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陈华  陈祖琴  杨敏  谢雪 《保鲜与加工》2016,16(4):112-117
分析了我国茶叶安全现状,介绍了物联网、溯源系统、射频识别(RFID)技术以及茶叶物联网关键技术,通过RFID及物联网技术整合供应链数据,建立基于RFID及物联网技术的茶叶溯源系统,以实现对茶叶的规范和高效管理,为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针对茶叶常见叶部病斑图像的形状特点,将机器学习应用于茶叶病害识别当中。以茶叶3种常见病害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支持向量机方法进行分类识别研究,对有病害的茶叶图像进行处理和特征提取,利用径向基核函数进行分类来提高茶叶病害识别率。运用分类识别方法对茶叶病害进行研究,使茶叶在发病初期就能得到更好的预防以及后期能保证茶叶的质量和产量,提高当地茶叶的销量,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种业导刊》2013,(1):36-36
用手机对准包装袋上的二维码,种子企业的基础信息、生产信息、校验信息、销售信息立刻显示在屏幕上。近日,“甘肃种子质量全程跟踪与追溯系统研究与应用”项目通过了科技成果鉴定,该项成果将二维码溯源技术应用于种子质量管理,为制种业实现召回制度建立了物理基础,对促进种业质量安全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茶叶中花青素综合提取方法及其提取液稳定性等问题,采用超声辅助、酸性乙醇提取法,综合提取分离茶叶中的花青素物质;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分析法确定最佳的提取条件,以获得花青素粗提液。研究结果表明,乙醇浓度为80%、酸浓度为0.6%、料液比1/25、提取3次,可以获得含量较高的花青素,提取率为378.25 mg/100 g。pH稳定性的研究结果表明,酸性条件下花青素保留率较高;碱性条件下花青素保留率降低。该研究将为拓展花青素的生产来源、组成鉴定、开发特色茶叶保健产品等奠定前瞻性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5.
高效监管方法与便捷追溯途径是构建种子质量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以条码为种子质量信息载体,以数码防伪查证真假种子为技术手段,构建基于WEB的种子质量安全监管与追溯系统,可以实现商品种子生产经营的质量安全监管和控制,为行业管理部门和种子企业提供了一套便捷高效、易于实施的质量溯源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针对我国进口棉花原料以及收储棉花的品种产地溯源监控技术体系缺乏的问题,探索了适用于棉纤维DNA的提取方法,旨在建立以棉纤维DNA为介质鉴定棉花品种真实性及产地溯源的体系。【方法】通过改进和优化提取方法,提取了开花后不同时间棉纤维及不同年份皮棉的DNA,以其作为模板,进行了常规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并选取13对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引物对鲁1127、石抗126和瑞杂816棉纤维DNA进行SSR-PCR扩增。【结果】此DNA提取法可提取出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年份的棉纤维DNA,随着纤维发育成熟及年代增加,所提取的DNA含量尽管有所降低,但仍能满足下游试验需求;所提取的棉纤维DNA可进行常规PCR扩增,且PCR扩增条带清晰;以13对棉花SSR引物对鲁1127、石抗126和瑞杂816棉纤维DNA进行SSR-PCR扩增,均可扩增出清晰的多态性谱带,且易于区分。【结论】该提取法适合提取棉花纤维的基因组DNA,且满足于常规PCR扩增和SSR分子标记。本研究证实基于棉纤维DNA分子标记用于棉花品种溯源切实可行,并有望为保障我国棉花产业安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采用索氏抽提法提取茶叶中的咖啡因,以95%乙醇为提取剂,利用生石灰中和乙醇提取液中含有的单宁酸,使咖啡因从提取液中游离出来,然后采用升华法使咖啡因结晶,对提取出的咖啡因样品用红外光谱进行结构鉴定,确定其成分。主要测定了市售各类不同产地茶叶中咖啡因含量,并对其中一种茶叶——铁观音不同加工方法 (以其价位或等级作为参考)的咖啡因含量进行粗略评价。在试验过程中,对相关试验条件(如提取剂体积、升华时间等)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产地溯源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食品防伪和安全,能够在生产、加工、流通过程中任何指定阶段追溯食品的产地,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关注。综述农产品与加工食品产地溯源技术研究进展,主要分析和总结食品溯源技术与原理;农产品产地溯源的化学技术研究进展,包括稳定同位素分析、矿物元素分析、有机成分分析;加工食品产地溯源研究,包括葡萄酒、茶叶、精米、苹果汁等加工食品的产地溯源研究进展;食品产地溯源的展望,并分析这一技术存在的缺陷。加工食品的产地溯源较为复杂,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究探讨。简单、快速并与化学计量学连用的技术,将是产地溯源的重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GIS支持下的农田耕地质量综合评价信息系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系统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作为系统的后台数据库,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p/Info)支持下,用Delphi全新的可视化编程环境进行二次开发,建立耕地质量综合评价信息系统。该系统既充分利用了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遥感信息处理系统软件的高级功能,又兼顾了用户使用的灵活性和实用性。该系统主要应用于农八师石河子总场土壤养分查询及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的各个环节,以提高棉花经济效益,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为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二维码技术的万宁槟榔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孟猛  邓志声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1):298-305
为推进万宁槟榔产业发展,打造万宁富硒槟榔品牌,确保万宁槟榔的质量安全。根据宁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作者在研究二维码(QR code)技术的基础上,研究分析槟榔从鲜果到初加工再到深加工的生产加工过程,设计槟榔质量安全追溯流程和编码结构,构建基于二维码技术的万宁槟榔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应用表明万宁槟榔生产加工企业通过使用该系统,提高了槟榔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实现了槟榔质量安全追溯,促进了槟榔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管理,同时为万宁市委、市政府监管提供溯源依据。  相似文献   

11.
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研究进展及在茶叶行业应用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吴迪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251-255
目前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针对食品原料、加工、运输等信息的追溯问题,缺陷产品召回困难现象,以及消费者对购买产品知情权的需求,追溯系统渐渐发展起来。本文综述了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产生的背景以及现状,并对茶叶领域建立追溯系统的意义及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白茶质量安全可追溯网络管理系统的实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让消费者购买白茶后可以追溯到白茶生产的全过程,实现白茶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便捷、实用的目标,引入条码技术,对加工的白茶进行标识,跟踪白茶的生产加工过程。并设计开发了网络化白茶可追溯系统,系统采用.NET平台设计,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Sqlserver,运用C/S(客户端/服务器)与B/S(浏览器/服务器)相结合的体系结构,将追溯信息管理系统放在互联网上,实现了白茶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网络化管理,使白茶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网络化、普及化。  相似文献   

13.
以绿茶为原料,通过改进的CTAB方法来提取分离绿茶总DNA,实验表明,所采用改进的CTAB 微量提取DNA法,可以得到高质量的绿茶总DNA,1.0 g茶样DNA含量在101~498 μg/g之间,平均249 μg/g。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10个绿茶产品进行鉴定,结果表明ISSR标记能有效地区别不同的绿茶产品,为进一步研究绿茶分子鉴定技术提取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建立了简便快速测定茶叶中甲氰菊酯和溴氰菊酯残留的固相萃取-高效薄层色谱分析方法。以乙腈为提取剂, 活性炭固相萃取柱和中性氧化铝固相萃取柱串联净化,高效薄层色谱检测。 结果表明,在给定色谱条件下甲氰菊酯(Rf= 0.49 )和溴氰菊酯(Rf=0.64)的最小检测限分别为20.0ng和10.0ng。 茶叶中甲氰菊酯和溴氰菊酯的添加回收率为94.8-108% 和90.5-102%(添加浓度0.50-10.0 mg/kg),相对标准偏差为1.71-6.22% 和3.82-6.39%。 本文所建立方法的准确性、精确性均满足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将虫草粗多糖添加入夏秋茶中,以开发出一种虫草多糖茶产品。经比较不同添加量、不同绿茶和不同干燥方式对虫草多糖茶的品质影响,表明虫草粗多糖添加量为20%~30%、以烘青和晒青绿茶为原料、经炒干的方式干燥,更有利于虫草多糖茶品质的形成。添加虫草多糖,可以明显改进夏秋绿茶的品质,将促进夏秋茶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6.
以绿茶、菊花为主要原料,研究了菊花茶饮料加工工艺中的最佳浸提方法和条件,确定了饮料的最佳调配比例。结果表明,采用微波辅助水浴法浸提得到的浸提液品质较常规水浴法的好。微波辅助水浴法浸提绿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茶、水质量比为1∶100,pH值为5,微波功率为400W条件下处理4min,在温度90℃的水浴锅中浸提5min;菊花汁最佳工艺条件为:菊花、水质量比为1∶180,微波功率为175W的条件下处理10min,在温度80℃的水浴锅中浸提15min。饮料最佳调配比例为:绿茶汁30%,菊花汁50%,白砂糖2%,柠檬酸0.02%。  相似文献   

17.
SPME-GC/MS法分析“恩施玉露”茶的挥发成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恩施玉露”茶的香气成分,有效控制茶叶质量;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SPME-GC/MS)对不同 “恩施玉露”茶的挥发成分进行分析,共分离并鉴定出59种主要挥发成分,其中含有芳樟醇、壬醛、柑橘柠烯、苯甲醇、苯基乙醇、香叶醇、2,3-辛二酮、(Z)-己酸-3-己烯酯、石竹烯、柏木烯、可巴烯、α-蒎烯、3-蒈烯、香叶基丙酮、对伞花烃等香气成分;结果表明不同茶叶样品挥发组分不同,不同品牌茶挥发组分差异相对较大,同一品牌不同茶品种挥发组分差异相对较小,该方法可用于“恩施玉露”茶化学品质等级控制。  相似文献   

18.
以杜仲叶与新鲜茶叶为主要原料,经漂烫、萎凋、揉捻、发酵及干燥等工序研制出杜仲叶复合工夫红茶。以茶叶的感官评价为评价标准,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杜仲叶复合工夫红茶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杜仲叶复合工夫红茶的漂烫工艺参数为:漂烫温度95℃,漂烫时间2 min;萎凋工艺参数为:萎凋温度30℃,萎凋湿度20%,萎凋时间3 h;人工揉捻工艺参数为:轻压10 min-重压10 min-轻压10 min;发酵工艺参数为:发酵温度30℃,发酵湿度95%,发酵时间5 h。该工艺条件下制得的杜仲叶复合工夫红茶的品质、风味俱佳。  相似文献   

19.
贵州扁形绿茶关键温度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温度控制是提高扁形绿茶品质的关键因素,为了明确贵州扁形绿茶加工工艺中关键温度的适用范围,采用L9(3)4正交实验设计,通过调控扁形绿茶加工过程中的做形温度、脱毫温度及提香温度,分析了其对扁形茶感官品质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及叶底的影响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控制的温度范围内,做形温度50℃-70℃,脱毫温度50℃-70℃,提香温度80℃-100℃,九个处理的扁形茶感官品质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在本实验设计的温度范围内可以保证贵州扁形绿茶的高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