特性和水力计算方法,该新型消能工吸收了国内外对撞消能、倒悬、扩散等异形鼻坎的优点,特别适合于狭窄河谷、水舌落水点难以控制及河道转弯等不利地形的下游消能防冲设计工程,该消能工与等宽挑流相比,冲刷深度可降低一个数量级,与斜切扩散坎等新型挑流消能工相比,仍可减少冲刷50%,甚至可以做到不冲刷,关于双层散流式消能工的报导,国内外未见有关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0.
峡口水电站泄水建筑物体型优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原设计表孔采用窄缝型式效果欠佳,采取大差动高低坎型式,其下泄水流在空中充分碰撞,明显提高消能效果,大大减轻对下游河道的冲刷;降低中表孔挑坎高程,可增大水舌碰撞角度,提高空中消能率;中孔出口斜坡段坡度改为-5后,可消除负压,更利于水舌扩散。  相似文献   

11.
重力坝的溢流表孔和冲砂底孔在受到河道宽度限制时,可以将冲砂底孔布置在溢流表孔下方,这种布置其过坝水流运动特性,同时泄流时的泄量,水面线和出口消能特性都会发生变化。本文结合实际工程,通过水工模型试验,对表、底孔单独泄流和同时泄流时的水力特性及其变化进行研究,发现底孔的泄量有所下降,下游冲坑深度有所增加,并且底孔内的水流运动情况也受到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结合具体工程的设计,介绍了一种结构合理、安全可靠、能充分发挥建筑材料强度的连拱箱式硬壳溢流坝,经过与实体重力坝比较,可节约投资21%,经济效益显著。该工程经过几年运营,经受了洪水考验,实践证明,非均质硬壳溢流坝在西北地区多泥沙河流上的运用是成功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该文对三门滩水电站枢纽布置及水工建筑物设计的若干特点进行了介绍,即:电站布置形式;坝轴线定位;引水渠布置;前池设计;厂房布置;闸坝设计。并进行了方案比较,各方面设计新颖独特。尤其是闸坝设计,采用了空腹填渣重力坝、框格填渣坝、升卧式闸门、双坎短池式戽消能工,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4.
通过前池水力过流情况分析和改造前现场试验,发现前池流态紊乱导致了田山一级泵站机组的剧烈振动和颤振.提出了由非连续底坎、非连续挑流墩和两道压水板组成的非连续挑流消能防沙技术措施,并对改造后泵站的运行情况进行了现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技术措施改造后,前池、进水池流态和水泵进水条件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池中断面流速分布趋于均匀且断面紊动能量明显降低;测试机组单泵流量平均提高了0.14 m3/s,水泵效率平均提高了4.99%,泵站装置效率平均提高了3.88%;消除了泵体颤振,使水泵喇叭口振动标准由4.5级烈度降低到1.8级烈度;减缓了前池和进水池泥沙淤积,使试验前池和进水池清淤时间由改造前的运行800h延长至改造后的运行1 300 h,防沙效果良好.非连续挑流消能防沙措施为多泥沙河流泵站技术改造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的发展与应用,对重力坝性能指标进行了初步探索.对坝体裂缝与重力坝性能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并分析认为裂缝是致使重力坝性能降低的主要因素与表现形式.介绍了三种性能指标,并对三种指标各自的优劣进行了探讨.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使用坝顶下游侧水平位移作为重力坝的性能指标,并结合实例对这一指标的合理性进行了详细探讨.最后,探究了位移性能指标的改进方式.  相似文献   

16.
以某河流的7个梯级水库为研究对象,合理地拟定各梯级水库不同大坝类型(土石坝、拱坝、混凝土重力坝)的溃决形式、溃口发生过程及形态,针对各类型水库漫顶即溃坝和土石坝漫顶溃坝,拱坝、重力坝漫顶过流不产生溃坝两种极限状态,运用Dam Break溃坝模型原理,计算主汛期超标准洪水和后汛期超标准洪水时梯级水库的连锁响应以及溃坝洪水向下游库群的演进过程.分析流城内各水库清坝发生的因果关系,并得出各水库溃坝发生的相对时间及各特征断面的最高水位、流量等特征值.汛期超标准洪水时流城梯级水库的溃坝模拟分析结果,为降低大坝风险、制定应急预案和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水库的安全运行,需对水库大坝进行安全鉴定,确定其安全级别。通过对滩子口水库大坝进行安全鉴定,分析了在进行复杂坝型稳定计算时应考虑的因素和方法,对组成枢纽工程的土坝、拱坝、重力坝、重力墩的结构稳定性和整个大坝的安全级别给予了评价,为该工程的安全管理、除害兴利、整治设计等提供了必要的资料。最后结合工程实践经验,讨论了在大坝安全鉴定中要注意的问题和病害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表孔连续坎虽然具有经济实用、便于施工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下泄水流过于集中,水垫塘底板冲击压力过大等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部分项目的前期设计曾采用舌型坎和短边墙坎来改善水舌入水流态。但目前还没有公式可以对这些异型坎水舌扩散进行详细的数值计算。对通过舌型坎和短边墙坎的水舌流态进行了建模计算,并在对计算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坎型条件下掺气水舌空中横向扩散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