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小麦灌浆后期青枯骤死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金先春  徐威生 《作物学报》1990,16(3):228-234
超量施氮或氮、磷、钾肥配比不适的小麦植株,于灌浆后期遇到“V”字型气温的剧烈变化,往往出现突然青枯死亡。青枯是一种生理性反应,虽然发生在灌浆后期,但在灌浆中期体内代谢与正常落黄植株相比,已具有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是含氮水平高,某些含氮化合物转运速度慢,抗逆力下降,外部形态表现贪青。在灌浆后期遇到“V”字型气温  相似文献   

2.
小麦灌浆后期青枯骤死与体内活性氧代谢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赵会杰  王向阳 《作物学报》1994,20(3):302-305
小麦灌浆后期遇到“V”字型温度剧烈变化,可导致旗叶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还原型抗坏血酸(ASA)含量下降,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增加,细胞膜透性增大,外部形态表现为青枯骤死症状,千粒重明显降低。“V”字型温度变化导致体内活性氧清除能力降低、膜脂过氧化作用加剧,可能是  相似文献   

3.
<正>近几年来,晚稻生育后期出现生理性青枯现象,一些地方多有发生。集中出现于晚稻灌浆期间,对产量和品质影响大。今年早稻生长期遇低温阴雨天气,晒田不理想,生育期会相对推迟,晚稻后期遇低温冷害引发生理性青枯的可能性增大,应及早引起重视。发生特点一般多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在低温骤变后突发性地,田间出现成片的干枯死禾状,损失程度与  相似文献   

4.
不同小麦品种的灌浆生理特性对后期青枯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金先春  徐威生 《作物学报》1994,20(1):99-105
在小麦灌浆期,剧烈的气温变化会导致一些品种和麦田发生发青枯危害,表现为茎杆青灰发暗,不能正常落黄;籽粒灌浆不足,千粒重大幅度下降,造成减产。品种间对此反应不一,受害程度大小不同。研究表明,抗青枯品种具有较强的根系活力,体内可溶性总糖量高,而总氮量低,花后灌浆期,茎鞘叶物质分解转运量大,转运速率高,植  相似文献   

5.
利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平板凝胶电泳法,对普通小麦K、V型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在不同发育时期的雄蕊,雌蕊,旗叶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K、V型不育系,保持系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花药具有不同的酶谱,根据酶带数量和酶活性的变化,发现K、V型不育系之间在花粉败育时间上有较大差异,认为V型不育系败育的关键时期是“单核期”而K型不育系为“二核期”与细胞学观察结果相吻合,K、V型不育系,保持系之间在不  相似文献   

6.
水稻株系与亲本间灌浆期POD酶谱及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复性电泳技术,对水稻子代与亲本在灌浆期的POD酶谱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灌浆期C的POD酶谱与亲本间表现出明显差异,C的POD带型偏A,总酶活变化规律与B相似。(2)灌浆中期C中检出1条52kD新酶带;灌浆后期仅C和A中检出53kD酶带,酶活C较A弱。(3)灌浆中期仅在A中检到的70~63kD弱酶活带区和灌浆中、后期仅B中检到的63~58kD弱酶活带区及42kD酶带,在C灌浆各时期均未检出。亲本间基因互作导致C的POD酶谱表达差异,这是育种希望得到的,对于新酶带和差异酶谱与C的新性状关系的进一步研究,将为水稻杂交育种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王丰  程方民 《种子》2003,(6):65-67
综述了IAA调节杂交稻“异步灌浆”的依据和机制,从IAA调节杂交稻“异步灌浆”的酶学生理特征角度出发,分述了IAA与H^ —ATP酶、蔗糖酶、细胞伸长有关酶(细胞壁纤维素酶、β—1,3—葡聚糖酶、β—1,4—葡聚糖酶)、淀粉合成有关酶(蔗糖合成酶、ADPG焦磷酸化酶、淀粉合成酶)和IAA氧化酶及过氧化物酶之间的关系,并讨论了对IAA调节杂交稻“异步灌浆”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新疆辣椒上黄瓜花叶病毒CMV的发生、危害、病毒株系、发病条件及药剂防治的系统研究、发现植株在不同生育期感病的病情指数不同,不同发病级别的株高、叶面积、座果数、单株产量、叶绿素含量、体内过氧化氢酶带谱均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从细胞学的角度对小麦83(21)35核背景的T型、V型和K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花粉败育机理进行了研究。发现三类不育系的小孢子发生过程基本正常,T型不育系的花粉主要在小孢子后期发生败育,以典败型和圆败型为主;V型不育系的花粉主要在小孢子后期至二细胞花粉期败育,以圆败型和浅染败型为主;而K型不育系的花粉主要在二细胞花粉后期至三细胞花粉期败育,以浅染败型和深染败型为主。药室合并现象普遍发生是T型不育系花药的一个突出特点,而V型和K型人育系花药各壁层的发育是正常的。核质发育关系不协调是不育系花粉败育的根本原因。细胞学观察结果可以作为不育细胞质类型划分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寒地水稻旱育苗青枯,立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寒地水稻旱育苗青枯、立枯病的发生与防治杨丽敏(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佳木斯市154014)水稻苗期青枯、立枯病在全国稻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自从寒地稻作开始旱育苗以来,发病面积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尤其是近年来,由于“水稻种植热”的出现,致使许多根...  相似文献   

11.
不同前茬对烤烟生长、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烤烟K326品种为材料,在石林和寻甸两个不同气候生态点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一年两熟条件下油菜、小麦、大麦、绿肥和休闲5种前茬对烟株生长及烟叶产量、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前茬明显影响烟株的生长、成熟、产量、产值和评吸质量,且因生态区不同而有差异。前茬为小麦,两个试点烤烟均表现出前期生长较快、后期落黄较好;前茬为绿肥,烤烟前期生长较慢、后期生长过旺、落黄较迟;前茬为绿肥或休闲地,两试点烤后烟叶产量最高;但产值在石林点则以前茬为大麦、绿肥或油菜,寻甸点以前茬为大麦、绿肥或小麦的处理为最好。烟叶评吸质量在石林以油菜或小麦为前茬、寻甸以小麦或绿肥为前茬的处理最佳。综合而言,烟株生长期间气温较高的石林烟区烤烟前茬以油菜为宜,而气候冷凉的寻甸烟区则以小麦或绿肥为最佳前茬。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低温下品种间差异的抗氧化物酶或者活性氧清除物,为低温下鉴定冬小麦品种抗寒性提供理论依据,以抗寒性不同的‘东农冬麦1号’和‘济麦22’为材料,在低温驯化期和封冻期进行取样,通过测定冬小麦品种间活性氧清除物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抗坏血酸(ASA)含量以及抗氧化酶类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结果表明,封冻后抗寒品种的相对电导率低于不抗寒品种;丙二醛含量只有在深度封冻期1月14日抗寒品种显著低于不抗寒品种。封冻后15天不抗寒品种SOD酶活性逐渐降低,而抗寒品种SOD酶活性仍在增加;封冻后30天抗寒品种的ASA含量显著高于不抗寒品种,SOD酶活性和ASA含量可以用于冬麦品种抗寒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开顶式气室对冬小麦的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顶式气室(open-top chamber,OTC)通常是用来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为了探明开顶式气室内外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差异,分析了OTC内外气象因子(温度、相对湿度、饱和水汽压差和太阳辐射)的变化,测定了OTC内(CK组)和OTC外(AA组)冬小麦(扬麦13)在不同生育期的株高、叶面积、干物质、生长参数及产量指标。结果表明,OTC内温度、相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压差高于OTC外,而光合有效辐射低于OTC外。此外,OTC对冬小麦的株高、叶面积、生物量和产量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与AA组相比,OTC对冬小麦的株高具有抑制作用,但是在生育后期对叶面积有促进作用。在冬小麦整个生育期,OTC对冬小麦叶干重、茎干重都表现出明显的负效应,但是对根干重具有促进作用。CK组穗的干物质累积低于AA组。OTC内的冬小麦穗重、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千粒重都低于OTC外,导致OTC内冬小麦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14.
为了确定内蒙古兴安盟半干旱地区适宜种植品种,充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研究不同绿豆品种的生长发育特性及产量潜力。本文通过对突泉县现有的9个绿豆品种与大面积种植的绿豆品种布鲁克绿1号在同一时间同一地块进行播种试验,并利用生长季活动积温与当地多年生产实际影响绿豆产量空秕率指标进行衡量,结果表明:兴安盟半地区生长季≥10℃活动积温完全满足各熟性绿豆需求;小明绿、昌丰小明绿2个品种在开花期至鼓粒期出现了虫害,且发生面积达40%;根据多年生产实际,绿豆空秕率≥8.5%会影响最终产量,天山明绿、天山大明绿(绿珍珠)、布鲁克绿1号三个品种的空秕率分别为7.4%、7.3%、8.2%,且适合当地气候条件,抗病性强、产量潜力大,生产实际过程中建议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5.
1964—2013年天水市热量资源变化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分析天水市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和冬小麦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为提高对气候变化的应变能力、减轻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和种植结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根据天水市7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64—2013年的气温资料,用气候倾向率和Mann-Kendall统计检验方法,对天水市50年来气温变化特征和热量资源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天水市1981—2013年玉米和冬小麦产量资料,结合对应时段的气象资料应用SPSS 13.0软件建立回归模拟方程,探讨作物生育期与温度的关系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天水市1964—2013年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负积温绝对值呈减少趋势。1994年前后气温发生了突变,进入了显著增暖时期,增暖前后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97℃;各季节的气温变化幅度以春季最大、冬季次之。1994—2013年内相继出现了13个暖冬年份,是近50年中较暖的时期。自1981年以来,冬小麦全生育期天数平均以0.59天/年的速度线性减少,1981—2013年全生育期总天数减少了20天,其中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减少趋势分别为0.57天/年、0.16天/年;玉米全生育期1981—2013年减少了5—7天,气候增暖后1994—2013年玉米生长期内平均气温增温变率为0.43℃/10年。气候变暖已对农作物生长发育产生了较大影响。喜温作物和越冬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种植区北界抬升;春播作物玉米播种提前,生殖生长期延长;越冬作物冬小麦推迟播种,春初提前返青,全生育期缩短。  相似文献   

16.
Wheat Cultivars Adapted to Post-Heading High Temperature Stres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e existence of genetic variation in wheat for tolerance to high temperature stress has been reported but cultivars released for a particular production system often are not characterized.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dentify and describ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heat cultivars adapted to production systems with risks of high temperature during the post‐heading period. Fifteen diverse wheat cultivars and one unreleased genotype were evaluated at the Texas A&M University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Extension Center, Uvalde, TX, during two seasons characterized by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s as high as 36 °C. Measurements during both seasons included days to heading, days to physiological maturity and grain yield. Large and significant (P < 0.05) grain yield differences were measured among cultivars within each season. Yield varied between 2979 and 4671 kg ha?1 in the first season and between 1916 and 5200 kg ha?1 in the second season. Late planting in the second season delayed heading date resulting in the post‐heading period to coincide with periods of high temperatures. Cultivars that headed early, in general, yielded better than cultivars that headed later within each season with yield reduction of 35.3 kg ha?1 in the first season and 91.0 kg ha?1 in the second season for every 1 day delay in heading after mid‐March. Early‐heading cultivars outperformed later‐heading cultivars because of two distinct advantages: the early‐heading cultivars had longer post‐heading and, therefore, longer grain filling period than the later‐heading cultivars. In addition, early‐heading cultivars completed a greater fraction of the grain filling earlier in the season when air temperatures were lower and generally more favourable. The advantage of earlier‐heading cultivars was also manifested in the amount of green leaves retained to anthesis. Earlier‐heading cultivars produced fewer total leaves per tiller but retained more green leaves and lost fewer leaves to senescence at anthesis than later‐heading cultivar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early heading is an important and effective single trait defining wheat cultivars adapted to production systems prone to high temperature stress during the post‐heading period.  相似文献   

17.
部分芝麻新品种耐渍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平均萎蔫株率、平均死亡株率为鉴定指标对15个国内近几年选育的白芝麻品种进行了淹水鉴定,结果表明:在同一小区同一天内,下午萎蔫株数高于上午萎蔫株数,萎蔫植株应以下午调查为好;撤水后3d内萎蔫株率有不同程度的波动,但总体水平相差不大,撤水后第1天的萎蔫株率可以作为调查的指标;光照和温度是影响植株萎蔫发生的主要天气因素;冀芝1号在整个鉴定过程中没有出现萎蔫死亡现象,为抗性优良品种,并且其早期耐淹的能力能遗传给后代。豫芝4号(新)、陕芝3号在整个鉴定中出现萎蔫或死亡植株较少,为耐渍品种,其余品种抗性一般或差。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61-2018年陕西中北部50个气象站温度数据和1997-2017年13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冬小麦生育期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K检验和GIS技术等方法,分析陕西中北部冬小麦关键发育期与界限温度的相关性,分区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该区冬小麦返青前热量资源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冬小麦的潜在影响.结果 表明:(1)陕西中...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对陇东塬区冬小麦生长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利用陇东塬区1981—2013连续33年冬小麦生育期观测资料及气候因子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多项式函数、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的影响。结果表明,33年来,冬小麦生育期内,平均气温显著增加,气候倾向率为0.75℃/10 a;有效积温上升,气候倾向率为45.79℃/10 a;降水总量下降,气候倾向率为-29.17 mm/10 a;日照时数增加,气候倾向率为25.75 h/10 a。气候变化引起陇东塬区冬小麦播种期和越冬开始期推迟,返青、拔节、抽穗、成熟期提前,冬小麦全生育期显著缩短,倾向率为-6.69 d/10 a;植株生长高度下降;植株密度,三叶期增加,其余发育期减少;分蘖数和大蘖数减少;越冬死亡率下降;不孕小穗率减少,籽粒数、千粒重、亩成穗率增加。1981—2013年陇东塬区冬小麦气候产量呈上升趋势,气候产量与生育期内平均气温呈负相关,与降水量、有效积温和日照时数呈正相关,水资源短缺是陇东塬区冬小麦生长的制约因素,温度是影响冬小麦产量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