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室内饲养和室外观察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天花井国家森林公园银杏大蚕蛾虫害的发生规律和特点。结果表明 (1)银杏大蚕蛾在天花井国家森林公园每年发生一次,以卵越冬;(2)室内饲养的银杏大蚕蛾五龄幼虫平均体长比室外幼虫小5毫米,室内蚕茧颜色为浅白绿色,而室外蚕茧为褐色至黑色。(3)室内饲养的银杏大蚕蛾的生活史与室外飞蛾基本相同,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始孵化,4~5龄时摄食量最大,成虫在6月下旬至9月下旬羽化。最好的防治时间是在第三龄幼虫之前。  相似文献   

2.
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是我国未来理想的饲料原料昆虫和食品蛋白添加剂。餐厨废弃物作为黄粉虫的饲料,既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又可降低黄粉虫的饲料成本,提高收益,开辟黄粉虫饲料的新来源,提供一条餐厨有机废弃物转化为优质昆虫蛋白的新途径。由于新疆饮食习惯和气候环境与中原内地的差异较大,饲养管理方式也因此不同,饲喂方式不当便会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本文通过大量的实验探索了新疆餐厨有机废弃物饲喂黄粉虫的技术方法,总结出新疆餐厨有机废弃物养殖黄粉虫的可行性和技术参数,为新疆黄粉虫的养殖及餐厨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研究表明,麸皮和发酵餐厨有机废弃物以重量4:6的比例配比时其死亡率最低,成本支出也更合理。黄粉虫卵孵化成幼虫后,饲喂青菜至幼虫长度达1 cm可开始配比餐厨有机废弃物的饲喂,饲养盘须保持1.5 cm厚的麸皮底基,每天饲喂配比后的餐厨有机废弃物250 g/盘,青菜100 g/盘。饲养盘中幼虫差异过大时分为8目、10目、12目、16目和30目等五个层次饲养,其密度分别为800、600、500、350、200 g/盒。幼虫室温度夏季室温保持通风,以1个/10 m2通风扇的密度安装通风设备,冬季需加热保持25℃,自然湿度即可。待黄粉虫幼虫长至8目大小时即可作为商品进行加工出售。  相似文献   

3.
选好相应面积大小的孵化室,把卵块和饲养土搅拌一起,放到孵化室内。 选用直径60~80厘米的塑料盆,每个盆内可放置4公斤种卵,每天需翻动1-2次,20-30天开始出小虫。当土元出壳后,用4毫米孔的筛子将卵块和幼虫分开。  相似文献   

4.
在实验室自然变温条件下 ,对黄粉虫 (TenebriomolitorL )龄期及其生活习性进行了初步观察 ,发现黄粉虫成虫寿命为 (45 72± 8 5 3)d ,羽化后 3~ 5d就能产卵 ;卵全天都能孵化 ,孵化率高达 88 2 4 % ,卵期为 (5 74± 0 4 4)d .幼虫历期为 (10 4 4 6± 9 79)d ,共 13龄 ,各龄历期差别明显 ;幼虫低龄时生长较慢 ,高龄及老熟幼虫生长较快 ;在幼虫生长期内以 6 0~ 6 5日龄的幼虫体重增长最快 ,平均每天每头虫可增长 4 0 91mg .蛹的历期相对较短 ,仅为 (7 73± 0 83)d .  相似文献   

5.
陈健翔 《农友》2001,(4):22-22
盆、缸、木箱、纤盒、砖池等器具都可饲养,要求内壁光滑,器具深15厘米左右。养成虫的内盒内框,要用塑料薄膜钉好,防止虫外爬和产卵不定位。养成虫的木箱,底部要装一块铁纱网,使卵能漏下去,不致被成虫吃掉。①幼虫的饲养。饲养前,要先在饲养箱、盆等器具内放入纱网筛过的麸皮和其他饲料,再将黄粉虫放入,幼虫密度以布满盛器为宜。最后在上面放上菜叶,让虫子生活在麸皮和菜叶之间。  相似文献   

6.
《农技服务》2016,(1):10-11
为了探讨不同饲料对黄粉虫幼虫生长的影响,本试验采用20%玉米粉+80%麸皮,20%黄豆粉+80%麸皮和全麸皮饲喂黄粉虫幼虫。试验结果为:采用20%玉米粉+80%麸皮,幼虫增重率最大,死亡率最低。采用20%黄豆粉+80%麸皮,幼虫增重率最低,死亡率最高。幼虫增重率、死亡率均呈现差异性显著(P0.05)。试验表明,在麸皮中添加玉米粉有利于黄粉虫幼虫的生长,可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黄粉虫高产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粉虫,俗称面包虫,为软体多汁昆虫,营养价值高,粗蛋白含量高达15%以上,还富含多种氨基酸、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是蜘蛛、蜈蚣、蝎养殖中较为优质的饲料虫.黄粉虫生长周期短、生命力强、耐粗饲、繁殖率高、生长发育快、饲料利用率高.实践证明,每4kg麸皮即可养成1kg左右黄粉虫(1cm左右),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黄粉虫为完全变态昆虫,1个世代可分为卵、幼虫(黄粉虫)、蛹、成虫4个阶段.在这4个阶段的孵化、饲养管理中,环环相扣,必须熟练掌握每一阶段的关键技术并加以实施,方能夺得高产.现将黄粉虫高产关键技术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温度对黄粉虫幼虫生长的影响,采用对照组CK(室温)、试验Ⅰ组(28℃)、试验Ⅱ组(32℃)饲养黄粉虫幼虫。从刚孵化到第10次脱皮,对照组经历了88.0天,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分别经历了78.9天、74.2天。表明在28℃和32℃恒温条件下,黄粉虫幼虫脱皮速度快于室温下的脱皮速度,当环境温度为32℃时,黄粉虫脱皮速度最快。到第10次脱皮时,试验Ⅰ组幼虫的头壳宽度和体长分别为1.9mm、16.4mm,均高于在室温和32℃恒温下幼虫的头壳宽度和体长。试验表明,把温度控制在28℃条件下饲养黄粉虫,这对提高幼虫生长速度,缩短黄粉虫幼虫期,提高繁殖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黄粉虫是鞘翅目昆虫,成虫体长14-19mm,全身赤褐色,有光泽,第一对翅是坚硬的鞘翅。它的幼虫棕黄色,喜食面粉,所以叫黄粉虫。新鲜的黄粉虫幼虫含蛋白质21.63%,脂肪酸12.3%,其中油酸与亚油酸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40.3%和29.25%,营养价值高。黄粉虫的幼虫期长,一般有2个,不像蝇蛆只有几天时间就变态为蛹。这样容易长期培养鲜活饵料供蛙食用。此外,饲养简单,成本低,平均2.5kg麸皮就可养成1kg黄粉虫,是蛙类特别是幼蛙的好活饵,也是养蝎、养龟鳖、养鸟的好饲料。  相似文献   

10.
饲养条件对黄粉虫幼虫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在不同条件下饲养黄粉虫幼虫30d后,调查其重量增长速度,结果表明:复合饲料A饲养的黄粉虫,其幼虫增重速度是单纯麦麸饲养黄粉虫的2.4倍;饲料含水量为18%时幼虫增重速度是含水量为12%的1.5倍;幼虫密度在每cm^3饲料中虫数为0.54头时的幼虫增重速度是密度为0.27头的1.5倍,光/暗比为12.12的幼虫增重速度是光/照比为0:24的1.6倍。黄粉虫幼虫喜欢在浅层饲料中活动,饲料厚度应保持在3.0-4.5cm。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取食聚苯乙烯(PS)和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塑料的黄粉虫生长发育情况,为黄粉虫降解塑料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黄粉虫在单头饲养和群体饲养条件下取食塑料的生命特征进行分析,单头饲养运用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软件分析并比较相关参数,群体饲养通过设计不同饲喂方式和饲喂比例分析黄粉虫存活率和平均虫质量的变化趋势。【结果】单头饲养结果表明,12龄及以下黄粉虫幼虫仅取食PS、LLDPE无法发育至蛹期;14龄幼虫仅取食PS、LLDPE可以化蛹,但化蛹率较低,分别为23%和31%。完成发育的黄粉虫蛹质量偏低,化蛹前最后一个龄期(P_(-1))历期延长,蛹历期未受明显影响,成虫寿命缩短;产卵前期(APOP)未受到明显影响,产卵天数缩短,繁殖力下降。群体饲养结果表明,仅饲喂PS、LLDPE的黄粉虫存活率明显下降,平均虫质量则基本保持不变;当将麦麸与塑料进行混合饲喂时,黄粉虫存活率与正常饲喂麦麸组基本一致,保持较高水平,平均虫质量变化呈现规律性,麦麸所占比例越高,平均虫质量越大。【结论】黄粉虫仅取食PS、LLDPE时其发育和繁殖受到影响,通过添加麦麸可以使种群保持较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2.
分别以实用饲料和复合饲料在0.6、1.2、1.8、2.4和3.0头/cm3等5种饲养密度下饲养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 L.)高龄幼虫,观察了在不同饲料条件下不同密度对黄粉虫幼虫死亡率、幼虫增重、蛹重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因子对黄粉虫高龄幼虫有显著影响,在两种不同饲料条件下饲养黄粉虫,低密度饲养时幼虫存活率、幼虫增重、蛹重及羽化率明显高于高密度饲养,但各指标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一、大豆食心虫 大豆食心虫俗名小红虫,属鳞翅目小卷叶蛾科.成虫是暗褐色小蛾,体长5~6mm,翅展12~14mm,前翅杂生灰、黄、褐色,前缘有外斜的10余条黑紫色短斜纹.卵为椭圆形,稍扁平,黄褐色.初孵化的幼虫淡黄色,头部黑色;入荚后的2龄幼虫体色乳白;4龄幼虫逐渐变为鲜红色;脱荚入土后的幼虫由红变黄.蛹为长纺锤形,赤褐色,体长5~7mm.茧有越冬茧和羽化茧之分.  相似文献   

14.
黄粉虫的饲养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黄粉虫的生物学特征黄粉虫既是一种经济昆虫,又是一种仓库害虫,属昆虫纲鞘翅目拟步行科粉甲属,幼虫体长28~32毫米,成虫体长约15毫米,雌雄异体,发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属于完全变态昆虫。在我国,黄粉虫主要分布于黑龙江、辽宁、甘肃、河北、山东和四川等地。在27℃、相对湿度70%条件下,黄粉虫完成1个世代约需48天,卵期4~7天,幼虫期25~38天,蛹期6~8天,成虫卵前期4~5天,产卵可持续50天,寿命可达60天左右。通过对黄粉虫繁殖过程的测量分析,黄粉虫产卵的临界温度为15℃,产卵最适温度为25~33℃,成虫从羽化15天开始进入产卵盛期…  相似文献   

15.
燕凤蝶生物学特性观察表明,燕凤蝶一年发生3~4代,成虫最早于4月下旬发生.成虫吸水访花,喜访鬼针草花采蜜,寄主植物为青藤.在对燕凤蝶的生物学特性和青藤培育技术的研究基础上,实现了对燕凤蝶规模化人工循环养殖.燕凤蝶成虫饲养于成虫繁殖园,园内放置青藤供雌蝶产卵;着卵植株移至孵化室,于室内孵化;1 ~3龄幼虫在寄主植物园内用70目的尼龙袋饲养,4~5龄幼虫饲养于幼虫饲养室,直至挂蛹;留为种源的蛹移至羽化室内羽化,供应市场的蛹包装于塑料筐内运输.  相似文献   

16.
不同饲料对黄粉虫幼虫水分及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3种饲料原料中添加黄粉虫虫粉对黄粉虫幼虫生长的影响,从而为优化黄粉虫的人工饲养提供依据。【方法】向麦麸、酒糟和豆腐渣3种饲料原料中添加不同比例的黄粉虫成虫粉或蛹粉,饲喂6周后,测定黄粉虫幼虫水分含量、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结果】饲料中添加黄粉虫蛹粉或成虫粉均可降低幼虫水分含量,提高幼虫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不同类型饲料饲养的幼虫水分含量结果比较为,麦麸组<酒糟组<豆腐渣组;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的结果比较为,麦麸组>酒糟组>豆腐渣组。黄粉虫幼虫水分含量随饲料中添加的黄粉虫蛹粉或成虫粉比例的增加而降低;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的变化则相反。【结论】麦麸添加20%的黄粉虫蛹粉可获得低水分含量、高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的黄粉虫幼虫,可作为黄粉虫饲养的最佳饲料。  相似文献   

17.
禾谷胞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是中国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原,造成小麦重大产量和经济损失。于2011—2012小麦生长季研究了北京地区禾谷胞囊线虫2龄幼虫的田间种群动态及侵染致病特征。结果表明:在小麦整个生长季内有2个2龄幼虫的孵化高峰。第1个小高峰出现在11月下旬,每100 m L土壤中最多可检测到105条2龄幼虫。而主要的孵化高峰出现在翌年春季的3月下旬—4月上旬,每100 m L土壤中最高可检测到295条2龄幼虫。秋季孵化的2龄幼虫能够侵染小麦并安全越冬,但春季孵化的2龄幼虫侵染更为严重,4月中旬平均每株小麦根系内可检测到230条幼虫。尽管禾谷胞囊线虫在1个生长季内可以侵染2次,但却只能发育形成1代成虫,至5月中旬平均每株小麦根系上雌虫数量可达287头。为了明确秋季侵染小麦的2龄幼虫来源,通过体外和体内试验检测了当季新形成胞囊的孵化和侵染潜力。结果表明:在4℃条件下保存100 d的胞囊相比保存50 d的胞囊能孵化出更多的2龄幼虫(P0.05),而在室温保存50和100 d的胞囊均不能孵化出2龄幼虫。此外,经过4℃预处理的胞囊在小麦越冬期即可孵化2龄幼虫并造成侵染,而室温保存的胞囊不具有侵染能力。说明了低温诱导对于禾谷胞囊线虫北京种群的孵化是必要的,而秋季小麦根系侵染可能是残留在土壤中2年以上的胞囊所致。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禾谷胞囊线虫生物学和生态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正>1.田间识别。①为害特点。豆小卷叶蛾以幼虫食害大豆的叶、花簇、顶梢。初孵幼虫在嫩芽与茸毛间结成丝质隧道出入为害,3龄幼虫可把豆叶缀合成饺子状,老龄幼虫将顶梢数叶卷成团状,在内为害,最后致顶梢干枯死亡。②形态特征。豆小卷叶蛾成虫体长6~7毫米,翅展14~23毫米,  相似文献   

19.
稻纵卷叶螟高龄幼虫发生是危害水稻的大敌.它在1~3龄前,食量小,占总食量4.6%,危害轻,抗性差,因此要抢抓在卷尖期防治,消灭在2龄前.一旦延误了防治适期,幼虫孵化到4~5龄后,为暴食期,食量大,占总量90%以上,危害重,转株频繁,一头幼虫一生可危害5~7片叶,抗性强,会给防治工作带来许多麻烦.  相似文献   

20.
1黄粉虫的生物学特征 黄粉虫既是一种经济昆虫,又是一种仓库害虫,属昆虫纲鞘翅目拟步行科粉甲属,幼虫体长28~32毫米,成虫体长约15毫米,雌雄异体,发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属于完全变态昆虫.在我国,黄粉虫主要分布于黑龙江、辽宁、甘肃、河北、山东和四川等地.在27℃、相对湿度70%条件下,黄粉虫完成1个世代约需48天,卵期4~7天,幼虫期25~38天,蛹期6~8天,成虫卵前期4~5天,产卵可持续50天,寿命可达60天左右.通过对黄粉虫繁殖过程的测量分析,黄粉虫产卵的临界温度为15℃,产卵最适温度为25~33℃,成虫从羽化15天开始进入产卵盛期,盛期可持续15天,然后日产卵量开始下降;成虫平均产卵300粒左右.黄粉虫有自残行为,即幼虫食蛹、成虫食蛹和成虫自相残杀现象,在饲料充足的情况下,自残率为20%~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