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2.
泥鳅与大鳞副泥鳅群体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从100种随机引物中筛选出的4种引物对自然群体中的泥鳅,大鳞副泥鳅进行了RAPD分析,结果表明:4种引物(S29,S96,S97,S99)分析得到泥鳅种教员人遗传的纯度分别为0.5449,0.4946,05926,0.6420,大鳞副泥鳅遗传纯度分别为0.449,0.4304,0.5159,0.524;两者间遗传距离依闪为0.5385,0.5714,0.5024,0.5266;泥鳅特征带1.0k 相似文献
3.
基于判别分析的泥鳅和大鳞副泥鳅识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为科学识别形态特征相似的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方法]在对泥鳅和大鳞副泥鳅形态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经逐步判别分析,筛选颌须/头长、皮褶长/体长、体高/体长3项形态指标建立识别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判别函数。[结果]结果表明:该函数的判别正确率达94%。[结论]在实际工作中,只需测量颌须、皮褶长、体高、体长4项形态指标,利用判别函数就能快速、简便地确定类别的归属;利用形态指标建立鱼体的判别函数实现对鱼类别的科学、快速判别是可行的,对于指导生产实践以及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5.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和大鳞副泥鳅(Paramisgumus dabryanus)同属鲤形目鳅科花鳅亚科,是中国常见的经济鱼类,它们养殖简单,一年四季均可进行人工催产繁殖,是进行鱼类发育生物学研究的好材料. 相似文献
6.
大鳞副泥鳅的繁殖力测定及人工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70尾大鳞副泥鳅进行了体长、体重测定,并解剖观察,测量其性腺重,计算成熟系数和怀卵量。测定体长范围9.7~20.7cm,体重9~68g,成熟系数为2.56%~25.12%,怀卵量2 115~41 127粒,;绝对怀卵量最大个体体长为20.7cm,体重为68 g;4月22~27日,人工催产大鳞副泥鳅90组,雌雄比为2∶1,注射激素为HCG 300~500IU+DOM 0.1mg/尾,LRH—A2 2~3μg/尾+DOM 0.5~1mg/尾;水温17~17.5℃时,效应时间为19~23h;水温在17.5~19℃时,约50~54h孵化出苗。 相似文献
7.
温度对大鳞副泥鳅和真泥鳅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对大鳞副泥鳅和真泥鳅胚胎发育的影响.实验表明,大鳞副泥鳅的胚胎在18~30℃都能孵化发育,在32℃时致死率达93%,适宜发育温度为24~26℃;真泥鳅的胚胎可耐受水温为1 8~30℃,在32℃时致死率达72%.适宜发育温度为26~28℃. 相似文献
8.
河南地区大鳞副泥鳅和泥鳅的年龄与生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10月于河南郑州采集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385尾、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177尾,通过鳞片和耳石磨片对其进行年龄鉴定以及生长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鳞片和耳石磨片均适合用于大鳞副泥鳅和泥鳅年龄与生长研究;2种鳅类均有5个年龄组,1~3龄居多;体长和鳞径呈直线相关,表达式分别为LP=4.4602r+5.3128、LM=8.5110r+3.0081;体长与体质量呈幂函数关系,雌雄群体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表达式分别为WP=0.008L3.051、WM=0.009L2.992,属等速增长类型;体长生长规律可以用von Bertalanffy方程表示,表达式分别为LP=21.84[1-e-0.129(t+3.638)]、LM=28.02[1-e-0.097(t+3.521)];大鳞副泥鳅2龄之前生长较快,而泥鳅3龄之前生长较快,快速生长期长。建议在河南地区大鳞副泥鳅和泥鳅野生资源捕捞最小规格为13cm。 相似文献
9.
苏州地区泥鳅和大鳞副泥鳅年龄与生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鳞片作为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年龄鉴定材料,并对两种鱼进行了常规生物学测定.结果显示,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体长与鳞径均呈直线相关,其相关式分别为泥鳅L=99.577R + 9.743 5(r=0.997);大鳞副泥鳅L=74.445R + 9.644 2(r=0.995).两种鱼体长与体重均呈幂函数关系,相关式分别为泥鳅W =0.011 8L2.8644(r=0.899)和大鳞副泥鳅W=0.014 6L2.8135(r = 0.923).体长、体重的生长规律能较好地用von Bertalanffy方程进行拟合(P<0.01),其表达式分别为泥鳅:Lt=25.90[1-e-0.191(t+0.806)],Wt=135.90[1-e-0.191(t+0.806)]3;大鳞副泥鳅:Lt =25.59[1-e-0.201(t+0.731)];Wt =169.45[1-e-0.201(t+0.731)]3.3龄以前两种鱼的体长生长速度较快,两种鱼的体重生长拐点年龄分别为4.95龄和4.73龄. 相似文献
10.
大鳞副泥鳅的食谱及其对蚊幼虫的摄食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鳞副泥鳅48尾按体长分为短,长3个组,每组又分为塘水和污水两个小组,连续喂蚊幼虫6d。结果表明:体长从短到长,在塘水中摄蚊幼虫量依次为54,101,147个/d·尾,3个污水组平均为71个/d·尾,塘水组高于污水组。稻田中大鳞副泥鳅标本15尾,蚊幼虫出现率有66.7%。污水中大鳞副泥鳅标本21尾,蚊幼虫的出现率达85.7%。几乎充满蚊幼虫的达52.4%。随机取标本计数,肠内有蚊幼虫117个,而这 相似文献
11.
12.
研究了不同温度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和大鳞副泥鳅(Paramisgumusa dabryanus)胃、肠蛋白水解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会影响泥鳅、大鳞副泥鳅小肠和胃蛋白水解酶活性.在DH值7.5时,泥鳅及大鳞副泥鳅的胃最适温度都为45℃,蛋白水解酶活性分别为1 005.23、975.6μg·min-1;泥鳅的肠最适温度为40℃,其酶活性为48.7μg·min-1,大鳞副泥鳅的肠最适温度为45℃.其酶活性为78.23μg·min-1. 相似文献
13.
为了给泥鳅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人工养殖提供依据,对池塘人工养殖的泥鳅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泥鳅含肉率为71.06%;肌肉中蛋白质、脂肪和灰分含量分别为18.87%、3.42%和1.21%;肌肉中18种常见氨基酸的总含量为80.40%(占肌肉干重),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为35.91%,占氨基酸总量的44.66%,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含量的比值为0.81,鲜味氨基酸含量为30.07%,占氨基酸总量的37.40%,必需氨基酸指数(WHO/FAO标准为参照)为88.44,蛋氨酸+胱氨酸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色氨酸为第二限制性氨基酸. 相似文献
14.
基于形态特征的泥鳅染色体倍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寻求一种简便且实用的鱼类染色体倍性检测方法,本研究对二倍体与四倍体泥鳅(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的18个可量性状和5个鳍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2种核型的泥鳅的可量性状比例存在诸多差异(如体长/头长、体长/吻长、体长/尾柄高、头长/体高、头长/吻长、头长/尾柄高、眼后头长/吻长、尾柄长/尾柄高等).判别函数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所有具有极显著性差异的比例变量的最高区分准确率为93.4%,而仅利用头长/尾柄高和头长/吻长的比例组合区分的准确度为91.3%.因此,头长/尾柄高和头长/吻长的比例差异可作为区分二倍体和四倍体泥鳅的主要形态标记. 相似文献
15.
16.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22,(4):290-294
研究了饥饿(20 d)和再投喂(5 d)条件下泥鳅M 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的耗氧率、CO2排出率及排氨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泥鳅的耗氧率呈下降趋势,即从饥饿开始时的200μg/(g.h)降至饥饿结束时的138μg/(g.h),下降了31%;CO2排出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从饥饿开始时的200μg/(g.h)降至饥饿结束时的120μg/(g.h),下降了40%;排氨率则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从饥饿开始时的6.049μg/(g.h)升至饥饿结束时的7.808μg/(g.h),增加了29.1%;氧氮比(O/N)表现出下降趋势,表明泥鳅在饥饿状态下,首先动用脂肪和蛋白质作为主要能源,而后主要利用蛋白质;呼吸熵(RQ)则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恢复投喂后5 d,耗氧率和CO2排出率明显上升,均达到饥饿初始值(180μg/(g.h))的90%;排氨率继续上升,达到9.208μg/(g.h),比饥饿初始值提高了52.2%;O/N和呼吸熵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7.
利用天然四倍体泥鳅生产全三倍体泥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2009年利用从湖北省引进的天然四倍体(雄)泥鳅与当地的二倍体(雌)泥鳅杂交,进行全三倍体泥鳅培育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组(2n×4n)平均受精率、孵化率、成活率分别为54.69%、80.64%、56.64%;对照组(2n×2n)分别为76.23%、82.97%、79.44%。早期胚胎染色体倍性鉴定结果表明,杂交组后代染色体数为71~75条,视为100%三倍体。6月龄时对其杂交后代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均为100%三倍体。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湖北省洪湖市四倍体泥鳅与当地的二倍体泥鳅杂交能产生100%全三倍体泥鳅,这种生物杂交的方法操作简单、方法可靠,是生产全三倍体泥鳅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8.
甲醛对泥鳅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估测甲醛的环境毒性,以泥鳅为试验动物,设置甲醛对其急性毒性、遗传毒性和生理毒性试验,研究甲醛对泥鳅的半致死质量浓度(LD50)、红细胞DNA损伤大小及对其肝脏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甲醛对泥鳅具有明显的毒性,其96h的LD50为365.04mg/L,安全质量浓度为176.82mg/L;试验各组的微核率均高于对照组,其最高微核率出现在最高剂量组(137.28mg/L)染毒后第6天(5.801‰),微核率与甲醛质量浓度和染毒时间呈正相关;同时酶活力与甲醛质量浓度和染毒时间则呈负相关,其GPT和GOT最低活力分别出现在最高质量浓度组染毒后第2天(28.765U/mg)、第4天(44.975U/mg)。甲醛具有较强的环境毒性,并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