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甘薯的生物学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薯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栽培面积仅次于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居第5位。随着我国人口的持续增加和耕地面积的逐渐减少,农产品供应日益紧张,已直接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甘薯以其高产性、耐旱耐瘠薄性及多用途性而受到国家乃至全世界的高度重视。甘薯将成为21世纪最理想的食物之一,也将成为最重要的生物能源原料之一。  相似文献   

2.
河西高海拔冷凉灌区全膜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主效栽培因子与产量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河西冷凉灌区全膜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有效地解决了该区积温不足的矛盾,使甘肃河西玉米适种海拔高度提高到2050m。经多点示范,在海拔1700-2050m范围内,全膜玉米平均产量达11827.5-14518.5kg/m^2,较条膜玉米增产13.9%-68.2%,纯收益增加1200元/hm^2,成为冷凉灌区一项创新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四因子最优混合设计的416-A方案,研究了我省沿黄新灌区小麦玉米带田高产、高效益综合农艺措施。试验结果表明:①影响小麦玉米带混合产量的各因子大小顺序为:玉米密度>玉米施肥量>小麦施肥量;②各因子对小麦玉米两米带田混合产量的影响符合效应递减规律;③小麦玉米两米带田高产、高效益的综合农艺措施为:小麦施肥量5.73-8.16kg/亩,平均6.96kg/亩,玉米施肥量32.14-36.88kg/亩  相似文献   

4.
在小麦孕穗期和灌浆期喷施0.5%霉敌+0.33%叶绿宝,可有效防治宁夏灌区小麦全蚀病的发生,3种栽培条件下防病效果在7.2%-15.9%之间,可增加结实小穗数1.2-1.7个,增加单穗粒重0.21-0.54g,增加千粒重2.7-4.2g,比对照增产7.3%-9.5%。  相似文献   

5.
<正> 甘薯是我省重要的食饲作物之一,总产量仅次于水稻、玉米、小麦而居第四位。由于对它重视不够,研究尚少,名为高产作物的甘薯,实则产量低而不稳。为使甘薯产量能上一个新的台阶,近几年来我们进行了一些研究和高产栽培,单产达到3500公斤以上。我们主要采用和改进了下列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小麦/棉花、小麦-甘薯、小麦-花生、小麦/玉米/玉米等4种新型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与对照小麦--水稻相比,这4种新型种植模式避灾能力强,增产增收,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显著,在江淮丘陵易旱区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7.
用0.5%溴敌隆水剂配制的玉米粒、小麦粒、大米、稻谷、甘薯块毒饵,对农田黑绒姬鼠的毒杀效果和适口性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毒杀效果以玉米、大米毒饵最高,分别为85.6%和86.4%,小麦粒、甘薯块毒饵次之,分别为84.2%和84.7%,稻谷毒饵为82.3%,不同毒饵的差异不显著;以大米、玉米粒毒饵的适口性最好,取食率分别为17.3%和17.1%,小麦粒、甘薯块毒饵的取食率分别为15.2%和15.8%,而稻谷毒饵的取食率仅7.5%,且与其余4种毒饵的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8.
小麦玉米套种方式对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小麦播种方式以16.5cm×l6.5cm×30cm最佳,比20cm等行距亩产增加9.38%,其次为17cm×33cm和23cm×30cm,分别比等行距增产3.45%和2.88%,均达到显著水平。玉米套种方式也以16.5cm×16.5cm×30cm为佳,小麦玉米年亩产最高,比小麦20cm等行距+玉米60cm套种方式增产2.87%,达显著水平。从而说明,改变目前小麦大面积20cm等行为两窄一宽或宽窄行播种方法,既有利小麦稳定增产,又有利玉米套种高产,达到全年高产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通过新型尿素和普通尿素在小麦、玉米上各2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作为基肥一次施用,新型尿素不但增加了作物产量,而且肥料利用率也有所提高。在小麦上增产9.55%,氮素利用率提高1.6%-12.6%;在玉米上增产18.75% ,氮素利用率提高4.1%-16.4%,经济效益比较明显。初步表现出具有肥效长和肥料利用率高等特点,有较明显的增产增收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红壤旱地分带复种制Ⅰ和Ⅱ比对照Ⅲ增加产量47-65%;能量产投比高0.37-0.59,劳动生产率提高2.5-5倍;分带复种制生态系统N、P、K均有盈余,对照Ⅲ的小麦-甘薯生态系统P、K表现亏缺,N有盈余,但是,分带复种制磷的利用率较低,约28%-41%。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