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防治星天牛四法星天牛是花木主要蛀干害虫之一,主要为害悬铃木、垂丝海棠、梅、石榴、白玉兰等花木,以幼虫钻蛀皮层,有的蛀食到木质部,引起枝枯或全株死亡,或由于造成虫伤,引起枝于病害发生,严重影响花木的生长和观赏价值。对于星天牛的防治可采取以下几种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天牛是柑橘的主要枝干害虫.分布广、为害重的主要有星天牛、褐天牛、光盾绿天牛3种,这3种天牛在福建武平县柑橘园为害较重,严重的果园受害植株达30%.这3种天牛属鞘翅目天牛科害虫,都是以幼虫钻蛀树干、主枝和根部,造成许多虫道,导致树势衰弱,树枝枯死,甚至整株死亡.在生产中这3种天牛容易混淆.笔者现将这3种害虫进行对比,以便大家识别与防治.  相似文献   

3.
星天牛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是近年被列为国际检疫对象的林木蛀干害虫。国际上天牛分类学家已将原先主要在日本发生的白斑星天牛(Anoplophora malasiaca)与星天牛归为同一种。本文对星天牛的地理分布、寄主植物、生物学习性、行为习性和化学生态学的研究进展作了概述,并对我国开展的无公害控制技术研究作了回顾与展望。  相似文献   

4.
一、柑桔天牛柑桔天牛幼虫蛀食树干及根部,是柑桔产区的重要害虫,有褐天牛和星天牛两种。其主要区别是:成虫颜色褐天牛为黑褐色;星天牛为漆黑色,鞘翅上有白色小斑,触角第3~11节基部为蓝白色。褐天牛卵产于树皮表面,幼虫蛀食主干与主枝;而星天牛卵产于基部表层下,幼虫蛀食树干基部(根茎)和根部。褐天牛主要为害柑桔类果树,星天牛除为害柑桔外,还为害其它果树,桑树及风景林木等。防治方法:合川果农王安云、蒋友才等采取捕杀成虫,清除虫卵和幼虫等措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1)捕杀成虫。针对成虫生活习性,进行人工捕…  相似文献   

5.
根系反接挽救天牛为害桔树行之有效张运胜,张修洋湖南省安乡县农技推广中心415600天牛,另名脚虫、盘根虫、抱足虫等。为害桔树的天牛主要有星天牛和褐天牛。天牛通常以幼虫蛀食树杆、褐天牛蛀食主杆或主枝,一般在距地面33厘米以上的部位;星天牛为害根颈或根部...  相似文献   

6.
苗圃香樟树光肩星天牛发生为害观察与防控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005~2007年对苗圃香樟树光肩星天牛发生为害观察,掌握其发生为害基本规律.结合光肩星天牛生活习性,对香樟光肩星天牛进行防治技术探讨,提出了操作简便、经济、可行的综合防控技术,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以宝鸡市植物园的月季作为诱饵树种,对天牛的引诱捕捉效果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该园星天牛成虫出现的时间以6月份为主,6月中旬为羽化高峰期,在月季上捕捉到天牛成虫的数量占91%以上,在复叶槭上捕捉的天牛成虫占4.2%,其他树种上的天牛不足1%.月季可作为今后星天牛的首选诱饵树种,在月季园捕捉星天牛成虫是消灭天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光肩星天牛是河北省廊坊市石油矿区的主要蛀干害虫,具有发生面较广和为害较重的特点,防治较为困难。介绍该虫的为害特点,并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1981~1983年对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Vuill]黄斑星天牛菌株进行了研究,1984~1985年利用该菌株防治黄斑星天牛幼虫。 试验林为大关杨行道树,树龄5~6年,平均树径17厘米,天牛为害株率为95%。 白僵菌粉每克含孢量36亿。施药次数分1、2、3次三种处理,连续3天定时(8时、14时、20时)施药,重复3次。  相似文献   

10.
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不仅严重为害中国西北地区杨树等树木,而且它也威胁美国城市树木、森林及木材等相关工业。该虫为害的主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昆虫病原真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与天敌昆虫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的相容性,观察4株球孢白僵菌菌株的生长性状、产孢量以及孢子萌发率,并选用Bb3275和Bb202菌株测定其对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的致病力以及对花绒寄甲的毒力;同时在模拟环境条件下,分别用Bb3275和Bb202菌株的孢子悬浮液先侵染松墨天牛幼虫,再按1∶1比例将花绒寄甲与受侵染的松墨天牛置于同一环境下饲养,观察花绒寄甲的死亡率。结果显示,孢子悬浮液浓度为1×106孢子/mL至1×108孢子/mL时,Bb3275菌株和Bb202菌株对松墨天牛幼虫和成虫的致病力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经4种浓度Bb3275和Bb202菌株侵染花绒寄甲幼虫和成虫15 d后,仅在高浓度1×108孢子/mL时表现出轻微致死作用,但花绒寄甲的存活率均高于85.00%;模拟条件下,松墨天牛幼虫校正死亡率均在80.00%以上,而同环境下花绒寄甲幼虫和成虫均表现出良好的活力,且侵染率为0。表明球孢白僵菌和花绒寄甲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容性,可以同时应用于松墨天牛的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12.
13.
为探讨植物源杀虫剂印楝素对马铃薯甲虫的防治作用,采用叶碟法测定印楝素乳油对其成虫的拒食作用,并通过药效试验测定印楝素乳油对马铃薯甲虫的控制效果。结果显示,印楝素对马铃薯甲虫成虫有较强的非选择性拒食作用,且拒食率随取食时间的增加而升高。在取食36 h后,浓度为6、7.5、10、15和30 mg/L印楝素的拒食率分别为55.5%、59.1%、53.4%、76.1%和63.3%,拒食率与浓度无显著相关性;但印楝素对马铃薯甲虫的选择性拒食率较低,各浓度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取食36 h时,选择拒食率约20%;在田间10 mg/L印楝素溶液施药1 d和3 d后,虫口减退率分别为26.52%和50.76%,显著高于对照组,施药9 d后,马铃薯甲虫的校正防治效果为48.86%。表明印楝素对马铃薯甲虫有一定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为更好地利用捕食性天敌双斑青步甲Chlaenius bioculatus来防治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在全期喂养体型相当的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条件下,记录双斑青步甲的生活史,并通过捕食功能反应试验评估其成虫对草地贪夜蛾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在全期喂养草地贪夜蛾的情况下双斑青步甲可以完成完整的生活史,其卵、 1龄、 2龄、 3龄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分别为5.85、1.65、 2.75、 11.15和4.30 d;雌成虫的产卵总量平均为45.6粒。双斑青步甲成虫对草地贪夜蛾的捕食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 Ⅱ型,其雄成虫和雌成虫对草地贪夜蛾3龄、 5龄幼虫的瞬时攻击率分别为1.038、 0.818和1.070、 1.378,处理时间分别为0.015、 0.225 d和0.016、 0.337 d。表明双斑青步甲成虫对草地贪夜蛾幼虫有很好的捕食能力,具有作为草地贪夜蛾生防天敌进一步开发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为解析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浙江省对金丝垂柳Salixbabylonica×S.alba-vitellina和旱柳S.matsudana的为害差异,通过代谢组学分析2种柳树木质部次生代谢产物的差异,利用16S rDNA测序技术检测来自2个地区的光肩星天牛幼虫在取食原生地寄主后肠道细菌群落的组成,测定其肠道消化酶、解毒酶和保护酶的活性,并将2种柳树的次生代谢产物分别与光肩星天牛肠道细菌及肠道酶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金丝垂柳和旱柳木质部中共筛选出26种抗虫性差异代谢产物,其中苯甲酸及其衍生物、肉桂醛、吲哚及其衍生物和有机氮化合物在旱柳样本中含量更高;而黄酮类化合物、芪类化合物、咪唑并嘧啶和二嗪则在金丝垂柳样本中含量更高。以旱柳为食的幼虫肠道优势菌属为肠球菌属Enterococcus、拉乌尔菌属Raoultella、肠杆菌科未确定属、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和纤维单胞菌属Cellulomonas;以金丝垂柳为食的幼虫肠道优势菌属则为拉乌尔菌属和Gibbsiella。取食旱柳的幼虫肠道中外切β-1,4-葡聚糖酶、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细胞色素P450酶的活性均显著高于取食金丝垂柳幼虫。金丝垂柳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高且变量投影重要性分析值较大,推测能被肠道内优势菌属拉乌尔菌属和Gibbsiella有效代谢,因此解毒酶活性处于较低水平,且拉乌尔菌属和Gibbsiella大量增殖;在取食旱柳的幼虫肠道中没有能有效代谢苯甲酸及其衍生物和肉桂醛等化学物质的细菌群落存在,从而引起解毒酶活性显著提升以减少受到的毒害作用。表明在光肩星天牛适应寄主植物的过程中,其肠道细菌在对寄主次生代谢产物的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环境竞争力的来源,以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为对照,采用同源比对法对两者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450)、抗菌肽和溶菌酶基因进行鉴定,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和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显示,在异色瓢虫中共发现89个CYP450基因、25个抗菌肽基因和18个溶菌酶基因;在七星瓢虫中共发现127个CYP450基因、17个抗菌肽基因和9个溶菌酶基因。异色瓢虫编码抗菌肽和溶菌酶的基因较七星瓢虫存在明显的扩增,而CYP450基因的扩增少于七星瓢虫,表明抗菌肽家族在异色瓢虫环境竞争过程中有着更重要的作用;通过转录组的差异表达分析以及荧光定量PCR验证,发现大部分抗菌肽和溶菌酶基因在脂肪体中高表达,据此推测脂肪体为2种瓢虫抗菌肽等免疫因子的主要合成场所。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甲虫是重要的入侵害虫,严重威胁着我国粮食作物马铃薯的生产。苏云金芽胞杆菌是重要的农业害虫生防细菌,对马铃薯甲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本文围绕苏云金芽胞杆菌在马铃薯甲虫防治上的研究进展与应用进行综述。主要从马铃薯甲虫的入侵与防治手段、苏云金芽胞杆菌的晶体蛋白结构与杀虫机制、对马铃薯甲虫有活性的Bt毒蛋白研究进展、Bt毒蛋白对马铃薯甲虫的作用机制以及马铃薯甲虫对Bt毒蛋白的抗性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最后,从Bt新基因的挖掘和杀虫机理方面对苏云金芽胞杆菌在马铃薯甲虫防治上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583 spruce stands in an area affected by air pollution and bark beetle outbreak in Eastern Slovakia were studied in 1996. According to bark beetle infestation of dominant and codominant trees, stands were classified into following types of spruce stand decline:Ips typographus-A,Ips typographus-B,Polygraphus poligraphus, I. typographus/P. poligraphus—A,I. typographus/P. poligraphus—B. The presence of attacked trees in forest edges, bark beetle spots and forest interior was the key important factor for the classification. Data from forest inventory and forest management evidence together with data on types of spruce stands decline were used in further analyses. Results shows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forest stands classified into different types or uninfested stands is related mainly to host size and site quality. The percentage of spruce, exposition of stands and stand density showed significant effects. The mechanisms of spreading of studied bark beetle outbreak could be explained by direct effects of stress of trees caused by an abrupt increase of level of solar irradiation and by weakening of trees by the honey fungus.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了解油茶上新发现的蛀干害虫南方锦天牛Acalolepta speciosa的定位及识别寄主和求偶等行为,利用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其雌、雄成虫触角形态和感器的分布及种类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显示,南方锦天牛雌、雄成虫触角的总长度平均分别为41.96 mm和47.33 mm,雄成虫触角的平均总长度显著长于雌成虫。在成虫触角上共观察到5种类型14个亚型的感器,其中雌成虫触角上有4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4个亚型)、刺形感器(4个亚型)、锥形感器(4个亚型)和Böhm氏鬃毛;雄成虫触角上除以上4种感器外还有1种腔锥形感器;不同类型感器的数量依次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Böhm氏鬃毛>腔锥形感器,但数量在雌、雄成虫之间无显著差异。毛形感器在南方锦天牛雌、雄成虫触角上的数量最多,表明其在接收性信息素或寄主挥发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确定华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oblita聚集行为产生的原因和是否存在聚集素,采用Y型嗅觉仪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观测试虫聚集行为、鉴定后肠粗提物主要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在华北大黑鳃金龟雄虫后肠粗提物中发现了顺-9-十八烯醛和乙酸顺-9-十八烯酯等活性物质;与对照相比,100μg/mL和200μg/mL浓度的顺-9-十八烯醛对华北大黑鳃金龟雌、雄成虫具有显著的引诱效果,100μg/mL浓度引诱的雌、雄虫数分别为119头和102头,显著多于对照(分别为60头和75头);而100μg/mL和50μg/mL浓度的乙酸顺-9-十八烯酯浓度对雌、雄虫具有显著的引诱效果。当顺-9-十八烯醛与2-乙基-1-己醇混合比例分别为3∶1和5∶1时,华北大黑鳃金龟雌、雄虫对混合物的选择性显著高于对照。当乙酸顺-9-十八烯酯与榆树挥发物混合比例为3∶1、5∶1时,对华北大黑鳃金龟雌虫的引诱性显著高于对照;当混合比例为5∶1和7∶1时,对华北大黑鳃金龟雄虫的引诱显著高于对照。表明顺-9-十八烯醛和乙酸顺-9-十八烯酯可能是华北大黑鳃金龟聚集信息素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