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作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他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了"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如今,杂交水稻已推广到印度...  相似文献   

2.
袁隆平简介1930年9月1日,袁隆平出生于北平。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来到湖南省安江农校教书。1964年袁隆平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1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1年,袁隆平和籼型杂交水稻获国内第1个特等发明奖。1982年,袁隆平被聘为农牧渔业部技术顾问、全国杂交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同年,被国际同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1985年,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袁隆平任863计划两系杂交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1期目标,2004年提前1年实现了超级稻第2期目标。1995年袁隆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先后获得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生物学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以色列"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拯救饥饿奖"等11项国际大奖。2006年,袁隆平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姆博先生赞扬袁隆平取得的科研成果,是继20世纪70年代国际培育半矮秆水稻之后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相似文献   

3.
<正>1964年,袁隆平在水稻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并在国内首次发表了《水稻的雄性不育性》的论文,开创了我国籼型杂交稻的研究。经历了6年的探索,袁隆平提出了利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新设想。在该设想的指导  相似文献   

4.
袁隆平简介1930年9月1日,袁隆平出生于北平。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来到湖南省安江农校教书。1964年袁隆平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1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1年,袁隆平和籼型杂交水稻获国内第1个特等发明奖。1982年,袁隆平被聘为农牧渔业部技术顾问、全国杂交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同年,被国际同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1985年,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袁隆平任863计划两系杂交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1期目标,2004年提前1年实现了超级稻第2期目标。1995年袁隆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先后获得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生物学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以色列"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拯救饥饿奖"等11项国际大奖。2006年,袁隆平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姆博先生赞扬袁隆平取得的科研成果,是继20世纪70年代国际培育半矮秆水稻之后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即1981年),我国籼型杂交稻获国家特等发明奖,这是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团队协作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一位为我国杂交水稻育种做出突出贡献的开拓者,他就是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原院长、研究员颜龙安院士.  相似文献   

6.
<正>在我国农业科研领域,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水稻育种专家杨振玉可谓大名鼎鼎。他首创的“籼粳架桥”技术,育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偏粳型高配合力的杂交粳稻品种,一举攻克了籼粳稻品种间杂交优势不强的世界性难题,成功开了杂交粳稻利用之先河,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先应用杂交粳稻优良品种获益的国家,为祖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杨振玉与“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被并誉为中国水稻界“南袁北杨”。  相似文献   

7.
Y两优1号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杂交选育而成的籼型两系杂交水稻,为袁隆平第三期超级稻,2006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9年板庙乡农业站引进该品种进行试种,并进行了相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Y两优1号在板庙乡表现出的高产、稳产,米质优,适应性广,抗倒伏,生育期适中等特点,深受群众欢迎。  相似文献   

8.
从列述的三系籼型杂交水稻33个组合、粳型杂交水稻21个组合和两系籼型杂交水稻5个组合及其亲本对白叶枯病抗性反应看出,品种间杂交组合双亲的抗性是不完全显性,表现为数量性状;当亲本之一呈高抗时,即可获得中抗(籼型)至高抗(粳型)的杂交水稻组合。籼粳和籼爪亚种间杂交组合则不然,从列述的12个组合中,大部分组合的双亲杂交是抗性不亲和;一般在双亲均呈抗性时,才可获得抗病的杂交水稻组合。  相似文献   

9.
袁隆平简介 1930年9月1日,袁隆平出生于北平.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来到湖南省安江农校教书.1964年袁隆平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1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石屏县籼型杂交水稻结实率低的原因分析,提出了提高次适宜地区籼型杂交水稻结实率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我们进行杂交水稻的研究,是从1964年我省黔阳农校教师袁隆平在稻田首先发现雄性不育株开始的。1970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华国锋同志的关怀下,发动和组织了数以万计的科技大军,大打杂交水稻研究的人民战争,在全国兄弟省、市、自治区大力协作下,仅用了短短五年时间,就取得了振奋人心的重大突破,首次育成了一批籼型杂交水稻,并迅速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12.
本文总结了六安县籼型杂交水稻制种实践,就如何从制种技术方面进一步提高我省籼型杂交水稻异交结实率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9 月农事     
《中国农业信息》2017,29(15):96
正审定编号:国审稻2016022品种名称:晶两优华占申请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水稻研究所育种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晶4155S×华占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57.6 d,比对照Ⅱ优838长2.2 d。株高106.9 cm,穗长24.7 cm,每667  相似文献   

14.
Y 两优900     
《中国农业信息》2017,29(23):95
正审定编号:国审稻2016 045品种名称:隆两优华占申请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水稻研究所育种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隆科638S×华占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武陵山区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49.3 d,比对照Ⅱ优264长1.5 d。株高110.6 cm,穗长24.1 cm,每667 m~2有效穗数18.0  相似文献   

15.
1993年6月8日,在湖南农学院召开了“增强籼型杂交水稻耐冷性研究”成果鉴定会,专家们认为:该项成果在籼型杂交水稻耐冷育种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杂交水稻可以显著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对增加粮食总产量起了显著的作用,但其恢复系耐冷性不强,所配杂交组合稳定性较差,稻米品质不佳.以陈立云副研究员为首的课题组,针对  相似文献   

16.
对4个不同类型的籼粳型品系与籼型常规水稻,籼型光温敏不育系杂交F1的育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个籼粳型品系的亲籼性均比对照02428的高,与籼型测验种杂交产生的F1杂种表现出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4个籼粳型品系与光温敏不育系杂交,F1杂种也表现出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育性,表明这些籼粳型品系对光温敏不育性具有恢复能力。可以用于两系杂交水稻的育种中。  相似文献   

17.
富阳市位于浙江省西北部,水稻是其主栽粮食作物,山区丘陵地带以种植籼型杂交水稻为主,沿江平原地区种植常规晚粳和杂交粳稻.  相似文献   

18.
隆两优华占     
<正>审定编号:国审稻2016 045品种名称:隆两优华占申请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水稻研究所育种者: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隆科638S×华占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武陵山区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49.3 d,比对照Ⅱ优264长1.5 d。株高110.6 cm,穗长24.1 cm,每667 m~2有效穗数18.0  相似文献   

19.
围绕2009年试验发生黑壳现象展开研究,收集当地多年制种资料,根据籼型杂交水稻生长发育期对热量条件的要求做出对比分析,指出籼型杂交水稻制种在中海拔地区易受低温危害,产生花期不遇;低海拔河谷区易受高温伤害,致使制种失败;重现1981~2008年低温危害频率和低海拔河谷区高温伤害情况,建立红河州适宜籼型杂交水稻制种适宜区海拔高度及海拔上(下)限的方程模式,为红河州籼型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建立找到制种适宜区,为实现种子自给提供气象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阐述怒江州籼型杂交水稻种植概况,指出其存在品种(组合)布局不合理、引进新品种力度不够、良种未配套良法等问题,据此提出现阶段怒江州种植籼型杂交水稻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