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年来,国内已有采用锯木屑、棉籽壳等代料栽培黑木耳的成功经验,但利用甘蔗渣栽培黑木耳的报道甚少。为了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蔗渣资源,我们从1983年开始进行了改进蔗渣培养基配方试验,获得了较好的成效,每百斤干料产鲜耳7.0斤以上。  相似文献   

2.
益阳县微生物研究所从八○年开始立课题研究黑木耳的代料栽培,一九八三年瓶栽中试成功,一九八四年大面积栽培成功,每百斤干料产干耳2.15公斤,通过了省级鉴定。在瓶栽成功的基础上,进而采用塑料袋太空包栽培法,一九八五年春季栽培800袋,共产鲜耳482公斤,每百斤干料产鲜耳200公斤,生物转化率200%。一九八六年元月列入国家“星火计划”,总投资120万元。益阳县微生物研究所为了不违生产季节,采取边建厂,边生产,边推广的办法。一九八五年秋冬季,先改建了简易的厂坊,上了小型液体菌种生产设备。一九八六年春  相似文献   

3.
黑木耳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靖江县西来乡副业场,利用当地资源丰富的棉籽壳、木屑等作培养料,于1983年开始进行袋栽黑木耳试验,获得百斤干料产干耳5.5斤的好收成。在这基础上,1984年春进行扩大生产试验,采用规格为45×12厘米的塑料袋栽培黑木耳2200袋,每袋装干料9两,从6月下旬开采到10月初结束,共产干耳239.58斤,百斤干料产干耳12.1斤,总产值2395.8元,经济效益显著。总结两年来的试验工作,  相似文献   

4.
吕本国  胥成刚 《食用菌》2000,22(1):31-31
黑木耳生产,长期以来用段木栽培,产量低,成本高,耗材大,每百公斤木材只能生产1.5kg。现在改用木屑、棉子壳、玉米芯、稻草、甘蔗渣代料栽培:每百公斤代料可生产干木耳6~10kg,单产提高4~5倍,现将黑木耳代料速生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栽培时间 代料栽培黑木耳,从接种到出菇只要45~55天,生产周期100~120天,比原生产时间缩短50%~60%,改变原来一年长一季为春秋长两季:春季2~3月接种,9~10月子实体生长:秋季8~9月接种,10~11月子实体生长,但要避开高温,早春气温低,可加温调…  相似文献   

5.
我省高邮县供销社黑木耳试验小组围绕防霉问题从八二年开始进行了多次试验和摸索。他们通过对野生木耳生态环境的观察和分析,决定采取一种摸拟野生木耳的新工艺,即将黑木耳袋载从室内搬到室外,从架子上移到荫棚内的沙石上。一九八三年七月小试402袋(每袋干料0.4斤)首次获得成功,污染率仅3%。总计投料160.8斤,两次收鲜耳142斤,折每百斤干料收干耳6斤以上。  相似文献   

6.
麦草袋栽黑木耳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利用麦草栽培黑木耳,结果表明,以棉子皮配比麦草栽培黑木耳生物学效率达100%,出耳率93%,每百公斤料投资比全棉子皮低60元,总成本下降30%。  相似文献   

7.
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是我国主要食用菌之一,长期以来都是采用段木栽培,成本高,生产周期长(3年左右)单产低,每100公斤木材只产干耳1.5公斤左右时间,经济效益不高。且目前耳林资源不足,使黑木耳生产发展受到限制。近年来,改用木屑、棉籽壳、稻草、玉米芯、甘蔗渣等代料栽培,为广泛发展黑木耳生产开避了新的途径。代料栽培从接种到出菇只需2个月左右,生产周期只4个月左右,比传统栽培缩短很多,一年可进行春、秋两季种植。每100  相似文献   

8.
黑木耳是我国传统出口商品,历来都是用段木栽培,由于段木资源减少,近年来不少耳产区的耳农采用木屑、棉子壳等为代料来生产黑木耳,节约了不少木材,但在非棉区、林区要发展木耳生产比较困难。为此我们因地制宜,以稻草为栽培黑木耳的主料,1992年至1993年6月先后进行了三次实验,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功和良好经济效益。现简报如下: (一)品种选育 我们从国内12个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引进的一些黑木耳品种,通过品比试验筛选出了一个适应稻草原料栽培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菌株,定名为随丰一号。该菌株每百公斤稻草料可产干耳12~14kg。 (二)制生产种 培养料配方:①稻草80%,麸皮15%,过磷酸钙2%,石膏粉、红糖、食盐各1%;②稻草63%,棉子壳25%,麸皮、石膏粉、过磷酸钙各1%。pH均为6~7,料水比1:2,每100kg料内另加黑木耳专用肥2包(100g)。稻草要加工成2cm左右长。培养容器可用罐头瓶和17×35cm的塑料袋,装料后常压灭  相似文献   

9.
我们用玉米芯、棉籽壳、木屑等代料,采取室内培菌、室外育耳的两步法生产黑木耳,每百斤料分别收干耳6.6斤、9.2斤和4斤。用这种方法投资小,见效快,山区、平地都可搞,是群众致富的好途径。现介绍如下: (一)配料装袋各种代用料的配比为:①棉籽壳90%、玉米面8%、蔗糖1%、石膏1%。②玉米芯(先粉碎)70%、木屑20%、麸皮8%、蔗糖1%、石膏1%。③木屑70%、麸皮10%、玉米面8%、蔗糖1%、石膏1%。将  相似文献   

10.
靖江县西来乡付业场,去春袋栽黑木耳2200袋(每袋装干料9两),实收干耳239.58斤,每100斤干料出干耳12.1斤,经济效益较为显著。现将高产技术综述如下: 一、配料每百斤料用棉籽壳44.5斤,干木屑44.5斤,麸皮8斤,碳酸钙2斤,糖1斤,料水比1:1.15。配料中用碳酸钙代替石膏和过磷酸钙。塑料袋规格:45×15公分,高7公分6丝。袋正面开4-5个洞穴(直径2.3公分),洞距8公分。拌料、装袋、灭菌、消毒、接种等程序常规。  相似文献   

11.
我县位于牡丹江林区,属低山丘陵地带,黑木耳资源丰富,特别是自一九七二年推广人工栽培黑木耳以来,黑木耳生产发展很快。七九年我县黑木耳商品量达到十四万多斤,成为全国黑木耳基地县之一。一九八○年商品量达十九万多斤,居全省首位。但是、在黑木耳生产中,病虫害严重的影响木耳的产量和质量。据调查,黑木耳由于病  相似文献   

12.
钟雪美  黄录焕 《食用菌》1992,14(4):20-20
黑木耳生产历来是用段木栽培,每年要消耗大量木材,而且会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因此,近年来多利用农作物秸秆进行代料栽培,但用代料栽培的黑木耳营养价值如何?这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为此,我们选用稻草、玉米芯和木屑为主料栽培黑木耳,与段木栽培的黑木耳进行营养比较,试图为解决林耳矛盾,开拓黑木耳代料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黑木耳代料栽培与段木栽培相比,具有原料丰富、节省木材、成本低、生产周期短、产量高、收益快的优势,但在黑木耳代料栽培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单产低、生物转化率低、杂菌污染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栽培者没有掌握栽培技术的要点,生产管理不当。现将黑木耳代料栽培中的几项关键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代料栽培黑木耳以其生产周期短、收益高等优点取代了木段栽培方式。但是代料栽培黑木耳的培养料绝大多数都是利用阔叶锯木屑,从而使木屑资源紧缺价格上涨,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限制了代料栽培黑木耳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此,笔者以阔叶杂木屑、黄豆秆、玉米秆、玉米芯、稻草为材料进行了黑木耳栽培试验比较,以期为黑木耳代料栽培培养料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代料栽培黑木耳以其生产周期短、收益高等优点在浙江省得到快速发展。在栽培过程中,刺孔出耳是代料黑木耳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我们进行了不同刺孔方式对代料黑木耳的生长与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6.
我县栲胶厂每年生产栲胶的废渣有2730多吨,因它的主要原料是香菇适生树种栓皮栎、麻栎的壳斗和化香树的果球。因此,近年来我们进行了栲胶废渣栽培香菇试验,取得了初步效果,单产鲜菇1.6斤/尺~2左右,每百斤干料产干菇6斤左右,高的达7.1斤。香菇原种是“7402”,培养料配方为干栲胶废渣  相似文献   

17.
我们于1983年利用棉纺厂的下脚料——废棉屑栽培草菇,收到了每百斤干料平均产鲜菇32.6斤的好效果。现将试栽情况简报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试验菌种系从福建新民菌种厂引进的试管种,用棉籽壳作培养基接原种和栽培种。菌龄15天,用于室内大床栽培。培养料配方为废棉屑100斤、石灰4斤、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2斤,将料拌匀,含水量以手握料有明显水珠滴下为度。料拌好后,堆积48小时。将堆积好的培养料趁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传统的草菇栽培是以稻草为原料,劳动强度大,管理复杂,一般每百斤草只产菇10多斤。根据草菇的生物学特性,我们于1980年试用棉籽壳栽草菇,效果很好,5000斤棉籽壳收菇1100多斤,平均百斤料产菇22斤,最高达35斤,且制作简便,劳动强度小。栽培草菇的适期,一般当气温稳定在20℃以上,江南地区6~9月份均可栽培。室内栽培只要求能遮雨避风,场地清洁明亮。  相似文献   

19.
我们于1982年3~5月,用4500斤棉纺厂的纯废棉生料栽培凤尾菇,获得每百斤干料平均产鲜菇94.35斤的好收成,其中最高生物学效率达205%。通过实践,初步体会到废棉生料栽培凤尾菇必须解决以下几个技术问题。 (一) 调制好料:废棉由于营养丰富,有利于凤尾菇生长发育。但如果培养料调制不当,会使料温急剧上升烧死菌丝,并招致杂菌  相似文献   

20.
为了使草菇能在北方室外栽培,近年来,我们进行了草菇阳畦栽培试验,并于1984年1月通过技术鉴定,当年即在本省的中、南部20个县设点示范推广,栽培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成功率达95%,每百斤棉籽壳产鲜菇20~30斤,最高达45.2斤;每百斤麦秸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