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陈元生 《杂粮作物》2003,23(5):284-287
综述了我国玉米病毒病防治技术的研究历史、现状及进展。着重介绍了抗病育种、农业防治、化学防治、治虫防病和生态防治等措施防治玉米病毒病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我国玉米病毒病防治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试验表明,中玉4号对玉米两种最主要的病毒病都有较好的抗性,在江苏地区试种具有良好的丰产性.其中对玉米矮花叶病的抗性一般均在90%以上,可以直接作为抗病品种应用;对玉米粗缩病也有40%~80%的抗病效果,且随着苗龄的增大品种抗性增强,可适当提前播期15~20天或与化学药剂防治灰飞虱结合使用,具有显著的防病效果。  相似文献   

3.
对分离自玉米植株的内生细菌R-4进行鉴定,测试其对玉米南方锈病(SCR)的防病增产效果。用盆栽方法测定菌株R-4对玉米植株的促生效果,根据16S r DNA序列对菌株R-4进行鉴定,采用自然发病方式测试其对SCR的防病增产效果。结果表明,菌株R-4处理玉米的发芽率、播种后18 d株高、播种后28 d株高、植株地上部干重及根干重比对照分别增加17.19%、32.03%、41.80%、92.53%和37.03%。通过16S r DNA序列分析,将菌株R-4鉴定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菌株R-4在先玉335、银糯1号、浚单20上对SCR的防效达39.2%~92.1%(平均为65.7%),经该菌处理后玉米增产2.58%~9.02%(平均为6.66%)。  相似文献   

4.
应用无毒花生种子防治黄瓜花叶病毒(CMV)和花生轻斑驳病毒(PMMV)效果显著,在与大田毒源花生隔离500米条件下基本控制住两种病毒病发生。覆膜栽培有减轻两种病毒病,特别是CMV引起的黄花叶病毒病的效果。在病区大面积隔离繁殖无CMV病毒种子获得成功,应用无CMV病毒种子和覆膜栽培示范获得显著防病效果。34个花生栽培品种和资源  相似文献   

5.
1994~1996年作者对鲁西地区夏玉米病毒病的流行危害以及综合防治途径进行了调查研究,明确了当地夏玉米病毒病的病原种类构成,其优势种类为玉米粗缩病毒,占调查样本的81.5%,其次为玉米矮花叶病毒占18.5%;前者在田间由灰飞虱传播,其初侵染源为在冬小麦体内越冬的病毒和越冬的带毒灰飞虱成、若虫。玉米矮花叶病的传播介体是蚜虫,其初侵染源主要是大部分禾本科杂草。危害损失与感病早晚关系密切,产量损失一般达25%以上。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玉米病毒病严重发生情况考察报告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玉米病毒病近年明显回升,1996年在北方部分地区暴发流行。通过赴山东省的实地考察,了解到病毒病对玉米生产的威胁比较大。山东省玉米的病毒病主要是玉米粗缩病,在不同地区、不同田间环境、不同种植方式和播种期,其发生特点和发病程度明显不同。初步分析,在玉米品种不抗病的情况下,目前的种植制度有利于灰飞虱发生和粗缩病毒(MRDV)完成侵染循环,这是玉米粗缩病在一个时期内严重发生的重要原因,而年度间发病程度的差异,则主要受气候因素的影响。据此,提出了目前病毒病监测和治理的应急措施。  相似文献   

7.
赵建军 《中国棉花》2008,35(8):14-15
2007年6-10月,对新加坡利农公司北京分公司提供的金力士、鸽哈、金纳海和耐尔4种杀菌剂进行了室内对棉花黄萎病病原茵拮抗作用毒力测定、防病机理测定和室内模拟防病试验.通过测定和试验结果分析认为:金力士和鸽哈两种杀菌剂对棉花黄萎病病原茵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显示出较好的防病效果.  相似文献   

8.
利用实验室制备的一种生物诱抗剂(Biological resistance inducer,BRI)成功诱导玉米对圆斑病菌(Cochliobolus carbonum)的抗性,BRI对玉米圆斑病菌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无明显影响.温室接种试验结果表明,BRI浓度在10 ~ 100 μg/mL范围内,随着BRI浓度提高,其诱导玉米抗圆斑病的效果也相应提高.当BRI处理玉米后1h再接种玉米圆斑病菌,能诱导玉米产生抗性、减轻病害;随着病菌接种时间的推移,其诱导抗性逐渐加强,控病效果逐渐提高;在接种前5h喷施BRI,其防病效果达峰值(77.46%);接种前6h喷施BRI,防病效果缓慢下降.当接种孢子在1×103~5×104个/mL时,BRI防病效果达60.95% ~ 71.46%;当接种孢子达1x105个/mL时,防病效果仅达18.08%.  相似文献   

9.
吉农4号种衣剂防治玉米病虫害药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经过两年省内外药效试验,17%克·福·醇(吉农4号)种衣剂防治玉米苗期病害效果为70%,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效果达到93.2%~100.0%,防治地下害虫效果在75%左右.药效期达50d,保苗率提高10%以上,玉米增产明显。  相似文献   

10.
玉米粗缩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粗缩病近年在北方玉米产区发生十分严重,本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危害有一定规律性,并且与播期和品种间关系密切.用化学药剂防治和增施磷肥对此病有一定的预防效果.1996~1997年试验6个播期,发现在5月5、15日播种的发病重.1998~2000年试验4个品种发现差异很明显.喷药和施肥防病措施对抗病和耐病类型作用不大,而对感病类型有明显防病效果。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夏玉米苗期根病发生现状及病原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2009年对河北省中南部夏玉米主产区玉米苗期根病进行调查发现,玉米苗期根病在河北省夏玉米主产区普遍发生,各地区平均病株率在73.9%~100.0%,病情指数在14.0~30.9.对各地区玉米根病病株进行病原菌分离和形态学鉴定,河北省夏玉米苗期根病主要因真菌引起,且由多种病原菌复合侵染,分离到的主要病原菌有藤仓赤霉复合种、离蠕孢菌、腐霉菌、丝核菌和禾谷镰孢菌,不同地区主要病原菌的种类存在差异.对优势病原菌进行致病力测定发现,离蠕孢菌致病力最强,且能引起植株矮化,严重影响地上部植株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
粗缩病对夏玉米产量和植株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山东省4个不同生态区域调查了玉米粗缩病发病率,并研究了粗缩病对玉米植株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推迟玉米播期(采用直播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粗缩病的发病率,4个生态区发病率平均降低84.1%。不同感病程度的玉米干物质积累显著减少,中等和严重感病玉米单株子粒产量分别降低了66.8%和100%。玉米植株感病后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降低,其中对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影响更显著,科多4号、郑单958、超试1号和郑单21严重感病植株叶片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较正常植株分别降低了13.4%、58.4%、62.5%、27.8%和17.4%、72.2%、77.4%、41.4%;株高、叶面积显著降低,茎粗减小,比叶重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3.
海南蔗区甘蔗黄叶病与花叶病发生情况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10年甘蔗生长季节,对海南甘蔗产区8个县(市)24个乡镇进行甘蔗病毒病的调查和检测,初步明确海南蔗区甘蔗病毒病种类主要有2种,即由甘蔗黄叶病毒(Sugarcane yellow leaf virus,ScYLV)引起的甘蔗黄叶病和由高粱花叶病毒(Sorghum mosaic virus,SrMV)引起的甘蔗花叶病。其中甘蔗黄叶病最为普遍,检出率达到75%,可能是影响海南蔗区甘蔗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由高粱花叶病毒引起的甘蔗花叶病次之。同时针对甘蔗病毒病提出推广甘蔗脱毒健康种苗是其防治的主要措施,对指导海南蔗区乃至全国甘蔗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玉米病毒病的种类和病毒鉴定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红  陈丹 《玉米科学》2010,18(6):126-131
世界上已报道的玉米病毒病有40余种,我国发生并已报道的有5种,分别为玉米粗缩病、玉米矮花叶病、玉米条纹矮缩病、玉米红叶病和玉米鼠耳病。概述了我国发生的5种玉米病毒病的发生概况、分布、危害以及病毒鉴定技术。  相似文献   

15.
中国核心优势产区玉米生产效率增长及其分解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参数的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利用2001~2008年的玉米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Panel Data),对中国核心产区的玉米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这一期间核心产区玉米生产率增长比较明显,全要素生产率已经成为核心产区玉米单产增长的最主要动力源泉,为单产增长贡献了69.3%的份额,其中,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改善贡献了60.7%。东北优势区主要是技术效率提高的作用,黄淮海优势区和西南优势区主要是技术进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禾谷多黏菌传小麦病毒病的分布及变化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小麦黄花叶病毒(Wheat yellow mosaic virus,WYMV)和中国小麦花叶病毒(Chinese wheatmosaic virus,CWMV)病的科学防控提供相关技术参考,于2008-2010年采用普查结合ELISA检测和电镜观察等方法,对这两种禾谷多黏菌传小麦病毒病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WYMV重病区呈现向西、向北扩展的新趋势,发现山东泰安、河南商丘、湖北丹江口、襄樊、随州等新病区,四川省仅在内江发生。江苏省两种病毒复合侵染区正在扩大,浙江病区基本消失。  相似文献   

17.
2016年黄淮海地区主栽品种抗病监测与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黄淮海地区玉米主栽品种对病害的抗性,对河北、河南、山东三省的主栽品种进行病害监测,并结合品种审定抗病鉴定结果对主栽品种主要病害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3个试验站未发现主栽品种发生严重病害。同一病害在黄淮海不同地区表现不同,不同省份主栽品种主要病害发生种类以及严重程度亦存在差异,其中,穗腐病山东省发生最重,河北省次之,河南省发生较轻;鞘腐病河南省发生较其他两省重;南方锈病山东省发生较其他两省重。同一主栽品种在不同地区病害表现也不同。  相似文献   

18.
不同施药模式对小麦产量、品质及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优化小麦病虫害防控技术,2008-2010年在成都平原开展了不同施药模式(CK:孕穗期和开花期喷施清水;T1:在孕穗期和开花期喷施杀菌剂防治病害;T2:在孕穗期和开花期喷施杀虫剂防治虫害;T3:在孕穗期和开花期分别喷施杀菌剂和杀虫剂防治病虫害;T4:在开花期一次性混合喷施杀虫剂和杀菌剂防治病虫害)试验,分析了不同处理间小麦病虫害、产量、品质及效益的差异。结果表明:(1)多数测试指标存在显著的年度效应,锈病病株率、白粉病病株率、降落值和多数RVA参数存在显著的年度与处理互作效应;(2)对照处理病虫害发生较重,单独喷施杀虫剂或杀菌剂均不能有效防控病虫危害,分次或混合施用杀虫剂和杀菌剂对病虫害的综合防控效果明显好于单独喷施;(3)施药处理较对照都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产量增加6.9%~11.8%,纯收益增加4.3%~8.7%,以杀虫剂和杀菌剂分次喷施处理增幅最大;(4)施药处理对不同品质指标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施药有降低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面团稳定时间的趋势,但都明显提高了降落值和RVA参数值。施药处理均未检出农药残留限值。综合产量、品质和效益,在选择抗病品种的基础上,于开花期实施多类药剂混合喷施不失为小麦节本高效的病虫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9.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和防治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吉林省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生和防治几个问题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室内保存1~3年的病叶、当年室外越冬的病叶均具有产孢能力;玉米生育期对弯孢菌侵染概率有明显的影响,生育前期侵染概率高,抗侵染力低,生育后期侵染概率低,抗侵染力强;施用氮肥、磷肥对玉米弯孢菌侵染概率影响不明显,而钾肥能降低侵染概率。对生产中一些玉米品种、自交系进行抗病性鉴定,如吉玉106、CM1、济单7号、吉846、5002表现抗性较好。筛选出对防治弯孢菌叶斑病有效的药剂:甲基托布津防效最高,可达91.59%;其次是炭疽福美、速克灵,防效也分别达88.37%和82.98%;代森锰锌的防效为78.37%。  相似文献   

20.
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 (SRBSDV) is a recently proposed distinct species in the genus Fijivirus, family Reoviridae. During the past decade, SRBSDV has spread throughout southern China and northern Vietnam, and has become one of the greatest threats to rice production in these regions. We evaluated three common planthopper species affecting rice: white-backed planthopper (WBPH, Sogatella furcifera), brown planthopper (BPH, Nilaparvata lugens) and small brown planthopper (SBPH, Laodelphax striatellus) to determine their virus transmission abilities. It was confirmed that WBPH was an efficient persistent-transmitting vector for SRBSDV. Neither BPH nor SBPH were viral vectors, although a small proportion (3.7%) of tested SBPH acquired the virus from diseased rice. We characterized the virus transmission properties of WBPH. 83% of the tested insects fed on virus-infected rice plants became viruliferous. The minimum virus acquisition and inoculation access periods were 5 and 30 min, respectively, for both WBPH nymphs and adults. The circulative transmission periods of the virus in WBPH ranged from 6 to 14 days, and most viruliferous individuals transmitted the virus in intermittent periods ranging from 2 to 6 days. A single individual of WBPH could infect 8–25 rice plants with the virus in a 5-day period. WBPH could transmit SRBSDV from rice to maize seedlings, but it was barely able to acquire the virus from infected maize. These results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epidemiology of SRBSDV, and will be useful for development of disease control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