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分散剂及黄原胶对多菌灵悬浮剂流变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探索不同分散剂与黄原胶对农药悬浮剂流变性质的影响,指导农药悬浮剂配方组份的选择,利用流变仪研究了两种不同分散剂与增粘剂对50%多菌灵悬浮剂流变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烷基酚聚氧乙烯磷酸酯类分散剂TERSPERSE4896、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类分散剂TERSPERSE2210与增粘剂黄原胶协同使用所得悬浮体系,室温(18~25℃)贮存10 d仍表现出二者共同的流变特性,呈假塑性的流变曲线;但室温贮存150 d 后,含TERSPERSE2210与黄原胶的悬浮体系的流变性质发生了明显变化,由假塑性流体向膨胀型流体转变。说明不同类型农药分散剂与黄原胶存在不同的协同作用,并且会直接影响农药悬浮剂体系的流变性能,从而影响农药悬浮剂的贮存物理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应用复配表面活性剂协同增效理论及对流变性能的影响,对24%烟嘧·莠去津可分散油悬浮剂(OD)的乳化剂和分散剂进行筛选。结果表明:农乳500#与SR-08间具有强烈的协同增效作用。使用农乳500#与SR-08复配表面活性剂制备的24%烟嘧·莠去津可分散油悬浮剂黏度低,流动性好,触变性优良,各项指标均达到行业标准。较单一表面活性剂制备的24%烟嘧·莠去津可分散油悬浮剂产品性能有明显提高。复配表面活性剂的协同增效作用有利于提高24%烟嘧·莠去津可分散油悬浮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通过对润湿分散剂、增稠剂和防冻剂等助剂的筛选,最终确定了40%丁香·戊唑醇悬浮剂的最佳配方:丁香菌酯原药10. 4%、戊唑醇原药31%、SD-208为6%、乙二醇4%、黄原胶7%、有机硅消泡剂1%、去离子水补足。结果表明:该配方制备的悬浮剂平均粒径3μm,悬浮率95%以上,其它各性能指标也均达到悬浮剂的要求。并通过悬浮剂的Zeta电位值说明了体系具有优良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润湿分散剂、增稠剂、砂磨时间等的筛选,开发出20%吡唑·噻呋酰胺悬浮剂配方及生产工艺,并解决了低熔点原药悬浮剂易析晶问题。其最佳配方组成为:10%吡唑醚菌酯、10%噻呋酰胺、2%多芳基酚聚醚改性物、3%三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盐、1%木质素CA、1.5%的梳状聚羧酸盐、0.15%黄原胶、1%硅酸镁铝、3%乙二醇、0.3%卡松、0.3%消泡剂1 860、水补足100%。田间药效试验表明,20%吡唑·噻呋酰胺悬浮剂对小麦纹枯病有较好防效。  相似文献   

5.
以丙烯酸、马来酸酐和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和甲基丙烯酸正丁酯)为单体合成了三元共聚物分散剂,经红外与核磁确定其结构,用表面张力法测定临界胶束浓度(cmc)。以烯酰吗啉80%水分散粒剂(Water dispersible granule,WG)为应用实例,研究了不同结构的分散剂添加量对烯酰吗啉80%水分散粒剂悬浮率的影响,并通过测定崩解分散后悬浮液的Zeta电势和SEM图探究了不同单体类型分散剂性能差异的原因。随着分散剂用量增加,悬浮液的悬浮率和Zeta数值增大,悬浮体系中原药粒子粒径越小,当分散剂用量为4%时,悬浮率即可达到95.1%。  相似文献   

6.
二硫氰基甲烷悬浮剂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湿法加工工艺制备10%二硫氰基甲烷悬浮剂.用流点法、黏度法选择了适合于该体系的表面活性剂种类及用量.探讨了表面活性剂种类及用量与悬浮剂黏度的关系,研究木质素磺酸钠盐3A、农乳700号、烷基萘磺酸缩聚物钠盐M和N复配对二硫氰基甲烷悬浮剂稳定性的影响.对表面活性剂、增稠剂等进行了筛选,确定了最优配方.通过稳定性试验表明,二硫氰基甲烷悬浮剂悬浮率大于90%,离心稳定性及热贮稳定性均为优,产品各项指标符合悬浮剂要求.  相似文献   

7.
采用反相乳化法制备了以烷基糖苷(APG)为乳化剂的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并从静置稳定性、离心稳定性、分散稳定性、冻融稳定性、液滴粒径、Zeta电位及黏度等方面,研究了胆固醇接枝改性海藻酸钠衍生物(CSAD)对水乳剂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独使用烷基糖苷的乳液相比,加入0.2~1.0 g/L的CSAD可使水乳剂的稳定性明显提高,其离心稳定性参数最优可达85.19%,Zeta电位值最高为-41.9 m V;但随着两亲性聚合物CSAD浓度的增大,乳液稳定性逐渐降低,体系下层很快析出透明或半透明的液体。差示扫描量热(DSC)法测定结果显示,加入CSAD后显著提高了水乳剂的冻融稳定性,其乳液结晶温度从-13.25℃下降至-18.06℃。由此推断,适量的CSAD可通过疏水作用与APG形成混合胶束,从而通过改变体系的空间效应而提高乳液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为快速表征新型表面活性剂在农药剂型加工中的主要功能,本研究通过测定几类国产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及该浓度下的表面张力和润湿时间等性能,初步判断其适合作润湿剂还是分散剂;运用流点法确定了各助剂在多菌灵悬浮剂中的用量及配比;利用不同助剂类型及不同用量加工了多种50%多菌灵悬浮剂,并测定了其性能。结果表明:将润湿剂和分散剂按不同比例混合后,通过测定其流点来确定悬浮剂中助剂用量的方法是可行的;从对各制剂的性能测试结果可以看出,不管是用流点用量还是5倍流点用量,所选助剂多数可成功加工出合格试样。将性能较好的制剂按照农药登记推荐使用浓度稀释1 000倍后,测定其表面张力及在小麦叶片上的接触角和持液量,推断其田间使用情况。结果显示:药液因表面张力过大未能润湿小麦叶片,国产助剂与国外助剂差别不显著,甚至部分国产助剂的性能还优于国外助剂的;制备悬浮剂时将磺酸盐类与聚羧酸盐类分散剂配合使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使用DL-α-生育酚作为表面活性剂的亲油端,聚乙二醇(polyoxyethylene ether,EO)链作为亲水端,合成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DL-α-生育酚甲氧基聚乙二醇琥珀酸酯(DL-α-tocopherol methoxypolyethylene glycol succinates),简称TPGS-X-M(X=750,1000,1500,1900,表示所使用聚乙二醇单甲醚的相对分子质量),测定了该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静态和动态表面张力,进一步将该表面活性剂用作20%乙螨唑悬浮剂中的分散剂并测试了其理化参数,与商品化分散剂FS3000进行了对比。静态表面张力测试结果表明,聚乙二醇链的长度对cmc值的影响不大;动态表面张力测试结果显示,TPGS-1000-M、TPGS-1500-M和TPGS-1900-M在1249.3 ms时的动态表面张力下降的趋势较FS3000更大,具有一定优势。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以TPGS-1500-M和TPGS-1900-M制备的20%乙螨唑悬浮剂的粒径、悬浮率、有效成分含量、分散性、热贮稳定性以及低温稳定性与以FS3000制备的悬浮剂相当。新合成的表面活性剂TPGS-1500-M和TPGS-1900-M有望作为悬浮制剂的分散剂使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新型梳型含氟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在硝磺草酮悬浮剂开发中的应用,分别以该类表面活性剂 b1 和 b9 为分散剂,以商品化分散剂YUS-FS3000为对照,分别制备了25%硝磺草酮悬浮剂,并测定了其悬浮率、粒径、入水分散性和稳定性等理化性质,室内除草活性,以及分散剂 b1 的添加量对以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 b1 和 b9 为分散剂制备的硝磺草酮悬浮剂,在热贮、低温和冷冻3种条件下分别贮存14 d,其有效成分含量在25.52%~26.98%之间,3种条件下有效成分质量分数均为合格;同时,在3种贮存条件下的悬浮率均高于98.0%,且以 b1 为分散剂时,其分散性和稳定性优于以YUS-FS3000为分散剂;即使 b1 的添加量 (质量分数) 为2%时,在3种条件下分别贮存14 d,其有效成分含量在25.62%~26.01%之间,同时其悬浮率高于99.0%。3种25%硝磺草酮悬浮剂对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的GR50值 (使杂草生物量降低50%的除草剂剂量) 分别为有效成分29.03 (YUS-FS3000)、15.70 ( b1 ) 和10.19 ( b9 ) g/hm2。  相似文献   

11.
以羧甲基纤维素钠 (CMC-Na) 为原料,通过离子液体活化法使其与生育酚琥珀酸酯进行酯化反应,制备新型两亲性多糖基材料羧甲基纤维素钠衍生物 (CMCD),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 (FTIR)、核磁共振波谱 (1H NMR)、X-射线衍射 (XRD) 及热重 (TG) 分析表征其分子结构及热性能;采用超声/溶剂挥发法制备载戊唑醇CMCD纳米胶囊,并通过动态光散射 (DLS) 和透射电镜 (TEM) 测定该纳米胶囊的粒径及形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包封率、载药量及缓释性能;利用培养基法探究其抑菌效果。结果表明:成功合成了两亲性CMCD,其临界胶束浓度 (CAC) 为0.28 mg/mL;所制备的戊唑醇纳米胶囊的粒径为400~500 nm,包封率为50.8%,载药量为40.4%;缓释及抑菌试验结果显示,所制备的纳米胶囊48 h的最终累积释药率仅为77.78%,施药后12 d对山核桃干腐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仍可达17.67%,而此时传统的戊唑醇悬浮剂(430 g/L)的抑制率已为0%。表明所制备的新型两亲性多糖基戊唑醇纳米胶囊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及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和叶锈病的效果,在大田条件下进行了不同杀菌剂对这两种病害的防治试验。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结果表明:25%氰烯菌酯SC、20%叶菌唑SC、48%氰烯·戊唑醇SC和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的防效较好,防效为83.54%~88.92%;其次为400 g/L戊唑·咪鲜胺EW和430 g/L戊唑醇SC,防效为71.87%和73.31%;50%多菌灵WP的防效仅为58.05%。对小麦叶锈病的防效调查结果表明:30%丙硫菌唑SC、40%丙硫·戊唑醇SC和430 g/L戊唑醇SC的防效较好,防效为84.78%~88.33%;其次275 g/L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SE、48%氰烯·戊唑醇SC、40%叶菌·戊唑醇SC和400 g/L戊唑·咪鲜胺EW,防效范围为79.66%~81.56%;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和50%多菌灵WP的防效为69.36%和39.33%。从防治效果、两种病害兼防以及延缓抗药性等方面综合考虑,氰烯·戊唑醇、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丙硫·戊唑醇、叶菌·戊唑醇等交替使用是防治小麦赤霉病和叶锈病比较好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统防统治技术的发展,将多种农药制剂结合喷雾助剂混配使用已成为主要施药方式之一,但由此也带来了不同企业制剂产品或配方助剂与喷雾助剂之间的桶混稳定性问题。本文将聚丙烯酸酯类微交联结构功能高分子助剂G-100A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类结构高分子助剂、三苯乙烯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等小分子助剂复配后作为配方助剂,制备了40%苯醚甲环唑 ? 吡唑醚菌酯水乳剂,并在田间进行了防治水稻纹枯病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推荐使用浓度下,所制备的40%苯醚甲环唑 ? 吡唑醚菌酯水乳剂药液对靶标的黏附力与沉积量显著提高,且具有良好的抗蒸发性能,在防治田间水稻纹枯病时,减量25%仍可达到对照药剂 40%苯醚甲环唑 ? 吡唑醚菌酯悬浮剂的防效。此外,G-100A还可作为喷雾助剂使用,其在药液中以特有的结构存在,可有效抑制水分蒸发、减少雾滴飘移,并可有效降低雾滴碰撞叶面时的界面能,防止雾滴弹跳。研究表明,G-100A有望作为农药减施的调控手段之一,在更多配方体系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丙硫菌唑是一种新型广谱三唑硫酮类杀菌剂。通过联合效力 (联合毒力) 测定、配方助剂筛选和悬浮剂理化性能指标检测,研制了丙硫菌唑与戊唑醇复配的悬浮剂,并测定了其对水稻、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丙硫菌唑与戊唑醇质量比为2 : 1时对稻麦纹枯病菌具有增效作用,联合效力系数 (共毒系数) 分别为1.91和1.92;24%丙硫 ? 戊唑醇悬浮剂最佳配方 (质量分数) 为:16.0%丙硫菌唑、8.0%戊唑醇、4.0% 分散剂Featdis SCP、3.0% 润湿剂EFW、0.2%黄原胶、1.0%硅酸镁铝和4%乙二醇,水补足至100%。产品经过(54 ± 2) ℃热贮14 d后,悬浮率95.2%,pH值6.9,平均粒径0.71 μm,析水率2.3%,持久起泡性小于25 mL;(0 ± 2) ℃冷贮7 d后,悬浮率94.8%,pH值7.1,平均粒径0.87 μm,持久起泡性小于25 mL,黏度在200~600 mPa·s之间。田间防效测定结果表明,24%丙硫 ? 戊唑醇悬浮剂对水稻、小麦纹枯病均有较好防效,田间施用量 (有效成分) 210 g/hm2和150 g/hm2时,防效分别达89.01%和86.26%。  相似文献   

15.
针对紫皮石斛锈病。试验选用10%苯醚甲环唑WG,250 g/L嘧菌酯SC,29%吡萘·嘧菌酯SC,75%肟菌·戊唑醇WG 4种杀菌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复配剂29%吡萘·嘧菌酯SC 600 mL/hm~2与75%肟菌·戊唑醇WG 300 g/hm~2,防效相当且显著高于其余两个施药处理,在第3次施药后7 d时达最高防效分别为87.70%和88.56%,鲜重折合产量比空白对照分别增产13.48%、13.22%,可在实际生产中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16.
负载戊唑醇的壳聚糖纳米胶囊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戊唑醇为囊芯,壳聚糖和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囊壁,采用自组装的方法制备了壳聚糖戊唑醇纳米胶囊。采用动态光散射仪(DLS)和透射电镜(TEM)对其粒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纳米胶囊的平均粒径(D50)为220 nm,分布系数(PDI)为0.23;经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纳米胶囊的载药量为21.8%,包覆率为85.7%,体外释放192 h的释药率为65.97%。用带毒培养基法测试了其对3种木竹材霉菌的抑制性能。结果表明,与相同质量浓度(48.2 mg/L)的戊唑醇乙酸乙酯溶液相比,载戊唑醇纳米胶囊处理前20 d抑菌效果较低,但随着时间的延长仍能保持较高的抑菌活性,药剂处理40 d时对木霉、青霉、黑曲霉菌的抑菌率分别仍达70.6%、66.4%和89.1%。研究结果可为纳米胶囊木竹材防霉剂的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