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2 毫秒
1.
杭州西溪湿地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杭州西溪湿地特别是对其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植被、景观格局、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提出了今后西溪湿地科研的重点及方向。 相似文献
2.
以西溪湿地为主要研究区域,分丰水期和枯水期两季,采集西溪湿地的主要河口地表水样品,以气相色谱(GC)/电子捕获检测器(ECD)定量测定样品中六六六(HCH)和滴滴涕(DDT)含量。结果显示西溪湿地地表水丰、枯两季各7个水样均检出HCH和DDT。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丰、枯季西溪湿地地表水中有机氧农药(OCPs)总量分别是2.98~11.38 ng/L、15.39~39.53 ng/L。OCPs含量变化有着明显的季节性,枯水期水样中OCPs含量明显高于丰水期。水样中HCH含量明显大于DDT,β-HCH为主导污染物。OCPs残留主要是历史原因,且污染源单一。河流流量影响OCPs的含量和分布。各点OCPs浓度均低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存在OCPs生态风险的可能性较低。 相似文献
3.
杭州西溪湿地外来入侵植物现状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浙江杭州西溪湿地外来植物计有20科45种,优势科现象明显,其中菊科Compositae14种(31.1%),豆科Legu-minosae和旋花科Convolvulaceae各4种(8.9%),十字花科Cruciferae和苋科Amaranthaceae各3种(6.7%),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和伞形科Umbelliferae各2种(4.4%),其余13科各1种(2.2%)。外来入侵植物都是草本植物,以1年生或2年生为主,有36种(占80.0%),多年生只有9种(占20.0%)。这些外来入侵植物严重地威胁西溪湿地的生态系统,影响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本土植物的生境。论述了西溪湿地外来入侵植物的入侵途径,并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
杭州西湖表层水体中有机氯农药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夏、冬季采集杭州西湖19个点位表层水体,采用气相色谱(GC-ECD)内标法对18种有机氯农药的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夏、冬季杭州西湖表层水体中OCPs总含量范围分别为24.86~159.80 ng.L-1和20.88~96.24 ng.L-1,平均值分别为75.09和43.60 ng.L-1。OCPs的含量随季节变化,夏季水体中OCPs的含量高于冬季的含量。杭州西湖表层水体中OCPs的含量次序为:∑DDTs>∑HCHs>∑其他OCPs,且水体中DDTs和HCHs污染主要来源于环境中早期残留。夏、冬季杭州西湖表层水体中有机氯农药污染与其他地区相比,污染情况相对较低,各点位表层水体中HCHs和DDTs含量均未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陈桥湿地土壤和沉积物养分状况及沉积物污染水平。方法分别对陈桥湿地非水体(泥滩区)土壤和水体沉积物进行采样,分析样品中总氮(total nitrogen,TN)、总磷(total phosphorus,TP)、有机质(organic matter,OM)、总无机态氮(total inorganic nitrogen,TIN)、铵态氮(NH4+)、硝态氮(NO3−)和亚硝态氮(NO2−)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并通过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有机污染指数法评价沉积物污染水平。结果(1)沉积物OM、TN、TP和TIN含量远高于土壤;(2)土壤C/N、C/P和N/P均值分别为25.31、16.39和0.66;沉积物C/N均值为18.08,C/P和N/P样点间差异大;(3)各样点沉积物TN、TP和OM均值分别为(1723.35±1562.50) mg/kg、(754.28±98.94) mg/kg和(5.00±4.26)%,综合污染指数和有机污染指数均为轻度或重度污染水平;(4) TP与OM、各氮素指标无显著相关性(P >0.05),TN与OM呈显著正相关(P <0.05)。结论陈桥湿地水体沉积物OM和氮磷含量高于非水体土壤,沉积物污染水平较高,水体生态环境受氮素影响较大,需加强管理,控制水体内源负荷。 相似文献
6.
7.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水生植物资源调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水生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西溪湿地共有水生植物100种,隶属38科,其优势种为芦苇、芦荻、再力花、茭白、旱伞草、慈菇、菖蒲等7种;(2)西溪湿地水生植被可划分为挺水、浮水、漂浮、沉水4类;(3)分布面积达0.85km2,其中挺水植物0.60km2,浮水植物0.13km2,漂浮植物0.10km2,沉水植物仅0.02km2.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园林生态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度假酒店景观评价研究——以杭州西溪悦榕庄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度假酒店正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作者以\"社会调查研究\"理论为依据,选出最具代表性的江南地区度假酒店——杭州西溪悦榕庄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等数理方法建立度假酒店包括美感度、功能性、文化性和游憩度在内的4个准则层和17个因子层的景观质量评价模型。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得出悦榕庄景观综合质量等级为优,其中Ⅰ级(优)因子14项、Ⅱ级(良)因子3项。同时,总结得出该酒店景观在美感度和文化性上具有一定优势,而游憩度上存在不足,并提出了丰富室外活动空间等景观提升对策。此次研究对度假酒店景观领域做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剖析,建立了度假酒店景观质量评价体系,针对江南地区特色度假酒店——悦榕庄景观设计提出了建议,为同类酒店景观的优化提升及设计提供了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滴水湖各形态氮的时空分布特征.[方法]从2012年冬季至2013年秋季,采集上海市最大人工湖表层水样品55个、沉积物样品49个,测定其各形态氮及总氮含量.[结果]滴水湖水体TN污染水平较高,TN浓度在夏季最高;底泥中TN浓度在整个采样期间呈现上升趋势,在秋季达到最大值.表层水中NH3-N在夏季最高,NO3--N在春秋季节比较高,NO2--N在冬季最高;底泥中NH3-N在冬季达到最高,NO3--N在秋季达到最高,NO2-N在春季最高.[结论]滴水湖底泥中各形态无机氮在4个季节空间差异性均大于上覆水体中的无机氮的空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西溪湿地底泥质量现状,2012年9月采集保护区内不同干扰类型的底泥样本,测试了底泥中重金属和POPs中PCBs、OCPs和PAHs的含量,并对湿地底泥污染进行了生态风险初步评价。结果表明,底泥中未检出PCBs和OCPs,但检测出14种EPA优控PAHs,总PAHs的浓度范围为115.9~217.8 ng·g-1,低于潜在生态风险的效应区间低值ERL,其中列入中国\"水中优先控制污染黑名单\"的7种PAHs均有检出并且其总量占∑PAHs 1/2左右(平均为50.08%);底泥中8种重金属含量平均值低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的二级标准,但Hg、Zn、Pb、Ni含量在多个位点已超过一级标准;分别采用土壤背景值和国家一级标准为参比值对湿地底泥中重金属进行单因子污染风险指数评价,发现分别有7种和4种元素的污染指数大于1;综合分析不同干扰类型的底泥质量,发现底泥疏浚能有效降低有机质含量、全氮和PAHs含量,但对全磷、重金属含量则无明显效果,封闭水体的干塘措施能显著减少污泥量和有机物含量。研究结果表明,西溪湿地底泥中高环PAHs和重金属污染水平可能对西溪湿地生物具有潜在的生物毒性作用及不利的生态影响效应,其疏浚底泥农用则无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现阶段西溪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现状及其对湿地生态保护工程的响应,于2009年8月至2010年5月对西溪湿地在3个不同时期建设的区域(Ⅰ区、Ⅱ区和Ⅲ区)中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季度调查.共记录大型底栖动物3门8纲15科45种.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多毛管水蚓(Aulodrilus pluriseta)和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是现阶段西溪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最早建设的Ⅰ区的环节动物密度在各季节均低于建设较晚的Ⅱ区和Ⅲ区,而软体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的变化趋势则相反;Ⅰ区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密度虽然与Ⅱ区和Ⅲ区没有明显差异,但总生物量、物种数、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显著上升.上述结果表明,西溪湿地生态保护工程早期建设区域的底栖动物多样性趋于增加,水生生态系统环境质量得以改善.ANOSIM分析显示,西溪湿地不同区域或季节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均存在显著差异,且这些差异的主要贡献物种为多毛管水蚓(Aulodrilus pluriseta)和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表明这两个优势物种对西溪湿地底栖环境变化反应敏感,可作为湿地环境评价的指示物种.BIO-ENV分析表明,水温是影响春季和夏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水深是影响秋季和冬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主要因子,同时底泥总磷含量对解释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对生态环境信息公开需求的基础上,开展了湿地公园生态环境信息展示系统系统构架、数据库结构、功能模块等研究与开发,实现了完整的湿地生态环境信息展示平台框架。 相似文献
13.
蒲城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与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关中灌区农田土壤重金属的累积与分布特征,评价土壤污染现状,以蒲城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按照地理信息要求布点采样,分析了表层土壤中4种重金属的含量,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及综合污染指数进行评价.结果表明:Sr、Cu的污染情况较严重,Pb处于轻度污染,Zr的污染程度较低.从综合污染指数来看,研究区内农业土壤重金属处于中度至重度污染水平.从空间分布来看,研究区东北部部分地区污染最严重,其他地区自北向南土壤重金属污染逐渐降低.当地应采取适当措施,加强对该地区污染的防治工作,避免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14.
在侗河国家湿地公园9处地表水监测断面取水样进行水质监测分析,测定pH、DO、CODCr、BOD5、NH4-N、Cr6+、Pb、Cd、As、Hg共10项水质指标,对侗河国家湿地公园地表水的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9处监测断面中矮寨多样性保护区受到重污染,而李家寨、司马河皆受到轻微污染,其他6个监测断面水质良好。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关中灌区农田土壤重金属的累积与分布特征,以华县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按照地理信息要求布点采样,分析表层土壤中5种重金属的含量,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土壤中Pb、Cu、Rb、Sr和Zr元素的平均值分别为71.33 mg/kg、42.96 mg/kg、82.38 mg/kg、293.04 mg/kg和142.04 mg/kg,其中Rb、Sr、Zr的平均值均小于背景值,表明此区域土壤未受到这3种重金属污染,而Pb、Cu元素的平均值均明显高于背景值,表明研究区受到了重金属Pb、Cu元素不同程度的污染.说明,在调查区域内农业土壤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污染.必须采取修复措施,加强对该地区污染的防治工作,避免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16.
在试验场地进行了表面流人工湿地中磷的降解及湿地不同部位基质和植物中磷含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沿床体方向,基质中磷含量逐渐增加,植物各器官中磷含量逐渐降低,磷在表面流人工湿地中的降解是沿床体方向逐渐增强的。因此,可通过优化配比表面流人工湿地不同部位的基质和植物来提高人工湿地的除磷能力。 相似文献
17.
通过限制性培养技术富集大庆湿地水样中的可培养蓝藻,采用显微镜观察法对可培养蓝藻进行观察及鉴定。结果表明,大庆湿地可培养蓝藻含单细胞蓝藻和丝状蓝藻,在不同类型湿地中不同时期的水样中可培养蓝藻的类群是不同的。经显微镜观察初步鉴定,大庆湿地水体中可培养蓝藻菌株主要分布在4个目,即色球藻目(Chroococcales)、胶须藻目(Rivulariales)、颤藻目(Oscillatoriales)和念珠藻目(Nostocales),8个属,即聚球藻属(Synechococcus)、集胞藻属(Synechocystis)、眉藻属(Calothrix),鞘丝藻属(Lyngbya)、束藻属(Symploca)、微鞘藻属(Microcoleus)、席藻属(Phormidium)和鱼腥藻属(Anabaena)和1个类群,即蓝绿藻类群(Gloeocapsa group)。 相似文献
18.
广西会仙湿地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调查广西会仙湿地土壤环境质量。[方法]]研究广西会仙湿地表层土壤中Cu、Zn、Pb、Ni、Cr、As和Hg 7种重金属元素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的分布特征,并进行风险评估。[结果]会仙湿地土壤Zn、Pb、Ni、Cr、Cu、Hg和As 7种重金属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41.25±126.62)、(46.99±20.14)、(39.60±13.93)、(110.71±30.84)、(38.76±27.51)、(0.18±0.16)、(17.32±6.92)mg/kg,除As和Hg外,其他重金属含量均超过广西土壤背景值;重金属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存在差异,含量高的地方相对集中于池塘和沟渠,其中河流湿地Hg含量超过国家土壤质量二级标准;Zn与Ni、Cr、Cu、As呈极显著相关(P0.01),而Pb仅与Cr呈极显著相关(P0.01),而与其他重金属元素间均未表现出相关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河流湿地、林地、沼泽湿地属于中度污染,其他湿地类型为轻度污染。[结论]会仙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已经对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 相似文献
19.
2010年5月对郭村水库水体重金属含量进行研究,并应用均值综合污染指数法对研究区域重金属污染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Cr、Ni、Cu、Zn、Pb、Cd平均含量分别为0.103、0.046、0.340、0.152、0.087、0.008 mg/L。重金属超标倍数以Cu最大,为32.99倍,Pb次之,为1.24倍,Cr、Ni、Zn、Cd超标倍数均不超过1。重金属超标率表现为Cu、Zn最大,分别为100%、90%;Cd、Cr、Ni、Pb超标率相对较小,分别为40%、30%、30%、30%。对污染分担率进行统计,发现Cu为主要污染元素。应用均值型综合污染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郭村水库属于重度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20.
陆景冈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89,(3)
杭州附近发育良好的红壤均分布在山区外围,处于新构造运动的升沉过渡地段,这一地段的各种条件有利于红壤的形成.从典型红壤的分布带来看,可以说明杭州倾伏复向斜层构造,在新构造运动中,沿轴向又继续向东北倾伏.新构造上升量的差异,还可使局部红壤的性状不同.杭州地区古老断层的复活,将侵蚀面分割并伴以不等量的上升,所以相同高度的土壤,不一定绝对年龄相同.新构造运动影响土壤的垂直分布还表现为:高级侵蚀面上,较近期发育的黄壤之中夹有被抬升的古红壤残迹:平原中有下沉的埋藏红壤等,作者根据上述情况,认为土壤学方法也可做为研究新构造运动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