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融 《科学养鱼》1993,(4):23-24
海水观赏鱼种类繁多、体型多变、色彩绚丽、习性怪异,比淡水观赏鱼更受欢迎,但其饲养难度大。本文简单介绍一下饲养海水观赏鱼的方法。一、人工海水配置人工配置海水的方法很多,这里介绍两个配方,供参考。配制人工海水时,应尽量先分别将各种药品溶解于水,然后再混溶在一起将比重调至1.022—1.025,pH值调至8.2—8.4。比重可用波美比重计测量,而pH值的测量则尽可能使用较精确的电子pH试  相似文献   

2.
海水观赏鱼以其怪异的体型、鲜艳的色彩,深受观赏鱼爱好者的青昧。家庭及办公场所海水观赏鱼饲养者常因养殖技术缺乏、经验不足而导致饲养失败。笔者结合自身养殖经验对水族箱的设置、观赏鱼品种的选择、水质指标的控制、饵料投喂及病害防治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为家用型水族箱饲养海水观赏鱼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何杰 《河北渔业》2006,(11):56-57
在海水观赏鱼的世界里,有着超乎我们想象的华丽色彩及巧妙造型,充满了各种令人永不厌倦的魅力,它们的外形之独特,色彩之美丽、明快,是淡水鱼所不能及的。虽然如此,但过去由于饲养海水观赏鱼的养殖难度和经济要求都很高,爱鱼者常常选择淡水鱼,而饲养海水鱼的很少,人们大多只能从公共水族馆中目睹海水观赏鱼的芳容,如今随着经济与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海水观赏鱼已成为水族世界的新宠,越来越多的单位与家庭选择体态优美、饲养成本与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海水观赏鱼来饲养。但在人工饲养环境下,观赏鱼难免会患上各种疾病,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疾病防治知识。养殖爱好者大多缺乏这方面的技术,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介绍观赏鱼饲养过程中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以供养殖爱好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各地兴起了海水观赏鱼的饲养热.但由于海水观赏鱼自身生活环境、生活习性及其捕捞、运输过程的特殊性,其饲养具有很大难度,养殖成活率较低.本文从用药着手,结合海水观赏鱼的捕捞、运输及养殖过程的特点,分析具体环境中的用药要求.  相似文献   

6.
<正>观赏鱼饲养由来已久,我国宋朝时就已饲养金鱼作为观赏、消遣之用。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观赏鱼饲养的人群在不断增大,消费人口达数千万。但在观赏鱼的饲养过程中,难免因人为或非人为因素致使观赏鱼患病,处理不及时、不得当往往将造成观赏鱼死亡,给饲养者带来情感和经济上的损失。本文从观赏鱼常见鱼病种类、预防措施、常用药物及使用方法等方面做一综述,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世界观赏鱼贸易发展格局及我国观赏鱼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观赏鱼大致分为五大类:金鱼、锦鲤、热带鱼、淡水性其他观赏鱼、海洋性观赏鱼。目前世界上可饲养的观赏鱼约有1100多种,其中养殖淡水观赏鱼大约占观赏鱼养殖总量的85,养殖海水观赏鱼占15%。同时,野生淡水和海水观赏鱼的捕捞业亦有较大发展。当前,随着世界观赏鱼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全球范围的观赏鱼进出口贸易也得到迅速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贸易格局。根据有关统计,200年世界观赏鱼进口总额为2.45亿美元,出口总额达1.82亿美元,大约占世界水产品出口总额53亿美元的O.33(这些数据不包括观赏器材和水草等贸易。目前,世界观赏鱼每年出口数量达10亿尾左右。近几年来,世界观赏鱼市场逐渐从欧美东移新加坡,现正逐渐向中国发展。  相似文献   

8.
梁华 《中国水产》2013,(8):54-55
世界上现存的鱼类有31409种,其中海水种类14598种,淡水种类13873种,半咸水种类2938种。据资料记载,已作为观赏鱼的种类有3240种,其中淡水观赏鱼1912种,海水与半咸水观赏鱼1328种。  相似文献   

9.
海水观赏鱼在运输与养改过程中的用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各地兴起了海水观赏鱼的饲养热。但由于海水观赏鱼自身生活环境、生活习性及其捕捞、运输过程的特殊性 ,其饲养具有很大难度 ,养殖成活率较低。本文从用药着手 ,结合海水观赏鱼的捕捞、运输及养殖过程的特点 ,分析具体环境中的用药要求。1 引种运输过程与鱼病的产生海水观赏鱼的引种运输过程较为复杂 ,不仅是因为其至少包括 7~ 8个过程 ,而且这么多过程必须在 1 5~ 2 0d完成 ,这对娇嫩珍贵的海水观赏鱼绝对是一场生死劫难。许多鱼都由于此阶段的处理不当而死亡 ,或是留下鱼病隐患 (鱼病大多数与此有关 ) ,为以后养殖带来麻烦。 …  相似文献   

10.
南澳海水元素制品厂根据市场需求,利用海岛取之不尽的无污染海水进行科学提取,研制成粉末状“海水素”,产品通过了广东省盐业产品质检站检验。“海水素”含有海水中固有的全部理化成份,按比例溶解于淡水中即可复原成海水,解决了内陆地区饲养海水观赏鱼和宾馆酒家饲养活海鲜类及其它需要海水而运载不便的问题。该项科技成果已于1992年5月份获国家专利。目前,  相似文献   

11.
方国安 《齐鲁渔业》2008,25(4):52-53
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水族箱养殖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饲养热带观赏鱼的行列中。然而作为一名初养者究竟在水族箱中饲养什么种类的热带鱼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若盲目选择又不熟悉热带观赏鱼的生物学特性,往往以失败而告终。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饲养经验和市场调查结果,向大家介绍一些比较容易饲养的热带鱼,供广大饲养爱好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海水观赏鱼家用型水族箱养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章对水族箱的设置、海水观赏鱼品种的选择、水质指标的控制、饵料投喂及病害防治等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为家用型水族箱饲养海水观赏鱼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绝大多数海水观赏鱼是生活在热带海区的珊瑚礁丛中,因而也称珊瑚礁鱼类。这些鱼类色彩斑斓,形态各异,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只是饲养海水观赏鱼的难度较高,一般较难在水族箱中长期饲养。在水族箱中,海水的盐度、硬度、酸碱度、氨筑等理化因子波动大,不可能完全人为调控。因此,水质很难适应珊瑚礁鱼类的生活要求,常常导致鱼类死亡。为解决水质问题,水处理设备必不可少。通常使用的水处理设备有砂床过滤、泡沫分离器、生物球、活性碳、紫外杀菌仪或臭氧杀菌仪等。海水有天然海水与人工配制海水之分,前者更适合于珊瑚礁鱼类的要求,但…  相似文献   

14.
<正>观赏鱼是指具有观赏价值的鱼类,它们往往具有鲜艳的体色或独特的体态。根据观赏鱼原产地的不同可被分为温带淡水观赏鱼、热带淡水观赏鱼和热带海水观赏鱼。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世界上的观赏鱼品种已经有1600多种。由于观赏鱼业的兴起,世界许多国家的研究人员从品种培育、饲养技术和资源开发利用等多个方面对观赏鱼进行了研究。观赏鱼之所以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是因为其优美独特的体态和五彩斑斓的体色。观赏鱼  相似文献   

15.
观赏鱼即指饲养在庭院、池塘、水簇箱中各种有观赏价值的鱼类的统称。既有淡水品种,又有海水品种,尤以金鱼、锦鲤、热带鱼为主。饲养观赏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是金鱼的原产地.自宋朝初年开始驯化和家养,距今已有1200多年,十六世纪初传入日本,300年前传入欧洲,100年前传  相似文献   

16.
鱼类中有一庞大家族——观赏鱼,世界上可观赏饲养的鱼类(海水、河口性淡咸水、淡水等水域)共有近2000种,广泛饲养的超过200多种。据有关讯息,顺德市杏坛镇办了一个观赏鱼养殖场,销售、经济效益不错。为了弄清该场的情况,市农业发展局水畜科和市水产技术站等几位同志在农发局领导李甜圣的带领和杏坛镇农办负责同志的陪同下,  相似文献   

17.
观赏鱼的国际贸易概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观赏鱼的国家 ,据传 ,西周时期 ( B.C.80 0年 )就开始从野生鲫鱼( Carassius auratus)中选择变异种群——金鱼饲养观赏。欧洲大约于 1 8世纪才掀起饲养观赏鱼的热潮。如今 ,在水族箱内饲养观赏鱼 ( aquariumfish)已遍及全球 ,消费人口达数千万 ,饲养品种约 1 1 0 0多种 ,而且大量变种和新种不断推出 ,已成为文化休闲的一种时尚。一、主要消费市场1 .进口情况1 998年世界观赏鱼贸易额为 43.1亿美元 ,而1 994年则为 30亿美元 ,四年间增长 43.6%。美国、欧盟和日本是全球观赏鱼三大进口市场。上述三大市场上的海水观赏鱼…  相似文献   

18.
郑伟 《水产养殖》2009,30(2):22-24
对水族箱的设置、观赏鱼品种的选择、水质指标的控制、饵料投喂及病害防治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为家用型水族箱饲养海水观赏鱼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王丕浩 《齐鲁渔业》2020,37(1):33-34
随着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观赏鱼的饲养已悄然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人们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同时也修养身心,陶冶情操。观赏鱼是指那些具有观赏价值、有鲜艳色彩或奇特形状的鱼类。通常包括三大品系,即温带淡水观赏鱼、热带淡水观赏鱼和热带海水观赏鱼。温带淡水观赏鱼主要有红鲫鱼、中国金鱼、日本锦鲤。热带淡水观赏鱼有三大系列:一是灯类品种,二是神仙鱼,三是龙鱼。  相似文献   

20.
一、国内外观赏鱼产业状况 世界观赏鱼大致可分为五大类型:金鱼、锦鲤、热带观赏鱼、淡水其他观赏鱼、海水其他观赏鱼.其中淡水性观赏鱼的养殖占观赏鱼养殖总量的85%,海水性观赏鱼只占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