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杨群  毛坚强  周长志  高红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158-17161
利用湖北省自动雨量站资料和NCEP1°×1°全球再分析资料,对湖北省2009年6月28~30日发生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垂直螺旋度分析。结果表明,整层强的垂直上升运动稳定维持情况下,垂直螺旋度时空演变特征能很好地反映强降水出现时段及其落区范围的大小;间隔6h的700hPa垂直螺旋度梯度大值区和∑θse(500+700+850)水平能量锋区叠加区的的分布对6h强降水的落区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大降水中心出现的区域有低层正与高层负垂直螺旋度的配置,在低层正垂直螺旋度略高于高层负值时,更有利于大暴雨中心产生。  相似文献   

2.
“5.22”贵州省西南部大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浩鹏  王芬  叶东  李婧 《安徽农业科学》2015,(10):199-201,258
利用Micaps3.1常规资料、两要素自动站降水资料、卫星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5月21 ~ 22日贵州省西南部出现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中低层的低涡切变以及地面冷锋是造成此次大暴雨过程的大尺度影响系统;卫星云图资料分析表明,此次大暴雨过程中有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以下简称MCC)生成、发展,强降水落区随MCC的移动而移动,由此可见,中尺度系统是此次大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近地面至650 hPa的充沛水汽条件以及强烈的上升运动是造成此次大暴雨的直接因素,θse的演变很好地反演了此次暴雨过程;最强降水时段出现在MCC发展强盛期,水汽通量散度、垂直螺旋度的大值中心位置和强弱变化与强降水的位置和强度变化均有比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利用NCEP 1°×1°的6 h再分析格点资料和气象台站实测降水资料,采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08年7月23日发生在山东日照市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是在副热带高压、高空槽、西南低涡和切变线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低层强烈的水汽输送和水汽辐合使暴雨区大气湿层迅速增厚,为暴雨的形成提供有利条件,水汽通量辐合中心与暴雨的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有利于对流发展和低层水汽向高空输送;强烈垂直上升运动为暴雨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700 hPa的垂直螺旋度与相应时次1 h降水存在很好的相关;强降水时段,暴雨区上空形成了从低层一直延伸到对流层顶层的正垂直螺旋度柱,暴雨中心的降水峰值正好出现在正螺旋度中心出现时段,垂直螺旋度中心的大小及变化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降水系统的强弱和变化。  相似文献   

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2.5°×2.5°NCEP资料对2010年3月19日发生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一次强沙尘暴天气的垂直螺旋度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沙尘暴发生期间,螺旋度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上负下正"分层结构,这种分层结构出现的时间与强沙尘暴出现的时间基本一致,且随着正螺旋度区域范围扩大、高度抬高,沙尘暴发展愈强烈;高层螺旋度负值的演变与沙尘暴的出现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该诊断分析对于沙尘暴预报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杨令  姚蓉  刘志雄  周斌  王乐辉  张子歆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463-19467
[目的]分析2010年5月6日湘中一次突发性大暴雨过程。[方法]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雨量及FY-2C卫星资料,分析了2010年5月5日晚~6日湘中一次大暴雨期间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及物理条件,揭示此次大暴雨形成的大尺度环境条件、中尺度特征以及可能的成因;并利用FY-2D卫星云导风与水汽云图、红外云图及TBB黑体亮温,分析大暴雨对流系统的演变特征。[结果]此次湘中强降水过程具有降水持续时间较短、强度大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此次大暴雨是在有利环境背景形势下,由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的,并与高空横槽、中低层切变线、地面弱冷空气及高低空急流有着密切的关系;各种物理量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上空中尺度特征非常明显,强降水分布在湘中一线,其主要原因是中尺度系统造成;卫星云图上动力干带、TBB=-60℃值中心与其梯度大值区可为大暴雨的预报和预警提供参考依据。[结论]该研究为湖南省大暴雨预报和临近预警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6.
高琦  徐明  赖安伟  汪小康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20053-20058,2010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6 h再分析资料、NCEP/NCAR地表潜热通量一日4次再分析资料以及TBB资料等,对2008年第8号强台风"凤凰"登陆引起的暴雨进行了深入的机理分析。结果表明,充沛的水汽以及层结不稳定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水汽和热力条件;高层有明显的辐散,低层有明显的辐合,且从低层到高层伴随着很强的垂直上升运动,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螺旋度的大值中心的演变基本反映了台风中心的移动方向,而强降水一般发生在正螺旋大值中心的右侧,且梯度大的一侧比梯度小的一侧降水强度更大;非地转湿Q矢量辐合中心对应未来12 h强降水的发生区,对判断台风在陆上的运动、维持也有一定的意义;地表潜热通量在此次暴雨过程的各个时段均为正值,其向上输送和强弱变化对台风强度的维持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改则强降水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NCEP的1°×1°逐6 h再分析资料和FY2E云图资料,运用天气学原理等方法,对2016年7月28日改则发生的强降水过程的天气系统演变、水汽、热力和动力条件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巴尔克什湖附近的低压槽底部冷空气下渗到改则地区形成弱的高原槽是此次强降水产生的影响系统;此次降水时间短,雨量大;包括涡度、散度、垂直速度和水汽通量散度在内的物理量在强降水发生后才出现有利条件。对流云团B靠近测站时,降水已经开始,云团还在改则上空维持其强度时,强降水已经结束;改则站的降水发生时并不是云顶亮温最低时,更像是由于产生了降水而造成的TBB下降。  相似文献   

8.
采用NCEP逐日1°×1°再分析资料、高空观测资料、双庙站降水资料及雷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的大气背景为南亚高压维持、东北冷涡、副热带高压稳定少动,中低空形势有利于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经物理量诊断分析,淮南暴雨、大暴雨区有大量水汽辐合、明显的垂直上升运动,且与K指数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和NCEP1°×1°逐6h再分析资料,应用等熵位涡理论,对赤峰市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等熵面上,低层高位涡中心与气旋顶部和低层暖切对应较好,同时高层伴有位涡低值区,低层气旋性环流和高层反气旋性环流配合,有利于形成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利于上升气流的维持和加强,从而促进系统的发展,为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条件。低层位涡高值中心出现、维持的时间和区域与降水大值区相吻合,对于强降水预报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农技服务》2017,(14):60-61
本文利用遵义市区域自动站资料、高空实况资料及物理量场资料分析了2012年7月11日到12日遵义市区域性大暴雨天气。结果表明:500h Pa高空槽东移带动低层700h Pa低涡和850h Pa切变线东移为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过程期间地面辐合线在南部至东北一带维持;中低层及以下为高温高湿区,为过程提供充足的潜在不稳定能量。对所有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此次暴雨产生和维持的重要因素是全市受低压控制,无冷空气影响,副高稳定维持,致使低层低涡在川东与重庆西部交界区域稳定维持,造成区域性强降水。  相似文献   

11.
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自动雨量站加密资料及卫星资料,对2010年6月初广西来宾、都安极端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和中尺度系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前无急流建立,850 hPa2支气流在暴雨前明显加强。过程中副高北抬,利于降水系统长时间停留在桂中桂北一带。特大暴雨区位于广西θse线相对密集区及拐点上,具备了高温高湿的不稳定条件。强降水发生在云顶亮温TBB低值中心及TBB等值线密集区,且常发生在不断激发出的中β、γ云团中,小时雨量与TBB分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利用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和云南省怒江州105个自动站常规降水资料,从大尺度环流背景、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和地形影响方面,对怒江州2016年"春汛"期2月21—22日和4月12日的2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2次强降水过程均由小波动东移造成,500 hPa西风气流强劲,700 hPa滇缅间形成强烈风速辐合,"0221"过程小波动移速缓慢,500 hPa风速和700 hPa辐合也比"0412"过程强,因此造成的降水强度更强,范围更广,影响更大。在2次强降水过程中,怒江北部一直都处于强水汽辐合带内,水汽条件较好,且在降水区对应低层为辐合、高层为强辐散,上升运动强烈,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和维持。怒江州处于滇缅过渡的迎风坡地带,怒江北部又处于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结合部的"喇叭口"地形底部,西移的系统和暖湿气流在"喇叭口"的引导下经迎风坡地形强迫抬升形成强降水,地形在这2次降水过程中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陕西南部地区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进行诊断分析。[方法]利用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以及自动雨量站资料,对2010年7月16~18日发生在陕西南部地区的区域性暴雨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场进行了分析;并利用经向风、相对湿度以及假相当位温等物理量,探讨了干侵入的特征及其在暴雨中的作用。[结果]500 hPa中高纬度形势比较稳定,大陆高压、副热带高压稳定少动,700、850 hPa切变线或低涡是造成陕南地区产生大范围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登陆台风对暴雨的作用非常明显,台风与副高相互作用,不仅使得低空急流得以形成和加强,还将水汽和能量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陕南地区,为暴雨的增幅起到重要作用。此次暴雨过程中有2次明显的干侵入,主要表现为在对流层中高层的一个深厚干层,干层的存在有利于对流不稳定能量在低层的积聚,对流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可以将低层的暖湿气流向上输送至较高的层次,有利于降水的发生。θse的经向垂直剖面图分析表明,在这次暴雨过程中有锋区的存在,且这次暴雨过程中的干空气活动非常强烈。[结论]该研究为今后的预报提供有益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比分析了鲁西南地区2013年5月26日和2014年5月10日两次春季低涡暴雨过程。结果表明,冷空气入侵层结的不同、低层强辐合区高度的不同、能量锋区位置的不同以及强上升运动中心位置的不同,都是造成低涡暴雨降水强度差异的重要原因。冷空气侵入层节的异同决定了降水的稳定度;边界层强辐合对于气旋前部偏东气流里的暴雨形成更为重要;低空急流的强弱及位置决定了降水的强度和落区,强降水均发生在能量锋区前沿;强上升运动区的深厚程度也是造成暴雨量级不同的关键因素,同时从暴雨区北侧下沉运动区可以看出冷空气的位置及其势力的强弱。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ECP 1°×1°再分析资料、地面自动站降水实况资料以及FY-2E卫星云图资料等资料,从环流背景、形成机理和卫星云图特征等方面,对2010年8月8日~9日山东区域暴雨局部大暴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中高纬度短波槽缓慢东移,副热带高压和地面气旋稳定维持,超低空气流发展强盛,是暴雨发生的有利大尺度环流背景;在中尺度回波团或回波带及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影响下产生暴雨;降水主要出现在对流云团生成,发展、成熟时期,短时强降水主要出现在对流云团西部、西南部,南部;超低空东南气流由于水汽输送路径短,对短时强降水发生十分有利;中尺度对流系统表现在整个对流层为上升运动.低层θse锋区不断增强为对流性强降水发生提供了有利的不稳定能量.  相似文献   

16.
“96.8”邯郸特大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96.8"邯郸洪涝灾害的特大暴雨过程。[方法]利用1996年8月上旬的实况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造成邯郸"96.8"洪涝灾害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了解此次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结果]先后发展北上的2个中尺度对流云团造成了邯郸"96.8"特大暴雨;台风倒槽是引发的邯郸洪涝灾害的主要天气系统;低空急流在北上过程中,受副热带高压的阻挡,使水汽和能量在邯郸积聚,为特大暴雨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中纬短波槽的发展东移以及低层回流弱冷空气的不断入侵,是触发中尺度对流云团生成、发展,进而导致暴雨持续的直接原因;暴雨区上空湿层深厚,湿区的经向分布比纬向更宽广,暴雨区的水汽源地为南海和孟加拉湾。整个暴雨时段,暴雨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低层是正涡度、高层为负涡度,且降水强度随辐合、辐散的增减变化;暴雨区为强烈上升运动区,随上升运动强中心的加强向上抬升、强降水也增强,暴雨中心位于最大垂直速度中心附近,强降水随垂直上升运动的增强而增强、减弱而减弱。[结论]该研究为防灾减灾、决策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