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后斑小瓢虫是竹茎扁蚜最重要的捕食性天敌之一,本文描述了其各虫态各龄期的形态特征,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发现后斑小瓢虫在福建武夷山一年发生4~5代,有世代重叠现象,从卵发育到成虫约需21 d,成虫寿命一般为26 d,幼虫和成虫都有捕食性。每年4月下旬至6月下旬虫口数量达到高峰。研究可为野外快速辨认该种瓢虫和天敌资源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异色瓢虫生物学特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以成虫在墙角、屋檐下、石洞和石缝等向阳避风处常聚集越冬。通过室内饲养和野外观察,总结出异色瓢虫在河南1年发生5~7代,异色瓢虫各虫态发育历期分别为卵2.0~3.2d,幼虫期8.3~9.9d,蛹期2.8~3.6d。并对其出蛰及其后的活动、食蚜量、食性与栖息场所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探。  相似文献   

3.
以不同猎物为食的六斑月瓢虫实验种群生命表显示,在30℃的条件下,用夹竹桃蚜喂养六斑月瓢虫,其实验种群数量以4.5637倍增长;而用橄榄星室木虱喂养六斑月瓢虫,其成虫不能产卵。在供试的4种人工饲料配方中,以啤酒酵母粉、桑蚕蛹粉、麦乳精、葡萄糖、胆固醇=3:4:1.5:1.5:0.1重量比配方饲养的瓢虫存活率和可产卵成虫比率最高,存活时间也最长。  相似文献   

4.
红点唇瓢虫的取食习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点唇瓢虫Chilocorus kuwanae Silvestri是多种蚧虫的天敌,在我国分布于23个省市。由于该虫觅食能力和繁殖能力较强,并能建立比较稳定的种群,其成虫及幼虫能捕食蚧虫的成虫、若虫与卵,对蚧虫有较强的控制能力,是影响蚧种群的重要因子,因此研究其取食习性及特点,对增加瓢虫种群数量,特别是对人工饲养瓢虫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是昆虫个体和种群的基本生物学参数,是衡量昆虫对环境温度适应性的重要指标。本文介绍了呼市地区红点唇瓢虫主要阶段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观察研究结果,为科学地推测其发生世代和主要虫态发生期,以及人工饲养与保护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对中华草蛉与异色瓢虫的幼虫和成虫种间以及各虫态天敌昆虫共存情况下的竞争干扰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中华草蛉幼虫与异色瓢虫幼虫竞争干扰明显,在共同捕食时中华草蛉幼虫占优势,成虫间竞争干扰以异色瓢虫捕食蚜虫优势明显大于中华草蛉.2种天敌昆虫各虫态共同捕食蚜虫时高龄幼虫及成虫捕杀低龄幼虫竞争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7.
橡胶树二斑素瓢虫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道在西双版纳发现一种取食橡胶树粉孢菌的二斑素瓢虫,对二斑素瓢虫各虫态的形态及成虫雄性外生殖器特征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光周期在异色瓢虫雌虫卵巢和脂肪体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明确二者之间关系,研究了20℃条件下异色瓢虫雌虫在13个光周期组合下卵巢和脂肪体发育情况,结果表明:在光照时间多于14h(包括14h)时,76%以上的雌虫卵巢发育集中在Ⅳ级、Ⅴ级,全部脂肪体发育为1级或2级,此时卵巢管长度为962.42~1 095.76μm,显著长于短光照下的卵巢管长度;在光周期为10L∶14D时,94.12%雌虫卵巢发育为Ⅰ级、Ⅱ级,卵巢管长度最短,为213.33μm,88.2%的脂肪体发育等级为3级,脂肪体发育水平最高;在光周期为2L∶22D、4L∶20D、6L∶18D、8L∶16D、12L∶12D时,卵巢的5个发育等级同时出现,且发育为Ⅲ级的个体占到了总体的40%;卡方检验显示,异色瓢虫雌虫卵巢与脂肪体发育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临夏地区异色瓢虫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色瓢虫在临夏地区1年发生4代,幼虫共4龄,越冬成虫4月上旬始见,成虫交尾时长为80~160min,交尾后3~5 d开始产卵,在(20±2)℃的室温下饲喂表明:越冬雌虫产卵量(133.40±33.78)粒/头,孵化率98.91%±1.49%;第1代发育历期:卵期(3.03±0.04)d,1龄幼虫(2.06±0.94)d,2龄幼虫(3.27±0.78)d,3龄幼虫(1.82±0.84)d,4龄幼虫(6.50±7.10)d,蛹期(6.80±0.84)d,成虫平均寿命为(19.67±10.34)d,全世代历期43.15 d。10月下旬以成虫越冬。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明确温度对松褐天牛肿腿蜂繁殖和发育的影响,进而为其人工繁育和生物防治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21,24,27,30,33℃的恒温条件下人工繁育松褐天牛肿腿蜂,记录各虫态发育历期及子代数量,并计算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松褐天牛肿腿蜂各虫态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如5组温度处理下的卵期分别为3.29±0.14,2.89±0.17,2.61±0.14,2.16±0.11和1.86±0.93 d。卵、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6.99±2.12,10.67±3.43和13.5±2.71℃,有效积温分别为49.28±5.08,166.67±34.02和225±43.30日·度。温度对子代数量及雄性占比也有显著影响,温度超过30℃后,子代数量及雄性占比显著下降。[结论]适度升温可有效促进肿腿蜂的繁殖和发育,但温度超过适温则不利于母蜂寄生和子代发育,人工繁育松褐天牛肿腿蜂的适宜温度范围是24~30℃。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华山松球蚜(Pineus armandicola)的生物学特性以及预测预报规律,本研究采用室内饲养与林间观察相结合的办法,记录了华山松球蚜形态特征、生活史及种群变化特征,比较了20℃、25℃、30℃和35℃4个不同温度下各虫态的发育历期。结果表明:华山松球蚜在大箐梁子1年11代,春夏季平均30 d 1代,秋冬季35 d 1代,世代重叠。在35℃处理下,各虫态的发育历期显著低于其他3个温度(P0.05);而夏季(6—8月),卵、若虫和无翅成蚜3个虫态的数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季节(P0.05)。华山松球蚜产卵期与毛叶蔷薇(Rosa mairei)、桤木(Alnus cremastogyne)、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物候之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将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a punctata幼虫置于不同温度条件下饲养。结果表明:在20~30℃范围内各龄幼虫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上升而缩短,最快19.5 d即可完成幼虫发育,但在20℃条件下部分幼虫会出现滞育;化蛹率随温度上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7.5℃时的化蛹率最高,达98.79%,但25,27.5,30℃时的差异不明显;茧蛹重量和成虫怀卵量的变化趋势完全一致,即在27.5℃时最大,温度下降或继续升高都会出现明显下降;而成虫羽化率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差异不明显。因此,27.5℃最有利于马尾松毛虫的发育和繁殖。  相似文献   

13.
为了对黑背唇瓢虫Chilocorus melas Weise成虫进行活体无损伤鉴别,通过在解剖镜下反复对比,发现雌雄黑背唇瓢虫成虫存在3处可在放大镜下观察到的不同特征,通过这3处不同特征,几乎不伤害虫体就能迅速、准确地鉴定该瓢虫的雌雄性别,为下一步研究其室内饲养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黄带山钩蛾Oreta pulchripes Butler各虫态在恒温16,19,22,25,28℃下的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发育历期逐渐缩短;黄带山钩蛾的卵、幼虫、蛹、成虫期和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8.28 ±1.27),(8.47±1.33),(7.20±1.12),(10.70±0.97),(8.40±0.46)℃.相应的有效积温分别为(85.39±7.58),(223.40±20.94),(131.91±9.60),(62.98±5.08),(507.97±16.53)日度.根据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初步测得黄带山钩蛾在苏州一带的年发生世代数为7代左右,与实际调查情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利用家蚕幼虫饲养异色瓢虫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家蚕低龄幼虫饲养异色瓢虫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幼虫期为9.21d、蛹期为3.22d、饲养成活率达到98.33%、成虫平均体重为29.56mg,卵孵化率97.65%,与用蚜虫饲养相比均无差异产卵前期为7.94d,单雌产卵量为85.46粒。与用蚜虫饲养相比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异色瓢虫是蚜虫、松干蚧、木虱和粉蚧的重要捕食性天敌。该虫在浙东地区一年发生四至五代,以成虫越冬,属兼性滞育,全世代发育积温313.6日度。各代成虫产卵前期6.6至13.2天,产卵量426.6至769.4粒,影响产卵的因子主要有食料、温度、湿度、风等。瓢虫种群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加,成育率逐渐下降。在松林内瓢虫种群数量出现三个高峰,分别在4月下旬、6月上旬和10月上旬,这主要与该虫的食性和对气候的适应性及敌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中华显盾瓢虫(Hyperaspis sinensis(crotch))对刺绵蚧各虫态搜捕能力很强、活动敏捷、不易被自身天敌所捕捉,是油茶刺绵蚧的主要天敌之一,尤其在寄主虫口密度较低时效果更为明显。为掌握中华显盾瓢虫各虫态期的发育最佳温度,以便进行室内大量人工繁育,我们于1983~1984年,对该虫各虫态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进行了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8.
《林业科学》2021,57(3)
【目的】明确白蜡窄吉丁对高湿热环境的耐受能力,为预测白蜡窄吉丁在我国南方高温高湿地区定殖的可能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室内设置极端温湿度环境,测定不同条件下白蜡窄吉丁雌雄成虫的生存率、雌虫成熟虫卵量以及新鲜卵粒的孵化情况。【结果】1)白蜡窄吉丁雌雄成虫对恒定高温高湿环境均具有较强耐受性。相对湿度为80%时,雌雄成虫可在38℃下存活3天以上,恒温41℃时雄虫的存活率在第三天开始下降,而雌虫则在恒温42℃才开始死亡。白蜡窄吉丁雄虫对高温高湿的耐受能力较雌虫弱,恒温43℃以上时雌虫可存活24 h,而雄虫在12 h内全部死亡。2)白蜡窄吉丁雌虫在相对湿度80%,温度28℃、38~43℃下均有卵发育成熟。与28℃对照相比,38和41℃下白蜡窄吉丁雌虫成熟虫卵量明显增多,当环境温度超过41℃时成熟虫卵量随温度升高而下降,44℃时卵无法发育成熟。3)相对湿度为80%时,卵粒易被霉菌感染,28和38℃时仍有部分卵粒孵化,41℃以上则无法正常孵化。与28℃相比,高温高湿环境下卵的孵化率显著降低。【结论】白蜡窄吉丁对高温高湿具备较强耐受性,被传播到中部或南部一些地区后具有正常生存并建立种群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在室内环境下,对不同温度条件下蠋蝽的各项生长发育指标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处理对蠋蝽卵的孵化率、幼虫存活率以及雌虫产卵量都没有显著影响,但对蠋蝽发育历期以及成虫存活率等影响显著,其中蠋蝽发育历期在20℃时需要42.3 d,而在30℃时只需29.0 d。  相似文献   

20.
灰斑古毒蛾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恒温条件下,观察了18—28℃范围内灰斑古毒蛾Orgyia ericaeGermar的生长发育历期。结果表明,灰斑古毒蛾各虫态的发育历期与温度呈负相关。卵、幼虫、预蛹、雄蛹、雌蛹、雄成虫、蛹至产卵前期(♀)、全代(♀)、全代(♂)发育起点温度分别是12.23±1.12℃,8.96±1.29℃,14.00±0.26℃,10.38±0.26℃,10.09±2.60℃,8.39±0.47℃,10.69±2.11℃和10.27±0.86℃,有效积温分别为166.95±10.11,322.43±37.00,11.50±0.48,125.89±3.37,36.52±16.24,100.08±36.12,723.49±34.25和674.85±44.48日度。温度也影响灰斑古毒蛾幼虫的虫龄,18℃时灰斑古毒蛾幼虫只有5龄,18℃以上幼虫的龄期有6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