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森林生态系     
生态学和生态系,生态学的定义有“论生物与环境以及它的共生者之间关系的学问”(黑格尔)、还有“以在自然状态下生物系空间——生物和其有相互影响的场所(环境)为整体——的规律与研究主题的学问(富山)”等,这却不容易理解。 “自然状态下的生物系空间”就是生态系。所以生态学就是研究生态系的学科。这就需要详细知道生态系。“生活在某集中地域上所有的生物和充满该生活空间的无机环境,形成的一个体系称为生态系(吉良)”,这是现代生态学的基础,以下对生态系来具体观察。  相似文献   

2.
在陆地上的许多生态系中,森林生态系是大规模典型的生态系,它在保持自然界生态平衡中起主导作用。人类作为生态系中的生物因子之一,参加生物链中能量传递与物质交换,而整个生态系又是人类的生活环境,因此又要通过人类活动,能动的平衡、发展生态系,使其向有利于人类生活活动的方向发展。吸收国内外历史和现状的教训,进一步认识森林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掌握其生长发育的规律,不断扩大森林再生产,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红树林生态系研究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东省是我国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大和台风多的省区,也是国际候鸟迁徙路线上停歇和越冬的主要站点,在减灾防灾、生物多样性和污染物生态修复等方面有极其重要的研究意义。因此,广东省红树林生态系研究要着重解决广东省现有红树林的生物多样性调查、生态功能评估、生态系统经营、大量红树果实加工利用、沿海困难滩涂与堤岸红树林营造等技术问题,为其红树林生态系恢复与管理及其红树林生态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德国马克斯一普朗克生物地理化学研究所、图林根州森林狩猎与渔业研究所和图林根森林联邦林业局,于2003年春在图林根森林的3个试验地开始了一项前所未有的国际林业研究项目:BIOTREE。这是一项研究森林中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形成过程的长期实验。在总共80hm^2的休荒地上进行造林,这些森林在今后几年乃至几十年内将为林业科学提供关于生物多样性影响生态系形成过程的最新认识。  相似文献   

5.
山区从自然面貌看,是由森林、草地、水面、农田等很多不同生态类型构成的综合体。其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因子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而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山区生态系的每一部分处于平衡状态时,则生态环境良好,若某一部分被破坏、失去平衡,则生态环境恶化,并给人类带来灾难。这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据此,党和政府为发展山区农业经济,制定了“以林为主,全面发展”的方针。贯彻这  相似文献   

6.
前言森林以其特有的层次,复杂的空间结构,除了对光能的吸收利用率最高、生物产量最大外,森林及其中栖息着的许多动物(包括微生物),这个生物群落还与无机环境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进行着能量的交换和物质的循环,使林区及其周围成为良性循环的生境。森林直接影响着各个生态系  相似文献   

7.
生物防治是农林病虫害综合治理的一个方面。主要是利用生物或生物的代谢产物防治病虫。而使用病原微生物防治害虫在生物防治中更具有重要的意义。综合防治就其实质来说是以营林技术措施为基础,以生物控制为主的综合治理,这是森林害虫防治的一条正确途径。那么,只要有助于森林生态系  相似文献   

8.
火是森林生态系和牧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自然因子。火能破坏生态系统;也能有益于生态系统。火的效应涉及许多因子,其中包括火烧的强度。强度大的火烧会烧死上层乔木,危害表层土壤等等;而强度小的火烧,通常会产生有益的影响。一、火烧的效应火能烧掉活的和死的森林可燃物放出矿质养料。它能影响生物环境。释放的养料  相似文献   

9.
文摘选     
森林病害流行与经营措施的关系(邱玉琢等,《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89,3:84—89)本文概括论述了森林病害流行与经营措施的密切关系,森林“病害”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食物链关系的一种自然现象。在天然林生态系中,生物种群之间处于相对平衡的关系,而在人工纯林,特别是  相似文献   

10.
自然保护区是一种新型的管理自然的基本单位。它是在当今人口不断增加,科学技术日益发展,迫切要求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新形势下产生的。它的重要作用有下列几个方面: 1.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多样性、保护丰富的物种及其遗传资源的重要场所。各种各样的物种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有着能量转化、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一个生态系  相似文献   

11.
引言森林是一个具有正运转着的生物群体复杂“社会”机构的生物群落。树木在保持水土方面可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它们从土地吸收水分,并通过蒸腾压把水释放到大气中,由于大气中水汽的冷凝再以降水形式回归大地,这种作用持续地循环着。在生态系标准上,低剂量污染条件下,生态系内的植被和土壤有明显减弱空气污染的功能。当受到中等程度污染剂量时,个别树种或特定树种的个别成员可能会敏感,由于营养恶化、新陈代谢减弱,易遭受害虫或病害的侵袭,或者  相似文献   

12.
湿地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管理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是地球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处于陆地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之间,是二者的过渡带。湿地因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环境效益,被称为“自然之肾”,作为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主要的生存环境之一,与森林、海洋一起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国家林业局,2000)。据有关资料,全世界共有湿地8.5×108hm2,占陆地总面积的6.4%。中国共有湿地面积3848万hm2(不包括江河、水库及池塘等),约占世界湿地面积的10%,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湿地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控制污染、改善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临沂地区国土开发布局构想中把自然资源丰富,经济落后,开发潜力大的沂蒙山区,作为开发治理的重点区。森林是组成最复杂、结构最完整、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最旺盛、生物产量最高、生态振幅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在沂蒙山区农业生态系中维护系统的生态平衡居极重要地位。所以研究山区林业资源开发利用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森林昆虫(包括害虫)是森林生态系统(forest ecolosystem)的重要组成成分。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总体表现对环境的趋同现象;反之,环境对于不同种类的生物的反作用,产生一定程度的同功效应。组成系统的诸成分决非机械的组合,而表现整体效应,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它是具有一定调节功能的控制系统,它们彼此适应,相互依  相似文献   

15.
<正> 一、“十个生态系研究”的目的为了探索使用“陆地卫星”的多光谱影象以及相应的数据自动处理技术清查森林和草地资源的可行性,美国国家航天航空管理局L.B.约翰逊空间中心和美国农业部林务局,在1976年联合开展了“十个生态系”的研究。这个研究将美国大陆的连绵区域大约划分为十个生态群落。在这些生态系中比较它们的相似性和不同点。这一方法使这个研究既是建立在大量成功的局部研究的基础上,也是作为大规模研究的序曲。“十个生态系”研究的试验设计,有两个重要而又相关的部分。第一个部分称之为类型可分性研究。这一研究是以森林和草地的陆地卫星光谱反应为依据,测定和研究它们的细部  相似文献   

16.
<正> 林木生长有赖于生态系中的养分含量。在不同时间里,当部分养分被固定在生态系时,另一些则可能进入或消失掉。通常,养分循环被视为是由通道连接的源(Source)和汇(Sink)。可利用的养分主要来自土壤,有些则  相似文献   

17.
建议国家对划为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应予补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全世界森林资源面积迅速下降,生态灾难冲击着人类的安全,生态平衡已是各国普遍关注的大事。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发展林业,扩大森林面积,整治山河,改善生态,才能振兴中华。植树造林,绿化祖国,保护环境,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态系,是我国的重大国策。为维护我省生态平衡,为国民经济发展创  相似文献   

18.
森林可持续经营问题,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正如1992年世界环发大会《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所阐述的:"林业这一主题涉及环境与发展的整个范围内的问题,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的权力在内。"长期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来,人类对森林经营利用和森林生态系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林业科学的词典里出现了两个新名词:生物多样性、无性林业。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我国政府代表在《生物多样性公约》上签字,成为首批19个成员国之一。1996年10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我省第一个无性林业重点实验室在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正式挂牌成立,成为全国第二个无性林业重点实验室。从字面上看,生物多样性是追求生物种、环境系统的多样化;无性林业是为了某一目标追求高产、高效的林业产业模式;两者似乎互相矛盾。怎样理解这对矛盾的辩证关系,求得对立的统一,这是摆在林业…  相似文献   

20.
正野生动物是亿万年地球环境演化的产物,同时又是人类及其他生命环境的缔造者与维持者,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与环境(自然和社会环境)是共生、共荣、协同、循环、自生与再生、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统一整体。一个物种可以左右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一个基因可以影响一个民族的兴衰。物种一旦消失就不可复生,人类就永远失去了这些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